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攝影領域又一家重量級的攝影機構,成都當代影像館於12月02日同時開幕兩場高質量的攝影展覽。《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將展出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細江英公、石內都、深瀨昌久的118件經典攝影作品。其中森山大道、細江英公、石內都展出的皆為影像館珍貴館藏作品。他們相繼湧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前輩們的影響下以各自鮮明的風格參與「日本攝影」的發展進程,成為影響至今的黃金一代。
《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由鍾維興擔綱藝術總監,王慶松擔綱策展人,通過系統梳理成都、重慶兩地影像發展脈絡,以藝術家的作品及創作歷程為切入點,集中性地呈現12名活躍在成都與重慶的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參展藝術家:雷文晴驁、黎晨馳、李俊、李一凡、駱丹、木格、寧佳偉、蘇葵、童文敏、王維思、楊迪、張小濤。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春之旅」系列作品,2010
©森山大道,「獵人」系列作品,《獵人》,1972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展覽包含攝影師最為人熟知的代表性作品:荒木經惟的「感傷之旅」系列;森山大道的「獵人」系列;細江英公的「薔薇刑」和深瀨昌久的「鴉」,以及石內都首次公開展出的驚喜之作《歸來去》。展覽分別以五個攝影師的個人創作為線索,呈現日本五十年宏觀歷史和標籤之下個體的發展。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作品,《薔薇刑#32》,1961-1962
森山大道捕獲的帶有沉重窒息感的東京后街,以此呈現時代對個人的影響。細江英公用《鐮鼬》重構的童年記憶,並借用他人的身體,將肢體的力量與美麗推向極致,給大背景下的沉鬱壓制一個漂亮的回應。漫步在石內都明媚的街景中,寧靜平和延續到了我們所處的當下,讓人清醒那個時代早已訣別。
©石內都,「歸來去」系列作品,《歸來去#28》,2015-2018
©深瀨昌久,「鴉」系列作品,Kanazawa,1977
然而一切都會結束,即使是曾經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也會辭離停滯不前的歷史,獨自面對最平凡的話題:家人的離世,自我的找尋。荒木經惟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個略帶灰色的結論。
似乎每一代年輕人都覺得之前的時代布滿星辰而自己的雙腳卻深陷泥濘,但又怎樣呢,就像《挑釁》結刊登載的岡田隆彥的一首詩中所寫:
不必著急趕路。
畏懼過失的人終會滅亡。
恫嚇明天的價值那就是幻影。
如果要讓風的影子凍住,不要怯懦與惡俗
不必著急趕路。
從上至下:
雷文晴驁,《章魚》 | 黎晨馳,「破碎的內存」系列作品 | 蘇葵,《監視》
《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專注於討論川渝兩地攝影藝術的發展,選取的12名藝術家,從年齡到聚焦的攝影問題都體現出當地藝術家的多元性。策展人指出:最初影像技術傳入中國時,人們對此充滿了獵奇、恐懼的複雜心態,但是很快便開始了新技術的本土實驗。從早期出於宣傳、廣告等目的的攝影實踐到後來不斷深入對新媒體語言的探索,極具藝術延續性的西南地區則為中國當代影像藝術提供了豐厚的地域樣本。而成都和重慶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兩座城市,不僅在經濟上一直帶動著西南部發展,在文化藝術上對西南地區甚至對中國藝術而言都至關重要。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注重生命意識和生存境遇與藝術的關係是西南藝術一個重要的特徵,因為同處這片地域,兩座城市有一定的共通性與親緣性,而本次展覽則藉由兩地藝術家的創作,梳理、驗證兩地文化差異。
從上至下:
李俊,「被排除的剩餘目光」系列作品 | 李一凡,《十字1》| 木格,「回家」系列作品 | 駱丹,《北方,南方》系列作品
舒適、宜居的地理條件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為成都當代藝術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雖無美術院校坐鎮不易集結新興藝術力量,但卻不缺乏根植於本土、始終保持著民間自發的力量的藝術家。「不管是新一代青年藝術家,還是尋找故鄉的遊子,不管是傳統攝影,還是非攝影,我們都可以從此次成都藝術家的作品裡尋找到那些被忽視、遺忘、看不到的影像和情感。(王慶松)」
而談及川渝藝術則繞不開四川美術學院,「它在七八十年代就出了一批傷痕藝術流派的藝術家,這批藝術家奠定了川美在八大美院中的一種特殊的地位,這種對現實的關注和反思成為了一個傳統引導歷屆的川美學生……參展的重慶藝術家都運用新媒體藝術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但其內在都延續了四川美術學院在藝術上對現實的關注和反思。(王慶松)」
從上至下:寧佳偉,
