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

2020-11-30 中國天氣

大自然的語言

2011-12-22 10:43:24 來源: 中國天氣網

分享到

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動物,時時刻刻受著氣象條件的影響,它們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在其世代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某種形式的「感受器」,用來感受某些天氣變化的前兆。樹木、花草和農作物等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都受著環境條件的制約,它們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各生物階段的出現時間及其他一些異常現象,與氣壓、氣溫、溼度、光照、降水和風等氣象因子有著密切關係。還有許多無生物,也同樣會反映天氣氣候變化。這些動物、植物和無生物,時時刻刻在用「大自然的語言」即自己的動態,向人們揭示氣象的變化。在大氣探測手段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先人留給我們的這些民間看天經驗,仍不失為青少年、農村信息員和廣大氣象愛好者的必要參考資料。
    動物的語言
    自古以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觀察分析動物的生活習性,積累了豐富的動物測天經驗,即利用動物的異常變化來預測天氣。如,在唐詩中有「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在元朝末年的《田家五行》中有「狗吃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等說法。為什麼在天氣變化之前動物的行為會出現異常呢?根據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動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得知,在天氣變化之前,特別是劇烈天氣到來之前,大氣壓力、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和大氣中的氣溶膠以及部分地區的電磁場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動物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使動物出現某些異常反映。根據初步分析,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缺氧引起的動物異常。在陰雨天氣到來之前,往往出現天空雲量增多、氣壓降低、氣溫升高、溼度增大、風力變小等現象。這些現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氣減少,滿足不了水生動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魚蝦將頭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來呼吸氧氣。因此。在群眾中有「魚起浮有雨」和「河裡魚跳,風雨之兆」等經驗。同樣,由於氣壓降低、溼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氣減少,會出現「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兇」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的現象。又如「癩蛤蟆白天出洞,下雨靠得穩」之說,也是由於下雨之前天空雲量增多、陽光減弱、溼度增大,適宜癩蛤蟆白天出洞。因為癩蛤蟆是兩棲動物,肺的呼吸功能有限,單靠肺呼吸不能滿足所需要的氧氣,還要靠皮膚進行呼吸,皮膚必須經常保持溼潤,才能使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皮膚的黏液中,然後由皮膚進入血液。如果皮膚乾燥,就會失去呼吸功能,造成其生活困難,甚至死亡。因此,癩蛤蟆怕陽光和乾燥天氣,喜歡陰涼潮溼的環境,一般白天很少出洞,多在夜晚活動。
    二是帶電粒子變化而引起的動物異常。根據初步探測表明,陰雨天氣來臨之前,或者連陰雨天轉晴時,懸浮在大氣中的帶電粒子有些變化。實驗證明,帶正電粒子和帶負電粒子對動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離子吸入體內可使動物煩躁不安、神經興奮;而負離子吸入體內可使動物感到舒適、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風、風暴、龍捲風、颱風等天氣都會產生次聲波。根據研究得知,颱風產生的次聲波是一種周期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動。在1 000~2 000千米處,它的聲壓一般有幾百帕。在颱風外圍的強風區可以產生10赫左右的次聲波。這種次聲波人們是感覺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動物所感知。據初步分析,泥鰍、螞蝗的異常行為與伴有雷雨大風的冷鋒或切變線天氣的活動有關。這可能是引起「泥鰍跳,風雨到」的一種原因。   
