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訓練就是尋找意義世界

2020-12-07 中國教育新聞網

■成長話題·融合教育②

亮亮5歲,個子高出同齡小夥伴一大截,卻不願與人交流。即便有小夥伴主動跟他說話,他也避而不答,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言自語。

小傑已經5歲半了,媽媽說他已經會說很多話了。老師問小傑:「你叫什麼名字?」小傑回答:「我叫小傑,我今年5歲半了,我媽媽叫李曉燕(化名),我爸爸叫……」

琪琪是個漂亮又好動的孩子。別人和她說話,她總是跟著別人學,別人說什麼,她就說什麼。同伴給她起了個綽號叫「鸚鵡」。

大班來了個新老師,毛毛開心地跑到老師面前問:「老師,你是坐公交車還是騎自行車來的?」老師說:「我是騎自行車來的。」毛毛高興地回到自己座位上,一會兒又跑來問:「老師,你是坐公交車還是騎自行車來的?」……毛毛就這樣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讓老師無所適從。

語言是人類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個方面,其中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以上案例中孩子的語言大都不具備社會功能。這些孩子都患有自閉症。

最新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核心症狀調整為兩大方面,其中語言障礙是其核心障礙之一,也是自閉症幼兒家長最關注的問題。語言康復訓練是自閉症幼兒康復訓練的重要內容。但筆者發現,目前針對這些幼兒的語言訓練,多是讓他們被動地學習語言。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部分自閉症幼兒確實都能開口說很多話,但這些話大都沒有溝通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還是不能運用語言主動與別人溝通交往。同時,由於被動的語言訓練,模式單一、方法僵化,缺少真實情景遷移互動,對自閉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及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不夠,因而造成了上述案例中的諸多問題。

如何對自閉症幼兒進行語言訓練,從而讓他們獲得真正具有溝通交往意義的語言呢?

以生理、心理需要引發溝通

現在大多數自閉症幼兒家長對孩子存在過度保護,一旦察覺到孩子有什麼需求,就嘗試各種方式滿足他們,而非引導他們主動表達需求。這種方式人為剝奪了自閉症幼兒表達需要的機會,同時也使他們放棄了使用語言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的表達願望就越來越弱。比如,如果他每次一哭,願望就能得到滿足,那麼,他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有需要不用說,媽媽也知道。

語言具有社會性,語言的訓練要遵循語言的習得與發展規律。讓自閉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生理、心理需要,從而誘發他們表達的內在動機,十分重要。教師或家長需要輔助他們學習並應用語言,使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強化他們對語言功能的理解。因此,要對自閉症幼兒進行語言訓練,應該先把表達的需要還給他們,進一步讓他們理解滿足需要與語言使用之間的關係,這才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在解決問題中運用語言

語言是情境性的,而最自然的情境就是生活情境。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現實的人際關係,有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自然也就能讓他們產生說話的動機。因此,成人需要把生活還給孩子,也就是把正常的家庭活動、學校活動、社會活動還給孩子,讓自閉症幼兒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

在訓練設計中,要把直接用於實際生活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作為自閉症幼兒語言訓練的主要內容。訓練過程中要注重讓他們利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用一體降低了遷移的難度,甚至直接省去了遷移的環節,從而降低了語言學習的難度,更利於自閉症幼兒感受語言的作用和意義。訓練中,教師或家長要適時給自閉症幼兒以輔助,並且一定要輔助到位。特別是複雜問題的解決,成人需要幫他們進行問題分解,並注意正確示範,讓他們進行模仿。當他們運用語言交往成功時要及時鼓勵,從而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社會交往中激發表達欲望

教會自閉症幼兒說話的方法,讓他們知道怎麼說,這就是語言訓練的目的。因此,社會化的語言康復訓練模式,十分有效。這種模式基於自閉症幼兒思維刻板、泛化能力差等特點,遵循兒童語言習得規律,採取「個別化指導—情境遷移—社會實踐強化」三個訓練環節。三個環節都要採取以「興趣引導—潛能開發—自主表達」為核心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個別化指導是在實施教育診斷與評估的基礎上,為自閉症幼兒提供基本的語言康複方法指導。大部分自閉症幼兒的語言能力很弱,很難發展出具有功能性的語言。即便是發展出了語言,他們也可能還有語言理解方面的困難。他們常常是運用語言的表面意思去解釋現象,而不能體會其抽象意義。有些自閉症幼兒不僅沒有語言,甚至連發音也不會,這就需要抽出專門時間對他們進行一對一訓練。一方面,教師或家長要對自閉症幼兒現有狀況進行分析,然後確定訓練目標,選擇訓練內容。另一方面,要選擇視覺和聽覺刺激少、相對固定的訓練環境。實施訓練時,要從自閉症幼兒的興趣入手,儘可能設計交流的情境,讓他們產生某種需要,引發其說話動機,並注意對他們的主動性語言及時進行強化。

