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有些可笑的現實: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
這是為何?
於顏小二看來,其中道理,說得簡單些,也不過是我們如何看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
功利的人,「吃苦」求利,所謂「人上人」不過是膚淺的名利追求。
而「超脫」的人,他們「吃苦」所求的,是一種人格的超脫。這種時候,「苦中苦」並不「苦」,人上人,則是脫了「名利」之具有更大格局和視野的人。
為了讓顏小二的觀點更鮮活些,顏小二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大家肯定讀過他的詩,但未必知道他可悲的經歷。
下面,我們就《憫農》作者李紳,來說一說何謂「人上人」。
1、《憫農》與李紳與「人上人」
其實,顏小二一直覺得,人活著,如果沒有超越功利層面的「追求」,往往難以獲得真愉悅。而功利層面的「吃得苦中苦」,於名利上達到所謂「人上人」,其嘗到的,未必是「快樂」。
《憫農》這首詩,顏小二兒時背過,對於各位來說,應該也是耳熟能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寫這首詩的李紳,是吃過苦的人。
他本出生官宦家庭,但五歲的時候,因父親去世,家道中落。
他的母親辛苦撫養他,孤兒寡母,自然是吃盡苦頭,也嘗盡民間疾苦。
據記載,26歲的時候,或更早,他去長安應進士試,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呂溫,而他因看到辛苦勞作于田間的農民,有感而發的《憫農二首》,也因此得到了呂溫賞識。
即便是這樣,一身才華的他依舊鬱郁不得志。
直到他34歲,經歷過多次失敗後,終於考中進士,自此入仕,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大抵官運亨通。
此時他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了嗎?
縱觀他一生,在顏小二心裡,當他作《憫農》一詩的時候,能體察民間疾苦,並依靠此詩,教會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珍愛糧食」,那個時刻才是他「人上人」的時候。
入仕以後,他的「變質」,他在功利層面所追求的「人上人」生活,反而是他於「人上人」生活中的「失格」。
2、入仕以後,李紳功利層面的「人上人」生活讓他「變質」
據史書記載,李紳在發跡以後,他的視野從民間疾苦,轉變到朝堂爭鬥;他的生活,也從「粒粒皆辛苦」,變得「奢侈」。
感慨「汗滴禾下土」的他,讓農民避之不及,更是在後世留下了「酷吏」的名聲。
關於他,有這麼一個「趣聞」。
因為李紳入仕以後,初心不再,將更多精力放在個人享受和官場爭鬥上了,隨著官位的「水漲船高」,他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奢侈」。而他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差」。
據說李紳因為漠視百姓疾苦,為人冷漠,生活奢侈,他管轄範圍內的百姓不忍剝削,不惜冒著極大的風險渡過長江、淮河外逃。
因為百姓「出逃」的現象太明顯,他的下屬看不下去,便對李紳反映了這一現象。
李紳面對百姓的出逃,不以為意,對來報的下屬說:
「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不必報來。」
毫無疑問,李紳在發跡以後,他不必為溫飽擔憂,過上了功利層面「人上人」的日子,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讓人唾棄,也讓《憫農》一詩,帶上了諷刺色彩。
大中元年(847年),李紳雖然去世,但是他的酷吏名聲是落下了。根據當時唐朝律法,酷吏即便死了,也不能逃脫懲罰。
於是,死去的李紳,即便是「死」,也被「削紳三官。他傾盡一生,在官場沉浮多年所鑄就的權利、名聲、面子,在這一刻成為虛無,而他的子孫,也受到了「不得仕」的處罰。
千百年後,我們熟讀《憫農》,卻不願提及李紳的「酷吏」過往,於李紳而言,是諷刺,還是幸事?
3、何謂「人上人」
寫到最後,顏小二還是想議一議,什麼是「人上人」?是過一般人過不了的「奢靡生活」?還是看到「追名逐利之人」看不到的「風景」?
「奢靡生活」說到底爭的是「物慾名利」,比如壯年入仕後的李紳,他想吃得「體面」、過得「體面」,卻被人當「天災」一樣躲避,死後受到「唾罵」。這哪裡有所謂「體面」?不過是「欲望」的奴隸罷了。
而真正的「人上人」,於顏小二心裡,當體現在眼界、心胸、素養等方面。
這世間,散發香氣的靈魂,哪一個沒有經歷苦難?
「苦難」打開我們的眼界,激發我們的思想。許多時候回過頭,我們的高光時刻,不是領獎臺上領獎的那一刻,而是盯著前方,苦中作樂的那一刻。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