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裡的「療愈藝術」,開啟藝術與內心的交流

2021-01-19 澎湃新聞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展覽落幕後,展覽期間舉行的工作坊等公教活動成果,近日以展覽形式在展館展出。展覽以「情緒地圖:共享療愈藝術工作坊」「故事商店」「豆本工作坊」三項活動為切入點,試圖通過藝術走入每個人的內心故事。

此次展覽的主題之一是 「療愈藝術」,其中「情緒地圖」通過對自己身體的內省,試圖讓「人與自己」交流;「故事商店」是將自己的困惑和他人吐露,是一種「人與人」的交流;「豆本工作坊」則以城市記憶為題,完成「人與空間」的交流,而三種方式最終都指向每個人自己的故事。當下,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下,藝術和與藝術相關的療愈如何更多地發揮作用,除了多方推動外,也需要更多的社工志願者、社工藝術家去實踐。

1889年5月,梵谷自願進入法國聖雷米的一家小療養院,7月,他遭受了一次嚴重的精神病發作,病狀持續了一個半月。他通過藝術與自己和解,這期間,除了誕生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外,「藝術療愈」也被開始被知曉。自上世紀50年代起,藝術療愈在醫學領域的運用,漸漸被大眾認知和應用,「星星的孩子」的繪畫,舞蹈療愈等手段,也讓人在藝術中抒發自己,尋得安寧之境。

但梵谷所做的「藝術療愈」屬於醫學範疇,而此次展覽主打的「療愈藝術」屬藝術的範疇,何為「療愈藝術」?或許在美術館的活動中可以獲得一些答案。

走入展開看到的黑色人形牌

走入劉海粟美術館4號展廳,一個個懸在展廳中的形態各異、只見隱約模樣的黑色人形版,如同賈科梅蒂雕塑中的黑色人影,在未知方向的深霧中迷失。在這無邊的黑色中,一些彩色字條卻吸引著人們去閱讀

「溫暖 從胸前 滲透至 手指末梢」,「顏色會隨著 心情改變 微妙的 情緒變動 讓我很驚喜」「我把藍紫色 放在了 舒服的睡姿裡」……

展覽中一些如詩歌一般的彩色字句

當慢慢走向人形版的正面,豁然開朗,每一個人都色彩繽紛。這一個個人形,源自參與者用色彩構成的「情緒地圖」,不同的顏色也代表著每個參與者對自己內心的參悟。

人形牌正面豐富的色彩

以情緒地圖向內心窺探

「情緒地圖:共享療愈藝術工作坊」從9月中旬開始共舉行了4場活動,其中兩場通過官方微信公號公開招募,一場面對KOL,一場則是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合作的公益專場。

展廳內這件最為醒目的、裝置藝術作品便來自於這4場活動的60多位參與者,他們在義大利職業藝術家治療師王忠升(義大利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在讀,從事裝置藝術和共享療愈藝術的創作)的啟發引導下,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顏色與自己情緒的互動。

「情緒地圖:共享療愈藝術工作坊」中,參與者將代表情緒的顏色塗到小人的身體上

澎湃新聞記者參與了其中的一場工作坊,在兩個多小時的活動中,王忠升在介紹相關理論背景後,參與者會通過一些簡單的團隊活動互相認識並喚醒身體。此後每個人會發一張紙,並選擇五種顏色代表自己五種情緒對應到紙上小人的身體上,完成個人創作初體驗;然後,兩兩組合以自己的身體為輪廓,用畫筆、海綿等工具進行集體共享作品的創作,也就是如今展廳展示的作品。最後,是每個人對作品的自我陳述,便是出現了展廳上的彩色語句。

一位參與者講述了自己曾答應別人一件事卻未完成,在畫了這個紅色的人後,說「到了今天,我想想就這樣吧,反正『事無反顧』」

療愈藝術工作坊的體驗,主要關注每個人內心純粹心理的表達,雖然在面對普通人、KOL(或明星)和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合作舉辦的世界精神衛生日公益專場體驗中,王忠升的啟發方式會有所不同,但他認為,4場工作坊都是「用藝術讓情緒能量安全著陸,並轉化為滋養的源泉。」

展覽現場

如今,4場工作坊在同一個場域中呈現,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創作者也沒有被貼上標籤,而是與普通人的作品共同創造了一件屬於公共社區的裝置藝術作品。他們通過藝術得到了自我認同和社會歸屬感,並在多元化、包容性的藝術語言中讓更多人感受到「人人都是藝術家」不僅僅是博伊斯所表達的含義。

