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還特別強調「個性」

2021-01-13 湘雅論歷史

德國通史: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

歡迎來到百家號湘雅論歷史,今天湘雅和大家談論一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在1800年前後的德國思想文化界,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是對立的兩極。所不同的是,古典主義走向衰落時,浪漫主義正開始興起並走向極盛。

從時間上看,德國的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和文化運動,開端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中期。從涉及領域看,它波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確切地說,波及文化和哲學的一切領域;從影響範圍看,浪漫主義最終走出德國,成為全歐甚至波及美國的思想文化潮流。德國浪漫主義興起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與法國大革命有著密切的關係。

法國革命之初,德國文化界普遍為法國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原則叫好和歡呼,然而,革命過程中出現的恐怖殺戮使德國思想文化界精英們感到失望,產生了厭惡之感。而拿破崙統治帶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帝國直屬領地歸併和教會地產世俗化等一系列事件也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於是,人們轉而與拿破崙的統治進行鬥爭,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反對異族統治的民族情感。從這一角度講,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一樣,是作為法國革命的否定者出現的。從社會層面看,當時德國仍處於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之下。

一部分資產階級對於自己的軟弱無力以及國家的四分五裂狀態感到不滿和無奈,但他們又不願仿效法國革命,於是,幻想自由,逃避現實渴望重新回到古老的半自然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中,就成為他們的選擇,「文學和藝術的浪漫主義的復興」成為克服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在社會秩序和個人生活方式方面所面臨的危機的良方。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也有其文化動因。它的出現實際上是對一味強調理性而忽視情感價值的啟蒙運動哲學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古典主義的反動。啟蒙運動和作為啟蒙運動當然結果的法國大革命所展示的普世主義、理性主義等政治理想,遭到浪漫主義的回應性批判。

浪漫主義認為,啟蒙運動過度宣揚理性主義而忽視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變得刻板和毫無生氣。啟蒙運動以及古典主義作家們都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視之為社會的「進步之舟」,漫主義則表達了文學藝術的自主思想,把它們當作逃避現實社會政治衝突和獲取精神自由的手段。浪漫主義產生和發展也有其群眾文化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接受教育的民眾日益增多,文學、藝術等的受眾基礎不斷擴大,情感需求成為人們提高自己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取向。康德、費希特、謝林等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則是浪漫主義出現的哲學基礎。

康德認為,物自體是感性認識之源,但人無法認識物自體,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限於對表象的主觀感覺。若要深刻認識世界,只能靠人的天智。這種理論就給神秘主義的發展留下空間。費希特的知識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設定「非我」,「自我」成了「一切奮鬥的目標」和出發點謝林的同一哲學強調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也成了浪漫主義強調自我、把幻想當現實的理論依據。

神學家施萊爾馬赫的宗教個人主義也對浪漫主義產生了重大影響。施萊爾馬赫認為,人要認識和理解上帝並非智慧和意志所能達到,而是要依靠人的感覺和直覺。感覺具有神奇的力量。正是這些突出個人主觀作用的看法成了浪漫主義的思想和理論基礎。此外,赫爾德關於民族特性的意義的論述,狂飆突進運動對於民族詩歌、天才以及個性的熱情稱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浪漫主義。

德國浪漫主義及其特徵浪漫主義,前者指中世紀在法國發展起來的傳奇小說,後者原意為與拉丁語相對的民族語言羅曼語,也有傳奇虛構之意。此後該詞演變成為一種生活和藝術用語。浪漫主義首先是指一種狀態,特別強調情感和幻想,鍾情於驚奇、異國情調、冒險、多愁善感、古怪荒誕;其次它主張遠離現代文明,回歸人的內在和外在自然屬性,重返已經過時的社會形態,回到中世紀時代。德國浪漫主義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和價值取向。

它是一種世界觀,代表著一種保守的民族主義。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矛頭直接指向法國人和法國革命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精神,是對法國人佔領德國的一種無奈的精神回應。因此,它逃避政治現實,主張回歸中世紀,從重現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中尋找安慰,在文學的想像世界中求生。史學家戈洛·曼對德國浪漫主義的解釋是,「逃離現實,尋求美好的過去、失落的夢想,深深沉迷於史前時期以及內心世界中,追求自由自在,強調一種情感的寄託就此而言,德國浪漫主義是一種消極的浪漫主義。德國浪漫主義的基本心理特徵或者說驅動力,是一種無休止的病態「渴望」。

