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現代化探索新路徑

2020-12-05 求是網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徵程。全國各地都將經歷從全面小康向現代化的戰略轉型,對現代化研究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10多年的科學探索和研究成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和偉大復興,提供和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科學基礎和理論儲備。下面採用「科普語言」,簡要介紹我們的10個創新火花。

  成果一: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

  在化學裡有一個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數從小到大排列形成周期表。它根據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性質的規律性,把化學元素排成7個周期和16個族。

  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示,1999年本人在《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中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人類文明包括許多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根據文明要素的周期性建立周期表,分為4個周期和16個階段。其中,4個周期分別是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發展、成熟和過渡4個階段,合計16個階段。

  成果二:提出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和定位圖

  在數學中有坐標系,在生活中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它們給科學研究和人類生活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導航系統。受其啟發,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中提出了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中提出了世界現代化的定位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對世界各國和各地的現代化階段和現代化水平進行定位和預測。

  世界現代化的坐標系,以文明時間為橫軸,以發展水平為縱軸;2014年29個國家處於第二次現代化,99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3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世界現代化的定位圖,以現代化階段為橫軸,以現代化指數和現代化水平為縱軸;2014年發達國家20個,中等發達國家26個,初等發達國家34個,欠發達國家51個。

  成果三:提出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

  交通路線圖是從起點到終點的線路圖,用來指引人們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在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中,路線圖被用來描述未來的發展目標、基本路徑和政策措施等。

  受其啟迪,2003年本人在《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書中提出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中提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等。它以生產力結構為橫軸,以生產力水平為縱軸,描繪國家現代化的路線圖。

  成果四:發現和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長江模型」

  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人類歷史是一條長河,但他沒有講這條長河在哪裡。雖然這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但如果能夠有一個實際案例,不是更好嗎?

  老師的教導,時常迴響在我腦中。2003年我在《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中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長江模型」。我們研究發現,2000年的長江流域,長江上遊處於農業社會,但還帶有原始社會的痕跡,如摩梭人的「女兒國」和西雙版納的「刀耕火種」;長江中遊廣大地區是農村地區,屬於農業社會;長江下遊的江蘇南部,城市連片,具有工業社會的特點;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知識社會曙光初現。2000年長江流域同時存在人類文明的四種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知識社會,就像是人類文明順長江而流,從上而下。長江流域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縮影。

  成果五:發現世界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

  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其他是發展中國家。那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有多大,發達國家可以掉下來嗎?發展中國家可以趕上去嗎?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分別發現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發現世界現代化的水平結構和轉移概率。在過去300年裡,發達國家的比例少於20%,發展中國家的比例超過80%。在大約五十年裡,發達國家下降為發展中國家的概率約為10%,發展中國家上升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

  成果六:提出現代化過程的「創新驅動模型」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世界現代化,必然有自己的驅動力。我們分析了世界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和動力機制,先後提出了現代化過程的10個動力模型。

  2006年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中提出了現代化過程的「創新驅動模型」。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相結合產生新科技,新科技通過技術創新產生新產業,新產業導致新經濟,新經濟導致新社會,新社會導致新現代化。從創新到現代化的全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信息反饋,從而形成從創新到現代化的正反饋循環驅動。

  成果七:提出國家發達的「創新價值模型」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些國家窮?這是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迄今沒有統一解釋。在新現代化研究中,什麼是世界前沿?如何保持世界前沿?如何追趕世界前沿?為什麼有些國家是發達國家?有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有些發展中國家停滯不前?等等。

  2010年本人在《現代化科學》一書中提出國家發達的「創新價值模型」,用來解釋國家發達的科學原理。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國家發達水平與創新價值比例成正比,與勞動價值比例成反比,與物化勞動比例成正比,與活的勞動比例成反比。這裡創新價值指由技術稀少性所決定的價值,而勞動價值則指由社會勞動量決定的價值。

  成果八:提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預測

  16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既有漸進性變化,也有爆發性突變。前者是常規科技進步,後者是科技革命。2011年受中國科學院委託,我們開展和完成「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出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發表「新科技革命的預測和解析」論文。

  過去五個世紀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主要發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的交叉結合部,將是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屆時,人類文明有可能進入「再生時代」。在過去300年裡,世界現代化前沿的每一次浪潮,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動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必將推動新一輪世界現代化浪潮,包括仿生再生和新生物經濟等。

  成果九:提出中國現代化的「運河戰略」和「和平鴿戰略」

  2001年以來《中國現代化報告》是新現代化研究的一種實證研究,每年聚焦一個主題,每年都提出一批政策建議,有些建議已被採用,並發揮了積極作用。這裡舉兩例。

  2003年本人在《東方復興》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3》中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運河戰略」,即瞄準未來的世界前沿,採用綜合現代化路徑,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先進水平。這是為發展中國家「量身打造」的一條現代化新路徑,發達國家的兩次現代化是先後進行的。根據這種原理,《中國現代化報告》先後提出了九個現代化路線圖,分別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農業、工業、服務業、城市和健康現代化的路線圖。

  2008年本人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中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和平鴿戰略」。一般而言,國家現代化的績效,是由自身努力與國際環境共同決定的;營造一個和平國際環境,關係中國現代化的成敗。建議實施「和平鴿戰略」,積極發揮聯合國作用,建立或完善亞洲國家聯合會(待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亞歐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升級),建設海南島自由貿易區。目前,「自由貿易區」建設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前沿熱點。