    三是動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陸上、長在水中的甲魚,每到夏秋季節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間單獨行動,但是大多數甲魚生蛋的時期和生蛋的位置大體相近。因此,在群眾中有「甲魚生蛋一條線」的說法。不少地方在群眾中流傳著「甲魚放蛋窩,洪水到窩邊」的諺語。據說,甲魚生蛋後一般20天左右會出現一場較大降水或河水猛漲的現象。據分析,這可能是甲魚本能的反映。因為從甲魚生蛋到孵出小甲魚,一般在夏秋季節需要20天左右。如果正當小甲魚出殼時,河水少、蛋位高,剛出生的小甲魚因爬到水中去的路長,容易乾死在半路;如果蛋位低,甲魚蛋容易遭到洪水衝毀。甲魚為了繁殖後代,在世代進化中逐漸形成了防止幼子遭受災害的本能。類似這種情況的動物還有許多。如「母豬銜草,大雪會落」「喜鵲做窩高雨水大;喜鵲做窩低雨水少」等。
    四是天氣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天氣季節的變化可引起動物的變化。例如,「群雁南飛天轉暖」「雁過十八天有霜」「燕子來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諺語。大雁、家燕、天鵝等候鳥,每到冬天就飛向溫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飛回北方。它們每年從繁殖地到越冬地,又從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數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來地區。這種奇異的行為,有的說是候鳥的本能,有的說是由於候鳥具有適應空中生活的敏銳視力,並能記憶熟悉的廣大範圍。據說人類的視野半徑為9.6千米,而飛翔在2 000米高空中鳥的視野可達100多千米。無論哪種說法都不否認,候鳥遷徙時間的遲早是由自然天氣季節的變化引起的。因此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著利用候鳥的遷徙時間來判別當年天氣季節變化的諺語。   
    五是天氣反常的影響。由於某時段天氣出現反常可引起動物的行為異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廣為流傳著「正月青蛙叫,秧子撒兩道」的諺語。它的含義是,在正月上中旬,若聽到青蛙的叫聲時,早稻育秧時期將有寒潮天氣。由於青蛙是冷血動物,它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所以它又叫變溫動物。根據實驗和實地觀測得知,一般青蛙在環境溫度8℃以下時開始進入休眠期,當環境溫度在0℃以下時即可造成其死亡,環境溫度在10~15℃時是其最佳活動條件。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每年到秋末,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時,青蛙就鑽進水塘潮溼的地面或雜草堆下越冬。有的趴在水中,把背露在外面,用皮膚進行呼吸。到了冬末春初,當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青蛙即可恢復其活動。往往在午後可聽到微弱的「呱呱」叫聲。根據研究證明,湖南一些地區在2月上旬末到中旬初的時段內,若出現連續3~5天的日平均氣溫回升到10℃以上,其中有l~2天的平均氣溫在15℃以上時,一般在3月底4月初將會出現低溫陰雨天氣,早稻秧苗易受凍害,造成嚴重爛秧現象。群眾的這種經驗就是利用動物的異常行為來分析判斷後期天氣變化的。
    可見,動物測天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動物的某些異常行為與天氣變化有著密切關係,無論導致動物異常行為的原因如何。只要通過細心觀察、記載,不斷總結,就可以揭示出動物行為與天氣變化的關係,並可以利用其規律來預測天氣。根據經驗,一般是低級動物比高級動物對天氣變化的反映靈敏;沒有馴化的動物比馴化的動物反映靈敏;大多數動物對劇烈天氣的變化反映明顯,對一般性天氣反映不太明顯,甚至無反映。
    用動物測天是一件既簡便又複雜的工作。說簡便是指便於就地取材,不需花錢買設備和維護管理等,凡是人們生活的地方,都有反映天氣變化的動物。所謂複雜是指動物的異常行為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要弄清它們與天氣變化的關係,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檢驗。例如,「螞蟻壘窩要下雨」,首先要弄清什麼是「壘窩」,在什麼情況下比較好用,哪些月份好用,等等。生搬硬套就不一定靈驗了。
植物的語言
    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植物測天經驗,至今仍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有關植物測天的原因很多,而且十分複雜。根據初步分析研究,大多數的植物生育期或某些現象綜合反映了當時天氣、氣候的特點,並揭示了前後期天氣、氣候的變化關係,因此能夠預測天氣。從植物測天的原因來分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低層氣流的作用。低層氣流上升可引起一些反常現象,例如「樹葉翻背搖,大雨淹過橋」「芋麻葉無風翻白背,有冰雹」等。這類現象大多出現在天氣晴朗、風微的午後。主要是由於地面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地表溫度急劇上升,使貼近地面的氣層增熱上浮,產生上升氣流,導致樹葉出現「翻背搖」的現象。大氣低層氣流的上升,有利於產生雷陣雨和冰雹等強對流性天氣。  