《一場表演》視頻截圖 | 童文敏,《海浪》視頻截圖| 王維思,《神秘地球和年輕人》視頻截圖 | 楊迪,Holzweg,視頻截圖 | 張小濤,《三千世界·蜉蝣》視頻截圖
視覺是人類最為依賴、最直接的感知方式,視覺文化與社會變遷之間也保持著忠誠且緊密的聯繫,「影像」並非簡單的技術操弄,它產生於特定的文化、制度與社會關係,可直觀地呈現人的生命需求、生存反應與觀念思想。因此,本次展覽對探尋成都和重慶的文化歷程及其多樣性、釐清兩地的城市現代性在影像文化層面的機制特徵和結構、思考超越既存現代性模式的可能路徑有重大意義。
展覽於2020年12月2日對公眾開放,並將持續至2021年4月4日。此外,藉由本次展覽,成都當代影像館還將推出「國內外影像節起源、現狀與發展」「成都舉辦高水平影像節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成都·重慶影像現象及未來攝影可能性」等主題研討會,邀請對該領域有共同興趣的研究者與實踐者討論相關議題,從而提供新的理論見解。
關於藝術家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
森山大道
1938年生於大阪府池田市,目前於東京從事攝影創作。森山起初以平面設計出身,爾後師從攝影家巖宮武二及細江英公,擔任兩人的攝影助手。於1964年成為獨立攝影家。1968 年參與攝影團體《挑釁》第2號,同年出版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1972年出版《攝影再見》,皆體現了他的根本美學-「晃動、模糊、粗粒子」,也就是作品畫面構圖偏離中央、未對焦的模糊狀態,以及粗糙的畫質。這種激進風格顛覆了既有攝影作品的概念,不僅震撼了攝影界,更在日本國內與國際藝壇引起轟動,接連在世界各地展開大規模的展覽。
森山大道近年來主要的個展有《威廉·克萊因+森山大道》(泰特現代藝術館,倫敦,2012年)、《在路上》(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2011年)、《森山大道》(Foam美術館,阿姆斯特丹,2006年)《森山大道》(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03年)、《森山大道》(溫特圖爾攝影博物館,溫特圖爾,2000年)、森山大道回顧展《野犬》(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 1999年)等。曾榮獲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2019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終身成就獎(2012年)、德國攝影協會文化獎(2004年)、日本寫真協會作家賞(2004年)、第44屆每日藝術賞(2003年)、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新人賞(1967年)。
深瀨昌久
深瀨昌久(1934-2012),被認為是日本戰後一代最激進、最具實驗性的攝影家之一。他因其舉世聞名的攝影作品《鴉》(1975-1985)而享譽世界。然而,在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的大部分作品甚少為世人所見。1992年的一次不幸摔倒讓藝術家的大腦受到了永久性的損傷,直到2012年他去世後,這些檔案才逐漸被公開。此後,大量從未展示過的作品浮出水面。
深瀨於1934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町,父親在當地經營一家照相館。1956 年,他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攝影系,在日本設計中心和河出書房新社短暫工作後,於1968年成為自由攝影師。
他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和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等機構展出,並被許多重要的藝術機構收藏,包括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他還曾獲得第二屆伊奈信男獎、第八屆東川攝影獎特別獎等獎項。
石內都
1947年生於群馬縣桐生市。1966年進入多摩美術大學學習設計和編織。石內都備受矚目的作品包含《橫須賀的絕唱》《母親》《公寓》等多個系列,探討諸如存在與缺失、人類的記憶以及時間遺蹟等主題。
石內都主要的個展及參與的群展有《橫須賀的絕唱》(東京銀座尼康沙龍,東京,1977年)、《公寓》(東京銀座尼康沙龍,東京,1978年)、《1945 年以後的日本藝術:向天空吶喊》( 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蘇荷區,1994 年)、《石內都: 單色編織的時 間》( 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1999年)、《母親的2000年至2005年:未來的蹤跡》(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展,威尼斯,2005年)、《石內都-戰後陰影》(保羅·蓋蒂博物館,洛杉磯,2015年)、《弗裡達是》( 資生堂美術館,東京,2015年)以及《穀物與影像》( 橫濱美術館,橫濱,2017年)。曾榮獲第4屆木村伊平紀念攝影獎(1979年),第十五屆東川獎國內攝影師獎(1999年),第11屆攝影學會獎(1999年),日本攝影學會終身成就獎(2006年),第50屆每日設計獎(2009年),紫絲帶勳章(2013年),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2014年)。