  成果十:建立新現代化研究的系統研究方法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化研究有三次浪潮:現代化研究、後現代研究和新現代化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視角:社會科學角度,定性研究為主,闡釋性和描述性;自然科學角度,定量研究為主,實證性和模型化;兩種視角,可以互補。我們主要從自然科學視角,開展新現代化研究。新現代化研究與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高技術和國家創新體系緊密相關,屬於跨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強調科學性、創新性、戰略性和建設性。後現代研究和現代化研究則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我們在《中國現代化報告》中,逐步發展和完善了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即從創新到新科技、新產業、新經濟、新社會和新現代化,開展全過程的系統研究,包括時序分析、截面分析、範式分析、過程分析、前沿分析和定量評價,以及圖形化和模型化分析等。研究時間跨度為400年(1700-2100),研究對象為131個國家,覆蓋世界97%的人口,試圖去「數位化重構」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預測未來的趨勢,同時為中國現代化尋求合理路徑。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系中國科學院所屬的非法人、非營利、相對獨立的研究單元,是我國首家跨學科、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現代化研究機構。在新現代化研究領域,中心的科學研究處於世界前沿,並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從國別案例入手 探索科技革命和現代化研究的新路徑
    科技革命促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發生全面變革,使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現代化發展階段。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原發地在西歐和北美,但現代化卻幾乎發生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國政府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建設「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
  • 這場論壇,一同探索新時代的學校現代化之路
    此次論壇以「於變局中開新局:新時代的學校現代化之路」為主題,由重慶市沙坪垻區教育學會及沙坪垻區教育基金會主辦、《學校品牌管理》雜誌承辦,重慶南開中學、重慶一中、重慶市沙坪垻區融匯沙坪垻小學、重慶新東方教育培訓學校有限公司為論壇支持單位。開幕式周紅玲重慶市沙坪垻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周紅玲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寄予期望。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權威解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光明日報記者 溫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是創新驅動的集約式經濟發展方式和高質量經濟發展。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需要改造現有的經濟體系,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抓住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契機 明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路徑
    原標題:抓住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契機 明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路徑(人民觀察) 我國實現由大向強的躍升,離不開現代化的國防和軍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這一論斷明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 「四史」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奠定思想基礎|求知
    這些重要表述是指導我們在「四史」學習中汲取力量,在新發展階段堅定理想信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新的歷史性變革,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呈現出由權力本位逐漸向權利本位轉變的趨勢,取得了卓越的治理成效。鑑於時空境遇的新變化,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應對傳統因素和國際局勢的雙重考驗,由此,應以開放系統的視野分析國家治理轉型的核心問題,切實將國家治理的邏輯落定於權利本位。在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
  • 合山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路徑-廣西新聞網
    合山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路徑治理能力與精準脫貧雙促進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蒙進煌 通訊員 袁永利 覃麗麗基層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
  •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有關部委和研究...
    全會全面總結「十三五」發展經驗,準確體察中國國情,深刻把握髮展大勢,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擘畫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全會引起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熱議,大家一致認為,全會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為「十四五」中國發展把脈定向,必將匯聚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強大力量。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是新時代「兩步走」重大戰略思想的最新發展,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發出了振奮人心的總動員。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與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係,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穩步向前推進。
  • ...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
    1.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50)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
  • 陳小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推力
    自1949年建國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為保護與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國家統治成為此時國家生活主導組織方略,彼時重點任務是滌除殘餘壓迫,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格局。之後從1956年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國家管理接替國家統治成為國家生活主要組織方略。
  • 山西屯留:探索垃圾沼氣化綜合處理新路徑
    屯留區瞄準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工作目標,將垃圾分類處理作為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抓手,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緊緊抓住垃圾分類終端處理這個關鍵,在實踐中探索形成可腐爛垃圾沼氣化處理模式,走出了一條「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可腐爛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前不久,本報記者親赴屯留區對催生農村能源革命的這一舉措進行了深入的實地採訪。
  • 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邀請院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這個主題定得好,很有意義。 一、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新」,即新的覺醒、新的長徵、新的革命。 關於新的覺醒。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半個多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在現代信息、技術、資本、資源快速充分流動的時代,通過外部巨量資源進入,與內部優勢資源有序組合快速積聚集中,形成地區、產業的「新增長極」,進而帶動該地區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常態,已經取代了經濟依靠自我積累緩慢發展的路徑。 同樣,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培育江海聯運新優勢 探索江海聯動新路徑
    來自沿江、沿海重點城市代表,國內有關重點港口企業、物流企業、交通港口諮詢機構、工程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專題研討培育江海聯運新優勢、探索江海聯動新路徑,攜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交通運輸部原部長李盛霖出席活動。
  • 科學把握現代化之路的中國特色
    來源:天津日報展望二〇三五年,《建議》從創新型國家和現代經濟體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強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和國內生產、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多重視角進行頂層設計。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總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一桿子」「一盤棋」「一張圖」這樣一些體制運作方式, 在今天依然管用, 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政治前提和治理優勢, 並且在相當程度上規定了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現代化路徑和前進方向。二是塑造不同於舊中國的新的社會關係和文明價值取向。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然而,這個年輕的人民共和國的家底是如此之薄——重工業幾乎為零,輕工業只是少數的紡織業,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異常嚴酷。新中國面對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現代化都更為嚴峻的挑戰,也擁有比任何國家都更加強烈的復興意志。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的道路,黨帶領人民作出了艱辛探索。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原標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11月27日上午,東莞松山湖凱悅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