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注釋
①憫:憐憫,同情。
②粟:泛指穀物。
③秋收:秋天收穫。
④子:這裡代指糧食。
⑤閒田:沒被耕種的農田。
⑥猶:還,仍然。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
到了秋天可以收穫很多糧食。
天下雖然沒有一塊沒被耕種的農田,
卻依然有農夫餓死。
創作背景
唐德宗時代,地方勢力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向百姓收稅,賦稅的加重使得百姓生活疾苦,
這首《憫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作者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
他與李德裕、元稹並稱「三俊」,也和元稹、白居易有過唱和,寫過新題樂府,今已失傳。
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代表作有《憫農》《過梅裡七首》《聞裡謠效古歌》等。
粟:sù,上下結構,米部。古代泛指穀類,現代特指小米。
什麼是「元白體」?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都生活在中唐後期,這個時代又稱為「元和時代」,元和時代詩人很多,詩人們的追求也不同,所以這個時代開始有了典型的流派。
其中元稹和白居易擅長寫一些在語言上通俗易懂,題材上關心民間疾苦的詩,所以這類詩被歸為「元白體」,李紳也屬於 「元白體」流派。
這首詩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欲抑先揚:
前三句寫糧食多,是揚,第四句寫糧食這麼多,農夫還會餓死,是抑,與前三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想要說一件事情不好,卻先抬高這件事的手法,就叫欲抑先揚。
對比:
作者用「一」和「萬」做對比,突出農民的辛勞;
用「四海無閒田」和「農民猶餓死」做對比,寫出現實的不公。
為什麼「四海無閒田,農民猶餓死」?
因為中晚唐時期的賦稅加重。一方面是因為官僚機構太多,做官的人越來越多,需要養活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是因為地方政府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增加稅收。
在古代,一碗米飯是怎麼來的?
腳下地,眼前田。
牛拉犁,土鬆軟。
秧苗長到八釐米,
一株一株插遍田。
除蟲割草噴農藥,
每個都得仔細點。
拉了臭臭,肥料下田。
建好筒車,引水澆灌。
秋天稻穗金燦燦,
一排一排到天邊。
農民伯伯再上場,
肩上扛著刀和鐮。
割下稻子紮成捆兒,
只等一個大晴天。
連枷握在手裡面,
稻上打,一遍遍。
紛紛稻落,谷堆眼前。
撲通撲通,遇上石碾。
穀殼開裂,還不能閒。
隨風一揚,稻殼不見。
粒粒大米,又白又圓。
裝進布袋,存在倉間。
吃前洗淨,放碗裡面。
上鍋一蒸,軟糯香甜。
娃娃吃上一大碗,
走遍天下都不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