職業藝術家治療師王忠升在「情緒地圖:共享療愈藝術工作坊」中與參與者探討

在展覽中並沒有給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創作者貼標籤。據劉海粟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趙姝萍回憶,其中一位參與者畫了紫色的自己,但在身體的中心卻有一點黃,她解釋說,初中老師告訴她淺紫色代表智慧,黃色代表溫暖,她的黃色是胃,這是每周吃母親送來的飯時胃裡的溫暖。

「黃色是胃,這是每周吃母親送來的飯時胃裡的溫暖」

其實每個人在與自己溝通後,畫下的自己都是一個個故事,這個故事也許只有自己知道,也許分享了部分。澎湃新聞記者在看到一件被塗成黑色的人,而大約心臟的位置卻畫了一艘紅色的帆船,似乎要駛向遠方。雖然並不知道這件作品出自誰之手,但似乎能感到一些與自己的共鳴。

展覽現場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情緒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也都需要有輸出和表達的窗口,藝術或是撫慰心靈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平等的、自我融入社會的方式。

在近60個人形板中,有一個來自歌手吳克群,他也參與了一場「情緒地圖」工作坊。吳克群最近的一張專輯發表於2019年,名為《你說我聽著呢》,這剛好與「故事商店」不謀而合。

展覽中設的「吳克群留言箱」

以音樂與豆本連結城市交流

「故事商店」位於愚園路上,它像是一個承載城市街區記憶的空間容器,在「故事商店」的外牆玻璃上,寫著:

「在我們的卡片上,留下你的故事,掛在牆上地圖中的故事發生地,然後去找我們的老闆去換取ta的故事,也許你還能換到老闆的一首歌、一幅畫……」

「故事商店」中掛著的留言牌

「故事商店」如今在美術館的展廳中再現,作為故事商店的首位一日店主,音樂人湯木在此用音樂交換故事,並為講述者譜寫自己的、唯一的曲子。

無論是作為歌手的吳克群,還是湯木,他們的音樂主體似乎都在進行一種轉化:從我唱你聽,到你表達內心的想法,我為你而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因為傾聽和音樂變得更為純粹。吳克群還在展覽中設了一個留言箱,觀眾也可以把故事投遞給他,他也以音樂的方式繼續傾聽。

走出美術館,帶著音樂故事的「故事商店」也位於社區之中,它的存在也成為本街區乃至更多城市人述說內心的通道,尤其在日漸冷漠的城市森林中,似乎音樂成為連結人與人情感的一種方式溝通的通道。

「故事商店」中的音樂人湯木

而關於街區和城市的故事,則在「豆本工作坊」中體現,「豆本」指的是尺寸非常小的繪本,或叫迷你書,是當下年輕人比較喜愛的繪畫載體,用豆本繪畫的形式拼湊起與「城市、記憶、故事」相關的記憶碎片在一個秋日夜晚在劉海粟美術館發生。當天所畫的作品也在展覽中陳列,只是為了配合展出的效果,「豆本」在被稍微放大展出。

「豆本工作坊」展覽區域

「豆本工作坊」的參與者大多是素人,在獨立藝術家阿鹹(張茴菁)的啟發下整理思緒,並將記憶落於筆端。豆本的創作方式有點像四格漫畫,或者連環畫,但其故事的表現更為自由。

展出中,有一件豆本的作者是一位媽媽,她以地理的方式畫下正在讀初一的兒子成長的痕跡,在哪家醫院出生,讀了哪所幼兒園,搬了家,又讀了小學,再到了如今的中學。這位媽媽質樸地畫下了兒子每一個成長的環境。據趙姝萍說,原本當天的工作坊針對的是初一學生,但因為課業太重,兒子只能在一邊寫作業,由媽媽代勞,她一邊畫,一邊詢問兒子各個階段所在環境的細節,再按描述畫下操場、花壇等。媽媽所畫下的細節,也如同再一次經歷了兒子的成長。

「豆本工作坊」中,一位媽媽為兒子畫下生活地圖

有一件豆本來自一個叫小寶孩子,她曾經看了一個《喜鵲與巖石山》的故事,講述了一隻喜鵲每次回來都會給光禿禿的巖石山帶來驚喜,後來巖石山上長滿了樹木,但是喜鵲卻因勞累而死。但她覺得結局有點悲傷,他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把結尾改成喜鵲帶來了一群小喜鵲,它們銜來種子播撒在巖石山上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喜鵲與巖石山》的故事,被小寶小朋友改編為《小鳥和小山》

一個個豆本,記錄的是自己的故事,也是城市的故事,豆本畫下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也看向了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尤其在疫情以後,每個人的行動範圍在縮小,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城市和所在的社區社群,乃至自己的內心,同時也重新審視人與自己、與城市的關係。

