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史: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
歡迎來到百家號湘雅論歷史,今天湘雅和大家談論一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在1800年前後的德國思想文化界,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是對立的兩極。所不同的是,古典主義走向衰落時,浪漫主義正開始興起並走向極盛。
從時間上看,德國的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和文化運動,開端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中期。從涉及領域看,它波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確切地說,波及文化和哲學的一切領域;從影響範圍看,浪漫主義最終走出德國,成為全歐甚至波及美國的思想文化潮流。德國浪漫主義興起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與法國大革命有著密切的關係。
法國革命之初,德國文化界普遍為法國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原則叫好和歡呼,然而,革命過程中出現的恐怖殺戮使德國思想文化界精英們感到失望,產生了厭惡之感。而拿破崙統治帶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帝國直屬領地歸併和教會地產世俗化等一系列事件也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於是,人們轉而與拿破崙的統治進行鬥爭,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反對異族統治的民族情感。從這一角度講,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一樣,是作為法國革命的否定者出現的。從社會層面看,當時德國仍處於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之下。
一部分資產階級對於自己的軟弱無力以及國家的四分五裂狀態感到不滿和無奈,但他們又不願仿效法國革命,於是,幻想自由,逃避現實渴望重新回到古老的半自然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中,就成為他們的選擇,「文學和藝術的浪漫主義的復興」成為克服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在社會秩序和個人生活方式方面所面臨的危機的良方。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也有其文化動因。它的出現實際上是對一味強調理性而忽視情感價值的啟蒙運動哲學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古典主義的反動。啟蒙運動和作為啟蒙運動當然結果的法國大革命所展示的普世主義、理性主義等政治理想,遭到浪漫主義的回應性批判。
浪漫主義認為,啟蒙運動過度宣揚理性主義而忽視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變得刻板和毫無生氣。啟蒙運動以及古典主義作家們都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視之為社會的「進步之舟」,漫主義則表達了文學藝術的自主思想,把它們當作逃避現實社會政治衝突和獲取精神自由的手段。浪漫主義產生和發展也有其群眾文化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接受教育的民眾日益增多,文學、藝術等的受眾基礎不斷擴大,情感需求成為人們提高自己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取向。康德、費希特、謝林等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則是浪漫主義出現的哲學基礎。
康德認為,物自體是感性認識之源,但人無法認識物自體,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限於對表象的主觀感覺。若要深刻認識世界,只能靠人的天智。這種理論就給神秘主義的發展留下空間。費希特的知識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設定「非我」,「自我」成了「一切奮鬥的目標」和出發點謝林的同一哲學強調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也成了浪漫主義強調自我、把幻想當現實的理論依據。
神學家施萊爾馬赫的宗教個人主義也對浪漫主義產生了重大影響。施萊爾馬赫認為,人要認識和理解上帝並非智慧和意志所能達到,而是要依靠人的感覺和直覺。感覺具有神奇的力量。正是這些突出個人主觀作用的看法成了浪漫主義的思想和理論基礎。此外,赫爾德關於民族特性的意義的論述,狂飆突進運動對於民族詩歌、天才以及個性的熱情稱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浪漫主義。
