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8-9314(2014)04-0004-04本文是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陳寶生2014年6月5日在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根據錄音整理修訂。
[作者簡介]陳寶生,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作出了完整的、科學的表述,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提出之後,國內外高度關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界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邀請院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這個主題定得好,很有意義。
一、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新」,即新的覺醒、新的長徵、新的革命。
關於新的覺醒。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大創新,對共產黨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驗的全面總結。它創新性地回答了共產黨執政後幹什麼、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怎麼治理、怎麼評價治理效果等重大問題。通過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我們深刻認識到,這個總目標實際上打通了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打通了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打通了六十多年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打通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打通了中外政治發展史。可以說,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是一次新的偉大覺醒。
關於新的長徵。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怎麼治理、建立什麼樣的治理體系、需要什麼樣的治理能力?應當說,中華民族進行過長期的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有關的優秀思想資源,但是它們還稱不上現代。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對於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怎樣治理這個古老的國家,各種力量進行過激烈鬥爭,做過多方面的探索,在多種道路上進行過試錯,結果歷史選擇了一條道路,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開展武裝鬥爭、建設根據地的過程中,對治理體系問題、對制度建設問題,作過自己獨特的探索。建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確立了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制度基礎。後來雖然走了一段彎路,包括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但這種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帶領人民沿著市場化的取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沿著民主法制的取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對治理制度、治理體系作了廣泛深入的探索,終於找到了今天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路走來,可謂波瀾壯闊,確實來之不易!路漫漫其修遠兮,現在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面臨著多方面矛盾和問題。在這個重要歷史時刻,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說又開始了一次新的長徵,是非常偉大的壯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制度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後半程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前後兩個半程的論述具有深邃的歷史和戰略眼光,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表明改革總目標作為一個頂層設計,是管長期的,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任重而道遠。
關於新的革命。小平同志講改革是一場革命。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改革自己親手建立的制度。在一個人治傳統非常濃厚、法治傳統比較缺乏的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新的革命。
二、深入開展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研究
開展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化對改革總目標的認識,是理論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行政學院是公務員培訓的主渠道、理論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決策諮詢的思想庫,從學院的定位來說,國家層面、行政特色、學府基地,三者共同構成了學院特質。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國家行政學院的「行政」特色非常吻合,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學院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學院要把貫徹落實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教學科研諮詢的核心任務、核心目標全面推進,從各方面加大力量,爭取多出成果,為實現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出力獻策。具體來說,要在以下一些問題上加強研究。
1關於治理問題。要深入研究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治理。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學術界對現代治理這個概念的學術淵源、發展過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與社會治理理論、與治理這個概念發展的聯繫,等等,都給予了高度關注。現在需要認真研究的是,中國特色治理的內涵是什麼?就社會治理理論來講,一般而言,治理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三個子系統。但是在中國特定的國情和制度條件下,我們最大的特色是黨的領導。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正在大步走向世界,亞洲的問題、全球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離開中國,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已經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所以,中國特色的治理,就不應該僅僅是一般社會治理理論所說的那些內容了,黨的領導、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區域治理、全球治理,都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範圍。中國特色治理的內涵,有必要好好梳理研究一下。
2關於能力問題。治理能力究竟指什麼?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之後,理論界對執政能力的表述很多,有的提出了若干個組合,形成了不同組合的能力系列。講到治理能力,關鍵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的三個方面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這三個能力是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科學系統,涉及到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我們要按照三個能力的要求,研究怎樣培訓公務員。只有切實提高三個能力,才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3關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依據。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同時對於新制度學派、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以及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關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淵源,都要很好地研究和梳理,為深化改革總目標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關於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其實人類社會一直在研究,過去講神治,後來講人治,然後發展到法治。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新制度經濟學,超越了制度變遷理論,因為它們只是在市場關係、組織關係的範圍裡研究制度,我們現在已經遠遠超越了這一範圍。