情境遷移環節旨在通過創建語言運用情境,促進自閉症幼兒語言運用的遷移。情境遷移主要通過小組活動或集體活動實現。教師把自閉症幼兒在個別訓練時習得的內容,設計成遊戲活動,讓其在遊戲活動中進行鞏固。教師在設計遊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及語言發展潛能,兼顧他們的能力和需要的差異,從而提供不同難度的教學材料,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

在遊戲活動的實施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自閉症幼兒與同伴合作交流,最好每周能安排兩到三次與普通幼兒的活動。普通幼兒的熱情會感染自閉症幼兒,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普通幼兒的示範也是對自閉症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一個很好的積極因素。例如,在辨別「男孩」「女孩」的活動中,教師先問普通幼兒:「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麼?」在普通幼兒正確地示範說出後,再引導自閉症幼兒說一說。普通幼兒的正確示範,不僅為自閉症幼兒提供了正確的模仿對象,而且很好地激發和帶動了他們。

社會實踐強化,是指將自閉症幼兒習得的語言,在真實生活環境中加以具體運用。這既可以反映其語言發展情況,又可以促進其語言發展。這個環節主要是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語言與交往能力的訓練。藉助生活中的事件,把語言融入生活的各個環節,就可以隨時隨地對自閉症幼兒進行訓練,促進其語言循序漸進地發展。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與家庭有效配合,讓語言訓練有連續性,有真實的交流環境。