這種「渴望」的嚮往之地和表現是霧氣籠罩的山林幽谷、中世紀的修道院廢墟、大自然以及古老的童話和神話等。換言之,它渴望的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已經失去的、正在消失或幻想中的事物。這種「渴望」的象徵和目標就是諾瓦利斯在他的小說《海因裡希·馮·奧夫特丁根》中的同名主人公、中世紀詩人夢想和追求的「藍花」,「藍花」也因此成為德國浪漫主義帶有憂鬱、鄉愁情結的完美化身。德國浪漫主義呈現極強的非理性特徵,強調情感和熱情的重要性。它力圖打破啟蒙運動哲學所強調的並且為古典主義所遵從的刻板而機械的理性主義,將情感、苦難、個性、個人的經歷和心理(特別是扭曲的心理)作為探究和宣傳的對象。

因此,渴望、神秘、隱秘等成為浪漫主義的中心話題。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如諾瓦利斯和施萊爾馬赫等,都是虔敬派家庭出身,而虔敬主義特別強調精神經歷的重要性,注重信仰的培育。正是這種虔誠的宗教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他們抵制理性主義的精神源泉。德國浪漫主義還特別強調「個性」。在德國浪漫主義者看來,人類並非一個模式,而是複雜和多樣的。施萊爾馬赫的觀點就是:「每一個單個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代表人類」。弗裡德裡希·馮·施萊格爾則強調,評價一部作品,必須首先了解其「個性」,只有拋棄普遍的標準而只考慮到作者自己的目的和環境時,才能對一部作品進行恰當的評判。反現代性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又一重要特徵。

18世紀90年代,社會正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價值觀開始出現,社會呈現多元發展趨勢,傳統社會秩序受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浪漫主義者希望通過他們的詩歌等作品來撫慰整個世界乃至個人的裂痕和創傷,重建每個人以及自然的整體性,讓一切都回歸以前的和諧和一致的狀態。正是從這一意義上,浪漫主義採用了「詩人神父一詞,期盼通過「浪漫主義化」來克服內心和外部世界的異化,重新找到生活的本來意義。諾瓦利斯曾經指出,「詩人和神父原本是一個人,他們是後來才分開的。

然而,正如真正的神父總是詩人一樣,真正的詩人永遠是神父。」回歸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是德國浪漫主義的顯著特徵。在浪漫主義者看來,植根於主觀個性之中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並非自發產生的,它們深埋於個人的早期記憶以及所生活的文化環境之中。而文化是一定的歷史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區別與其他民族的符號,因此,回歸歷史和民族就成為浪漫主義的當然選擇。這種回歸歷史和民族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於本鄉本土和民間的文化遺產顯示出強烈的興趣。

