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2021-01-09 蘇家酒窖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塵埃、氣體分離又匯聚,粒子在黑暗中掙脫,千萬元素重新相遇,它們在時間的力量下終變幻成為耀眼的星辰。

在無盡的星系中,我們坐落在太陽系裡地球這顆行星上,從零開始一步步搭建起人類社會。而人,在成長的同時,便從未放棄對星空的探索。身居於華夏這片大地上的中國人便是這樣,早早就解讀著星空的秘密。

所以,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走進古人的天文史,讀一讀古人寫給星空的情書吧!

首先,古代的天文學與現代的天文學有所區別,雖然我們常見的觀點是認為古人的宇宙觀僅是天圓地方而已,但或許未有當代先進科技那般嚴密,古人在天文學的造詣遠不止此,他們始終在日月鬥轉之間尋找著自己的精確度,解答著對自然的疑惑。

原始社會的人們

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開始對星空的探索,繪製著自己的星圖。但你知道是什麼觸發了古人對星空的好奇嗎?難道是為了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浪漫?答案是否定的。

幾千年前,古人的活動範圍本是有限的,農耕事業也尚未發達,於是唯有觀日月星辰以修曆法,用曆法來確定農時,調整農業生產。而官方所修的曆法從商代就已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其中出名的就有《太初曆》、《大衍曆》、《授時曆》等等。

浩瀚宇宙讓人心茫,但智慧的古人潛心鑽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天上大部分的星星除了少數星體所處位置變化頻繁外(如月亮和五大行星),其他彼此位置恆定不變,且部分星星的運行速度有所差異,因此他們把這90%位置相對穩定的星星,稱之為「恆星」,同時利用穩定的恆星背景,分析出星體是有運轉規律的,它們在一張細思嚴密的天網中運行,並且終圍同一條線運動,這條神秘的線便被古人稱為黃道,而所謂黃道其實是古人假想的太陽周年運行軌道,且當時講的是地心說。

黃道的軌跡圖

從這裡開始,古人便將星空劃分,二十八星宿概念出世,屬於中國人專有的觀星指南逐漸成型。二十八星宿是指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是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而以「宿」一詞稱之也是因為這些聚集的星群像是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棲息的宿地。當然一個星宿也不是指一顆星星,而是指星群的集合。

四象與二十八星宿示意圖

二十八星宿還按四方即東西南北方,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一方對應一種特定的動物,每方各有七個星宿。古人通過研究四方在不同時刻運轉發生的變化來推斷世事更替,解答對農業社會的疑惑。

二十八宿的名稱: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而二十八星宿中每一宿都有它的特定意義。例如,東方青龍七宿中的角宿,其意為龍的角,而黃道在該星宿的兩顆星間穿過,因此日月和行星常會在這兩顆星附近經過,古籍便稱角二星為天關或天門;還有北方玄武七宿的鬥宿,其也稱南鬥,與北鬥七星一樣,南鬥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狀也很像鬥,故名之,但南鬥的範圍和亮度較之北鬥則有所不及了。

北鬥七星的模樣及其名稱

在古代,北鬥同樣具有著重要的位置作用,其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為鬥柄,古曰杓。當我們將天樞、天璇兩星連成直線並將其距離延長五倍,那麼此時其所指便是北鬥星,為北的方向。

當然了解北鬥,不單止可以知道所處方位,聰明的古人還利用了北鬥的鬥柄的位置變化來確定春夏秋冬的時間變換: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鬥七星鬥柄變化與四季的關係

不過古代對星空的分區,除了二十八宿以外,還有所謂三垣,即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古人對三垣的定義也十分有趣。紫微垣,也稱中宮,在這之內是天帝所居住的地方 ,除了天帝之外當然還有皇后、太 子、女官等在此居住;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因此紫微垣和太微垣的星星都多;而天市,顧名思義就是集市,於是在天市垣裡,貨物、量具等成了星名。

三垣示意圖

讀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三垣的場景十分熟悉?沒錯,這便是古人在天上打造的人類社會,講述了社會運行的重要三元素——文化、政治和經濟。星空上的天帝對應著現實的統治中心,帝皇便是用神奇的想像來回答未知,用天上人間解說現實的百味人生,將天象變化與人事吉兇相聯繫,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日漸深入人心。

所以抬頭望天時,揉合著古人對天空的美好幻想,我們是不是也會看到真正的天上宮闕和集市裡喧鬧的仙人呢?

