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這種美學魅力,不僅在於成都的美食、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更重要的是它的包容與宜居,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因為難以抗拒最終選擇成為「蓉漂」,成為新時代的「新成都人」。為此,紅星新聞特別策劃推出「蓉漂詩人(作家)——參與生活美學的新成都人」系列,推薦他們的新詩、新文與新書,以饗廣大讀者朋友,共享成都生活美學。
「以『我』入詩,詩意生活」是70後蓉漂詩人桑眉的詩觀。2011年之前,她像一陣風一樣四處奔波,在湖北、陝西、江蘇、浙江、湖南、安徽、雲南等多地做過廣播員、航空票務中心接線員、鞋樣設計師助理、網絡公司渠道經理客服經理、熱線主持、電視編導、移動營業廳經理,也當過報刊編輯記者、廣告店打字員,甚至糊過一角錢一個的老婆餅紙袋。
直到2011年初來到成都,桑眉終於安定下來,像一棵樹一樣紮根下來。她愛上成都,也給成都寫下多首詩篇。
她的詩集《姐姐,我要回家》在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後引發了多位詩人評議。詩人潘維曾為她點讚:「通過對日常生存的關注,她呈述了迷惘與困境,她越過了那種自怨自憐個人小情調,進入了時代。」詩人啞石則對她的詩如此評價:「桑眉的詩,時而訝異靈氣,時而暗地旋舞。當她的筆觸因某種機緣脫離個體感傷時,一個孤獨個體對複雜世界的理解力,便會漸漸呈現。」
讀桑眉的詩與書,讀到「我從來不敢問問她/是否還記得爸爸的模樣/五到十一歲/兩千多天,爸爸——是一個只能在字典中查看的詞」這一節,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波瀾在心中起伏。
是的,到成都發展,除了事業比較順心,她獨自還養著兩個女兒,詩中的這個女兒的爸爸已經去世了。他是已故80後詩人辛酉,曾於2008年與她一起客居西安,度過「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美好時光。2009年初夏辛酉還鄉,桑眉也辭職去了湖北通山。2011年初春她來到成都,不久便遭逢重創……所幸有詩歌,替她承載了許多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周末讀什麼好書?紅星新聞今日推薦70後「蓉漂詩人」桑眉,和她的《姐姐,我要回家》。
〖紅星書評〗
天真與經驗之歌
——讀桑眉《姐姐,我要回家》
文 /周東升
在一個詩歌朗誦會上,我遇見了桑眉,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她。 上次,也是詩歌活動,她要提前離場,我正好遇到,便送她到小院門口。陽光下,她像一枝細瘦的花,乘著風走遠了。從暮春到晚秋,桑眉再見到我時,怔了一下,但馬上記起了,打完招呼,她就興衝衝地跑進會議室,又興衝衝跑回,拿來新出的詩集(樣書)給我看——
「她飛身下樓/小碎步一聲緊跟一聲敲醒這一天/天是藍的雲是白的春風有會彈琴的手指/撥弄披肩發和小耳垂」,這是詩集開篇組詩《去年今日,或愛情變奏曲》的開頭。猝不及防,快樂就從文字裡流溢出來,「她」像踩著音符一樣,琳琅有聲地躍出紙面。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筆力,能把快樂表達得如此率性、流動,好像每個字都在舞蹈,唱著快樂的歌。
顯然,這個集子並非都像開頭寫得那樣快樂,即便是開頭這篇組詩,也藏有命運的詭譎,愛情的變奏曲,一波三折,令人驚心。和許多詩人一樣,桑眉的人生飽經坎坷,2011年春天的變故幾乎要將她擊垮,可她卻在「不可商榷」的無常中,挺立起來。當她指給我看封面上的題詩時,我的內心更是忍不住翻滾:
餘生無多
要像草木輪迴
像無名小花不怕枯萎肆意綻放
我要重新愛上春天、河流
愛這平凡瑣碎的人間
愛上來世
和你
——《我厭倦了悲傷》
這蘊藏著沉痛卻又乍現光明的詩,絕非單純的個人化書寫,對個人苦難的超越和對個人命運的抗爭,會像波浪一樣,在人世之海上蕩漾,在每一塊暗礁頂上泛起白亮亮的浪花,給每一個觸礁者以鼓勵。
當個人之詩抵達命運的深處,也就超越了個人化的狹隘。桑眉的詩從個人的情感、經驗出發,從自我的個性出發,抵達了對命運真相的洞察。在我看來,這和許多古典詩人的做法一致,他們通過個人的身世、情感、抱負的書寫,為後世貢獻了不朽的詩篇。我每讀桑眉,總是想起作為個體的李清照(而非構成婉約派的傳統的李清照),想起她的詞和她坎坷的身世在王朝的遷徙中一次次共振。當然,我並非要藉助這樣的比附,來吹捧自己喜歡的詩歌,而是想到,她們以及很多古今的優秀詩人,都沒有將詩歌作為異己的對象來處理、雕琢、把玩。在桑眉詩集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把人生化作了詩篇,而詩也承擔了她的生命,並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人生的方向、慰藉了苦難的心靈。這種詩與人生同修共進的古典的方式,是不是可以為張棗(已故詩人)的追問提供可能的參考呢?
