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時代的「中國科學革命」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支持下,有科學家的潛心探索、企業界的熱情捐助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中國科學必將迎來原創成果噴湧而出的新時代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我們做科研提供了機會」,在日前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2017年頒獎典禮上,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三位獲獎科學家共同向時代致敬。在頒獎典禮上,科學家、企業家、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人士,以科學的名義匯聚一堂,既獎勵重大科學發現,也共同暢想中國科學的光明前景。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計算機與數學獎」三大獎項,以促進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在頒獎現場,有獲獎科學家的精彩演講,有對前沿領域和人類未來的展望,有企業家群體與科學家的對話,還有來自全國各地中學生的交流,既體現著科學自身的價值,也讓科學走出象牙塔,實現了科學與社會的對話,在更多年輕學子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經濟收入和物質生活並非一個國家的全部,已經富起來的中國人都希望中國能夠超越高樓大廈,為世界貢獻更多奇思妙想。」 在2017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中,同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那些為獎項慷慨解囊的企業家、為獎項前後奔走的志願者和社會各界人士。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基礎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大膽原創的科學探索,萬眾期待的科技創新,最能為一個國家賦予強大活力,最能為人類文明帶來突變和升華。未來科學大獎的設立,不僅與官方的科學獎項形成重要補充,更說明中國社會的科學意識在日益覺醒,正在形成科技進步的合力。

  如果說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原創重大科學發現則是第一動力的源泉。每一次重大科學發現不僅極大拓展了人類認知的邊界,也催生了影響深遠的技術革命,進而推動了世界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墨子號」衛星領跑全球量子科技,到「中國天眼」成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再到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在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世界科學前沿領域,都可以看到中國的貢獻與探索,外媒將之稱為「中國的科學革命」。可以說,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創新矩陣」,不斷提高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科學家提出了更光榮的使命、創造了更廣闊的舞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十九大報告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明確部署和努力方向。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支持下,有科學家的潛心探索、企業界的熱情捐助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中國科學必將迎來原創成果噴湧而出的新時代。

  中國的科學革命,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注入豐沛源泉,也將為人類文明貢獻更多中國智慧。這正如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的豪邁宣示:一個崇尚科學,崇尚創新的民族,必將為世界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人類走向文明的新時代!新技術革命——時代進步的領者
    使得新技術革命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從20世紀40年代末起,開始了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空間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這場新科技革命發源於美國,爾後迅速擴展到西歐、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涉及到科學技術各個重要領域和國民經濟的一切重要部門。
  • 銳讀丨推動軍事管理革命進入新時代
    ●軍事管理革命是發生在軍事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涉及國防和軍隊建設各領域全過程,實質是否定落後的、變革過時的、創造嶄新的管理模式。    ●推進軍事管理創新,不能固步自封、刻舟求劍,應著眼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新挑戰新機遇,用超前的意識、開闊的思維來謀劃,下大力解決制約軍事管理質量提升的深層次矛盾問題。
  • 思想縱橫:依靠人民推動自我革命
    我們是革命者,必須有革命到底的勇氣和永遠奮鬥的精神。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進行自我革命,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也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所在。偉大的政黨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勇於直面錯誤,敢於刀刃向內,不斷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打開APP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1-29 09:21:35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推動著全球產業格局和創新版圖的重構,各國家經濟體紛紛優先發展人工智慧,謀篇布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開幕式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於清笈在致辭中表示,推動中國從製造走向智造、創造,構建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需要加快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
  • 泰康保險:眺望長壽時代,引領長壽革命
    ,所以,「我們今天發布長壽時代是一次觀念的革命,是一次呼喚一個新時代來臨的革命,是要用嶄新的思想思維、方法和我們的觀念理念、我們的理論、新名詞來取代工業時代對老齡化時代的認知。」陳東升提出,老年人除作為消費者外,同時還擔任著生產者和創新者的角色,在消費端和供給端同時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站位決定高度,視角決定格局。正是這種積極的觀念轉向,為我們重新打量長壽社會打開了一扇窗戶,也為我們開拓新路徑新藍圖提供了一把鑰匙。在這場應對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養老革命」中,最為關鍵的,是老年人從社會消耗者向消費者、投資者、創造者三位一體的角色轉變。
  •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現場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團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孫強和劉真研究團隊  關鍵詞:克隆猴、實驗模型的新時代Logothetis以「克隆猴:基礎和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裡程碑(Cloning NHP: A major milestone in basic and biomedical research)」為題發表評論認為,這項工作證明了利用體細胞核生殖克隆獼猴的可行性,打破了技術壁壘並開創了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作為實驗模型的新時代,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真正精彩的裡程碑。
