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作者竺可楨,浙江人,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這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的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為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裡的說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4至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這一部分,話題轉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部分也以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
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又用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示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講一個因素都舉實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
第四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說明物候學的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 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部四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
文章的特點在於說明語言生動、典雅、準確。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更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他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唯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3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辭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例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比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欣賞說明文的語言,主要就是這兩個要點:一是準確、嚴密、簡明。一是生動、形象。
關於文章的說明順序,與認識的邏輯順序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為了引起興趣或更好的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以便於理解,也會改變順序,將一些內容穿插到說明過程中。
物候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學科特點就在於綜合運用氣象、地理、生物、農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同時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作者在介紹物候學時,正是牢牢抓住其「綜合」與「實踐」的特點,從物候學的對象以及方法入手介紹,從而將說明對象說的清清楚楚,易於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