荒木經惟
1940年生於東京,自千葉大學工學部寫真印刷工學科畢業之後,進入日本電通,隸屬攝影部門。1964 年以作品《阿幸》榮獲第1屆太陽獎。1971年他自費出版和妻子陽子蜜月旅行時拍攝的作品《感傷之旅》,限量1,000本。其後,他的作品著眼於妖媚的花朵、緊縛的裸體、天空景致、食物、東京街景、他飼養的貓等,透過他的鏡頭,被拍攝的物體顯露出強烈的情慾及毀滅情緒,確立了荒木獨特的攝影風格,獲得日本國內外高度評價,成為日本代表性的當代攝影家之一。
主要個展有《感傷之旅1971-2017》(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東京,2017年)、《花曲》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2016 年)、《往生寫集-顏·空景·道》(豐田市美術館,愛知,2014 年)、《荒木經惟寫真集展》 (伊豆攝影博物館,靜岡,2012年)、 《私·生·死》(巴比肯美術館,倫敦,2005年)、《花人生》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2003 年)、《東京靜物》(lkon 畫廊,伯明罕,2001年)、《荒木經惟》(根特市立當代藝術博物館,2000年)、《荒木經惟感傷的攝影與人生》(東京都現代美術館,1999 年)、《東京喜劇》(維也納分離派會館,,1997年)、《荒木經惟·私日記》(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1995年)、《Akt-Tokyo 1971-1991》(城市公園劇場,格拉茲,1992年)等。曾獲得第54屆每日藝術獎(2012年)和奧地利科學藝術獎章(2008年)。
細江英公
1933年生於山形縣。1951年在富士膠片(Fujifilm)主辦的「富士攝影大賽」中榮獲學生組冠軍。1954 年大學畢業於東京寫真短期大學,於1956年舉辦第一次個展《東京的美國女孩》。1957年參與攝影評論家福島辰夫策劃的展覽《10人之眼》,因而偕同川田喜久治、佐藤明、丹野章、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共同成立攝影師團體「VIVO」 ,與當時主流的「寫實主義攝影運動」抗衡,推出更為「個人」、更為「主觀」的攝影風格。
細江自攝影生涯初始期的50年代起,便在人物描寫上留下重大成果,1960 年的個展《男與女》,榮獲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新人賞。1963 年拍攝三島由紀夫的作品《薔薇刑》,在藝壇得到廣大迴響,榮獲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作家賞。1970年拍攝以秋田農村為舞臺的舞蹈家土方巽,作品《鐮鼬》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1998 年獲頒紫綬褒章,2003 年得到英國皇家攝影協會創立150周年特別獎的表揚,2007 年獲頒旭日小授章,2008 年榮獲每日藝術賞,2010年獲日本政府選為文化功勞者,2017 年獲頒旭日重光章,得到日本海內外高度評價。
《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
雷文晴驁、黎晨馳、李俊、李一凡、駱丹、木格、寧佳偉、蘇葵、童文敏、王維思、楊迪、張小濤。
雷文晴驁
雷文晴驁出生於成都,先後畢業於紐約帕森斯藝術學院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她曾獲得第一屆Dior新銳攝影師桂冠,Art Olympia評委特別獎, 歐洲攝影獎, Phmuseum攝影藝術基金獎等國際性獎項。
作品曾在倫敦,紐約,巴黎,東京,柏林等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及藝術活動中展出,包括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東京都美術館、阿爾勒LUMA博物館、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書展、紐約世貿中心和阿姆斯特丹Unseen攝影節等。並被眾多知名機構與私人收藏。同時,其作品還刊登於《紐約時報》、《Vogue》、 《Dazed》、《數碼攝影雜誌》等出版物
黎晨馳
1991年出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黎晨馳的作品主要是通過視覺陷阱在不同緯度上對「觀看」的事實進行調侃。近期的創作主要使用攝影,繪畫,裝置,動畫等媒介,涉及身體,空間,情景控制以及日常生活的當代性實踐。對他而言,調侃是一種介入「現實生活」的態度和打破個人創作慣性的方式,以此來化解個體和外部世界的對峙感,並製造更加開放式的體驗過程。
其近期展覽包括:「∞—黎晨馳個展」(littles空間,2018,成都)、第十屆三影堂攝影獎提名展(2018,北京),成都美術館2018年度提名展(2018,成都)、「迴路-2000年以來的西南影像實驗」(A4美術館,2017,成都)、《COPE NYC》(2017,紐約)、第二屆北京國際攝影節(2015,北京)等。
李俊
