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別案例入手 探索科技革命和現代化研究的新路徑

2020-12-05 光明網

  科研縱觀

  近代以來,世界上發生過兩次大的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科技革命促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發生全面變革,使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現代化發展階段。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原發地在西歐和北美,但現代化卻幾乎發生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國政府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建設「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現代化」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學術界孜孜探求的重要課題。

  雖然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現代化早已成為一些史學家敘事的方法和框架,相關著述浩如煙海,但學界此前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的研究還是主要集中於西歐有代表性的國家,而對現代化的研究則主要關注該進程中的後起國家。但是,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每個國家都有其現代國家制度的確立及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具體過程,也同樣都有現代科學和技術體系形成和制度化的不同歷程。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對後起國家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現代化方面的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就對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研究以歷史敘事為主,著力闡釋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的關係等重大問題,其中涉及東西方典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和模式,為科技史研究提供了啟示。

  將「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聯繫起來,研究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這是很有新意的探索。我國的研究者們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中國等國家放在一個層面進行研究,不但進行了國別史的研究,還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等重大問題進行了開闊的探討,提出了「地域性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等觀點,為理解科技變革、現代化和全球化提供了中國學者的獨特視角。

  我國的學者們設計了嶄新的研究框架。研究的每一個國別案例都以科技發展的歷史線索為縱軸進行論述,同時拓展了更加寬廣的學科領域,涉及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學、科技管理學、科學文化、跨國科技史和全球史等學科領域,在大的方向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甚至地理環境等各個方面。學者們根據各國科技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階段性特徵,選擇典型的事例、機構和人物等為案例,制定研究框架,嘗試宏觀敘事與微觀分析的結合,以揭示多種因素的互動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牢牢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該研究也不例外,它具有開放性。我國的研究者們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作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範疇不僅於此,仍在不斷擴充深化、與時俱進。在未來,相關學術研究有望進一步擴展研究領域,將國別研究擴展到日本等亞洲國家,加拿大等美洲國家,瑞士等歐洲國家,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以借鑑更多國家的經驗。

  這是一項追求學術嚴謹的研究,但它並非面目高冷。在展現和評述科技革命與各國現代化的歷史圖景時,我國的研究者們在論述時儘量寫得通俗易懂、饒有興味,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使讀者從歷史敘事中領悟到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的重要聯繫,也能感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以及政策、管理等手段如何影響兩者。

  當前,李約瑟等國際學者也在研究中國的科學技術傳統,我們也應該以自己的眼光審視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學術問題和見解。誠如我國部分研究者所說,「國際科技史界以微觀研究居多,而我國學者們對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所進行的系列研究,不但是一個宏觀的研究項目,更是一次冒險的嘗試」。中國學者的這次「冒險嘗試」具有創新性、思想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深化了廣大讀者對科技革命與現代化等重大問題的認識,而且還將為國家宏觀戰略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學術依據,發揮科學思想庫的獨特作用;在我國學術界開創了系列的國別科技史研究和「應用科技史」研究的新領域,有望在未來對我國科技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李成智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航天航空史專家)

[ 責編:武玥彤 ]

相關焦點

  • 為國家現代化探索新路徑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徵程。全國各地都將經歷從全面小康向現代化的戰略轉型,對現代化研究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10多年的科學探索和研究成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和偉大復興,提供和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科學基礎和理論儲備。下面採用「科普語言」,簡要介紹我們的10個創新火花。
  •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日前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介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探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科普時報】《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近日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
  • 抓住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契機 明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路徑
    原標題:抓住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契機 明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路徑(人民觀察) 我國實現由大向強的躍升,離不開現代化的國防和軍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這一論斷明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 動態| 「區域與國別個案研究方案的新探索:中國柬埔寨研究的過去...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我們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每月為讀者提供國際新聞動態和觀點,並特邀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熱點問題撰寫時評。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天津外國語大學召開2020國別和區域研究論壇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11月21日,天津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外大」)與天津國際友好聯絡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天津外國語大學·2020國別和區域研究論壇」,以騰訊會議的方式召開,圍繞「東北亞區域安全戰略環境評估與展望」主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 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國別和區域研究天外論壇·2019」
    外交部原副部長、外交學院原院長、中國駐埃及、科威特原大使楊福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駐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原大使于振起等18位駐外原大使,韓國統一研究院前院長孫基雄,巴拿馬駐上海總領事館代總領事哈恩,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辦主任石剛,天津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靳方華,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長高洪,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院長羅林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中科院戰略研究院聯合大富科技發布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路徑課題報告
    11月12日,大富科技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戰略院」)在京共同發布基於大富科技自主創新案例分析的課題報告《疫情、4thIR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挑戰下的中國創新戰略路徑》。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政策司、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現研究中心、新華社國家財經智庫等專家在課題評審後對報告研究方向及產生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 這場論壇,一同探索新時代的學校現代化之路
    12月18日上午,為期兩天的重慶市沙坪垻區教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現代學校治理高峰論壇在重慶市南開中學開幕,來自重慶以及全國其他省市的教育系統行政幹部、中小學校長、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共4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共同探討現代學校治理的思維、方法和路徑。
  • 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實踐歷程、基本經驗與戰略路徑
    面對新時代更為複雜嚴峻的管黨治黨形勢,我們黨亟須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和作風建設,堅持標本兼治,健全反腐體制機制,積極推進「依規治黨」,不斷提升黨的自我革命的水平和境界。
  • 「國別和區域研究天外論壇·2019」 在津舉行
    中新網天津12月7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楊平)「國別和區域研究天外論壇·2019」7日在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楊福昌、于振起等18位中國駐外原大使,巴拿馬駐上海總領事館相關負責人,及來自中國俄羅斯、烏克蘭、韓國、法國等多國的專家學者200餘人參會,研討「人類命運共同視閾下的文明交流互鑑與全球治理
  • 山西屯留:探索垃圾沼氣化綜合處理新路徑
    屯留區瞄準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工作目標,將垃圾分類處理作為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抓手,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緊緊抓住垃圾分類終端處理這個關鍵,在實踐中探索形成可腐爛垃圾沼氣化處理模式,走出了一條「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可腐爛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前不久,本報記者親赴屯留區對催生農村能源革命的這一舉措進行了深入的實地採訪。
  •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中國與前四次科技革命無緣;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路下滑。以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例,1700年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排名世界第18位,1820年排第48位,1900年排第71位,1950年排第99位。目前,世界正處於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是中國復興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值得科技界和全社會重視和思考。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推動新時代的「中國科學革命」
    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支持下,有科學家的潛心探索、企業界的熱情捐助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中國科學必將迎來原創成果噴湧而出的新時代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我們做科研提供了機會」,在日前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2017年頒獎典禮上,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三位獲獎科學家共同向時代致敬。
  • 南方科技大學召開美育新趨勢和新路徑教育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南科大藝術中心主辦,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或機構的100餘名藝術及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世界一流大學美育建設的新趨勢和新路徑,共論「如何發展大學的美育教育」。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下簡稱「人文學院」)講席教授李鳳亮,人文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陳躍紅等出席了研討會。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權威解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光明日報記者 溫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是創新驅動的集約式經濟發展方式和高質量經濟發展。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需要改造現有的經濟體系,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邀請院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這個主題定得好,很有意義。 一、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新」,即新的覺醒、新的長徵、新的革命。 關於新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