中國星象基本體系

在此,三垣二十八宿所構造的三十一星區體系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基本體系。隋代時期的丹元子所寫的《步天歌》便首次詳細整理和記載了三垣二十八宿的全部成員,其分章、星官、星數和尋星順序都十分嚴格遵循了實際觀測的結果。其語言嚴密精準又通俗易懂,是表述中國星象的重要代表作。

當然,古人的天文觀測也不止於對星空的劃分。據史料記載,我們便可知道古人早已多次觀測到了日食、月食、彗星和太陽黑子等等的天文運動。如對太陽黑子運動的記錄,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中國便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

太陽活動圖

由此看來,國人早已敲開了宇宙的窗口,用自己的眼睛和雙手探尋到了星空的秘密。雖然其中難以避免佔星文化所帶來的迷信行為,但我們依舊可以說,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非常,並且一度早於西方的天文學的發展,因為我們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天文學也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天文學方面也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這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可是重要的裡程碑!

當然,凡事皆有多面,更多古代天文知識,還請關注下一期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了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認星口訣-步天歌,原來古人是這樣認星星的!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步天歌》是我國最早完整記載三垣二十八宿的著作,而關於其作者,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唐代開元年間的王希明所撰,另一種說法是隋朝一位號丹元子的隱士所著。
  • 二十八星宿有什麼內涵,排序如何?
    「二十八星宿有什麼內涵?」如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千萬別以為「二十八宿」只與「星佔」和神話有關,那就太小瞧中國古人的深邃智慧了。「二十八星宿」,是中國上古先民天文觀象的偉大創造,標誌著中國古代「時空體系」的完美建立,這在五千年前堪稱獨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稱為後來的中華文明重要源泉。
  • 中國的星象學「二十八星宿」。你知道它和十二星座有什麼聯繫嗎?
    但其實在我國,早在西方確定黃道十二宮之前,我們祖先就已經將黃道附近的星空分為若干個部分,也就是我們的二十八星宿。而他們又根據方向氣節,將這二十八星宿分為四部分,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四象: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
  • 靖邊漢墓發現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圖中描繪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手執規矩等形象,顯示伏羲星象為天市垣、女媧星象為牛郎織女等,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神話傳說以及天文學發展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圖中描繪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手執規矩等形象,顯示伏羲星象為天市垣、女媧星象為牛郎織女等,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神話傳說以及天文學發展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發掘的漢代磚室壁畫墓,位于靖邊縣東部楊橋畔鎮楊二村西南方向約2公裡處的蘆河南岸沙灘梁峁區,當地人稱渠樹壕,所在位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樹壕漢代墓群分布地帶。
  • 每天一點國學:西方十二星座,中國二十八星宿,兩個一樣嗎
    如今我們常說自己是什麼星座的,其實就是來源於西方的星相學。與此對應的是,中國早在西方確定黃金十二宮之前的商朝,已經率先把星空分成若干個區域,包括三垣二十八宿。比西方的十二星座更加精準,更豐富,更有說服力!
  • 中國古代星宿
    漸漸的,各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對星空的認識。如今的我們似乎很習慣用西方的星座解讀生活,卻忽略了我們中華自己的智慧,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我們頭頂的星空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探索。 中國古代的對星空的認識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個社會,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在天上對應的找到,那裡有皇帝,有皇后,有軍隊,還有房屋、馬車……,在天上形成了一個與地面上類似的人間體系。
  • 古墓挖出「二十八星宿」,改寫中國天文史,考古家:這是宇宙模型
