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 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2020-08-27 成都日報錦觀

牽頭建成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179家,先後柔性引進院士71人,各類科技專家670名……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才是支撐。

《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本期將視線聚焦到三位科技前沿的泰鬥級人物,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樂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對抗專家張錫祥,探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從「蓉」出發,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劉寶珺:在蓉工作期間斬獲世界地質科學最高獎

從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到自己的住所,走在這條距離不算遠的路上,來往的行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和這位頭髮花白,拄著拐杖,臉上掛著笑容的老人打招呼。這條從家到研究所往返的路,劉寶珺走了幾十年。

從一名天津學子成長為我國著名的沉積學家,當劉寶珺得知自己可以保送燕京大學化學系時,一封寫著「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的信讓他選擇了報考清華,走上了這條並不好走的路。

作為我國新起的一名地質學家,1958年,一次工作的調動讓劉寶珺與成都結緣。在蓉工作期間,劉寶珺提出的「資源能源相控理論」被收錄《中國百項地質調查理論》,同時還獲得了世界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斯潘迪亞羅夫獎,而他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質學家,也是100年來世界上獲獎的第20位地質學家。

喜歡茶藝、喜歡吃川菜,多年的成都生活沒有改變他的天津口音,卻讓他活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成都是我做科研離不開的城市。」劉寶珺常說,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成都,加入地質學的科研隊伍,在公園城市裡為國家的地質礦產事業做貢獻。

李樂民:通訊技術泰鬥在蓉領銜人工智慧研究院

從80年代網絡通信零基礎,到光纖寬帶進萬家,手機上網看視頻……通信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從195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學習「電訊」學科開始,紮根通訊技術領域70年,李樂民近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度過。在他看來,科技強則中國強,來到成都,就要在這裡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一番貢獻。

「1970年,成電接到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研製『載波話路用9600bit/s數傳機』,當時中國通信核心技術、設備和基礎建設都非常薄弱,只有清華大學曾完成了『載波話路用4800bit/s數字傳輸』。」李樂民介紹,當時帶領著近百名科研人員做實驗搞攻堅,他不僅要解決自適應均衡的問題,還要負責整機調試,研製期間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

1973年,在李樂民的帶領下,我國第一臺「載波話路用9600bit/s高速數傳機」誕生,解決了自適應均衡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此後,李樂民有把目光轉向了「140兆比特/秒數字彩色電視光纖傳輸系統」的研發上。

2018年,電子科技大學揭牌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李樂民任首任院長。在他看來,高校具有一批跨學科的實體研發機構和平臺,覆蓋了從人工智慧器件晶片、計算平臺、算法模型、關鍵技術和應用場景等各個方面。「未來,希望以人工智慧研究院為平臺,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相關學科、人才等的交叉合作,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李樂民說。

張錫祥:成都有發展電子信息的產業人才科研支撐

說起雷達,每個人都對這個現代社會的「千裡眼」並不陌生。在無線電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今社會,雷達不僅應用於軍事領域,也已經進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一次去北京求學,第一次見到電燈,這樣的際遇點燃了張錫祥對科學的熱忱之心。往後餘生,張錫祥踏上了通訊工程領域,和雷達「幹起仗」,一幹就是六十多年。張錫祥所做的課題獲得了多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他幾十年的雷達對抗工作中,獲得了3個國家級獎項,7、8個省部級獎項。

張錫祥非常關注青少年科學普及,也是一位資深「科普達人」,多次參加我市舉行的「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打開科學奧秘之門。同時,他也一直關注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並十分看好。去年5月,成都出臺的《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2年,將成都打造成為全球電子信息高端研發製造基地和世界軟體名城。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成都就是電子工業方面的重點城市。經過數十年的沉澱與積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如今表現更為突出。」張錫祥說,成都提出要在集成電路領域打造中國「芯」高地,新型顯示領域打造全產業鏈的「屏」基地,智能終端領域打造智能終端產業聚集區,這些謀劃是有產業、人才、科研基礎支撐的。「良好的環境有了,剩下的就是刻苦的鑽研,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這個行業的前沿。」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曹凘源 宋妍妍 吳怡霏 市科協供圖 編輯 王鵑 校對 李旻