德國浪漫主義及其特徵浪漫主義,前者指中世紀在法國發展起來的傳奇小說,後者原意為與拉丁語相對的民族語言羅曼語,也有傳奇虛構之意。此後該詞演變成為一種生活和藝術用語。浪漫主義首先是指一種狀態,特別強調情感和幻想,鍾情於驚奇、異國情調、冒險、多愁善感、古怪荒誕;其次它主張遠離現代文明,回歸人的內在和外在自然屬性,重返已經過時的社會形態,回到中世紀時代。德國浪漫主義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和價值取向。
它是一種世界觀,代表著一種保守的民族主義。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矛頭直接指向法國人和法國革命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精神,是對法國人佔領德國的一種無奈的精神回應。因此,它逃避政治現實,主張回歸中世紀,從重現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中尋找安慰,在文學的想像世界中求生。史學家戈洛·曼對德國浪漫主義的解釋是,「逃離現實,尋求美好的過去、失落的夢想,深深沉迷於史前時期以及內心世界中,追求自由自在,強調一種情感的寄託就此而言,德國浪漫主義是一種消極的浪漫主義。德國浪漫主義的基本心理特徵或者說驅動力,是一種無休止的病態「渴望」。
這種「渴望」的嚮往之地和表現是霧氣籠罩的山林幽谷、中世紀的修道院廢墟、大自然以及古老的童話和神話等。換言之,它渴望的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已經失去的、正在消失或幻想中的事物。這種「渴望」的象徵和目標就是諾瓦利斯在他的小說《海因裡希·馮·奧夫特丁根》中的同名主人公、中世紀詩人夢想和追求的「藍花」,「藍花」也因此成為德國浪漫主義帶有憂鬱、鄉愁情結的完美化身。德國浪漫主義呈現極強的非理性特徵,強調情感和熱情的重要性。它力圖打破啟蒙運動哲學所強調的並且為古典主義所遵從的刻板而機械的理性主義,將情感、苦難、個性、個人的經歷和心理(特別是扭曲的心理)作為探究和宣傳的對象。
因此,渴望、神秘、隱秘等成為浪漫主義的中心話題。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如諾瓦利斯和施萊爾馬赫等,都是虔敬派家庭出身,而虔敬主義特別強調精神經歷的重要性,注重信仰的培育。正是這種虔誠的宗教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他們抵制理性主義的精神源泉。德國浪漫主義還特別強調「個性」。在德國浪漫主義者看來,人類並非一個模式,而是複雜和多樣的。施萊爾馬赫的觀點就是:「每一個單個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代表人類」。弗裡德裡希·馮·施萊格爾則強調,評價一部作品,必須首先了解其「個性」,只有拋棄普遍的標準而只考慮到作者自己的目的和環境時,才能對一部作品進行恰當的評判。反現代性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又一重要特徵。
18世紀90年代,社會正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價值觀開始出現,社會呈現多元發展趨勢,傳統社會秩序受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浪漫主義者希望通過他們的詩歌等作品來撫慰整個世界乃至個人的裂痕和創傷,重建每個人以及自然的整體性,讓一切都回歸以前的和諧和一致的狀態。正是從這一意義上,浪漫主義採用了「詩人神父一詞,期盼通過「浪漫主義化」來克服內心和外部世界的異化,重新找到生活的本來意義。諾瓦利斯曾經指出,「詩人和神父原本是一個人,他們是後來才分開的。
然而,正如真正的神父總是詩人一樣,真正的詩人永遠是神父。」回歸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是德國浪漫主義的顯著特徵。在浪漫主義者看來,植根於主觀個性之中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並非自發產生的,它們深埋於個人的早期記憶以及所生活的文化環境之中。而文化是一定的歷史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區別與其他民族的符號,因此,回歸歷史和民族就成為浪漫主義的當然選擇。這種回歸歷史和民族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於本鄉本土和民間的文化遺產顯示出強烈的興趣。
於是搜集流傳於民間的、具有民族的和特定的國家集體記憶的「民族詩歌」,就成了浪漫主義者努力的目標。他們從童話、民間傳說、民歌、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和基於等級等之上的相互忠誠的社會秩序中去尋找已經失落的世界。阿希姆馮·阿尼姆和克萊門斯·布倫塔諾(1778—1842)對德國民歌的採集,雅可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對各種口耳相傳的德國民間傳說和童話的搜集等,就是明顯例證。浪漫主義與魏瑪古典主義都堅持美學觀,但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歌德和席勒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強調藝術本身的自主性,浪漫主義的美學觀則把美學的方法推廣到生活的所有領域,並且以此解決所有的人類問題。具體說來,就是用詩人的直覺方法審視一切,包括哲學、宗教、歷史和政治等問題。「唯有詩人才知道把各種事物巧妙地聯結在一起的藝術」,「詩創造生命」。浪漫主義者這種用美學來審視一切的目的在於希望以此影響政治變化,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