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是什麼?

2021-01-19 康石石


科學進程的逐步加快,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社會性問題。在這種趨勢下可持續發展就被反覆提及,不僅是各大頂級院校探索研究的方向,也是各位同學在作品集創作中的寵兒。


但是可持續發展這個議題從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已經被很多藝術家變著花樣的展示過了。那可持續作品集就沒法做了嗎?不是的。


大多數的可持續主題一直在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同學們不妨放眼未來。尋找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


生物藝術也和其他跨學科方式一樣,是因為藝術的進步而自然誕生的產物,尤其是大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當現有的藝術表達已經不足以展示自己的藝術觀點時,他們就會想要和其他學科一起搞點事情。

看到下這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呢?



醫院的檢驗辦公室或者化學實驗室?實際上這是紐約視覺設計學院BIOART專業下的生物藝術實驗室。


可以看出BIOART與其他藝術創作學科很大的一個不同點是,BIOART對於創作條件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你觀察微生物的時候你是無法用肉眼看到,必須通過精細的儀器,而看不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需要培養他們,而培養這些微生物就需要一個無菌的條件等等...


但是想要做BIOART很難嗎?也不難。因為去年漢藝就已經有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開始嘗試接近BIOART的創作。但是生物藝術絕不僅能用在視傳類學科,甚至建築、服裝、景觀等學科都適用。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如果想要在作品集裡加入生物藝術,至少要知道兩件事。




關於生物材料,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比較常見以及方便操作的幾個種類:微生物藏匿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裡,只是我們平常無法用肉眼可見,但當如果各位同學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族群,就能夠成為有趣的藝術作品,加入到作品集中。上面的視頻是黏菌自然生長的過程,但是如果同學們稍作幹預,就可以用到城市景觀規劃作品集當中使用。因為黏菌會根據它最本能的方式形成最快最便捷的路線,所以同學們可以在不同的站點防止幹預因素,黏菌就會用最短的路徑把各個站點進行連結。這種方式在實際應用裡也很多見,比如東京的地下交通網絡和美國66號公路的建設,都用了黏菌實驗做規劃,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會不會再結果上出現大問題。


最近國內垃圾分類的問題,讓大家點外賣都變得謹慎起來。垃圾分類的細化與嚴格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們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產品越來越多。一次性產品很難被生物環境所自然降解,所以這個時候,就有藝術家站出來用生物藝術的方法解決這種社會性問題了。瓊脂的設計方案目的就在於能否用瓊脂代替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瓶,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水瓶。因為瓊脂有效的解決了不僅能夠反覆利用,還能夠被自然降解。可以說是有效的解決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大,和環境汙染的兩大問題Abiodegradable bottle, Ari Jónsson, 2016ZegerReyers,Mussel Chair, 2007


這個作品看起來是一個奇怪的椅子,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是做法簡單粗暴。只需要兩步:把不鏽鋼椅子丟下去,兩年之後再撈上來。因為河流裡有很多水生植物,椅子自然而然就「長」成了這個樣子。很多人會問這個作品有什麼意義?其實有的時候創作不一定要有什麼目的性,同學們可以去嘗試一些很新很前衛的一些實驗,這些實驗和嘗試的過程其實我們就能從中獲得很多不一樣的靈感和體驗。


有了材料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創作了,當然在動手之前同學們還需要了解一些方法。


下圖這個作品中,藝術家改變了樹葉的DNA,使得原本的樹葉變成可以發光的樹葉。如果這個項目真正投入到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這樣的設想,在未來的某一天就不需要燈了,我們只要種上樹,就能看到電影《阿凡達》裡會出現的場景了。喜歡看刑偵作品的同學們都知道,警察破案會經常用到DNA去還原罪犯的長相。英國的一位藝術家突發奇想,每天在大街揀煙屁股,提取當中的DNA列印出來,展覽的時候全部放在一個牆上。


納米技術一般運用在醫療當中,用到藝術中就會變得更加有趣。比如有位藝術家喜歡探討空間和氣味的一個實驗。大家都知道,如果在一個空間裡噴太多種類的香水,他們彼此會相互混合,我們就無法分清他們各自的味道了。藝術家針對這種狀況,在一個全白的美術館裡面,將小納米鑲嵌在每個牆上的不同角落,導致氣味是不會混合在一起的。當人們去參觀這些氣味的時候,在空間的每個角落聞到的氣味都是不一樣的,都是有層次感的,讓人在走動的時候也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我們開篇提到的L同學也是在味道上做文章,他通過生物藝術的手段讓生物原本的味道出現在畫作當中,成功把嗅覺轉換成視覺展示給觀者。我們會看到現在有生物駭客,在自己的手上培養出一隻耳朵用於移植等等。這就是用了細胞培養的技術。


Applying living tissues toarchitecture, GeneticArchitectures Research Group, 2007-2010


