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席兆平
沼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熱值很高,能廣泛應用於炊事用氣和發電,淨化後還可以作為車用燃氣,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能量,對環境沒有任何汙染,是最容易得到的生物質能源。
2018年3月,山西省長治市啟動了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全市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由點帶面、梯次推進、不斷深入。屯留區瞄準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工作目標,將垃圾分類處理作為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抓手,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緊緊抓住垃圾分類終端處理這個關鍵,在實踐中探索形成可腐爛垃圾沼氣化處理模式,走出了一條「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可腐爛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
前不久,本報記者親赴屯留區對催生農村能源革命的這一舉措進行了深入的實地採訪。
屯留區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方式和群眾生活習慣,在對全區城鄉生活垃圾總量、類型進行深入調查研判的基礎上,遵循物質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原理,將生活垃圾通俗易懂地分成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大類。可腐爛垃圾主要包括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果皮等廚餘垃圾,也包括禽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不可腐爛垃圾分為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三類,通過各自的運轉處理體系進行處理。
據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屯留區共有農戶7.2萬戶,每天按戶均產生可腐爛垃圾1斤計算,共有3.6噸;主城區各類餐飲、學校每天產生廚餘垃圾50噸;全區還有95個養殖場,每天產生畜禽糞便510噸,這都對環境造成汙染,並且處理起來難度很大。過去一般做法是將可腐爛垃圾與其他垃圾進行填埋或焚燒,既佔用相當的土地資源,又會散發臭味影響空氣品質,產生的滲濾液也會造成二次汙染。如何對易爛易臭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屯留區積極借鑑過去發展戶用沼氣的經驗,在李高鄉北宋村試驗性建設了一座20立方的沼氣池,定期收運、密閉處理,以厭氧發酵的方式進行生物化處理,效果甚好。以此為發端,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目前,屯留已在全區建成可腐爛垃圾沼氣化綜合處理站15座,總容量約1.5萬立方米,可輻射處理12個鄉鎮110個村的可腐爛垃圾和40多個養殖場的畜禽糞便,一舉解決了可腐爛垃圾無害化處理難題。
影響和制約沼氣設備長效運行的最大瓶頸就是因冬季氣溫低,產氣量少或不產氣。記者在相關資料中了解到,在我國不僅是北方地區甚至包括中部的河南、西南的四川等大型工業化沼氣最發達先進地區,每到冬天沼氣設備就會停用兩到三個月。屯留區針對性地從採取增溫保暖措施入手,大膽嘗試,多措並舉,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借鑑實施「以氣代煤」工程中敷設地暖管的做法,採取集中供熱+地暖管、沼氣鍋爐+地暖管、電熱棒+地暖管三種模式,通過熱水循環加溫,提升罐內溫度。同時對沼氣罐外又採取搭建陽光保溫棚、加蓋保溫棉被、噴塗聚氨酯泡沫保溫材料等方式,有效保持熱量,防止溫度下降,大大提高了產氣量。
在上村鎮王莊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民告訴記者:該村2000立方米的發酵罐,利用集中供熱回水管網,配備增壓裝置,將熱水管引入罐內加溫,外設的鋼架玻璃保溫罩內同時鋪設暖氣管道進行加溫,使發酵罐溫度在兩天內迅速由0℃以下提升至30℃左右,基本可與夏季產氣高峰持平。在走訪路村鄉老軍莊村、吾元鎮西嶺村、張店鎮南溝村、李高鄉北宋村和縣城可腐爛垃圾綜合處理站時,記者看到,均對發酵罐配備了雙迴路加溫設備,在氣量充足的情況下,他們可利用沼氣鍋爐進行水溫加熱,晚上利用峰谷電價的優惠政策對發酵罐進行電加熱水加溫,據測算,加溫設備電費一項支出每天約30元-60元不等,整個冬季運行成本可控制在1萬元以內。
在兩天的實地採訪調研中,記者深刻的體會到屯留可腐爛垃圾沼氣化綜合處理不僅是致力於生態的修復,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深度治理,更是在打造與有機循環農業深化融合的基礎上,對所轄居民生活的改善。
在屯留人口最多的村路村鄉老軍莊村,村委會主任劉振生告訴記者:該村總人口近5000人,加之該村有60餘戶從事牲畜屠宰行業,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和屠宰廢棄料隨處亂拋,汙水橫流,環境衛生「髒亂差」的問題雖幾經整治,但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推行可腐爛垃圾沼氣化處理模式,村內的屠宰廢棄料和其他可腐爛垃圾得到及時收運處置,昔日垃圾亂倒、蚊蠅亂飛的村中裸地也改造成了村民消閒納涼的公園綠地,村內環境得到根本治理,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擁護。
屯留還充分利用產生的沼渣沼液規劃建設高標準設施農業區,大力發展有機高效循環農業,將可腐爛垃圾沼氣綜合處理站建設作為「上聯養殖業、下接種植業」循環發展的橋梁,使「規模養殖-沼氣處理-有機種植」閉環運行。上村鎮以沼氣綜合處理站為輻射,建成佔地1600平米的高標準現代化日光大棚1個,採取現代化栽植技術,發展優質香菇種植,年收入可達100萬元左右。目前全區依託沼氣綜合處理站,共發展無害化有機農作物生產基地1萬畝,建成高標準現代化日光大棚20餘個。並先後在老軍莊、南溝、西嶺、王莊等村推廣完善了「沼氣綜合處理站+公共浴室+群眾炊事用氣+村級組織活動、日間照料中心、中小學校取暖用氣+……」的「1+N」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公共服務效益的最大化。而閒置多年的原縣城糞便處理廠,通過改造建設700立方米沼氣池一座,配套建設了環衛工人浴室和愛心早餐廚房,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洗澡和早餐福利,讓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成為直接受益者。
截至目前,屯留區先後建立完善了以北宋村為代表的小型(100立方米左右)、老軍莊村為代表的中型(300-500立方米)、王莊村為代表的大型(1萬立方米以上)三種發展模式,從實際效能出發,不搞「一刀切」,在安全運行、穩定運行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