(作者單位: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濰坊學院特教幼教師範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21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1、定義 語言障礙是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交流障礙一般經歷無口語期、仿說期、不善交流期三個合乎語言發育年齡的時期,不同時期康復治療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無意義語言的改善還是要從概念理解開始
    家庭訓練日記左左在語言上還是我聽不懂的語言比較多,每天嘴裡也不閒著的說,但通常都是無意義的語言。對於聽指令,左左很多時候能聽明白我讓他做什麼,比如我說:「左左,吃飯了。」他立馬跑過來,自己主動坐在餐椅上等著。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人們存在和生活於世界之中,這是一個理解和解釋的世界,這也是一個通過語言而讓世界之意義向我們發生、顯露的世界,與其說,我們通過語言訴說和規定世界,不如說,世界在語言中表述和表達著自己,理解本質上就是通過語言同真理和存在本身的照面,語言在哲學思考中的中心地位也只有在對人的存在經驗事實的實踐性反思或實踐哲學中才能真正確立起來。
  • 7天8卡訓練32種語言,字節跳動推出多語言預訓練新範式mRASP
    在預訓練階段,不同於傳統預訓練模型大量堆疊無監督單語數據的方式,mRASP 另闢蹊徑,採用了多語言平行數據作為預訓練的主要目標,將幾十種語言的平行數據放到同一個模型進行聯合訓練。神經網絡結構採用 Transformer,使用語言標識符 (Language token) 標識源語言和目標語言。
  • 聾兒何時戴助聽器進行語言訓練?
    對於聾兒我們強調早期幹預,包括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放大、早訓練。 當家長發現孩子聽力不好時,就去專科醫生那裡進行診治。如果是傳導性耳聾,早期治療,聽力多可恢復,如果是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多數是不易恢復的,只有通過助聽器解決聲音放大的問題。
  • 話劇表演語言基礎訓練哪些要掌握?這裡有答案
    大家都知道臺詞在劇中承擔著推動劇情和表達人物情感的重任,因此我們在話劇中語言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語言的基礎肯定要打好。那麼話劇表演語言基礎訓練需要掌握哪些?首先吐字清楚肯定是必要的,如果觀眾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說的什麼,那就失去表演的意義。其次,話劇演員多掌握幾種方言也是非常有好處的,有些話劇中需要用到方言來提升其特色。最後,話劇演員挑一些以前的比較經典的話劇進行練習,從而達到對自己語言表達技巧進行鍛鍊的效果。
  • 拓展訓練的意義是什麼?
    拓展訓練最大的意義的就是強調團隊的意義。鼓勵隊員勇於投入:拓展訓練課程由體能和勇氣為引導,引發出隊員對認知活屬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隊員全情投入才能獲得最大價值。直面挑戰:拓展訓練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在對心理素質的考驗上,需要隊員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跨越"心理極限"。信任團隊:支持隊員走到最後,肯定是團隊的力量。拓展訓練可以讓隊員體驗團隊力量,增強團隊的責任心與歸屬感,樹立相互配合,相互依賴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 一些簡單的語言能力訓練方法
    語言能力是人類的一種潛在的遺傳能力,幼兒,兒童期語言能力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在生活情境逐漸複雜化的情況下,語言能力會迅速發展起來,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兒童智能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日後許多更高心理能力發展的基礎,比如閱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
  • 為什麼說世界是語言的世界?
    伽達默爾指出,之所以只有人有世界,動物沒有世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有世界的意思是人能超越外在的環境,而對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是語言使我們有這樣超越的能力。「語言所表達的是事態。可見,正是語言打開了我們的世界,使得事態得以呈現出來,人與人之間得以交流,社會得以形成。所以伽達默爾說:「語言性完全表現了我們人類世界經驗的特徵。」另一方面,「語言的原始人類性同時也意味著人類在世存在的原始語言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可以叫語言世界。
  • 英語課堂有哪些常規的語言訓練形式?
    生本教育今天已經成為所有老師的共識,其核心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英語這種以語用技能為學習目標的課程更是如此,優秀的英語老師總是有辦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忙得不亦樂乎。課堂上英語老師在完成了新語言知識的導入與講解後,就要想辦法鼓勵學生進行訓練了,這個訓練的過程既不是盲目機械的重複,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而是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訓練方法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同時還要針對具體的知識內容,當然,對學生學情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有的放矢的教學設計才能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那麼組織學生課堂訓練的時候,有沒有成熟的方式方法可以借鑑呢?
  • 谷歌推出AutoML自然語言預訓練模型
    今年早些時候,谷歌發布了AutoML自然語言(AutoML Natural Language),這是其Cloud AutoML機器學習平臺向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擴展。 AutoML自然語言利用機器學習來揭示電子郵件、聊天日誌、社交媒體帖子等文本的結構和含義。它可以從上傳或粘貼的文本、或谷歌雲存儲的文檔中提取關於人、地點和事件的信息,允許用戶訓練自己的自定義AI模型來對情緒、實體、內容和語法等進行分類、檢測和分析。此外,它還提供自定義實體提取功能,該功能可以在文檔中識別出標準語言模型未出現的特定於領域的實體。
  • 在旅行中尋找人生答案,大概就是《侶行》的意義
    想不出,就在旅行中尋找。他們去索馬利亞,看槍口下人民的笑臉;去奧伊米亞康,見證寒極人的生活;去「鬼城」切諾爾貝裡,尋找被人類被遺忘的傷口……甚至用 18 個月完成帆船環球旅行,2014 年 2 月 25 日,這對「不安分」的情侶終於在南極完婚。1957 年《在路上》出版,傑克·凱魯亞克寫下「我們非去不可,在到達之前,永不停止。」
  •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作者竺可楨,浙江人,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這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
  • 于堅:拒絕隱喻就是一種語言與陳詞濫調的鬥爭
    語言使人脫離動物性生命成為第二個人,語言之動物,語言之人。仁是一種對動物性的超越,生命從無意義生命進入意義生命。意義開始。仁,就是人作為語言動物的覺醒,目擊道存。仁,親也,愛也。語言是一種親近。動物永遠是疏遠的,弱肉強食。語言令人團結親近起來。語言就是目擊道存。人只能活著語言中。A是B。
  • 用訓練BERT的方法解碼蛋白質,我們能讀懂生物界的語言嗎?
    使用未經標記的數據集進行訓練,可以得到能學會複雜的語言表示形式的大規模模型。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類似的研究方法應用於生物學序列中,尤其是蛋白質序列?如果可以,在這些生物學家感興趣的的問題上,比如對蛋白質進行建模預測,新的研究方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預測模型的表現呢?
  • 6歲前做這些語言遊戲訓練,開發大腦潛能,做「會說話」寶寶
    訓練寶寶「會說話」也是一門學問。語言能力有多重要呢?要知道,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等都是在語言能力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那麼,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是教孩子認字、聽故事、背誦兒歌嗎?其實語言潛力的開發有更豐富的內容和很多可操作的訓練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 【微軟】大型神經語言模型的對抗性訓練,Adversarial Training
    對抗性訓練可以增強魯棒性,但是過去的工作常常發現它不利於推廣。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中,預訓練大型神經語言模型(例如BERT)在針對各種任務的通用化方面顯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收益,而從對抗性微調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但是,這些模型仍然容易受到對抗性攻擊。在本文中,我們表明對抗性預訓練可以同時提高泛化性和魯棒性。
  • 李航:人工智慧的未來 ——記憶、知識、語言
    他的行動沒有任何問題,語言和思維似乎也正常,可以飲食、行走、說話、寫字,甚至彈琴、唱歌,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但他就是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出了問題。他感受到的世界和大家是一樣的,但轉過頭去,剛發生的一切就會從腦海中消失,他所擁有的只是「瞬間到瞬間的意識」,沒有過去可以聯繫,也沒有未來可以展望。
  • 用訓練BERT的方法解碼蛋白質,我們能讀懂生物界的語言嗎?
    NLP領域的這一成果對蛋白質研究有何重要意義呢?我們一起來看。在這裡,我們訓練了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器,它獲取了我們預先訓練的模型所學的特徵。為什麼這種語法是可學習的?套用 Mohammed AlQuraishi的一個想法,通過檢查原始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特性的能力是基於語言假說的:自然產生的蛋白質的空間佔據著一個可學習的流形。
  • ACL 2018|西北大學:RNN語言模型的重要訓練數據抽樣
    為增加訓練集所包含的信息量,本文方法優先抽樣由易於查詢的n-gram語言模型確定的,具有更高困惑度的句子。我們評估了用各種重要性抽樣分布訓練模型的heldout困惑度,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方法在抽樣數據上訓練的語言模型,優於在Billion Word和Wikitext-103基準語料庫的隨機抽樣子集上訓練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