一個有關童年記憶的豆本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把「『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系列工作坊成果展」看做是「藝術社區在上海」展的迴響,「案例與論壇」從學理性和方法論的角度就「藝術社區」進行剖析,並強調了「社工藝術家」「社工志願者」的概念,工作坊則是一次次的落地實踐。在此前展覽引發出的「微城市」、城市生活圈的諸多探討,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下,藝術和與藝術相關的療愈如何更多地發揮作用,除了多方推動外,也需要更多的社工志願者、社工藝術家去實踐。而展覽是一個通道,它通過不同載體(音樂、藝術、豆本)連接所有人、激活城市生活,與參與者、與參觀者的相遇和互動,讓我們再次發現這座活生生的的城市。展覽會在10月底落幕,但對藝術社區的探討,將一直延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1.8北京】體驗當下最熱門的身心靈顯化工具~來自臺灣的曼陀羅藝術療愈
    ;探索內在高級智慧進入色彩療愈的世界,以曼陀羅的壇城之力,創造生命的圓滿,開啟幸福的旅程。曼陀羅靜心繪畫指導師幸福DNA色彩療愈師在自由與藝術的環境中成長,視覺藝術傳達專業,對於色彩有著超乎的熱愛與敏感,善於挖掘生活中的美好。
  • 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啟幕 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
    作為藝術療愈項目啟動後的首場特展,展覽匯集了六位藝術家的個人力作,為各界觀展人士創造了寧靜和自省的療愈空間。發布會上,2020-2021 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也正式拉開帷幕。今年9月,藝術療愈小程序的線上課程率先上線,已為上萬名訪問者帶來專業的療愈指導。「此次特展作為藝術療愈項目的延續,是保時捷「溢彩心」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在藝術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本場特展之後,我們還計劃在武漢開辦巡展,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保時捷中國傳媒公關副總裁唐鳳靚表示。
  • 保時捷中國傳媒公關副總裁唐鳳靚: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作為藝術療愈項目啟動後的首場特展,此次展覽以「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主題,匯集了六位藝術家的個人力作,藝術作品通過瓷、影像、聲音裝置、繪畫等媒介,為各界觀展人士創造了寧靜和自省的療愈空間。
  •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圖)
    ———美國天文學家兼太空畫家哈特曼(W.K.Hartmann)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   在1839年攝影術誕生前的兩百多年裡,天文學家一直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所見的天象景觀。於是,以科學為主導的太空美術開始誕生在天文學家的筆下。
  • 美術老師開啟軟陶藝術文創之路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把個人愛好做成小事業的美術老師。從小喜愛泥塑創作 開設社團指導學生今年35歲的楊芬老家位於四川,2007年,她與丈夫結婚,成為了一名上虞媳婦。採訪中,性格有些靦腆的楊芬有些不善言辭,笑起來的時候會露出可愛的小虎牙。
  • 藝術治百病,童叟無欺
    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同樣藝術也為社會服務。作為一種軟實力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態度,無論是視覺、聽覺上給人以療愈,更可以在實際應用中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一直以來,醫療事業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各行各業都向醫療伸出援手。英國疫情爆發的時候,UCL工程設計團隊臨危受命幾天之內完成研發和設計呼吸機,及時解決了問題。
  • 「一萬個太陽」邁出全國第一步:首個心性藝術空間、公益美術課堂啟幕
    中國網11月10日訊 11月8日上午,「一萬個太陽」公益首個心性藝術空間在杭州市楊綾子學校(智慧樹)開啟。同時,來自杭州主城區5所培智學校的12位學生,也在這個空間裡上了「一萬個太陽」公益美術課堂的第一課。
  • 攜手公益組織WABC 快看漫畫用藝術療愈「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患者不會主動與外界交流,但是當漫畫作者走進他們的世界後,溝通之門就打開了。當學員小瑋創作《太空與火箭》時,清英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畫一個爆炸效果,小瑋接受了。·快看漫畫作者丁冰介紹圓圓作品用藝術療愈人心除了線下的治癒課堂,快看漫畫還發起「世界與你同創作」公益主題線上活動。
  • 日本美術留學:東京藝術大學 GA 藝術管理方向 研究生合格分享
    A:我本科是在一所東北的二本學習金融,畢業兩年後才下定決心來日本學習藝術。我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做一些簡單的TEDx策展,實習期間又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兒裡給大爺大媽辦藝術展、藝術項目。工作後,我發現原來那些特別「不賺錢的事兒」才是我最喜歡的,才想到要轉行學藝術。雖然我對於自己不是美術出身這件事一直很自卑,但反而對學院外的我來說,藝術是沒有圍牆的。
  • 吉林藝術學院2020年取消美術類校考
    吉林藝術學院2020年取消美術類校考 2020-04-08 19:35 來源:吉林藝術學院 作者:
