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來到無尾象和貓的旅行探險事務所,請隨我們一起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眾旅行故事吧!
繼「土著」風波之後,我們三人繼續遊歷於成都的大街小巷,一直以來我對於寫什麼?其實是一個很迷茫的狀態,什麼樣的成都正在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是滿載童年的回憶,是再回不去的曾經。還是是終將被社會發展淡出視野的那群早期建設者?一些與成都相關的隻言片語時不時闖入筆記本,最後又被我用中性筆劃掉。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有天下午我正在午睡,忽然被 李逵 打來的電話驚醒,電話那頭他興喜若狂的對我大聲說道:找到啦,找到啦,
我趕緊問他是哪兒?他沒說,只是讓我明早十點去火車北站找他
那晚我失眠了,一晚上我都始終想不起來,火車北站到底有什麼故事?
李逵 六歲的時候跟隨父母從山區來成都,作為當年的第一批「蓉漂」,火車北站附近的幾個市場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童年。每每提到這裡,他都能滔滔不絕的給我講述一大籮筐,那棟樓是他看著修起來的,哪家店面一年至少會換了幾十個招牌……..
跟隨他熟練的腳步,我們穿過了一條過街隧道,再右轉走了大約50米,一塊破舊不堪的招牌上出現在眼前,寫著鋪蓋面三個大字。他和老闆簡單寒暄了幾句,他便領我隨意找了張桌子坐下,便對我說道:你想要的東西在這條街上都有。
鋪蓋面,是一道重慶市榮昌區的特色麵食名吃,因為麵皮很寬大像鋪蓋,所以得名鋪蓋面。他不算真正的成都美食,卻有一堆忠實的追隨者。
老闆年輕的時候便從重慶來成都打工,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荷花池給別人背包,那時候他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館。就賣面,其它什麼都不賣。
幾年後,一家極具重慶風味的碗雜鋪蓋面便出現在這條老街上,從此這一味道瀰漫進了街頭巷尾。
在揉著比較硬的麵團上,通過用兩隻手掌的夾、扯等動作,把麵團拽成巴掌大小的面片,稍微拉扯均勻後即可下鍋。再配以傳統的麻辣牛肉湯,口感有肉感而不硬,
經過改良的鋪蓋面精華在臊子而不在面,加入重慶小面特有的碗雜,將碗雜浸入湯汁拌勻後,端起滿滿一碗湯,大喝一口,辣椒刺激著味覺,喚醒了胃口。下肚後渾身熱乎乎的,冬天或者雨天吃上一碗鋪蓋面,整個人從裡到外都散發的暖意。
作為圍繞火車北站的街道,這條街有個站臺一樣名字:站西橋東巷,雖然名字簡單樸實,但讓人一聽就知道是火車站職工宿舍。
幾十年前的成都規劃把火車站、汽車站都規劃在北邊,所以最早被拉來成都的人就開始圍繞火車北站討生活,李逵的父母就是這群人當中第一批「蓉漂」,
因為圍繞五塊石、荷花池有兩大批發市場,所以在當年,只要你能力氣,就不愁沒飯吃。這個工作有點類似重慶的棒棒,因為每次背的貨都用兩根麻繩捆起來,時間久了,他們就有了新名字叫 「背包de」
揣著在老家種田幾年的錢,李逵父母來到開始了在成都的闖蕩生活,剛開始跟著別人學做生意,他們一路都膽戰心驚的,怕被別人騙,怕貨到手裡賣不出去。
不蒸饅頭蒸口氣,因為趕上第一波下海大潮,那時候可謂是遍地黃金,百貨從下火車到賣出去,完全就是左手到右手的距離。
一年以後,他們就在成都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我的好朋友李逵也從鄉下來到了成都,從此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他說剛來成都的那幾年是他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日進鬥金,父母不忙,一家人其樂融融。
每逢周末的時候,都可以幫著他老漢兒運送貨物於火車北站和蓉北市場之間,因為每次都要經過下穿隧道的上下坡,所以下坡的時候他就在後面拖著,上坡的時候就埋頭使勁推。
偶爾空閒的時候,他就開始和小夥伴在這條街上嬉戲,從膽怯到融入,只用來一個夏天。
一待十多年,街道換來無數個面貌,他也知道了什麼叫 ps和網吧!(被老爸從網吧裡面揪著耳朵出來的印象還歷歷在目)
後來搬家、上學、兩件事打一塊兒,他們也就從這裡搬出去了,和很多第一批「蓉漂」一樣,隨著第一次北改,大多數人因為生意慘澹,要麼改行,要麼搬到更遠的地方。有錢的直接換了個生意接著做,而稍微慘一些的就只能在這裡繼續活下去。
曾經繁華一時的火車北站地下通道和站西橋東巷終於走向了謝幕。李逵說:其實有很多人都不願離去,如今他們依附於鄰裡之間做生意,每日感受這座城市的新舊交替,當年眾多從鄉下來打工的人。大都會匯集於此。他們被生活所迫,也安於現在的生活。有的人掙了錢就離開了這裡,有的人一輩子也「走不出去」。
我很想知道防護欄裡的鄰居還在不在,他們家的老冰棍是我對成都第一個夏天的記憶。麵館的老闆說:每天聽著火車的喇叭聲,就能想起那趟帶我來的火車。那是改變命運的汽笛聲…..
我們一生中總有很多承載記憶的地方,但鄉愁永遠來自兒時生活的地方。如今紅磚房正在等著被褪去,剩下的只有等著拆遷的眼神和即將消失在鏟車之下的一片過去「文化」。
#象世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