  •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持續強化個人品德建設的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是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關鍵和基礎。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邏輯起點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榜樣教育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牽引點,守正創新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重難點,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落腳點。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為基礎,養小德才能成大德。
  •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在京舉行
    (中英文網絡版)》(簡稱《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暨編輯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舉行,來自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遲學斌副主任 、《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委員、相關媒體等50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 新時代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勢所必然
    原標題:新時代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勢所必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發展問題上作出的重要論斷。新時代新階段,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認識自然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哲學的思辨,一種是科學的觀察,哲學可以為科學提出原理,指明科學發展的方向,科學則可以驗證這些原理並為新原理的提出提供新的依據,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前科學院院長周光召這樣說過:「中國科學之所以缺乏原始性創新,與缺乏哲學思維有關……在中國本土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是地處邊遠山區、一個在自由自在地做深入研究的民間科技工作者。在主流科學家不贊成的情況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堅持自己的看法,並不斷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而且要準備有一段時間坐冷板凳,或者是受到各種批評。」
  • 四川「沼氣革命」破解農村能源短缺及汙染難題,推動廁所革命
    《經濟參考報》記者先後深入四川6個市州17個縣(市、區)實地調研了解到,四川連續50年堅持辦沼氣,不僅在推進農村能源革命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在新時代對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態環境革命,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全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 智能經濟時代到來 人工智慧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
    而歷史上,新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正是科技革命。人工智慧 第四次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縱觀人類歷程,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時代的來臨。蒸汽機第一次解放了人力。第二次科技革命,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動力層面的技術進一步迭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資訊時代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將人們更容易地聯繫在一起,打破了空間的隔閡。
  • 走好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
    走好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前沿丨中國科學發展的關鍵點在哪裡?
    比如天文學革命的產生,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是純粹出於好奇,其目的可以說是中性的,但還是很難與價值完全分離,因為如果沒有文藝復興樹立起人可以獨立於自然的價值觀念,那些科學家不可能解脫思想禁錮去研究那些問題。在現代科學剛剛產生時,培根就講過:「科學真正合法的目的,是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生活」。又比如科學家拿動物做實驗,首先就已經確認了人的價值高於「非人」。
  •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編委會會議在廣州舉行
    溫國輝會見出席會議的院士和專家學者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20年度編委會會議11月7日在廣州舉行。11月7日下午,廣州市市長溫國輝會見出席會議的院士和專家學者。  參加會見的嘉賓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朱玉賢、曹曉風、宋爾衛、魏輔文、孟安明、陳曄光、劉耀光、謝道昕,《中國科學》編委會秘書長彭斌,南方醫科大學校長黎孟楓等。  溫國輝介紹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及醫療衛生事業、生物醫藥產業等情況。他說,廣州正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等重大機遇,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
  • 關於新時代主題及其本質特徵的思考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新中國成立,歷經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是其時代主題;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們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建設」是其時代主題;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是其時代主題。
  • 中國科學做對了什麼?-虎嗅網
    總結起來,其實無非以下幾個方面,即大規模體制化、推動科研機構產業化和鼓勵科研人員下海、國際化、科研經費顯著增長、吸引海外人才回歸幾個方面。大規模的留學、訪學,以及後來的吸引海外人才,讓中國科學迅速找到了明確的發展方向,並在不同階段形成了符合時代條件的好科學的判斷標準。今天的學界人士看到20多年前的海歸靠著短暫的訪學或博後經歷,憑藉不多的名刊發表就躋身院士、長江、傑青,可能會羨慕不已,但站在當時的條件,這些大腕們已經做出了比國內同行突出很多的貢獻。
  • 非晶合金材料科學前沿論壇專題∣《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傳統探索新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和調製化學成分、調製結構及物相、調製結構缺陷來獲得新材料; 非晶材料則是通過調製材料的「序」或者「熵」來獲得新材料, 如圖1所示. 非晶合金就是典型通過快速凝固或者多組元不同元素的混合, 引入「結構無序」而獲得的高性能合金材料; 高熵合金是近年來採用多組元混合引入「化學無序」獲得的新型材料.
  • 省政協調研組圍繞「做好『紅、綠、特』文章 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
    省政協調研組圍繞「做好『紅、綠、特』文章 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來我市開展專題調研陳鋒等參與調研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只有忠實地遵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把帝俄時代本來淺薄科學基礎,變成偉大的、互相聯繫的、和勃勃有生氣的眼前蘇聯科學。在短短卅年當中,蘇聯已經從一個文盲遍地的國家,變成了隨處統是科學工作者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