上圖作品的作者也是用到了細胞培養技術,整個作品的從作者的一個疑問而來。如果牆壁不是鋼筋水泥,而是柔軟的會怎麼樣。因此他把牆壁的材質改為肉類,不僅提供了實現了柔軟的牆壁,還把牆壁變成能夠為我們提供養的來源。看過上面幾個作品我們不難發現,生物藝術除了解決現存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設想。通過自己的設想對現有生活進行改造,實現更優質的生活。在作品集創作中,同學們也可以大膽的進行推測和想像,甚至不需要一定把我們設想的東西完完全全做出來,但是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理論支撐。這樣考官就能明白,未來因為這個科學理論的發展,這個事物的產生是非常具備可能性和實用性,具有現實意義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它運用諸如生物科技(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科學手段,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家工作室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是什麼?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與藝術,看似兩個完全不沾邊的領域,當它們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當生命本身成為藝術——李山藝術展」在成都K空間舉辦,國內生物藝術的先行者向觀眾展示了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憑藉著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極大的爭議性,引來無數關注與討論。什麼是生物藝術?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綠色螢光蛋白的發明是偉大的,儘管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拿來做什麼用?198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費在研究線蟲,以線蟲作為一種生物模型,探尋觸覺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可是如何檢測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用綠色螢光蛋白來作為一個標記,如果螢光蛋白呈綠色,在半透明的線蟲中應該容易看到。但是問題來了,綠螢光蛋白能在別的生物體內發光嗎?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你前面談到藝術有揭弊和隱喻兩個方面,藝術就是不直接地接觸世界,在科學的知識生產和藝術的智慧創造的區別方面,符號學到底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任海老師很敏銳地抓住了本質,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生物藝術的概念?這是為什麼我選擇從符號學的視角去切近藝術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今天我想給彭佳老師對生物藝術的分享做一個前傳。什麼是生物藝術的前傳呢?生物藝術在新的世紀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以及有這麼多藝術實踐的產生,它的前身是什麼?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南瓜計劃 80×60釐米 2006年 李山   上世紀70年代就活躍在藝術圈的李山這些年露面不多,他在做什麼?   「除了生物藝術,大部分時間在跟科學家打交道,準備材料,製作方案,進行思想和學術溝通。」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策劃與參與論壇也有相同的作用,一些有趣而迫切的主題可以通過論壇來開展討論,例如我在「EAST-科技藝術季」策劃了《可編輯的未來——基因編輯的技術、哲學、法律和藝術維度》論壇,邀請了六位不同領域的講者,兩位科學家從「什麼是基因編輯」和「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介紹和思考」切入,為大家鋪墊了基因編輯的技術基礎;而「人生殖系基因編輯的倫理與法律論爭」和「基因編輯技術的治理:歷史與現狀」兩講,則從法律和社會學角度解析了
  •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2020-05-31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PSA展訊】生物藝術是什麼?來看看這個展你就知道了
    ▲李山,《偏離》方案,2017年,綜合材料裝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李山,中國當代藝術先鋒與生物藝術第一人。他開創了中國生物藝術的先河,以藝術讓生命體綻放多元的可能性。8月26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呈現其個展,大規模地聚焦於其生物藝術主題的創作。展覽將在PSA一樓至二樓展廳發生,通過多維度的方式呈現他二十多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研究和思考路徑。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當然30年之後,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生物藝術中的想像都可以由科學來實現,我們可以從生物科學的發展倒過來回顧生物藝術成長史——即從想像的生物變異到直接的生物變異。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生物藝術工作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是一個藝術家、科學家和學生們之間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師車生泉、劉群錄、陳霆的介入使生物藝術有了一個穩定的科研基地,由王大宙對生物藝術現狀的介紹開始,學生們大膽想像並提出方案,經過生物學教授的認證,四次工作坊最後通向了一個展覽「生命體——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生物藝術工作坊作品展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 Bio Art)前綴bio如今可在很多詞中見到,如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生物製藥( biomedicine)、生物倫理學( bioethics)、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生物藝術是一場國際化的藝術運動,也是當代藝術脈絡下發生與發展起來的科技藝術,他與插電的數字虛擬藝術、人工仿生藝術、物理轉換藝術一起成為新型的實驗藝術或未來藝術的類型。由於生物藝術的生命元素為碳水化合物構成,因此也被稱為不插電的溼媒介藝術。因時代的發展,科技介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生物藝術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了(原標題《荷蘭: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聚光燈投射在杜爾博士和已被處死的罪犯上,博士一手操控著肌腱,另一手示範著手部肌肉如何運作;付費進來的觀看者們表情不一,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原標題:「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3個你不知道的生物藝術冷知識,Y2K 的個展——《信釋》
    螢光色的兔子、奇形怪狀的南瓜,或是索性把自己的基因放進一朵花中;面對黨代最火火的生物藝術,藝術家一向在「挑戰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界線」,並藉由種種作品的提問企圖喚起大眾對當代社會的質疑與反思。什麼是生物藝術(Bio Art)呢?簡單來說就是以生物、細菌、活體等做為對象的藝術實踐。
  • 蕃茄田藝術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本次展覽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北京環保娃娃公益發展中心、歐盟-中國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委員會共同支持,蕃茄田藝術作為獨家兒童教育機構合作夥伴共同開展活動。  蕃茄田藝術已於2020年12月1日正式啟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兒童繪畫作品展全球徵件,遍布全國200多個城市的700多家蕃茄田藝術校區將成為官方指定徵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