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邱樂意 記者 仲茜/文 劉暢/攝)他試製了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榮獲「特等功臣」嘉獎;他是我國力學振動領域的泰鬥,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飛機結構強度和振動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張阿舟教授。9月27日,張阿舟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暨力學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趙淳生、胡海巖、方岱寧、閆楚良、鄭曉靜、魏悅廣、郭萬林等12位院士從各地趕來,紀念張阿舟百年誕辰,探討力學學科發展,並為振動科學界泰鬥張阿舟先生塑像揭幕。
【故事】他是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的「一號」功臣
1920年,張阿舟出生在江蘇省丹陽縣一個書香門第。從他懂事起,國家一直內憂外患、貧窮落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從小他就樹立了「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理想。193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畢業後,他留校任航空工程系助教,後又參加庚子賠款考試,考上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研究生,他仍然選擇的是航空工程專業。畢業後,導師推薦他進入英國飛機工廠研究和發展部工作,任技術員。之後,他又回到布裡斯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49年12月,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剛剛通過博士答辯的張阿舟,內心十分激動,亟盼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次年1月,他經香港回國,途中接到獲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喜訊。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1951年,張阿舟被分配到南昌飛機製造廠工作,任主任工程師、設計科長。廠裡接到試製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初教5」的任務。憑藉深厚的航空工程知識,張阿舟全身心地投入該飛機的設計、強度計算及其試驗任務。
1954年5月,在張阿舟的指揮下,飛機製造廠完成了部件和全機靜力試驗,證明飛機強度合格。7月,張阿舟登機參加飛機試飛,體驗和紀錄了最大平飛速度、最大升限等飛行性能。經過一系列飛行試驗後,國家試飛委員會認定「初教5」飛機性能符合技術要求,可以進行成批生產,提供空軍訓練使用,由此開創了新中國自製飛機的歷史。當時,毛澤東主席為此給南昌飛機製造廠發了賀信,並在當年10日18日,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張阿舟也因在試製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而榮獲「特等功臣」,獎狀編號為「第一號」。
【傳承】從設計師到「王牌教授」,他培養出三位院士
「他是中國航空界公認的學術帶頭人,他的一生就是航空報國的真實寫照。」紀念會當天,張阿舟先生的助教、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和眾人一起回憶了張阿舟先生為中國航空、力學和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55年,張阿舟學生從南昌飛機製造廠調入南京航空學院,從一名富有實際經驗的工程師,變成一位名教授。當時恰逢南京航空專科學校改為南京航空學院(本科),師資力量缺乏,諸多課程無教師上課。「張老師是哪門課沒人上,他就上哪門課。」
據介紹,張阿舟先後講過《飛機構造與強度》《高等數學》《工程數學》《自動調節原理》《薄壁結構力學》《飛機強度計算》等十幾門課,主編或參與編寫《飛機強度計算》《飛行器振動基礎》等多種教材,為南航的教學和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60年代初,張阿舟開始招收研究生,指導青年教師對振動理論和工程應用開展系統研究。1981年,張阿舟成為改革開放後的全國第一批博士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開始招收固體力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了一大批飛機結構強度和振動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家科技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其中包括趙淳生、胡海巖、向錦武三名院士。
1985年,南航把振動研究室擴建成振動工程研究所,張阿舟擔任首任所長。2011年,機械結構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也落戶南航。當時,在實驗室申報答辯時,趙淳生院士曾這樣說:「在南航建立一個『機械振動與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南航人多年的夢想,也是著名力學家、振動專家、航空工程專家張阿舟教授的遺願!」
今年,為了繼承張教授遺志,傳承航空報國精神,南航又正式掛牌成立智能裝備動力學中心,努力建設一流力學學科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並進行交叉學科專業理論與實踐研究。
(編輯 高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