    二是氣象因素的作用。由於氣溫高、溼度大而引起的現象,例如「巴根草生黴天將雨」。巴根草學名叫結縷草,「生黴」是指巴根草的莖與葉的交叉處出現一個個小的白色毛團,像食物黴爛後長出的白毛一樣。根據觀察分析,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大雨來臨之前,氣溫高、溼度大、雲量較多的天氣條件下。根據總結,一般田埂、路邊等比較乾燥地區的巴根草生黴,未來1~3天內有雨。而在潮溼地區的巴根草,由於經常生黴,所以不能用來預測天氣。由於氣壓、氣溫、溼度等變化而引起的異常物象也可以預測天氣,例如「蟲窩淌水,天將陰雨」「楊樹疤出水,天要下雨」等。「蟲窩」是指蛀蟲在樹上蛀的木質外露、而且有些腐朽之處。樹疤是指鋸掉大樹枝丫後木質外露的地方,好像傷疤一樣。春夏季節,楊樹、柳樹等樹木生長旺盛,枝葉繁茂。在正常天氣下,一般根部吸收的水分與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所消耗的水分是基本平衡的,即樹體內的水分收支相等,不會有「淌水」現象。當陰雨天氣來臨之前,由於氣壓降低、溼度增大,加上雲量增多等,使樹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減弱,這樣根部吸收來的水分多而消耗少,剩餘的水分就會從容易破裂的韌皮處──蟲窩或樹疤處溢出。
    三是天氣氣候變化的作用。由於天氣、季節的變化而引起的一些植物物象也可以預測天氣。例如,廣東、廣西一帶有「木棉花開,大冷不再來」,華北地區有「棗樹發芽種棉花」等,這類諺語全國各地都有。我們知道,各種植物的發芽、開花等物象與氣溫的關係密切。它象徵著自然天氣季節的變化,因此稱為物候現象。根據分析,木棉開花時的日平均氣溫已穩定通過了20℃,一般不會再出現10℃以下的天氣。根據初步分析,在華北地區,一般棗樹發芽時,日平均氣溫已穩定通過15℃以上,5釐米(播種棉子的深度)的地溫一般都在13℃以上,有利於棉子的發芽,而且出芽後不會再遇到霜凍。 
    另外,在華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北等地區有「鬼子姜開花,十八天下霜」「野菊花開霜將來」等諺語,這也是季節變化的反映。這兩種植物的開花都是在秋後,這時日照時間明顯減少,天氣逐漸轉涼,預示初霜即將來臨。
    可以利用物候期的天氣來預測後期天氣的變化。例如,江南一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著的「梅花早,倒春寒;梅花遲,防春幹」等諺語就屬此類。
無生物的語言
    根據自然界中無生物的自身變化或其表面的異常現象來預測未來天氣稱為無生物測天。凡是位於自然天氣條件下的物體都受著氣壓、氣溫、溼度、陽光、風等氣象要素的影響。無生物體的一些異常變化是由上述氣象要素的變化而引起的。這些要素的變化又是天氣變化的前兆。因此,人們把無生物稱做「土法測天儀」。關於無生物測天的諺語,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類。
    一是反映大氣溼度變化的。這類諺語佔大多數,例如「水缸穿裙,陰雨將臨」「石頭出汗,不久雨見」「成物返潮天將雨」「旱菸回潮,雨在明朝」「灶灰溼結塊,定有陰雨來」「琴弦松,雨淙淙」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空氣中水汽明顯增加、相對溼度增大而引起的。但是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有所不同:「水缸穿裙」和「石頭出汗」是由於水缸、石頭等物多在室內、牆根等背陰處,或者在傍晚以後,一般它們的溫度總是比當時空氣的溫度低,其飽和水汽壓小;就是說,一般在水缸和石頭表面容易達到飽和狀態。因此當空氣中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水缸、柱腳石、牆基石以及背陰處的山石等往往出現凝結的水分。當水缸、石頭的溫度愈低,空氣溼度愈大,凝聚的水分越多。關於鹹物、旱菸、灶灰、琴弦等物的返潮問題,主要是由於這些物體內含鈉、鉀、炭等容易吸收空氣中水汽的物質,對空氣溼度的變化反映靈敏,容易出現回潮現象。上述現象的出現,表明大氣低層溼度明顯增加,有暖溼氣流侵入。這種情況多是陰雨天氣來臨之前兆。根據經驗,夏季北京地區,當室內自來水管出現「流汗」現象時,一般未來1~2天內將會出現一場雷陣雨天氣。相反,上述各類物體由潮變幹,預示天氣晴好。
    二是反映低層大氣狀況的。例如「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煙不出屋,關公將哭」等諺語。一般在晴朗無風天氣時,炊煙往往嫋嫋上升,容易散開,可是當陰雨天氣來臨前,炊煙向下沉或不願意出屋、散開。這主要是由於煙中含有細小的炭粒,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變成霧滴,體重增大,再加上早晨、傍晚或陰天條件下,近地面層往往有淺薄的逆溫層,氣層穩定、風靜,所以出現「炊煙撲地」「煙不出屋」「煙圍著房簷轉」等現象。再如「山戴帽,有雨淋」「山起雲主雨;山收雲主晴」等。所謂山戴帽,是指雲層較低,擋住了附近山頂,好像山頂戴上了一頂帽子一樣。這種現象表明,低層空氣溼度較大,並有上升氣流,大氣的凝結高度低,有利於產生雷陣雨天氣,若遇到有利的天氣系統侵入時,易出現較大降水的天氣。相反,「山收雲」的現象表明有下沉氣流,天氣晴朗。此外,還有「遠處鐘聲清,何必問天公」「汽笛聲明亮,離雨期不長」「河水聲大,定把雨下」等。由於空氣是可壓縮的彈性流體,聲音就是依靠空氣的彈性來傳播的,當空氣的彈性好時,音速就快;彈性差時,音速就慢。然而空氣的彈性好壞與氣溫和溼度有關,當氣溫高、溼度大時,彈性好,音速大;氣溫低、溼度小時,彈性差,音速小。實際觀測表明,當低層大氣穩定、亂流微弱、有逆溫或順風等情況下,聲音比平常情況下傳播的距離遠。低層大氣的這種狀態,有利於降水天氣的產生。