相關焦點

  • 從「蓉」出發在「蓉」築夢 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的科研堅守
    四川在線記者 肖瑩佩《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第二期將視線聚焦到三位科技前沿的泰鬥級人物,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樂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對抗專家張錫祥,探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從「蓉」出發,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 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的科研堅守
    牽頭建成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179家,先後柔性引進院士71人,各類科技專家670名……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才是支撐。《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本期將視線聚焦到三位科技前沿的泰鬥級人物,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樂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對抗專家張錫祥,探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從「蓉」出發,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 李小文:每天一斤白酒,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被稱為:布鞋院士!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是手機、電視還是網絡,在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同時,也總是給這個社會帶來很多物質和虛偽。導致我們生活的社會給人一種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氣氛。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任然有人堅守自我,不驕不躁,認真做自己,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的初衷。
  • 科技創新人物|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面對臺下6000多雙求知的眼睛,她以自己30多年紮根地球科學研究一線、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要在時代洪流中奮勇前行,在堅持之後再多一份堅持,在不負時光中珍惜美好,到國家最 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能。講話的最後,她以「今天的我,仍在『乘風破浪』;明天的你們,終將『破浪前行』」寄語2020級浙大新生。在海洋科研領域一直「乘風破浪」的方銀霞,永遠記得自己投身地球科學研究的初心。
  • 12位院士齊聚南航,紀念「振動力學泰鬥」張阿舟先生誕辰百年|院士|...
    趙淳生、胡海巖、方岱寧、閆楚良、鄭曉靜、魏悅廣、郭萬林等12位院士從各地趕來,紀念張阿舟百年誕辰,探討力學學科發展,並為振動科學界泰鬥張阿舟先生塑像揭幕。【故事】他是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的「一號」功臣1920年,張阿舟出生在江蘇省丹陽縣一個書香門第。從他懂事起,國家一直內憂外患、貧窮落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饒毅公開放話: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無論落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饒毅始終是中國出色的科學家之一,一心為國、堅守原則、極有遠見、深愛科研,理應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佩服。至於他不再參選科學院院士這件事,雖然同他自身品性有些許關聯,但更多的卻是饒毅足夠清醒,他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什麼東西是可以捨棄的,故而他只是選擇了自己該選擇的那一份罷了。
  • 8位科研女性分享:如何在男女比失衡的學術圈「乘風破浪」?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先前的報告數據顯示,女性佔全世界科研人員的比例不到30%。「乘風破浪」的。在本篇內,她們分享了自己「乘風破浪」的經驗,為後浪們提供了一份「出海指南」。另一方面我覺得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我看朱瀅老師寫的《實驗心理學》,裡面有很多實驗我都特別喜歡。特別讓我激動的是看到傅小蘭老師通過精巧的設計獨立鑽石棋解決問題,實現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那時,可能就埋下了我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種子。
  • 8位科研女性分享:如何在男女比失衡的學術圈「乘風破浪」?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先前的報告數據顯示,女性佔全世界科研人員的比例不到30%。 Frontiers 一直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保持著關注,借著《乘風破浪的姐姐》綜藝的高關注度,我們通過採訪8名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科研女性,了解她們的科研心路歷程,讓行業內外更加關注科研女性們的心聲,感受她們是如何「乘風破浪」的。
  • 鰲江流域國家一級教授、院士有幾位?
    老平陽籍國家一級教授、院士有幾位?--張鋆、姜立夫、蘇步青。姜伯駒、葉志鎮、謝作偉。均是各領域泰鬥級與領軍人物文:光明人家 2020-04-16筆者最近在千年古鎮、百年商港-鰲江城市宣傳片前面加上中國解剖醫學泰鬥,原中國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一級教授--張鋆故裡說明,對於張鋆教授與職務說明,大家較熟悉,但有朋友問,國家一級教授是什麼意思與情況,下面大致說明一下。
  • 南京新增三位中科院院士
    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次南京有三位教授正式成為中科院院士,分別來自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  據了解,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未能入選。在此前157名候選人名單中,顏寧以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專業分屬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顏寧也是157名候選人名單中最年輕的一位。  南京大學  郭子建  1961年10月出生。
  • 廣工攜手泰鬥科技深度參與北鬥PNT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
    9月9日,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和泰鬥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鬥科技」)在廣州舉行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揭牌儀式,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這一看似平常的牽手,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終成為美國院士,原因令人深思
    李愛珍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研究所的工作枯燥又乏味,但李愛珍卻鍾愛和材料實驗打交道。她不僅是材料科研研究的帶頭人,還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她的這些成果為防止國內導體材料科學領域的人才流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從事科研工作的五十多年裡,李愛珍幾乎沒有過假期,她也不求名利,即便她的名字鮮為人知,但並沒有阻止她成為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泰鬥。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但一談及量子科技,他的腳步就會不自覺地慢下來,眼裡充滿了激情。 「讓中國的量子科學『領跑』世界。 」這是潘建偉院士的科技報國夢。  赤子情懷:在中國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那麼我們現在證明了,中國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潘建偉院士說。
  • 講「辛」求「新」——84歲力學泰鬥鍾萬勰院士三尺講臺寄深情
    對上課,老先生一絲不苟,上課時長和學校規定時間一樣,一大節課,1小時30分鐘,中間稍有休息,可以說一氣呵成。親自編寫教材,免費發放給學生。腿腳不便,也不麻煩別人,自帶個「小墩子」,放在講臺旁,方便上下。鍾萬勰院士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
  • 我國年齡最小的三位院士,兩位是江蘇人,一位是浙江人
    最近,隨著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正式公布,網友對院士的關注度也開始增加。作為我國最頂尖的科研人才,院士的各種信息總是讓網友們很感興趣,其中就包括年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士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統計,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更是達到58歲。但是,並不是所有院士的年齡都很大,那麼,我國現有院士中,哪三位院士年齡最小呢?
  • 任正非高價請「掃地僧」院士代言,李小文:我不要代言費
    今天小編跟大家介紹一下:李小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穿一雙布鞋在中國科學院做報告的照片和事跡後,李小文院士就成了熱議的話題,「布鞋院士」李小文也成為了網紅,被網友親切地稱為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雖然李小文院士對生活和物質的態度非常隨性,但是治學的非常嚴謹。李小文和他的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有利推動了定量遙感研究的發展。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號召。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 學術圈8位「乘風破浪的姐姐」!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僅2020年上半年顏寧團隊已經發表2篇Nature、1篇CELL、1篇PNAS 任職情況: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榮譽/稱號: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Nature十位中國科學之星,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嚴格把關論文質量,珍視期刊學術聲譽,用實際行動營造崇尚學術誠信、追求科研道德的學術交流生態環境。三、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 華裔學術泰鬥朱松純回歸,或將領銜科研人員回國潮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就是科學家精神!據清華大學發布的公示,朱松純擬進入自動化系工作,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朱松純最先將概率統計建模與隨機計算方法引入計算機視覺研究,無不誇張的說,他是這個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 三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朱松純提出了圖像與視頻的語義描述框架模型、統計理論。在計算機視覺認知,推理、圖像視頻語義理解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