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2020-11-27 澎湃新聞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2020-05-31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知識搬運工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藝術家到底在幹嘛?

藝術家看起來就很酷嗎?

藝術家都很狂嗎?

藝術家都很憂鬱嗎?

藝術家的生活很精緻嗎?

藝術家好相處麼?

藝術家靠什麼養活自己?

藝術家每天都在搞藝術嗎?

藝術家時時刻刻都很藝術嗎?

藝術家不搞藝術的時候都做什麼?

藝術家工作室長什麼樣?

藝術家家裡長什麼樣?

藝術家似乎是一種很神秘的生物,不光大家對他們的創作與生活充滿好奇,就連藝術從業人員也不少會面對以上問題一臉問號。

(畢竟我們在對接藝術家的時候,都是工作內容,也很少有機會真正了解他們的日常!)

馬蒂斯在工作

本著對神秘生物日常生活、創作靈感來源的好奇,我們決定一探究竟!也即將在B站推出一個新的探訪板塊來記錄我們的所見所聞。

(「你/好藝術」、「你好/藝術」都可!)

我們將代表廣大「吃瓜」 群眾,以探訪的形式前往神秘生物的家與工作室,切身實地從他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來了解其生存習性,你可能將看到:

��

他們的飲食習慣

他們的活動範圍

他們的小癖好小收藏

他們的。。。。。。

(神秘生物的個體差異很大,到底能看到什麼我們也很不確定)

當然啦,我們也不是純去搞觀察的,還是會與神秘動物們展開互動,那麼!你的機會來啦!!!你們對藝術家有什麼疑惑的好奇的不解的一臉懵逼的問題,快快私信、留言給我們!我們會帶著大家的問題去拜訪!!!

我們近期將探訪的藝術家有:

邸晉軍

1978年出生於中國山西。先後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和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系(碩士)。媒體工作十餘年,曾供職於《生活》雜誌、《新京報》,擔任圖片總監、首席攝影記者。中國內地最早使用溼法火棉膠黑玻璃板工藝用於藝術創作的實踐者,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作品《故國》系列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邸晉軍作品

《順治帝<歸山詞>》選自《故國》系列

《故國》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邸晉軍《故國》:用早期技術穿越到過去的中國

歡島

原名雷暘,攝影師,生活工作於北京、上海。情感是她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她以女性視角記錄當代青年群體的面孔與真實狀態,探尋他們的親密關係和欲望,以及攝影作為相互治癒方法的可能性。她曾在倫敦藝術大學與紐約時裝學院攝影專業就讀,並於2007年及 2009 年在平遙國際攝影節舉辦個展。2014年她的作品《密集恐懼症》入選美國《Photographer's Forum》雜誌第 34 屆「年度攝影比賽最佳作品」。2018年出版攝影書《給我一分鐘》。作品《給我一分鐘》系列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歡島作品

《Zeng Meihuizi, 2017秋, 北京》歡島

《給我一分鐘》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歡島《給我一分鐘》:用一分鐘交換人生

王雪翰

王雪翰,1994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目前以遊戲圖像和圖像裝置創作為主。 作品《WASD之D》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王雪翰作品

《WASD之D》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王雪翰《WASD之D》:虛擬世界中的人性實驗

編號223

本名林志鵬,現居北京。攝影藝術家、寫作者、獨立出版人,多重身份轉換中的冷靜觀察者,用文字和鏡頭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形色、生活和成長的任意事情。近年個展包括美國德拉瓦當代藝術館、東京Akio Nagasawa Gallery、德國烏爾姆The Walther Collection、巴黎In Between畫廊、上海M97畫廊、德薩北京畫廊、比利時Stieglitz19、義大利Loppis Galleria等,並受邀接受法國ARTE電視臺紀錄片《鏡頭下的中國》和日本NHK電視臺紀錄片《青年攝影師眼中的中國》的採訪拍攝。已出版個人攝影集《No.223》《Hidden Track》《Sour Straberries》《Flowers and Fruits》,旅行隨筆《漂遊放蕩》《除非我們虛構了愛》等。

編號223作品

私有暱稱,編號223,2012

Mask & Cherry,編號223,2011

李槍

江蘇人,現在工作生活於北京。90年代初開始版畫創作,強調鄉村文化的土地肌理,2000年開始利用影像、裝置、行為、攝影等多種媒介進行鄉村藝術實踐和創作。作品反應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鄉村,宗教,文化的個人的體驗和反思。2009年,藝術家開始以雜誌和書作為媒介,獨創了以「撕」的方法進行創作——這個與習慣繪畫方法相反的,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是加法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用色彩和線條,是在做加法,「撕」的方法是減法。李槍以「撕」的方法對傳統媒體雜誌進行破壞和重構,強調網際網路化肌時代的代文理,代表作品《肉身啟示錄》。

李槍作品

李槍,《寵兒》, 2019年。媒體雜誌,鐵網,扎帶, 300cm x 200cm x 4cm

《我們的記憶為什麼總是黑白?》展覽現場

2019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相關閱讀】

集美阿爾勒·空房間計劃 | 《我們的記憶為什麼總是黑白?》

發送「提問藝術家名稱+問題內容」到本篇留言或微信後臺留言!

我們的採訪由你們決定哦!