  • 預告| 美愈益心藝術心理治療案例展和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匯集了藝術學、醫學、心理學領域從事藝術心理治療的全國知名專家學者,發表各自在藝術心理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從而推動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等多學科的整合研究,探索學科融合和突破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開發藝術在自我療愈、心理治療中的功能和實踐,開展社會美育。
  • 名美美術教育——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家們的搖籃
    日本的美術類大學也有「御三家」的說法,他們分別是 東京藝術大學是日本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高等學府,也是日本唯一的藝術類國立大學,不僅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高等學府,也是日本唯一的藝術類國立大學、日本超級國際化大學主要院校之一。 在日本被一致公認為全日最高的藝術家培養學府,也是留日藝術圈中公認最難申請成功的藝術院校。
  • 中韓藝術交流展驚豔巴陵 27位藝術家求「共通分母」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7日訊(記者 徐典波)今天,9位韓國藝術家和18位中國藝術家齊聚洞庭湖畔,在嶽陽市美術館「流動展廳」達觀美術館,聯袂參與「共通分母·兼容」中韓當代藝術交流展。這在嶽陽尚屬首次,對湖南當代藝術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陣容強大。
  •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徐毅兒)「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11月25日下午在廣州太和堂舉行。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何俊華,廣東地區藏文化愛好者50餘人出席座談會。與會人員就漢藏文化藝術、哲學、歷史等展開交流。
  • 從南溝村到盧卡城 中國美術學院參加義大利盧卡國際紙藝術雙年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創作團隊在展覽現場,圖片來源:瞿錚十四世紀,隨著造紙術沿絲綢之路的傳入,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故鄉義大利盧卡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造紙業中心之一。「盧卡國際紙藝術雙年展」創建於2004年,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探索紙張文化的視覺藝術、設計和材料實驗的當代藝術展覽。該雙年展致力於通過遴選全球藝術創作者和設計師參與,來共同推廣紙張纖維文化的學術傳統、道德理念和可持續性發展。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文/馮雪,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講師,藝術學理論博士。、成規模地成為美術博物館徵集、研究、展示乃至於保藏的對象,還是最近幾十年發生的事。由於美術博物館在藝術世界擁有的某種權威,人們已經習慣從它的敘事中獲得對自身和社會的基本想像,因此,學者們呼喚一種新的美術博物館:開放決策過程,並且以更為開放的學術視角充分考察藝術歷史的「環境」和「生態」,尤其要關注那些通常被忽視的角落,以此培養一種儘可能接近「真實」的方式建構藝術史。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我們常常把藝術作品,稱之為「美術作品」,或者通稱之為「美術」。實際上「美術」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詞彙。為什麼說它新鮮呢?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所謂的「美術」。「美術」這一詞從學術歷史意義上來考證的話,它是近代的舶來品。
  • 藝術心理類治療:行業尚在墾荒期,魚龍混雜誤區多
    這些創造性的藝術治療區別於談話類的心理治療,注重非言語的元素,注重身體和創造性,用不同的藝術形式打開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並展現其內容,令來訪者對內心進行整理和修復,增加自我價值感。其有嚴謹的受訓、認證、督導體系,已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進入醫療系統,也在市場上被廣泛應用和接受。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藝術治療師?現象一:目前市場上不少為期3-7天的短期培訓班,主要目的是促進個人成長。
  • 無問西東 融合創新——上海美術學院打造首個國際藝術聯盟雲上社區
    同時,由上海美院舉辦的「國際藝術院校優秀作品線上交流展」也拉開帷幕。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領導、藝術家代表、策展團隊代表近50人在活動現場、約43.3萬海內外人士在線上,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藉助身處國際大都市的天然優勢,上海美術學院充分運用新時代的全球化網絡,用近一年的時間打造了「國際藝術教育聯盟雲上社區」,不僅用自己的方式帶動東方海派文化「走出去」,更以國際戰略眼光,發揚「新海派」精神,在建立學術深度的基礎上搭建文化藝術交流、展示與實驗的平臺。
  • 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都需要美術基礎嗎
    一提起工業設計專業,很多人下意識會想這應該是藝術生考得吧,需要很好的美術基礎,其實這是個誤會,把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混淆了,等同了,工業設計是個工科專業(起碼大部分學校授予工學學位),而且面向文理科招生(以理科生為主),是非藝術類考生能學的為數不多和「藝術」「設計」有點關聯的專業。為什麼工業設計不要求美術基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