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下面就對中國人的宇宙觀進行總結分析,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首先,中國人的宇宙觀念自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也就是所謂的天圓地方理論,而這個理論在歷史上被總結為蓋天說,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宇宙觀念。
這種觀念有兩種早期版本,其中一種就是所謂的天圓地方說,認為天如同圓頂罩子罩住方形的大地。
而另一種觀念認為天如傘高居於空,地在其下,基於這種理念,之後才誕生了諸如盤古開天與女媧補天等傳說。
可以說最古老的天蓋說是古老的神話時代所遺留的智慧結晶,而這種智慧結晶的構成對於我國的天文理念意義深遠。
春秋戰國時期諸如《甘石星經》等天文著作也是這種理論推測下所產生的天文觀察。
春秋戰國時期,關於宣夜說的理論也開始興起,所謂宣夜說,是古人根據天地關係產生抽象思考所誕生的產物,認為天無形,猶如虛空包裹著大地。
而這種理論的產生,標誌著古代天文學的極大進步,也是這個時期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成果,與早期的道家學說有著很微妙的關聯。
著名成語杞人憂天當中,勸解杞人的人就是使用了這個理論,認為天不過是無數氣的合一,而星辰與日月不過是精華之氣凝結而成,所以杞人根據天蓋說而產生的憂天是一種多餘的擔憂。
成語後來被理解為不要為虛無縹緲的事情擔憂的一種解釋,但實際上這個故事反映出了此時期新的天文理念取得了進步。
而這種理論對於道家所謂「氣」「太極」等概念得到了充足的支援,是支撐道家進一步興盛的世界觀體系。
如果說天蓋說是殷商時期的神話文化結晶產物,那麼宣夜說則是樸素唯物主義的一種哲學思辨。
到了漢代時期,由於對於天體運動的觀察,出現了另一種天文學思潮,也就是渾天說,渾天說的代表人物與理論完善者即張衡,張衡結合天體運動,提出了天地關係如同蛋殼與蛋黃,星布於其上,周天運動。
而張衡的渾天儀就是這種理論的實踐工具。
這個理論的產生標誌著華夏文明的天文學理念正式開始領先於其他文明,後世雖然大部分人還是受到天蓋說的影響,但天文觀察者的主要世界觀基本上都是宣夜說與渾天說的結合。
而這個理論,由於對於星體運動有了很好的解釋,在此之後星相學理論開始完善,諸如黃道星宿等理論開始出現,對於古代玄學開始興起。
渾天說是漢代科學理念的進步表現,此後這三大宇宙觀奠定華夏的基本天文世界觀,此後的宗教玄學與天文科學都是按照這這三個基本假說進行發展,成為了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