4關於現代化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現代化理論賦予了新的內容。在中國講現代化,在我們黨的語境內,最早是1964年周恩來同志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講的,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後來我們長期講這四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論者認為這是第五個現代化。在當今中國,研究現代化問題特別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建設的現代化,這可以看作硬體系統的現代化。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現代國防,這些原先設定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了,現在的目標就是「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制度的現代化,這可以看作軟體系統的現代化。推進位度現代化的探索,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一經典講話中,深刻指出了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對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作出了深刻論述。自那以後,我們黨一直致力於推進位度建設,到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終於鮮明提出制度現代化,這是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升華。三是執政黨的現代化。當今中國,無論什麼現代化,離開了執政黨的現代化都無從談起,這一條尤其重要。黨的十八大作出了「三個全面部署」,一個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部署,一個是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還有一個,就是對加強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黨的建設目標、思路、措施,實際上就是推進執政黨現代化的方略。因此,需要認真研究怎麼樣推進執政黨的現代化。比如,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何從嚴治黨,不斷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如何依法執政,使我們黨成為一個法治型的黨;如何發展黨內民主以及社會民主,等等。總之,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我們黨建設成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法治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5關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還是要堅持實踐標準、效率標準。一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黨和國家各項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很大意義上就是法治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要在法治的軌道上來治理、來推進。二是要看是否充分發揮了黨內民主、發揮了社會主義民主。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權力的走向,從哪裡流向哪裡。民主發揮得好,就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激活社會活力。三是要看是否有利於提高效率,要看制度能否轉化為治國的有效工具,實現制度收益最大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根本上就要看這些,最終就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講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製度基礎。
6關於國家治理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相互關係問題。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體系、制度、能力、價值等要素。關於這些要素和它們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作了深刻論述,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關鍵是要認識到,體系是由制度構成的,制度是由人來執行的,人執行制度必須要有一定的能力,好的制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可以充分發揮制度的效率,執行制度的人是有價值判斷標準的,價值判斷標準決定著體系的方向。搞清楚國家治理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相互關係,對做好教學科研諮詢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認真注意和把握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兩句話,不是一句話。第一句話是根本,是目的;第二句話是工具,是措施,是手段。這點一定要搞清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必須按照這一要求來深化改革,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在這個問題上,也要說兩句話,不改革死路一條,偏離了這個方向進行改革也是死路一條。
第二,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解放思想是改革的總開關,離開解放思想改革中的一切問題都無從解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任務非常艱巨,關鍵要靠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釋放物質力量,釋放制度活力和釋放人的活力,形成強大的改革動力。要支持鼓勵創新,善於總結、歸納、升華來自基層的新做法、新經驗。從長期以來的改革實踐看,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認識上存在著這樣一個鏈條,就是對於中央層面來說,創新往往來自於地方,地方來自於基層,基層來自於群眾的創新實踐。這是縱向鏈條,再加上橫向的學習借鑑,就構成了改革思想、改革理論、改革方案再生產的過程,多年來的改革其實就是這麼走過來的,理論工作者要很好地關注和研究。
第三,要立足基本國情。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六個超大規模」的顯著特點: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大陸型國家,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人口大國,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執政黨,8000多萬黨員。以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所面臨的基本國情,一切都要從這些基本國情出發,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解決問題、推進改革。
第四,要善於提煉總結規律。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不斷深化,已經總結了不少規律。但是改革沒有止境,認識沒有止境,還要不斷總結新經驗,推動新實踐。比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需要鼓勵大膽探索、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增強改革協同配合,等等。總結經驗,認識規律,理論工作者在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應當積極投身火熱的改革一線,貢獻智慧和思想,真正發揮好智囊作用。
第五,要樹立法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無論是搞研究,還是做實際工作,都要高度重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有賴於各個領域的法治化,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所有的改革都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國家行政學院要發揮好行政法學等學科優勢,加強這方面研究。
總之,概括起來,就是不偏離方向,要注意改革的性質、模式選擇和衡量標準;不吊高胃口,要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不避重就輕,敢於攻堅克難,抓主要矛盾;不失序失範,要依法推進,於法有據,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命題,需要理論工作者不懈學習、宣傳和研究,並在實際工作中貫徹落實、積極推進,我們要弘揚求真探源的科學精神,爭取多出有價值的原創性的成果,為全面深化改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