    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古名二十八宿。但二十八星宿這說法不僅在是在中國存在,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類似中國二十八宿的說法。可以說,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起源於商周時期,但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與二十八星宿的相關文物是發現於東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說到曾侯乙墓,大家也非常的熟悉。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墓,是我國考古史上考古挖掘最重要的古墓之一,出土的文物多達2萬多件,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西安新聞網訊 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幅出土於陝北漢墓中的星象圖成為我國首次發現的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為了便於觀象、授時、佔星,古代中國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古人「夜觀天象」 到底觀的是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古人對天空的劃分與理解。他們的所有觀察,都是基於星象圖。「夜觀天象」的傳統,最早源於道教。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太史令陳卓集前人研究大成,並結合自身理解,編成了一個具有283官和1464個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影響巨大。隋唐時期,又出現了一部署名為《丹元子步天歌》的天文著作,它陳卓所定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言長歌,名之為《步天歌》。其獨特的天文學思想,甚至影響至今。
  • 十二地支與二十八星宿
    我們很多人經常研究十二星座,一般研究基礎入門級的都是只知道十二星座,資深的研究者就可能會知道星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十二地支與二十八星宿的相關訊息
  • 御龍星宿大課堂丨掌握星宿陣法、完成逆天改命!
    嗨~今天歡迎將軍們來到小雙老師的御龍大課堂,自從諸葛先生借星宿之力繪出星象圖,小雙就在努力研究二十八星宿的相關知識,以求能夠更好的提升戰鬥力
  • 古代人是如何去劃分星空的!
    古人是如何對星空的進行劃分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星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星座在哪?怎麼來的?我們一般的理解,黃道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可以這麼來理解,但其實嚴格的說不是,你想啊古人認為地球是中心,太陽就是每天圍繞地球轉一圈,恆星天也是差不多每天轉一圈。但是很早人馬就有黃道的概念,那在地心說這個模型中黃道在哪呢?實際上是這樣,真實情況是我們看起來太陽恆星天每天繞地球旋轉一圈,這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自轉每一圈,我們通過自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日運動。
  • 中國星空與步天歌(三十)三垣之紫微垣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漫步中國星空,我們一起來看星星!
  • 中國星空與步天歌(二十九)南方朱雀之軫宿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漫步中國星空,我們一起來看星星!
  • 23個美姬和二十八星宿的不解之謎終被解開
    衣箱頂上右邊紋龍符,左邊紋虎符,衣箱正中是篆書的「鬥」字,圍繞著「鬥」字順時針排列寫有二十八星宿的名稱。箱蓋下面的側面圖中有代表南宮的朱雀(鳥形),而代表北宮的玄武被塗成全黑,據專家解釋,這代表北宮玄武在地平線下。衣箱上幾個字揭秘墓主人死訊根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可以推知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
  • 「左青龍,右白虎」 其實跟古代天文「二十八星宿」有關!
    在這之前,我們得先認識下「二十八星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 二十八星宿之朱雀七宿
    這便是四象二十八星宿。為什麼是二十八呢?因為以天球上的恆星為參照,恆星月周期為27.322天,取整數為28天。用二十八宿,環天球一周,這樣就可以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來確立四季和節氣。宿,是月球宿留之意。
  • 天天說典故之——九天七曜二十八星宿
    以七曜為一周的曆法觀念則是由印度傳入中國,與歐洲的星期概念差不多都源自於同為月陰曆法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該概念在中國唐朝時期獲得發展,將7日結合七曜謂之曜日,其後再傳入日本,至清末以前皆如此,到了民國以後改為星期,以數字替代星名,之後被廣泛採用。同時七曜在古代神話中也被擬人化,有七曜星君之說,如西遊記中出現的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都是七曜星君。
  • 夜晚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你能認識幾個?
    每當夜晚仰望天空,有時夜空繁星似錦,數不清的星星看得人眼花繚亂,這些看似無章的分布,實則它們都有固定的排列,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天體運行而將天空劃分為二十八個星區,這就是二十八星宿。
  • 這些關於二十八星宿的神話傳說故事你都聽說過嗎
    在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在靠近地球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28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星宿,又將這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分別由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這二十八星宿相傳分別由28位星官掌管,自古以來,有很多關於他們的神話傳說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一一道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