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徵程。全國各地都將經歷從全面小康向現代化的戰略轉型,對現代化研究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10多年的科學探索和研究成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和偉大復興,提供和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科學基礎和理論儲備。下面採用「科普語言」,簡要介紹我們的10個創新火花。
成果一: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
在化學裡有一個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數從小到大排列形成周期表。它根據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性質的規律性,把化學元素排成7個周期和16個族。
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示,1999年本人在《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中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人類文明包括許多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根據文明要素的周期性建立周期表,分為4個周期和16個階段。其中,4個周期分別是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發展、成熟和過渡4個階段,合計16個階段。
成果二:提出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和定位圖
在數學中有坐標系,在生活中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它們給科學研究和人類生活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導航系統。受其啟發,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中提出了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中提出了世界現代化的定位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對世界各國和各地的現代化階段和現代化水平進行定位和預測。
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以文明時間為橫軸,以發展水平為縱軸;2014年29個國家處於第二次現代化,99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3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世界現代化的定位圖,以現代化階段為橫軸,以現代化指數和現代化水平為縱軸;2014年發達國家20個,中等發達國家26個,初等發達國家34個,欠發達國家51個。
成果三:提出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
交通路線圖是從起點到終點的線路圖,用來指引人們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在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中,路線圖被用來描述未來的發展目標、基本路徑和政策措施等。
受其啟迪,2003年本人在《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書中提出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中提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等。它以生產力結構為橫軸,以生產力水平為縱軸,描繪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
成果四:發現和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長江模型」
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人類歷史是一條長河,但他沒有講這條長河在哪裡。雖然這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但如果能夠有一個實際案例,不是更好嗎?
老師的教導,時常迴響在我腦中。2003年我在《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中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長江模型」。我們研究發現,2000年的長江流域,長江上遊處於農業社會,但還帶有原始社會的痕跡,如摩梭人的「女兒國」和西雙版納的「刀耕火種」;長江中遊廣大地區是農村地區,屬於農業社會;長江下遊的江蘇南部,城市連片,具有工業社會的特點;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知識社會曙光初現。2000年長江流域同時存在人類文明的四種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知識社會,就像是人類文明順長江而流,從上而下。長江流域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縮影。
成果五:發現世界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
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其他是發展中國家。那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有多大,發達國家可以掉下來嗎?發展中國家可以趕上去嗎?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分別發現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發現世界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在過去300年裡,發達國家的比例少於20%,發展中國家的比例超過80%。在大約五十年裡,發達國家下降為發展中國家的概率約為10%,發展中國家上升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
成果六:提出現代化過程的「創新驅動模型」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世界現代化,必然有自己的驅動力。我們分析了世界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和動力機制,先後提出了現代化過程的10個動力模型。
2006年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中提出了現代化過程的「創新驅動模型」。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相結合產生新科技,新科技通過技術創新產生新產業,新產業導致新經濟,新經濟導致新社會,新社會導致新現代化。從創新到現代化的全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信息反饋,從而形成從創新到現代化的正反饋循環驅動。
成果七:提出國家發達的「創新價值模型」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些國家窮?這是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迄今沒有統一解釋。在新現代化研究中,什麼是世界前沿?如何保持世界前沿?如何追趕世界前沿?為什麼有些國家是發達國家?有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有些發展中國家停滯不前?等等。
2010年本人在《現代化科學》一書中提出國家發達的「創新價值模型」,用來解釋國家發達的科學原理。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國家發達水平與創新價值比例成正比,與勞動價值比例成反比,與物化勞動比例成正比,與活的勞動比例成反比。這裡創新價值指由技術稀少性所決定的價值,而勞動價值則指由社會勞動量決定的價值。
成果八:提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預測
16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既有漸進性變化,也有爆發性突變。前者是常規科技進步,後者是科技革命。2011年受中國科學院委託,我們開展和完成「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出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發表「新科技革命的預測和解析」論文。
過去五個世紀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主要發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的交叉結合部,將是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屆時,人類文明有可能進入「再生時代」。在過去300年裡,世界現代化前沿的每一次浪潮,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動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必將推動新一輪世界現代化浪潮,包括仿生再生和新生物經濟等。
成果九:提出中國現代化的「運河戰略」和「和平鴿戰略」
2001年以來《中國現代化報告》是新現代化研究的一種實證研究,每年聚焦一個主題,每年都提出一批政策建議,有些建議已被採用,並發揮了積極作用。這裡舉兩例。
2003年本人在《東方復興》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3》中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運河戰略」,即瞄準未來的世界前沿,採用綜合現代化路徑,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先進水平。這是為發展中國家「量身打造」的一條現代化新路徑,發達國家的兩次現代化是先後進行的。根據這種原理,《中國現代化報告》先後提出了九個現代化路線圖,分別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農業、工業、服務業、城市和健康現代化的路線圖。
2008年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中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和平鴿戰略」。一般而言,國家現代化的績效,是由自身努力與國際環境共同決定的;營造一個和平國際環境,關係中國現代化的成敗。建議實施「和平鴿戰略」,積極發揮聯合國作用,建立或完善亞洲國家聯合會(待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亞歐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升級),建設海南島自由貿易區。目前,「自由貿易區」建設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前沿熱點。
成果十:建立新現代化研究的系統研究方法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化研究有三次浪潮:現代化研究、後現代研究和新現代化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視角:社會科學角度,定性研究為主,闡釋性和描述性;自然科學角度,定量研究為主,實證性和模型化;兩種視角,可以互補。我們主要從自然科學視角,開展新現代化研究。新現代化研究與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高技術和國家創新體系緊密相關,屬於跨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強調科學性、創新性、戰略性和建設性。後現代研究和現代化研究則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我們在《中國現代化報告》中,逐步發展和完善了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即從創新到新科技、新產業、新經濟、新社會和新現代化,開展全過程的系統研究,包括時序分析、截面分析、範式分析、過程分析、前沿分析和定量評價,以及圖形化和模型化分析等。研究時間跨度為400年(1700-2100),研究對象為131個國家,覆蓋世界97%的人口,試圖去「數位化重構」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預測未來的趨勢,同時為中國現代化尋求合理路徑。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系中國科學院所屬的非法人、非營利、相對獨立的研究單元,是我國首家跨學科、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現代化研究機構。在新現代化研究領域,中心的科學研究處於世界前沿,並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