    「大自然的語言」尚有許多,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挖掘和探索,使祖國的文化遺產不斷發揚光大。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作者竺可楨,浙江人,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這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
  • 和大自然有關的遊戲盤點:讓你置身於大自然裡
    原標題:和大自然有關的遊戲盤點:讓你置身於大自然裡   近年來,不管是霧霾還是暴雨都是在反映自然的生態環境。在手機遊戲中,也有很多開發者會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結合主人公的故事情節,製作出畫面獨特的獨立遊戲。
  • 大自然產生的自然法則來自哪裡
    按照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大自然是沒有意識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自然法則,都不是某種意識的產物,而是自然形成的。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它是由「肽鏈」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而肽鏈又是由20種基本的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而成的。
  • 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家園
    也不懂得真惜大自然。在大自然裡,總有一物降一物的自然現象。雖說我們不懂動物的語言,但是我們懂人的語言,我們的長輩常說,人和動物的思想是一樣的,此刻,我們眼前會浮現一些,虎毒不食子,還有好多溫馨的畫面。現如今,我們好多人連那些猛獸都不如,大家不要嫌我說話難聽,這次疫情,大家都看到了吧,不是人類亂捕亂殺亂吃野味,那來的冠狀病毒,那有那麼多人的命一命吾乎呢?讓我們從這次疫情醒悟吧!
  • (人物)普裡什文:大自然的歌手(組圖)
    普裡什文:蘇俄著名作家,也是公認的語言大師,高爾基稱他為「詩人和哲人」。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獨特的風格,描寫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與大自然緊密聯繫的人的創造性勞動。  「一隻夜鶯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夜鶯和雲雀:在莎士比亞之後,人類一再重複這些關於夜晚(夜鶯)和清晨(雲雀)的大自然的信號。
  • 「大自然在說話」發布英文版影片《家園》
    「大自然在說話」發布英文版影片《家園》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潘宣 2016-03-23 10:49:35
  • 如何在家親近大自然
    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當孩子睜著好奇的眼睛看著超棒的光影畫面,並不時驚喜地和大人交談,這樣和諧的帶娃時光,誰不喜歡?歐洲 澳洲 在帶小朋友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不只能讓他感受到大自然的遼闊壯美
  • 人與自然課件 | 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震撼心靈
    紀錄片是非常好的英語學習材料,小編向大家推薦一個非常特別的自然紀錄片系列——Nature Is Speaking《大自然在說話大自然是有聲音的,人類卻沒有傾聽的耳朵。雲層給你詩歌的想像,但你聽不見它的煩惱;流水衝刷你塵世的失落,你卻不懂它擔憂的嘆息;你借花朵表達人類的感情,卻懶得觀察它作為生命本身的奮力舒展;大自然有很多自白,而人類卻不懂。
  • 大自然有意識嗎?按照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只是隱藏在背後
    它有點像英語,有字母、單詞、語法結構,但更像是一種程序語言,因為它裡頭還有很多像「操縱子」、「抑制子」、「啟動子」這樣的條件控制語句。語言是高級生命特有的現象,沒有生命的自然界不存在語言,低級生命也不可能產生複雜的語言。以「dog」這樣的符號來代表「狗」這樣的生物,這很顯然是一種思維活動,而只有智慧生命才有思維,才會懂得去創造語言文字。 但現在我們就要問了:如果大自然是沒有意識的,如果生命是沒有意識的自然界天然形成的,那麼這種基因語言的存在又該如何解釋呢?