【當代攝影創作課程】

歡迎關注三影堂教育計劃線上學習平臺

掃描二維碼進入查看精彩課程

【三影堂教育計劃】是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主要部門之一。擔負著學術研究、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功能。憑藉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的優秀品質和豐富資源,我們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先鋒人才成長基地。

原標題:《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世界五大頂級咖啡產地
    咖啡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咖啡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不限於是一種飲品;當它和各種美好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時,還被賦予了更多藝術文化內涵。對於「咖啡小白」來說,購買一些貨流量較大的品牌咖啡粉是較好的選擇。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它運用諸如生物科技(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科學手段,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家工作室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 那些可怕的神秘生物
    十幾年前有一部叫做《怪獸檔案》的電視節目,將紀錄片和虛構劇情結合,講述了一系列的神秘生物。持有攝像機的主角們,在遭遇到傳說中的神秘怪獸之後,那一系列的恐怖經歷,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後來,滅蟲專家的屍體也被找到了,奇怪的是他身上的血全部被吸乾了,警方對整個屋子進行了全面的搜查,雖然找到了神秘的鳥巢,但不明生物卻下落不明。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我給生物藝術劃定的界限是生物的分子層面,是嚴格操作在基因編輯和基因組製造的邊界內,緊緊圍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科學學理展開的。」費俊也表示:「不能從泛義上把使用了生物元素的藝術都稱為生物藝術。我理解的生物藝術最核心探討的問題是利用生物技術來完成的新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不單單是媒介上的改變。僅僅使用到生物媒介本身的藝術,並不屬於生物藝術所主要探討的方向。」
  • 海底藝術圖像1:這些神秘的海洋生物長什麼樣?
    通過利用古老的傳統和民間傳說,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可以象徵我們最深的恐懼和焦慮。書中還描述了神話中的生物,如無頭人被稱為貝倫邁斯,狗頭人被稱為賽諾切弗勒斯和西亞波德,他們有一隻從軀幹伸出的大腳。他們的木刻插圖也出現包括在《紐倫堡紀事報》裡,這是最早的文字和插圖結合的印刷品之一。
  • 生物藝術是什麼?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生物藝術也和其他跨學科方式一樣,是因為藝術的進步而自然誕生的產物,尤其是大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當現有的藝術表達已經不足以展示自己的藝術觀點時,他們就會想要和其他學科一起搞點事情。看到下這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呢?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引發公眾討論正是他的目的,卡茨將Alba設定為一項轉基因藝術項目,其中不僅包括Alba的誕生,更重要的是向公眾宣布Alba的誕生後持續發酵的社會爭論,再接下來卡茨還計劃將Alba被帶回家中,成為家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生活。「Alba是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項目誕生的,自她誕生那一刻,藝術才剛剛開始。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我想先談生物藝術定義的問題:彭佳老師的演講提到的藝術家兼學者都在不斷地對他們(她們)的工作進行定義,首先進行實踐的藝術創作,然後考慮怎樣做一個合理的解釋。生物藝術的前身是二戰以後波及到整個歐洲的激浪派藝術(Fluxus),當時有很多藝術家也開始使用動植物生物體進行一些實驗性的創作。在這個過程中,著名藝術家博伊斯曾經在1965年使用一隻死去的兔子的標本,並在1974年使用一隻活的郊狼做行為藝術表演,具有薩滿教神秘主義的傾向。這是萬物都可以勾連、萬物都可以關聯的一種思考。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 Bio Art)前綴bio如今可在很多詞中見到,如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生物製藥( biomedicine)、生物倫理學( bioethics)、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1993年,李山客居美國紐約,開始思考生物科學與藝術創作的相關問題,閱讀了大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為展現這些筆記原貌,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藝術總監張天志以影印的方式出版,並附上若干生物藝術方案及草圖,他認為此書「將會給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震動、一個反省和一個未來」。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成立於1994年的測量公社,是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公會其中一個分支實驗室Open Wetlab,專注研究生物科學和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規範。他們提倡生物科學應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利用藝術家、設計師和群眾的參與,創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劑的角色推進全球範圍內的生物科技發展。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他們的藝術樣式、表象只是體現一種爭議性現實狀態,藝術家考量這一現象時不一定是倡導這一實驗的觀點,更多的是提出這一困惑的話題,喚起大眾對這些現實、未來新事物的關注和警示;而科學家更多是真實試驗的實證者,他們見證著人類發展的變化;藝術家給他們提供的藝術想像空間,可能改變科學家的認知、行動,引起社會的討論,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藝術價值和功能的體現。
  • 你好,警察節 | 他們是來自法院「警察藍」
    你好,警察節 | 他們是來自法院「警察藍」 2021-01-10 0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公會其中一個分支實驗室Open Wetlab,專注研究生物科學和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規範。他們提倡生物科學應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利用藝術家、設計師和群眾的參與,創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劑的角色推進全球範圍內的生物科技發展。其研究的對象是生命體,像植物、動物和人;現有的項目包括合成防彈皮膚、微生物研究、幹細胞育種牙、開放基因組等。
  • ADAE2020|他們從藝術中來,到藝術中去
    如今的藝術市場,早已不是單純依靠技術或思想爭取社會影響力與觀眾緣,而是通過不斷地社交與活動,依靠跨界嘗試多種表現形式,藉助新興技術以最大的可能吸引著大眾視野。在亞洲數字藝術展的藝術舞臺上,國際藝術泰鬥、頂級雙年展新銳翹楚、95後青年藝術家、國內科技藝術團隊攜手共同創造了這樣一場藝術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