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程的逐步加快,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社會性問題。在這種趨勢下可持續發展就被反覆提及,不僅是各大頂級院校探索研究的方向,也是各位同學在作品集創作中的寵兒。
但是可持續發展這個議題從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已經被很多藝術家變著花樣的展示過了。那可持續作品集就沒法做了嗎?不是的。
大多數的可持續主題一直在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同學們不妨放眼未來。尋找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
生物藝術也和其他跨學科方式一樣,是因為藝術的進步而自然誕生的產物,尤其是大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當現有的藝術表達已經不足以展示自己的藝術觀點時,他們就會想要和其他學科一起搞點事情。
看到下這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呢?
醫院的檢驗辦公室或者化學實驗室?實際上這是紐約視覺設計學院BIOART專業下的生物藝術實驗室。
可以看出BIOART與其他藝術創作學科很大的一個不同點是,BIOART對於創作條件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你觀察微生物的時候你是無法用肉眼看到,必須通過精細的儀器,而看不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需要培養他們,而培養這些微生物就需要一個無菌的條件等等...
但是想要做BIOART很難嗎?也不難。因為去年漢藝就已經有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開始嘗試接近BIOART的創作。但是生物藝術絕不僅能用在視傳類學科,甚至建築、服裝、景觀等學科都適用。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如果想要在作品集裡加入生物藝術,至少要知道兩件事。
關於生物材料,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比較常見以及方便操作的幾個種類:微生物藏匿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裡,只是我們平常無法用肉眼可見,但當如果各位同學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族群,就能夠成為有趣的藝術作品,加入到作品集中。
上面的視頻是黏菌自然生長的過程,但是如果同學們稍作幹預,就可以用到城市景觀規劃作品集當中使用。因為黏菌會根據它最本能的方式形成最快最便捷的路線,所以同學們可以在不同的站點防止幹預因素,黏菌就會用最短的路徑把各個站點進行連結。這種方式在實際應用裡也很多見,比如東京的地下交通網絡和美國66號公路的建設,都用了黏菌實驗做規劃,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會不會再結果上出現大問題。
最近國內垃圾分類的問題,讓大家點外賣都變得謹慎起來。垃圾分類的細化與嚴格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們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產品越來越多。
一次性產品很難被生物環境所自然降解,所以這個時候,就有藝術家站出來用生物藝術的方法解決這種社會性問題了。瓊脂的設計方案目的就在於能否用瓊脂代替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瓶,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水瓶。因為瓊脂有效的解決了不僅能夠反覆利用,還能夠被自然降解。可以說是有效的解決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大,和環境汙染的兩大問題Abiodegradable bottle, Ari Jónsson, 2016ZegerReyers,Mussel Chair, 2007
這個作品看起來是一個奇怪的椅子,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是做法簡單粗暴。只需要兩步:把不鏽鋼椅子丟下去,兩年之後再撈上來。因為河流裡有很多水生植物,椅子自然而然就「長」成了這個樣子。很多人會問這個作品有什麼意義?
其實有的時候創作不一定要有什麼目的性,同學們可以去嘗試一些很新很前衛的一些實驗,這些實驗和嘗試的過程其實我們就能從中獲得很多不一樣的靈感和體驗。
有了材料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創作了,當然在動手之前同學們還需要了解一些方法。
下圖這個作品中,藝術家改變了樹葉的DNA,使得原本的樹葉變成可以發光的樹葉。如果這個項目真正投入到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這樣的設想,在未來的某一天就不需要燈了,我們只要種上樹,就能看到電影《阿凡達》裡會出現的場景了。喜歡看刑偵作品的同學們都知道,警察破案會經常用到DNA去還原罪犯的長相。英國的一位藝術家突發奇想,每天在大街揀煙屁股,提取當中的DNA列印出來,展覽的時候全部放在一個牆上。
納米技術一般運用在醫療當中,用到藝術中就會變得更加有趣。比如有位藝術家喜歡探討空間和氣味的一個實驗。大家都知道,如果在一個空間裡噴太多種類的香水,他們彼此會相互混合,我們就無法分清他們各自的味道了。藝術家針對這種狀況,在一個全白的美術館裡面,將小納米鑲嵌在每個牆上的不同角落,導致氣味是不會混合在一起的。
當人們去參觀這些氣味的時候,在空間的每個角落聞到的氣味都是不一樣的,都是有層次感的,讓人在走動的時候也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我們開篇提到的L同學也是在味道上做文章,他通過生物藝術的手段讓生物原本的味道出現在畫作當中,成功把嗅覺轉換成視覺展示給觀者。我們會看到現在有生物駭客,在自己的手上培養出一隻耳朵用於移植等等。這就是用了細胞培養的技術。
Applying living tissues toarchitecture, GeneticArchitectures Research Group, 2007-2010
上圖作品的作者也是用到了細胞培養技術,整個作品的從作者的一個疑問而來。如果牆壁不是鋼筋水泥,而是柔軟的會怎麼樣。因此他把牆壁的材質改為肉類,不僅提供了實現了柔軟的牆壁,還把牆壁變成能夠為我們提供養的來源。看過上面幾個作品我們不難發現,生物藝術除了解決現存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設想。通過自己的設想對現有生活進行改造,實現更優質的生活。在作品集創作中,同學們也可以大膽的進行推測和想像,甚至不需要一定把我們設想的東西完完全全做出來,但是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理論支撐。這樣考官就能明白,未來因為這個科學理論的發展,這個事物的產生是非常具備可能性和實用性,具有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