推動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發展 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

2020-11-27 光明數字報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9日出席「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啟動大會時強調,要立足建設創新型國家,遵循科學規律,激勵原始創新,重視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化學引領學科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作用。

    劉延東指出,化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創造新物質、探索新應用的基礎學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取得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提升我國科技和產業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國際形勢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任務,要進一步加強化學學科研究和技術創新,從夯實基礎源頭上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持續發展;從化解資源能源難題上突破瓶頸約束,促進綠色發展;從支撐產業升級上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科學發展。

    劉延東強調,要著力提升化學研究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銜接,帶動我國物質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實現躍升。要把掌握核心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引領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支撐產業調整和民生改善。要大力培養造就創新人才,拓展化學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全球性挑戰,為提升我國科技影響力、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她指出,要通過舉辦「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等活動,加強科普教育,弘揚科學精神,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化學,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增強創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

    今年是第63屆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化學年」。全國化學化工領域科研院所、企業代表,高校化學院系代表,社會團體代表等約730人出席啟動大會。

相關焦點

  • 用青春作槳 以夢想為帆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用青春作槳 以夢想為帆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2020-11-26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
    第四,分層現代化。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層次,包括世界現代化、國際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地區現代化、機構現代化和個體現代化等。第五,領域現代化。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和個人的現代化等。第六,部門現代化。現代化也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國防、科技、教育、交通現代化等。
  • 重磅〡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婦女解放和發展,不僅成為了一個社會進步標誌,而且客觀上也在質和量兩方面為文明發展創造了條件。在質上,婦女發展和婦女參與,不僅能夠融入更多婦女的意志,進而更加照顧到人群中婦女的特點,使發展更為周全,而且婦女獨特特性還能夠為這些發展提供柔性和韌性的內涵,使發展更可持續,從而為各行各業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有關部委和研究...
    「全會系統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在文化方面提出『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的目標,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 為國家現代化探索新路徑
    成果一: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  在化學裡有一個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數從小到大排列形成周期表。它根據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性質的規律性,把化學元素排成7個周期和16個族。  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示,1999年本人在《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中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
  • 國際論壇丨作物學學科建設與現代化農業分論壇成功舉辦
    他表示,我校將珍惜機會,認真學習,借鑑先進,彌補短板,進一步提升我校作物學學科群建設水平,努力凸顯我們農大的優勢和特色,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更多力量。同時,他介紹了「十四五」國家糧豐工程和2035年提質增效發展規劃的重點任務、發展方向,對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未來發展的新機遇進行了展望。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和建設任務有三方面:一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形成新動能,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核心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大力促進應用語言學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今年是白話文運動九十周年,九十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就是陳獨秀、胡適等先驅,積極倡導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為「五四」運動培育了思想文化土壤,從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後,在歷史實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審慎地進行了漢字簡化和整理工作,使漢字難寫難認和用字混亂的狀況得到了改變,億萬群眾脫盲,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得以迅速提升,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 化工系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碩果纍纍
    化工系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碩果纍纍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本著立足學科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實現基礎研究與工業應用相結合、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貢獻的科研理念,確立了以人才為核心,項目為紐帶,基地為依託,促進人才、基地、項目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科研模式。
  • 「四史」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奠定思想基礎|求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領廣大黨員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這些重要表述是指導我們在「四史」學習中汲取力量,在新發展階段堅定理想信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思想基礎。
  • 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都極為重視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演進。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 塑料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楊明錦北京市塑料研究所《塑料》雜誌主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材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人類文明社會使用的三大材料:金屬、無機非金屬、有機合成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堅實地物質基礎。
  • 加快推動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郭建國接受專訪時表示,全市發改系統將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以落實「海絲」戰略樞紐城市、福州都市圈、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重大戰略為契機,拓展發展空間,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新區新城和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建設,努力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建成第一個特大城市,建設世界一流港口和國內一流樞紐機場,加快推動高鐵進機場,力促海絲門戶樞紐地位大突破。
  • 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從1800—200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當人類平均壽命達到300 時,那將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在物質短缺、生產力水平落後的情況下,需要重視資本邏輯,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要避免資本邏輯導致人的異化,避免財富鴻溝、人力鴻溝,避免出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  我們要避免這種資本邏輯帶來的發展畸形,就必須轉向人本邏輯,即通過人自身的發展來實現整個國家的發展,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