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8-9314(2014)04-0004-04本文是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陳寶生2014年6月5日在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根據錄音整理修訂。

[作者簡介]陳寶生,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作出了完整的、科學的表述,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提出之後,國內外高度關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界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邀請院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這個主題定得好,很有意義。

一、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新」,即新的覺醒、新的長徵、新的革命。

關於新的覺醒。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大創新,對共產黨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驗的全面總結。它創新性地回答了共產黨執政後幹什麼、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怎麼治理、怎麼評價治理效果等重大問題。通過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我們深刻認識到,這個總目標實際上打通了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打通了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打通了六十多年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打通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打通了中外政治發展史。可以說,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是一次新的偉大覺醒。

關於新的長徵。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怎麼治理、建立什麼樣的治理體系、需要什麼樣的治理能力?應當說,中華民族進行過長期的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有關的優秀思想資源,但是它們還稱不上現代。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對於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怎樣治理這個古老的國家,各種力量進行過激烈鬥爭,做過多方面的探索,在多種道路上進行過試錯,結果歷史選擇了一條道路,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開展武裝鬥爭、建設根據地的過程中,對治理體系問題、對制度建設問題,作過自己獨特的探索。建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確立了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制度基礎。後來雖然走了一段彎路,包括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但這種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帶領人民沿著市場化的取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沿著民主法制的取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對治理制度、治理體系作了廣泛深入的探索,終於找到了今天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路走來,可謂波瀾壯闊,確實來之不易!路漫漫其修遠兮,現在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面臨著多方面矛盾和問題。在這個重要歷史時刻,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說又開始了一次新的長徵,是非常偉大的壯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制度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後半程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前後兩個半程的論述具有深邃的歷史和戰略眼光,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表明改革總目標作為一個頂層設計,是管長期的,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任重而道遠。

關於新的革命。小平同志講改革是一場革命。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改革自己親手建立的制度。在一個人治傳統非常濃厚、法治傳統比較缺乏的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新的革命。

二、深入開展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研究

開展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化對改革總目標的認識,是理論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行政學院是公務員培訓的主渠道、理論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決策諮詢的思想庫,從學院的定位來說,國家層面、行政特色、學府基地,三者共同構成了學院特質。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國家行政學院的「行政」特色非常吻合,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學院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學院要把貫徹落實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教學科研諮詢的核心任務、核心目標全面推進,從各方面加大力量,爭取多出成果,為實現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出力獻策。具體來說,要在以下一些問題上加強研究。

1關於治理問題。要深入研究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治理。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學術界對現代治理這個概念的學術淵源、發展過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與社會治理理論、與治理這個概念發展的聯繫,等等,都給予了高度關注。現在需要認真研究的是,中國特色治理的內涵是什麼?就社會治理理論來講,一般而言,治理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三個子系統。但是在中國特定的國情和制度條件下,我們最大的特色是黨的領導。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正在大步走向世界,亞洲的問題、全球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離開中國,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已經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所以,中國特色的治理,就不應該僅僅是一般社會治理理論所說的那些內容了,黨的領導、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區域治理、全球治理,都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範圍。中國特色治理的內涵,有必要好好梳理研究一下。

2關於能力問題。治理能力究竟指什麼?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之後,理論界對執政能力的表述很多,有的提出了若干個組合,形成了不同組合的能力系列。講到治理能力,關鍵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的三個方面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這三個能力是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科學系統,涉及到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我們要按照三個能力的要求,研究怎樣培訓公務員。只有切實提高三個能力,才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3關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依據。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同時對於新制度學派、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以及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關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淵源,都要很好地研究和梳理,為深化改革總目標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關於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其實人類社會一直在研究,過去講神治,後來講人治,然後發展到法治。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新制度經濟學,超越了制度變遷理論,因為它們只是在市場關係、組織關係的範圍裡研究制度,我們現在已經遠遠超越了這一範圍。

4關於現代化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現代化理論賦予了新的內容。在中國講現代化,在我們黨的語境內,最早是1964年周恩來同志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講的,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後來我們長期講這四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論者認為這是第五個現代化。在當今中國,研究現代化問題特別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建設的現代化,這可以看作硬體系統的現代化。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現代國防,這些原先設定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了,現在的目標就是「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制度的現代化,這可以看作軟體系統的現代化。推進位度現代化的探索,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一經典講話中,深刻指出了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對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作出了深刻論述。自那以後,我們黨一直致力於推進位度建設,到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終於鮮明提出制度現代化,這是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升華。三是執政黨的現代化。當今中國,無論什麼現代化,離開了執政黨的現代化都無從談起,這一條尤其重要。黨的十八大作出了「三個全面部署」,一個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部署,一個是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還有一個,就是對加強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黨的建設目標、思路、措施,實際上就是推進執政黨現代化的方略。因此,需要認真研究怎麼樣推進執政黨的現代化。比如,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何從嚴治黨,不斷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如何依法執政,使我們黨成為一個法治型的黨;如何發展黨內民主以及社會民主,等等。總之,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我們黨建設成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法治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5關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還是要堅持實踐標準、效率標準。一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黨和國家各項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很大意義上就是法治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要在法治的軌道上來治理、來推進。二是要看是否充分發揮了黨內民主、發揮了社會主義民主。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權力的走向,從哪裡流向哪裡。民主發揮得好,就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激活社會活力。三是要看是否有利於提高效率,要看制度能否轉化為治國的有效工具,實現制度收益最大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根本上就要看這些,最終就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講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製度基礎。