  • 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了解大自然的啟示
    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了解大自然的啟示本組教材的學習是對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等專題的延伸與發展,並有新的內涵。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出,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大自然的美,真的難以用語言去形容。大自然的愛,真的是無處不在。要說世界上最神奇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大自然」天然的牧場,家畜在這裡可以毫無忌憚的生活,沒有天敵,沒有憂愁,只有藍天、白雲、牧草陪伴著它們。天然的牧草,綻放出黃色的麥田。深入其中你將會感受到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活。這或許會是許多人都嚮往的。
  • 「大自然在說話」第二季啟動 甄子丹獻聲珊瑚礁
    「大自然在說話」斬獲多項殊榮 第一季覆蓋上億人群    保護國際基金會在2014年10月在美國首次發布「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項目,以「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為主題的公益宣傳活動逐漸進入觀眾視野,並引發持續關注。目前,影片在全球33個國家獲得了超過4千600萬的點擊量,並發布了10個語言版本,獲得了超過20億的瀏覽量。
  • 尼瑪樂隊:我們堅持用大自然的聲音歌唱
    >有一群歌手他們的歌詞出現過漢語、英文、藏語、蒙古語、尼泊爾語他們的風格融合了民謠、搖滾、Rap、宗教、民族等元素他們歌唱時堅持使用大自然的聲音他們把心底的快樂翻譯成世界語言唱出來流淌進每個人耳朵流淌進每個人心裡他們是,尼瑪樂隊(此處放尼瑪樂隊60S視頻)快樂無國界,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歌唱
  • 大自然的翻譯官
    他們帶領人們賞花、觀鳥、溯溪、徒步……用遊戲、導賞等有吸引力的方式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解讀大自然的密碼。   上海:讓螢火蟲回來  如今,康洪莉在上海青浦岑卜村經營著一方小小的生態農場。她原本就沒打算耕種這些水邊溼地,只是想將它「留給大自然」。在另外的一些田間地塊,她種上了樹苗,並有意不去翻耕樹下的土地。   自然的回饋很快到來。在樹下的枯枝落葉層內,有人發現了許多的螢火蟲幼蟲,而幼蟲比成蟲更能「顯示」當地的環境。就在當年,這裡一度變得零星的螢火蟲重新成群紛飛,在湖邊田間串聯起夢幻的光點。
  • 這藝術家用樹葉給大自然「寫」了一首讚美詩
    對於美國藝術家Day Schildkret而言,  苦難是契機,而大自然是最治癒人的良藥。  這位敏感的藝術家曾如你我一樣迷茫過,  在青春時期被孤獨感包圍,  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苦苦追尋卻沒有答案。
  • 讀懂微生物的「語言」
    「所謂群體感應系統,,類似人類世界的語言。微生物通過這套系統進行交流,從而自發地控制各自的行為。」吳俊俊解釋道。「費舍爾弧菌和糞腸球菌的群體感應系統就像是人類語言中的漢語和英語,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因此這兩套群體感應系統在運行的時候相互之間不會產生幹擾現象。」吳俊俊說。團隊構建的基於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的自發誘導表達系統,有望替代目前傳統的人工誘導系統,進一步降低微生物製造成本。
  • 第21課《大自然的聲音》一起走進自然,聆聽美妙的聲音
    、豐富的聯想、富有韻味的語言,將自然界中的聲音比喻成音樂家,將它們發出的聲音比作樂曲,體現了自然的美妙。課文主題:本文用清新活潑的語調描寫了大自然的風、水,以及動物的聲音,體現了大自然聲音的美妙,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 三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聲音》課後題詳細講解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講一講《大自然的聲音》課後題。1.朗讀課文,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背誦第2~3自然段。指導點撥:課文的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大自然中風、水的聲音,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恰到好處地展示了大自然的聲音。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後,練習背誦,背誦時可以抓住文中擬聲詞的變化規律。
  • 讓孩子體會大自然,多親近大自然
    專家點評:你有一顆痛惜地球、感恩大自然的心嗎?當你日日沉浸在這世界的懷抱中,田野、遠山,藍天、白雲,大海、帆船,陽光、月色…你每天都在領受大自然給予的種種恩賜與禮物,你是否為此欣喜和沉迷了呢?當你看到人類在無窮盡地向大自然索取之時,你是否感到世界給予我們的實在太多,而我們回報給世界的卻實在太少了?
  •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通過字的辨析上升為審美的思考,通過語言內涵的延伸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盆景的題名,是製作者言情明志的心理訴求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盆景的題名,藉助典籍、典故的內涵刻意而為地闡明作品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