生於重慶,現工作生活於成都。曾榮獲第五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2013)和新星星藝術節「新人獎」(2013)。其作品曾在各地美術機構展出,包括在廣東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上海民生美術館、連州攝影節、A4當代美術館和日本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等。他的作品曾被《南方周末》《藝術世界》《典藏國際版》、《生活》《明報周刊》《IMA》(日本)、《PRIVATE》(法國)等媒體廣泛報導。
李一凡
1966年出生於湖北武漢,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工作生活於重慶。他是藝術項目《一個人的社會》、《六環比五環多一環》和《外省青年》的主要發起人之一。
其紀錄片作品《淹沒》、《鄉村檔案:龍王村2006影像文件》獲得包括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道特獎、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多媒體作者聯合獎、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弗拉哈迪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人道獎在內的數項國際性大獎,以及荷蘭IDFA Jan Vrijman Fund電影基金獎和瑞士Vision sud est Fund電影基金獎。
他曾在各地舉辦多場個人展覽,比如《微觀敘事:檔案》(2008,北京)、《抵抗幻覺——日常生活的儀式》(2016,重慶)以及《意外的光芒》(2019,廣東)等,這些作品都較全面的體現了他在中國社會的現狀下,用超越現實的方式去創造新美學的藝術思想。
駱丹
1968年生於中國重慶,199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四川成都。因《素歌》系列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攝影類大獎(2013年);其作品獲得候登科紀實攝影獎(2011年)、被評為大理國際攝影節的最佳新銳攝影師和TOP20-201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2011年);他還曾因《北方,南方》系列作品獲得連州國際攝影節的年度最佳藝術家金獎(2008年)。
駱丹的作品被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興業銀行、美國富達投資、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 特尼攝影基金會等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
木格
1979年出生於重慶,現居住在成都,木格堂(Mugetang Art Space)創始人。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13年美國PDN攝影界新聞雜誌《PDN」30》年度攝影師獎、入選日本IMA雜誌評選的16位值得關注的70-80代攝影師、美國HeyHotShot攝影師獎和2012年中國大理最佳攝影獎等。
其作品曾在國內外各地展出,包括:紐約Katonah藝術博物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基金會、英國QUAD藝術中心、澳大利亞莫納什藝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攝影中心以及紐約Anastasia畫廊等。同時被荷蘭OBC銀行,加拿大中國資料館,上海攝影中心等眾多機構和私人收藏。
寧佳偉
1988年生於遼寧大連,2016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重慶。其作品《驚蟄》獲得多項個獎項,包括:第14屆BIFF北京獨立影展競賽單元優秀紀錄片獎(2017,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後來你風生水起」首屆「俊安實驗藝術教育獎」未來獎(2017,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院與社會學學院「第二屆中國研究生影視人類學作品展」二等獎(2017,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2017,北京),並成功入圍第20屆賽薩洛尼基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8,希臘)和第30屆IDFA 阿姆斯特丹電影節「中長篇主競賽單元」(2017,荷蘭);作品《兒子》受邀在法國文化中心放映(2015,北京);實驗影像作品《Events》入選十二屆中國獨立影展(2013,南京)。
蘇葵
1995 年出生於成都。她的創作理念是基於對「物」和「物文化」的興趣,以及兒時與物對話, 之後對其進行拆解重組的經歷,她的作品均圍繞「物」展開,通過陌生化的手法對其進行重構,試圖創建以現實為基點的非常態圖像,展現表象下的張力。當下,「物」的豐盛已成為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她希望藉此思考「物」的社會含義、「物」與人的關係。