6關於國家治理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相互關係問題。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體系、制度、能力、價值等要素。關於這些要素和它們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作了深刻論述,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關鍵是要認識到,體系是由制度構成的,制度是由人來執行的,人執行制度必須要有一定的能力,好的制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可以充分發揮制度的效率,執行制度的人是有價值判斷標準的,價值判斷標準決定著體系的方向。搞清楚國家治理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相互關係,對做好教學科研諮詢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認真注意和把握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兩句話,不是一句話。第一句話是根本,是目的;第二句話是工具,是措施,是手段。這點一定要搞清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必須按照這一要求來深化改革,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在這個問題上,也要說兩句話,不改革死路一條,偏離了這個方向進行改革也是死路一條。

第二,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解放思想是改革的總開關,離開解放思想改革中的一切問題都無從解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任務非常艱巨,關鍵要靠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釋放物質力量,釋放制度活力和釋放人的活力,形成強大的改革動力。要支持鼓勵創新,善於總結、歸納、升華來自基層的新做法、新經驗。從長期以來的改革實踐看,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認識上存在著這樣一個鏈條,就是對於中央層面來說,創新往往來自於地方,地方來自於基層,基層來自於群眾的創新實踐。這是縱向鏈條,再加上橫向的學習借鑑,就構成了改革思想、改革理論、改革方案再生產的過程,多年來的改革其實就是這麼走過來的,理論工作者要很好地關注和研究。

第三,要立足基本國情。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六個超大規模」的顯著特點: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大陸型國家,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人口大國,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執政黨,8000多萬黨員。以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所面臨的基本國情,一切都要從這些基本國情出發,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解決問題、推進改革。

第四,要善於提煉總結規律。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不斷深化,已經總結了不少規律。但是改革沒有止境,認識沒有止境,還要不斷總結新經驗,推動新實踐。比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需要鼓勵大膽探索、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增強改革協同配合,等等。總結經驗,認識規律,理論工作者在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應當積極投身火熱的改革一線,貢獻智慧和思想,真正發揮好智囊作用。

第五,要樹立法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無論是搞研究,還是做實際工作,都要高度重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有賴於各個領域的法治化,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所有的改革都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國家行政學院要發揮好行政法學等學科優勢,加強這方面研究。

總之,概括起來,就是不偏離方向,要注意改革的性質、模式選擇和衡量標準;不吊高胃口,要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不避重就輕,敢於攻堅克難,抓主要矛盾;不失序失範,要依法推進,於法有據,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命題,需要理論工作者不懈學習、宣傳和研究,並在實際工作中貫徹落實、積極推進,我們要弘揚求真探源的科學精神,爭取多出有價值的原創性的成果,為全面深化改革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作用
    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盛茂林指出,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是我們把國家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會議強調,市政協黨組要深入理解把握十九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實質,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抓好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從治國實踐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標誌著我國「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式被納入黨的治國理政布局。隨著黨治國理政實踐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並且越來越展現出諸多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徵。
  •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 努力推進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
    劉奇在省委深改委第九次會議上強調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 努力推進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易煉紅出席 發布時間:2020-03-05 09:38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確立了制度框架,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治理改革和舉世矚目的治理成就為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智識力量。然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全面展開,世界範圍內的國家競爭愈演愈烈,國內社會矛盾也複雜多變,國家治理的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陳小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推力
    此即意味著當實現自治被確認為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題內之意後,即將出臺的民法典必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的核心方案之一。最後應強調,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背景下推動私法自治的普及,其目的並不在於消解國家權威。「20世紀90年代,『國家的回退』(Rolling Back)成為西方國家治理的信條,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過程中都堅持消解國家權威的邏輯。」
  • 胡敏:「六個緊緊圍繞」勾畫出中國未來的改革方向
    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本次會議適逢中國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為使命。三中全會有哪些亮點,為下一步深化改革勾畫了怎樣的路線圖?人民網記者第一時間連線國家行政學院副巡視員、經濟學博士胡敏解讀「公報」內容。 胡敏談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這標誌著中國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 謝海燕訪談(上篇):疫情警示環境治理現代化進程提質加速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為生態治理提供根本遵循中宏網記者:您怎麼解讀這項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新突破、新探索及其特殊貢獻?
  •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發展職責
    一、充分認識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大力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三)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 人民日報頭條梳理十八大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不止步
    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第一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一次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第一次提出「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如此多的「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社會主義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突破自我的政治勇氣、不斷直面挑戰的堅定決心。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完整掌握這一分析方法,對於認識我國國家治理體現代化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是促進經濟生產的發展  判斷一個國家治理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可以列舉出一大串指標,但是這一切指標背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家的經濟生產能力。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最有說服力的標尺。
  • 紮實推進新時代有福之州治理現代化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臺江區以保市場主體為著眼點,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減稅降費,積極協助企業解決供應鏈、資金鍊等問題,扶持困難企業走出困境。這些辦法雖然「土」,但管用、有效,需要認真總結,形成制度化的治理能力。運用大數據手段,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累計摸排境內外返融人員3萬多人。下一步,福清市將通過系統化、集成化的改革,全面提升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以集成改革提升破解難題的能力、以集成改革提升推動發展的能力、以集成改革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治理(制度)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從物質的現代化開始過渡到制度的現代化。
  •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總體運行效率有著重要影響。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治理(制度)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從物質的現代化開始過渡到制度的現代化。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中央決定用一次全會就這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部署,是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全面考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前不久,「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主題宣傳活動就來到這個不斷創造奇蹟的地方。  深圳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介紹,在40年新的起點上,深圳全力推動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務的落地實施。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等一系列前沿性的工作,力爭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改革不停頓,今年3月,深圳又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提出實施「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政務服務模式。
  •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不斷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這些體制機制障礙。  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行動綱領,將進一步推動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重要體制保障和動力支撐。
  • 不斷提升有福之州治理現代化水平
    福州日報評論員10日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推進我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全面動員部署,對於推進新時代有福之州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