於是搜集流傳於民間的、具有民族的和特定的國家集體記憶的「民族詩歌」,就成了浪漫主義者努力的目標。他們從童話、民間傳說、民歌、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和基於等級等之上的相互忠誠的社會秩序中去尋找已經失落的世界。阿希姆馮·阿尼姆和克萊門斯·布倫塔諾(1778—1842)對德國民歌的採集,雅可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對各種口耳相傳的德國民間傳說和童話的搜集等,就是明顯例證。浪漫主義與魏瑪古典主義都堅持美學觀,但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歌德和席勒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強調藝術本身的自主性,浪漫主義的美學觀則把美學的方法推廣到生活的所有領域,並且以此解決所有的人類問題。具體說來,就是用詩人的直覺方法審視一切,包括哲學、宗教、歷史和政治等問題。「唯有詩人才知道把各種事物巧妙地聯結在一起的藝術」,「詩創造生命」。浪漫主義者這種用美學來審視一切的目的在於希望以此影響政治變化,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想像奇特,極富個性。他的短詩意象鮮明,語言清新,後期的長詩內容比較晦澀。他在詩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布萊克的革命性、獨創性和複雜性使他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當代科學哲學發展趨勢」系列訪談(《哲學動態》2006年第11期)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訪漢斯·波塞爾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貴春,成素梅(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6)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正處於轉型期
  • 德國鐘錶的興起之路!
    16世紀德國紐倫堡的蛋形懷表傳承了時鐘的技術,也為腕錶激發了設計的靈感,而荷蘭制表師發明了遊絲,讓鐘錶的走時更加精準,從此德國鐘錶引領了歐洲制表業的發展,邁向了另一個境界。目前德國鐘錶品牌超過百個,有純德國品牌,手錶與機芯都是德國製造,也有以瑞士機芯修改而成德國風格的手錶,當然也有號稱德國品牌而在其他地方生產。
  • 卓越教育數學老師陸韻捷:人文關懷引導孩子個性發展
    她以人文關懷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用創新形式讓學生向多元拓展。「孩子們是課堂上的主角,我們要正確地引導和恰到好處地配合,他們會亮出自己的閃觀點。」卓越教育小學數學老師陸韻捷如此說道。為追尋教育真諦加入卓越教育關於教育的意義這個頗具探討性的話題,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曾這樣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這個時期對後世有直接影響的詩人和詩體包括荷馬(Homer)和赫希奧德(Hesiod)等人發展的史詩(敘事詩)詩體;莎孚(Sappho)等發展出的頌歌詩體、品達(Pindar)及其抒情詩體、埃斯庫洛斯(Aeschylus)和歐利皮德斯(Euripides)及他們的悲劇詩歌、阿納克利翁(Anacreon)及其以他名字命名的阿納克利翁詩體等等。 它的興起是伴隨各類「詩歌學校」的出現而掀起的。
  • 「混搭風」試題就能培養學生異質化個性發展?
    文/尤星煜  生物試題和詩詞結合在一起,是種什麼體驗?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2015春季學期的《蛋白質工程原理》期末考試試卷就「玩」了一把「文藝風」。出卷老師吳亮其說,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伸展思維的觸角,有更多異質化的個性發展。
  • 太空電影的另一種聲音:革命浪漫主義
    這裡提到的當前重用有多種含義,首先,他是電影中冷戰行為的一種表現,《天際行者》不僅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創造了成功對兩國的強烈反對,而且客觀上肯定了冷戰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的國際環境。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當浪漫主義的雪茄碰上生命之水的威士忌,可能是最完美的瞬間之一
    如果後續各位客官有其它的搭配方式歡迎大家一起在討論區交流交流,畢竟雪茄客的宗旨就是分享:>話不多說趕緊來歡迎今天的主角登場:玻利瓦爾雪茄 X 波摩12年威士忌(BOLIVAR X BOWMORE ISLAY SINGLE MALT SCOTCH WHISKY)西蒙.玻利瓦爾是偉大的浪漫主義人物之一
  • 美術教師招聘外國美術史試題和答案
    晚期文藝復興又稱為「樣式主義」是一種新的藝術風格.企圖突破前輩大師的藝術規範,開始探索新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誇張變形、強調細節的修飾,突出個性的表現、反對理性、典雅、優美的原則,強調想像.如義大利:巴米基安尼諾、布蘭金諾、羅索.19.       老勃魯蓋爾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 「場景」概念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視媒介的勃興和覆蓋,傳統的研究理論已經無法支撐媒介對社會行為影響的闡釋。這個時候,梅羅維茨的《消失的地域》應運而生。「媒介場景理論」作為該書的理論支點,繼承發展了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和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戈夫曼被稱為早期的場景主義者。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他的《巧克力畫》(Chocolate Painting1964)借用了波普風格,但是與安迪﹒沃霍所描繪的「坎貝爾的湯罐頭」不同,波爾克去除了巧克力的商標,消除了品牌身份的神聖性,呈現出它原有的平庸和甜膩,並且以這種方式嘲笑了資本主義推崇的個性和獨特性。在這幅畫上,波爾克還表現出了把具象與抽象結合起來的興趣,在大眾文化圖像與精英藝術之間製造出對抗的張力。
  • 德國政府禁止中企航天發展收購德國衛星技術公司
    如果Waldow是對的,那麼聯邦經濟部的官員就是將補貼撥款和銷售額搞混了。聯邦經濟部認為,政府對IMST的補貼有助於「加強德國的技術主權」,但是不禁止這筆交易,那麼最終獲益的將是中國的買家。在出售交易完成後,IMST的專有技術也將「有助於中國的航天軍備發展」。
  • 變革發展中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
    18個國家實驗室聯合構成的德國最大、官方色彩最濃的科研機構,以籌劃、開發和運行大型科研裝備和開展前瞻性中長期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為特色。聯合會實施五年為期項目導向的經費模式,通過外部專家組評審項目戰略相關性和學術的卓越性,以論證和確立項目經費和實施跨科研中心的團隊管理,強調競爭與合作的並重以保障科研的水平和經費投入的績效。在2001年之前,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科研經費由政府科技主管官員直接劃撥至各科研中心;2001年重新註冊之後,轉為戰略項目任務導向的、分科研領域以及領域內的項目進行經費競爭和科研合作的新的項目導向經費分配模式。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思想史這門學科從歐洲思想史向全球思想史的轉變,一方面有全球化、全球史等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2020年7月9日晚,由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全球思想史中心主辦的「全球思想史2020年暑期系列講座」第一場「全球思想史的興起:基於《現代歐洲思想史》和《再思現代歐洲思想史》兩部文集的考察」在線上進行。
  • 好聽悅耳,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文名介紹
    文|小暖隨著社會越來越國際化,英語的普及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尤其是學英語的年齡段越來越年輕化,現在身邊有很多的寶爸寶媽給家裡的四、五歲的小孩也已經開始了英語的興趣學習,那麼擁有一個好聽悅耳,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文名一定會驚豔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