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知識搬運工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藝術家到底在幹嘛?
藝術家看起來就很酷嗎?
藝術家都很狂嗎?
藝術家都很憂鬱嗎?
藝術家的生活很精緻嗎?
藝術家好相處麼?
藝術家靠什麼養活自己?
藝術家每天都在搞藝術嗎?
藝術家時時刻刻都很藝術嗎?
藝術家不搞藝術的時候都做什麼?
藝術家工作室長什麼樣?
藝術家家裡長什麼樣?
藝術家似乎是一種很神秘的生物,不光大家對他們的創作與生活充滿好奇,就連藝術從業人員也不少會面對以上問題一臉問號。
(畢竟我們在對接藝術家的時候,都是工作內容,也很少有機會真正了解他們的日常!)
馬蒂斯在工作
本著對神秘生物日常生活、創作靈感來源的好奇,我們決定一探究竟!也即將在B站推出一個新的探訪板塊來記錄我們的所見所聞。
(「你/好藝術」、「你好/藝術」都可!)
我們將代表廣大「吃瓜」 群眾,以探訪的形式前往神秘生物的家與工作室,切身實地從他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來了解其生存習性,你可能將看到:
��
他們的飲食習慣
他們的活動範圍
他們的小癖好小收藏
他們的。。。。。。
(神秘生物的個體差異很大,到底能看到什麼我們也很不確定)
當然啦,我們也不是純去搞觀察的,還是會與神秘動物們展開互動,那麼!你的機會來啦!!!你們對藝術家有什麼疑惑的好奇的不解的一臉懵逼的問題,快快私信、留言給我們!我們會帶著大家的問題去拜訪!!!
我們近期將探訪的藝術家有:
邸晉軍
1978年出生於中國山西。先後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和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系(碩士)。媒體工作十餘年,曾供職於《生活》雜誌、《新京報》,擔任圖片總監、首席攝影記者。中國內地最早使用溼法火棉膠黑玻璃板工藝用於藝術創作的實踐者,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作品《故國》系列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邸晉軍作品
《順治帝<歸山詞>》選自《故國》系列
《故國》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邸晉軍《故國》:用早期技術穿越到過去的中國
歡島
原名雷暘,攝影師,生活工作於北京、上海。情感是她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她以女性視角記錄當代青年群體的面孔與真實狀態,探尋他們的親密關係和欲望,以及攝影作為相互治癒方法的可能性。她曾在倫敦藝術大學與紐約時裝學院攝影專業就讀,並於2007年及 2009 年在平遙國際攝影節舉辦個展。2014年她的作品《密集恐懼症》入選美國《Photographer's Forum》雜誌第 34 屆「年度攝影比賽最佳作品」。2018年出版攝影書《給我一分鐘》。作品《給我一分鐘》系列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歡島作品
《Zeng Meihuizi, 2017秋, 北京》歡島
《給我一分鐘》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歡島《給我一分鐘》:用一分鐘交換人生
王雪翰
王雪翰,1994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目前以遊戲圖像和圖像裝置創作為主。 作品《WASD之D》入圍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
王雪翰作品
《WASD之D》系列展覽現場
2020年度(第十二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相關閱讀】
王雪翰《WASD之D》:虛擬世界中的人性實驗
編號223
本名林志鵬,現居北京。攝影藝術家、寫作者、獨立出版人,多重身份轉換中的冷靜觀察者,用文字和鏡頭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形色、生活和成長的任意事情。近年個展包括美國德拉瓦當代藝術館、東京Akio Nagasawa Gallery、德國烏爾姆The Walther Collection、巴黎In Between畫廊、上海M97畫廊、德薩北京畫廊、比利時Stieglitz19、義大利Loppis Galleria等,並受邀接受法國ARTE電視臺紀錄片《鏡頭下的中國》和日本NHK電視臺紀錄片《青年攝影師眼中的中國》的採訪拍攝。已出版個人攝影集《No.223》《Hidden Track》《Sour Straberries》《Flowers and Fruits》,旅行隨筆《漂遊放蕩》《除非我們虛構了愛》等。
編號223作品
私有暱稱,編號223,2012
Mask & Cherry,編號223,2011
李槍
江蘇人,現在工作生活於北京。90年代初開始版畫創作,強調鄉村文化的土地肌理,2000年開始利用影像、裝置、行為、攝影等多種媒介進行鄉村藝術實踐和創作。作品反應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鄉村,宗教,文化的個人的體驗和反思。2009年,藝術家開始以雜誌和書作為媒介,獨創了以「撕」的方法進行創作——這個與習慣繪畫方法相反的,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是加法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用色彩和線條,是在做加法,「撕」的方法是減法。李槍以「撕」的方法對傳統媒體雜誌進行破壞和重構,強調網際網路化肌時代的代文理,代表作品《肉身啟示錄》。
李槍作品
李槍,《寵兒》, 2019年。媒體雜誌,鐵網,扎帶, 300cm x 200cm x 4cm
《我們的記憶為什麼總是黑白?》展覽現場
2019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相關閱讀】
集美阿爾勒·空房間計劃 | 《我們的記憶為什麼總是黑白?》
發送「提問藝術家名稱+問題內容」到本篇留言或微信後臺留言!
我們的採訪由你們決定哦!
【當代攝影創作課程】
歡迎關注三影堂教育計劃線上學習平臺
掃描二維碼進入查看精彩課程
【三影堂教育計劃】是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主要部門之一。擔負著學術研究、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功能。憑藉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的優秀品質和豐富資源,我們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先鋒人才成長基地。
原標題:《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