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而成都,正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昨日,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陸續抵達「詩歌之城」成都。就在今晚,美國詩人梅丹理、英國詩人史蒂芬·切利、奧地利詩人赫爾穆特·A·聶德、義大利詩人伊戈·科斯坦佐、俄羅斯詩人安娜·佐羅塔列娃、以色列詩人阿米爾等來自近30個國家共30餘位世界著名詩人,以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世界文學》主編高興、魯迅文學獎得主雷平陽、娜夜、李琦等國內50餘位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詩歌翻譯家,將雲集成都廣播電視臺,啟幕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開幕式以「天府詩韻」為主題,領略天府之國的詩韻之美,感受詩歌之城的獨特魅力。
未來幾天裡,成都絕對會詩意盎然。詩人們將參加詩意成都主題座談(主題:現實和想像中的城市與詩)、城市與詩歌的邂逅——草堂讀詩、青春的詩篇——世界的語言詩歌進校園以及行走成都創作採風等多個詩歌活動。
在詩人們敏銳的眼裡,成都哪些人哪些景哪些物最打動人?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專訪了前來成都參加本次詩歌盛會的詩人們,詮釋他們心中的「詩意成都」。
成都商報專訪羅馬尼亞著名詩人迪努·弗勒門德
這是我第一次來成都,這裡的一切讓我著迷。
12日,前來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詩人高興與迪努·弗勒門德合影。成都商報記者 張士博 攝
「以前我只關注中國的傳統詩歌,但後來我讀到吉狄馬加的詩歌后,這又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昨晚來到成都的羅馬尼亞著名詩人迪努·弗勒門德,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如此說。迪努·弗勒門德是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城市詩歌獎」評委會主席,就在今年5月,該詩歌獎頒給了中國著名詩人吉狄馬加。此次在成都舉行國際詩歌周,弗勒門德希望增加對中國現當代詩歌的了解。
「這是我第二次來中國,但是第一次來成都,這裡的一切讓我極為驚訝。」迪努·弗勒門德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就在剛到成都後,弗勒門德就迫不及待地在成都街頭逛逛,文殊院、大慈寺、青羊宮的古建築就吸引了這位詩人,「這裡的一切都讓我著迷。」
迪努·弗勒門德是羅馬尼亞著名詩人,也是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城市詩歌獎」評委會主席,就在今年5月,該詩歌獎頒給了中國著名詩人吉狄馬加。對于吉狄馬加的詩歌,弗勒門德大加讚賞,「讓我們見識到了另一個大陸,打開了另一扇門。」
對於在成都舉行的詩歌周,弗勒門德表示,自己非常期待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因為早在很多年前,他就知道了李白、杜甫的詩歌,中國古老的文化讓人驚訝。而在認識吉狄馬加之後,他又發現,中國的當代詩歌同樣值得學習,「我閱讀了能找到的所有中國當代詩歌,他們每個人的詩作都有獨到的魅力。」
阿古拉泰
成都的雅致從容
讓成都滋生詩意
昨日,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阿古拉泰作為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首批嘉賓,已經來到了成都。作為一名蒙古族詩人,阿古拉泰的詩歌從來都離不開草原,但成都則讓他看到了另外的風景。在多次到過成都的阿古拉泰眼中,成都悠然、雅致、 從容的,不急躁不浮躁,這種環境和心境適合詩歌生長,讓成都滋生詩意。
成都商報:吉狄馬加主席認為成都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評價?
阿古拉泰:這個定位很好很有意思,把成都詩歌的本質表達了出來。事實上正是如此,成都從古至今和詩歌、詩人就保持著密切聯繫,可以說是光明湧動的,成都很有詩意。我們作為外地人來成都,能感受到這兒的人們生活得很幸福,很安逸。
成都商報:您覺得成都的安逸生活對詩歌有什麼樣的影響?
阿古拉泰:我覺得成都是悠然、雅致、 從容的,不急躁不浮躁,成都人內心很穩定,這種環境和心境是適合詩歌生長的氛圍。
成都商報:這次來成都,您會選擇成都哪些方面進行創作?
阿古拉泰:我來過成都很多次,比如杜甫草堂是我每次來成都必去的地方,這些年過去了還是一如既往的好。這幾天我要好好感受下成都,關於詩歌關於城市的思考。
梁曉明
成都人執拗的性格
讓他們在詩歌道路上積極進取
「她寫詩,出詩刊,廣交詩友。一條巷子也要分出寬窄的精細。使我這來自杭州的異鄉人,像來到故鄉……」這是著名詩人梁曉明多年前來成都旅遊時,寫下的一首《成都》,寫盡了成都的歷史和當下,寫出了一個詩人對這座天府之國的留戀。
梁曉明,中國最著名的先鋒詩人之一,《北回歸線》創始人之一,曾出版詩集《開篇》《批發赤足而行》《各人》。梁曉明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大家都在說成都、四川是一個閒適悠閒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就他認識和所了解的四川詩人、作家來說,他們都是很有進取心的,是執拗的。這種態度讓他們在詩歌的道路上積極進取,讓四川的詩歌在全國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梁曉明說,「吉狄馬加主席說成都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這當然是一個漂亮的詩意比喻,也是名副其實的,成都絕對是中國的詩歌重鎮。」
梁曉明說,此次「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能加強各國詩人的交流,意義非常重要。目前國內有很多優秀的詩人,寫的詩作並不比國外的詩人差,我們需要發掘並推出更多的中國優秀詩人,把他們的作品推廣出去。
沈葦
夜遊錦裡
年輕人的活力至今讓我感動
沈葦,著名詩人,《西部》雜誌總編,首屆魯迅文學獎的獲獎者。這次來到天府之國的成都,沈葦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成都商報:您曾到過成都嗎?能談談您眼中的成都嗎?
沈葦:我兩次到成都都是路過,遺憾沒有好好遊覽,但這座城市依然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次來成都,成都的作家蔣藍陪我夜遊錦裡,讓我看到了白天之外的另外一個成都。即使是夜晚,也是生機勃勃。年輕人從光影中走過來,每個人都看起來特別漂亮。我當時就給蔣藍說,「中國人如果都擁有錦裡年輕人的那種活力,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應該會更高。」那種活力現在想想都讓我感動。
成都商報:您對這次國際詩歌周有什麼樣的期待?
沈葦:就像吉狄馬加主席所說,成都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這是詩意美好的表達,也是這次國際詩歌周的宗旨所在。這次來了30多個國家的詩人,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文化交流可能沒有經濟交流的效應那麼快,但這種高端的文化活動會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從長遠來說,國際詩歌周將成為成都的又一張名片。成都商報記者 邱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