其作品曾入圍2020 Aperturist Talent攝影獎,獲2019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提名,參加過第28屆Photo L.A展覽,並且多次在位於倫敦、上海、北京等地的知名藝術機構參展。
童文敏
1989年生於中國重慶。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童文敏現工作生活於重慶。童文敏的創作常常聚焦於外部環境與個體感知的交叉地帶,通過看似背反邏輯的行為,激發微妙且具啟發性的行動及其視覺詩意。通過時常簡化的或具規律性的動作,在語義豐富的情境中提示身體與行動的寓言性品格。她曾獲得過多項獎項,包括: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2018)、第八屆新星星藝術獎第一等獎(2017)、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評選嘉許藝術家(2016)等。
其作品獲得過多項獎項,包括:《iArt青年藝術計劃:城市·人的維度》三等獎(2018)、第三屆王式廓獎暨今日中國當代藝術家提名展入圍獎(2018)、首屆釣魚城新媒體藝術節主競賽單元新銳導演獎(2017)。巨人杯獨立宣言今日美術館當代大學生藝術展銅獎(2011)、北京電影學院第十一屆動畫學院獎最佳實驗短片獎(2011)。
楊迪
1990年生,現居德國杜塞道夫。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影視攝影專業,2020年碩士畢業於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電影和視頻藝術專業,並獲得大師生(Meisterschüler)榮譽。其作品曾入選國內外多個電影展及電影節,包括:杜塞多夫藝術宮美術館 《Die Grosse》 展覽(2019,德國),德國魯爾區媒體藝術藝博會(2018,德國),杜塞道夫美術館50周年展(2017,德國),Kempten藝術之夜(2017,德國),烏蘭巴託中國實驗電影展映(2016,蒙古),柏林亞洲電影短片展映(2014,德國),中德藝術交流展覽(2014,德國),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三年展(2013,北京),FIRST青年影展(2013,西寧),EXIN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論壇(2013,北京),成都美術館《細胞加工廠》展覽(2013,成都),第九屆中國獨立影展(2012,南京),第九屆北京獨立影像展(2012,北京),第三屆大連獨立影展號角單元(2012,大連)。曾榮獲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學院獎(2012)。
張小濤
1970 年出生於中國重慶,199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2010年創建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在2010年至2015年間擔任系主任,副教授以及碩士生導師。2016 年博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居住於北京。
張小濤是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致力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實踐,討論審美與政治、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美學。他的作品呈現了一種公共性與個人性的衝突,思想史與心靈史交織的獨特經驗,他也是活躍於國際與本土的新媒體藝術代表人物。2009年3月義大利《FLASH ART》雜誌對其做了專訪、2015年他受邀作為法國巴黎CUBE全球數字藝術大獎國際評委,2016年1月他接受《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專訪——《懷舊與超現實,動畫藝術家張小濤的現代中國》。
他曾獲得多項獎項,比如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獎(2008)、連續兩年獲得「亞洲最佳技術動畫獎」(2011-2012)、作品《量量歷險記》獲中國荔波國際動畫節金獎(2018)、《三千世界·蜉蝣》入選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2019)。
關於成都當代影像館
成都當代影像館於2019年4月27日正式開館,坐落於成都北三環內 、府河河畔,位於國 內首個以攝影為主題的公園——府河攝影公園的核心位置。攝影公園佔地面積150畝,影像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擁有6個專業展廳、1個學術報告廳、1個專業影像圖書館以及多個公共教育空間。作為專注於當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文化機構,成都當代影像館與全球 著名的影像藝術機構緊密合作,致力於高品質的影像藝術展覽、有深度和高度的學術研究以 及公眾視覺修養、審美教育的傳播和普及。致力成為觀測中國影像狀態,促進國內、國際交 流與對話,推動藝術與學術生產的專業影像美術館 。
原標題:《成都當代影像館《寫真黃金一代》《雙城記》雙展開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