《姐姐,我要回家》收錄了2009—2016年間的詩歌,它呈現了桑眉最艱難的一段生命歷程。假如它僅僅是充滿默默的眼淚或撕裂的喊叫,就不會有這篇短評了,誰能對痛苦評說些什麼呢。它觸動我的,是它所記載的從絕望到掙扎到挺立起來的心靈歷險,它令我在命運乖舛的凡人身上,窺見了英雄史詩般的生命景觀。因此,在桑眉每一次對快樂的書寫中,我似乎都感到了以弱克強、擊退惡敵的快慰。詩人寫於2011年的《也許,不遇才是傳說》《來過》,2012年的《像植物那樣生長》《整座鳳棲山都是我至愛》《末日清晨》以及2013年的《去龍王鄉》《折梅》等詩中,我恍惚中又看到桑眉過去「時而訝異靈氣,時而暗地旋舞」(啞石語)的風姿,但定一定神,又發現,這是新的桑眉,她已重新「回到樹梢」。如果說寫於2009年的《看你嘛》是一首爛漫的天真之詩,前面列舉的就是經歷磨難後的經驗之詩了,但是和英國詩人布萊克的「經驗之詩」相比,桑眉少了艱澀與失望,多了初遇世界般的「訝異」和驚喜。她與苦難和解了,也與世界和解了,她確確實實「重新愛上春天、河流/愛這平凡瑣碎的人間」了。但「回首向來蕭瑟處」,仍然是驚心動魄的。
《看你嘛》是多受稱賞的詩作,其中一節寫道:「在春夜,我早早睡下 /像剛出欄的小豬不害怕/不做夢,半夜醒來不嘆息/喝點槽子裡冰涼的水/倒頭又睡」。這裡懵然無知的快樂固然令人嚮往,但它對隱伏的兇險毫無防備,又不免令人心驚。而在《折梅》中詩人寫道:「從沒見過這樣一棵樹/只有花,不,只有星星/綴滿冬日的小院……/她一邊仔細辨認枝條的姿勢如同辨認自己的前生/一邊數枝條上的花蕾如同清點飄零又回返的歡顏/耳畔有人反覆詢問,『喜歡哪一枝?』/她『唉』了一聲,又『唉』了一聲……/忍住沒有說,『喜歡整棵樹呢』」。最後這一句令人忍俊不禁的話,不僅富有詩的情趣,在「辨認自己的前生」、「飄零又回返的歡顏」的鋪墊下,也有滄桑之後復歸淳樸的天真。但它所傳達的快樂,既輕盈又厚重,如荷出淤泥,花開老樹,令人驚喜,令人沉思。桑眉在《來過》的結尾寫出這樣的勸世之語:
詩人們,請不要在序言裡預示結局
請鼓舞災難中逃生的人詠嘆和平,與愛情
因這世間沒有人喜歡愁雲
「啊,純潔的女神!」
這不僅是她對詩人的祈請,也是她個人的經驗之語。作為詩人,這尤其是她自己的詩歌主張。這個世界需要有詩人去探查虛無的深淵,批判現實的扭曲,也需要有詩人在暗夜中點一盞燈。我期待在未來讀到她更多的舉重若輕、以輕馭重的天真之詩、快樂之詩和經驗之詩,期待它們如同開在枝頭的花一樣,召喚在各種困境中掙扎的讀者,包括我,去辨認自己的前生和生活的真諦。
〖桑眉的成都詩篇〗
《文殊坊的清晨》
曉風和煦
紅牆上南瓜藤匍匐
灰瓦下拴馬樁兀立
白衫中年男人默然穿行
粉紅工作服女子與格子衫大媽錯身而過
一秒鐘用盡緣分
文殊院山門未開
我立在院外
看年輕母親引導稚子學步
陽光在地面投下陰影
而稚子柔軟,雲朵踩著雲朵
輕巧邁過埋伏
晨鐘早早響過
這個清晨
「世界和平,人類幸福」
《在洛帶》
從燃燈寺出來
一邊又開始聊凡塵中的事
一邊爬懶陽坡
慢慢吞吞
像兩隻蝸牛
我們把手揣進各自褲袋
爬到坡頂又下到坡谷
在開著迎春花的坡谷走一段
再爬幾級陡峭石階
到達水庫
堤壩上有幾個人在等風
手裡攥著風箏
令我想起東升君
他分明獨坐季柳苑
轉軸卻在他手心嗦嗦轉動
洩洪口河床裸露
石頭大大小小到處落子
我們隨便選一塊坐下來
凝眸微笑
供彼此放入未來回憶的棋盤
《昭覺寺半日》
十一歲的女兒突然著迷於
用一根細香
將一隻香燭的火苗引至另一隻
她神情專注、默不作聲
將一個遊戲漸漸玩成了儀式
我從來不敢問問她
是否還記得爸爸的模樣
五到十一歲
兩千多天,「爸爸」——
是一個只能在字典中查看的詞
我坐在石階上
不在乎被螞蟻和墨蚊包圍
手心藏著從殿外大樹下撿來的籽
它們是跌落塵土的「所緣緣」
會在某個晴天發芽
爐架上香燭愈燃愈多
將女兒的瞳眸映成琥珀
整座昭覺寺飛簷斜逸
將最歡快的鳥雀送上天空
仿佛那裡從來不會布滿烏雲
【作家簡介】
桑眉,本名蘭曉梅。生於1972年冬,四川廣安人。中國作協會員、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草堂》詩刊編輯。出版個人詩集《上邪》《姐姐,我要回家》,合集《詩家》。現居成都。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