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肖瑩佩
《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第二期將視線聚焦到三位科技前沿的泰鬥級人物,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樂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對抗專家張錫祥,探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從「蓉」出發,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劉寶珺:
在蓉工作期間斬獲世界地質科學最高獎
從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到自己的住所,走在這條距離不算遠的路上,來往的行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和這位頭髮花白,拄著拐杖,臉上掛著笑容的老人打招呼。這條從家到研究所往返的路,劉寶珺走了幾十年。
從一名天津學子成長為我國著名的沉積學家,當劉寶珺得知自己可以保送燕京大學化學系時,一封寫著「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的信讓他選擇了報考清華,走上了這條並不好走的路。
作為我國新起的一名地質學家,1958年,一次工作的調動讓劉寶珺與成都結緣。在蓉工作期間,劉寶珺提出的「資源能源相控理論」被收錄《中國百項地質調查理論》,同時還獲得了世界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斯潘迪亞羅夫獎,而他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質學家,也是100年來世界上獲獎的第20位地質學家。
喜歡茶藝、喜歡吃川菜,多年的成都生活沒有改變他的天津口音,卻讓他活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成都是我做科研離不開的城市。」劉寶珺常說,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成都,加入地質學的科研隊伍,在公園城市裡為國家的地質礦產事業做貢獻。
李樂民:
通訊技術泰鬥在蓉領銜人工智慧研究院
從80年代網絡通信零基礎,到光纖寬帶進萬家,手機上網看視頻……通信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從195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學習「電訊」學科開始,紮根通訊技術領域70年,李樂民近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度過。在他看來,科技強則中國強,來到成都,就要在這裡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一番貢獻。
「1970年,成電接到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研製『載波話路用9600bit/s數傳機』,當時中國通信核心技術、設備和基礎建設都非常薄弱,只有清華大學曾完成了『載波話路用4800bit/s數字傳輸』。」李樂民介紹,當時帶領著近百名科研人員做實驗搞攻堅,他不僅要解決自適應均衡的問題,還要負責整機調試,研製期間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
1973年,在李樂民的帶領下,我國第一臺「載波話路用9600bit/s高速數傳機」誕生,解決了自適應均衡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此後,李樂民有把目光轉向了「140兆比特/秒數字彩色電視光纖傳輸系統」的研發上。
2018年,電子科技大學揭牌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李樂民任首任院長。在他看來,高校具有一批跨學科的實體研發機構和平臺,覆蓋了從人工智慧器件晶片、計算平臺、算法模型、關鍵技術和應用場景等各個方面。「未來,希望以人工智慧研究院為平臺,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相關學科、人才等的交叉合作,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李樂民說。
張錫祥:
成都有發展電子信息的產業人才科研支撐
說起雷達,每個人都對這個現代社會的「千裡眼」並不陌生。在無線電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今社會,雷達不僅應用於軍事領域,也已經進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一次去北京求學,第一次見到電燈,這樣的際遇點燃了張錫祥對科學的熱忱之心。往後餘生,張錫祥踏上了通訊工程領域,和雷達「幹起仗」,一幹就是六十多年。張錫祥所做的課題獲得了多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他幾十年的雷達對抗工作中,獲得了3個國家級獎項,7、8個省部級獎項。
張錫祥非常關注青少年科學普及,也是一位資深「科普達人」,多次參加我市舉行的「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打開科學奧秘之門。同時,他也一直關注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並十分看好。去年5月,成都出臺的《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2年,將成都打造成為全球電子信息高端研發製造基地和世界軟體名城。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成都就是電子工業方面的重點城市。經過數十年的沉澱與積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如今表現更為突出。」張錫祥說,成都提出要在集成電路領域打造中國「芯」高地,新型顯示領域打造全產業鏈的「屏」基地,智能終端領域打造智能終端產業聚集區,這些謀劃是有產業、人才、科研基礎支撐的。「良好的環境有了,剩下的就是刻苦的鑽研,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這個行業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