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的意義

2021-01-10 一點一滴學語文

《大自然的語言》作者竺可楨,浙江人,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這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的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為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裡的說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4至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這一部分,話題轉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部分也以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

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又用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示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講一個因素都舉實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

第四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說明物候學的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 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部四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

文章的特點在於說明語言生動、典雅、準確。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更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他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唯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3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辭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例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比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欣賞說明文的語言,主要就是這兩個要點:一是準確、嚴密、簡明。一是生動、形象。

關於文章的說明順序,與認識的邏輯順序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為了引起興趣或更好的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以便於理解,也會改變順序,將一些內容穿插到說明過程中。

物候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學科特點就在於綜合運用氣象、地理、生物、農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同時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作者在介紹物候學時,正是牢牢抓住其「綜合」與「實踐」的特點,從物候學的對象以及方法入手介紹,從而將說明對象說的清清楚楚,易於把握。

相關焦點

  • 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
    唐宋大詩人在物候學的演唱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賦得古原草送別》,共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四首古詩指出了物候學中的兩個重要規律:芳草的第一次和榮枯,具有一個年周期;第二個規律是周期隨氣候變化,春風一到,芳草就要甦醒。春天到來的指標是什麼?答案可以在許多唐宋詩歌中找到。李白詩:東風與瀛洲草一樣,紫癜紅樓覺春好「。
  • 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 2011-12-22 10:43:24
  • 你還可以成為物候學研究者,你可以的!
    「經常有人問我,什麼花什麼時候開,其實,大自然真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王玉勤如是感慨。「緯度、地形、地貌等地理因素對花期也有很大的影響,」李軍補充說,「比如這幾天南京、鎮江的油菜花開得明顯比上海更盛,因為它們是內陸地區升溫更明顯。」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是一種哲學,哲學的主題是通過理解呈現出世界萬物的本質性意義,始終有一種對萬物之內在「邏各斯」的追求。「邏各斯」總是通過言說或者說語言而展現出來的,「邏各斯的意思並不是詞,而是指說話、語言、解釋以及一切表達在談話中的思想、理性等等」。在伽達默爾看來,邏各斯本身並不就是「理性」,而是「說話」;它也不是語詞的堆砌,而是語詞所搭配成的意義的統一體,亦即說話的意義。
  • 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臺使用遙感影像和物候學算法繪製巴西中西部大豆種植面積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臺使用遙感影像和物候學算法的大豆種植面積製圖的論文。
  • 語言訓練就是尋找意義世界
    語言康復訓練是自閉症幼兒康復訓練的重要內容。但筆者發現,目前針對這些幼兒的語言訓練,多是讓他們被動地學習語言。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部分自閉症幼兒確實都能開口說很多話,但這些話大都沒有溝通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還是不能運用語言主動與別人溝通交往。
  • 在大自然裡孕育生命,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到大自然之中。這也是最有效的,快速讓我們儘快解脫的方法,我採取的就是這個方法,而且效果還是相當的好。我自小就熱愛大自然,這也許是家庭傳給我的最好的品性之一了。大自然對我有著一種巨大的吸引力,總是讓我在她的懷抱中陶醉;大自然對我似乎又有一股強大的魔力在誘惑著我,讓我心裡的那一份深情,總是讓我對她充滿著無限的嚮往。
  • 雉雞的象徵意義,大自然中不為人知的奧秘
    雄性野雞的華麗,令人眼花繚亂的顏色提醒我們,大自然對其多樣性和創造力無止境。大自然為這些男性提供了一種方式,通過設計對女性同行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它們鮮豔的色彩非常適合追求雉雞的味道。事實上,它們非常有效,男性通常會同時擁有三隻母雞的後宮。這是創造力,性,影響力和魔力的象徵。
  • 【考向預測】一文教你如何從農業諺語和物候學中學習地理知識
    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 報名|品味《記下一個村子》,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報名|品味《記下一個村子》,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2020-01-09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溫《歲月神偷》:從人物語言、鏡頭語言及現實意義解讀電影魅力
    每個情節片段都串聯著市井一家的生活,娓娓道來羅記鞋匠全家人的故事,抓住了人生中最感人至深的情感,通過人物語言、鏡頭語言還有現實意義感動無數觀眾,同時也讓觀眾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物語言:對話有層次,臺詞細膩到位懷舊電影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語言體系,需要細細斟酌人物語言,才能幫助演員自然流露真實的情感。而這部懷舊之所以能成為不滅經典,正是因為人物語言細膩到位。
  •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物候學定位機理
    (見下圖)其二,人體物候學模型人處於日月視周期運動形成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中間位置,實際是在赤道面上觀察日月視運動,日在白天南方為正中,耳目觀察天道時就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活動即「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者即是腦也是心臟,也就是人在觀察天地日月時會由神經反射活動影響到五臟體液流動變化,如果人心理活動不能平和就會受到天地日月變化的影響發生疾病,所以人體與背景之間就出現了「順極攝生
  • 「大自然在說話」第二季啟動 甄子丹獻聲珊瑚礁
    「大自然在說話」斬獲多項殊榮 第一季覆蓋上億人群    保護國際基金會在2014年10月在美國首次發布「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項目,以「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為主題的公益宣傳活動逐漸進入觀眾視野,並引發持續關注。目前,影片在全球33個國家獲得了超過4千600萬的點擊量,並發布了10個語言版本,獲得了超過20億的瀏覽量。
  • 和大自然有關的遊戲盤點:讓你置身於大自然裡
    原標題:和大自然有關的遊戲盤點:讓你置身於大自然裡   近年來,不管是霧霾還是暴雨都是在反映自然的生態環境。在手機遊戲中,也有很多開發者會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結合主人公的故事情節,製作出畫面獨特的獨立遊戲。
  • 海格瑞語言課程受追捧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包括朗誦表演、兒童戲劇表演、繪本作文、繪本故事等語言相關的課程受到了家長的重視。」海格瑞藝術總監蔡靜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教育改革法案》就已經將戲劇教育列入學校正式課程,通過學生發揮想像力扮演劇中人物等方式提高語言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促進審美與人格發展。在美國,1994年藝術教育第一次被寫進美國聯邦法律,戲劇教育正式納入幼兒園至高中的教育體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單科課程在中小學開設。
  •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通過字的辨析上升為審美的思考,通過語言內涵的延伸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盆景的題名,是製作者言情明志的心理訴求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盆景的題名,藉助典籍、典故的內涵刻意而為地闡明作品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