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去劃分星空的!

2021-01-17 Damon科技前研

古人是如何對星空的進行劃分的!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星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星座在哪?怎麼來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觀星肯定是需要一些方式和手段來實現,比如說如何去分辨星星的位置、亮度、星座的名稱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可能比較抽象。

我們先來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礎概念。

漫天的星星我們如何去記錄每一顆星星呢?古人很聰明!在古希臘時期之前,地心說的年代,人們認為地球是不轉的,而是外面的恆星在轉動。當時認為除了行星,所有的的星星都是固定在天上的。而恆星天的轉動還有一個固定的旋轉軸,這就相當於是我們人類是在恆星天這個球裡的,我們看到的是恆星天這個球的內殼。

於是,古人就把這個星星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後在起個名,方便記錄。西方的分法一般就是,那邊的幾顆好像某個人或者動物,就把他們分成一小堆,叫做一個星座。然後把他們和一些神話故事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很早就有人在做了,比如我們之前聊的託勒密。託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一書中,通過總結前人的工作已經記錄了48個星座。其中包括1022顆恆星,這事其實不是他幹的,而是另一個人——西帕索斯,他也是一位牛人,號稱方位天文學之父。 他還在古巴比倫人的基礎上創立了完善的三角函數數學,給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數數值表,所以有時候人們認為,三角函數的創立者就是西帕索斯。他就用這個來研究天文學的,西帕索斯在公元前134年繪製了一張星圖,這裡面就包括了1022顆恆星。

那麼多星星怎麼起名呢?西帕索斯最早給出了星等概念!他按照星星的亮度把所有恆星分為6個等級,最亮的叫一等星,最不亮的勉強能看到的叫做六等星,這中間進行等分。(這中間肯定是有誤差的,還要求觀察者視力極好!)後來1850年英國天文學家普森,發現西帕索斯所說的一等星的亮度大概是六等星的100倍。普森說那就強行規定是100倍吧,這樣就嚴謹了。就相當於建立了另外的一套換算標準,所以從這時開始每一等星之間的亮度,就相當於差了倍 ,約等於2.512,也就是說一等星比二等星亮2.512倍。

隨著望遠鏡的發展,有一些以前看不見的星星也能看見了,還有一些比較亮的星星實際上他們的亮度是不同的,於是就把視星等進行了延伸。更亮的就往前延伸,0等星甚至負等星,更暗的就是7等8等或者十幾等都有!總之數越小就表示這顆星星越亮,數越大就表示這顆星星越暗。這裡說的主要是視星等,我們能看到的亮度,星星本身的亮度星等就叫做絕對星等。這和光度、亮度是一個道理。天狼星,它的視星等就是-1.46,這是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恆星中除開太陽最亮的。那麼滿月時我們看到月亮的視星等是多少呢?-12.92那麼太陽白天的視等星是多少呢?大概是-26.74,兩者的差距好像並不是很大嘛!差多了!太陽的視星等比月亮雖然只高了大概14個等級,但是這是指數增長的,也就是2.51214倍,所以太陽比月亮亮了大概是40萬倍。

星等差一等,亮度就相差2.512倍,那在西帕索斯、託勒密之後,後來的人又不停的不充修改。到現在天文學當中總共有88個星座,其中肉眼可見的星星,就是6等星以上的,大概有不到7000顆,絕大多數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

對於單個恆星的命名,西方一般是先是星座名,然後按照這顆星星在這個星座中的亮度排名,加上希臘字母α、β、γ等等。比如說大犬座α星,這就表示大犬座裡最亮的那顆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天狼星。但這也並不是絕對的,比如你會發現,某個星座β星,它反而是這個星座裡最亮的星星,這就有很多歷史原因了,所以也不要見怪,這都是習慣的力量。

這88個星座就包括每個人的12 星座,那麼這12星座是怎麼去劃分的呢?

12星座又叫黃道12宮,我們現在知道了地球不是在中心,而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公轉。我們一般的理解,黃道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可以這麼來理解,但其實嚴格的說不是,你想啊古人認為地球是中心,太陽就是每天圍繞地球轉一圈,恆星天也是差不多每天轉一圈。但是很早人馬就有黃道的概念,那在地心說這個模型中黃道在哪呢?

實際上是這樣,真實情況是我們看起來太陽恆星天每天繞地球旋轉一圈,這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自轉每一圈,我們通過自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日運動。那在地心說中如何體現地球的公轉呢?人馬發現太陽和恆星天的轉速好像不一樣,太陽好像慢了一丟丟。比如說我今天在日出的時候看到太陽在恆星天上的投影,記錄一個相對位置,明天同一時間再記錄,發現這個位置先出現了太陽慢了!有一點點差距了,每天一點差距越來越大,過多長時間太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呢!需要一年,也就是365天。這個其實就相當於與太陽在一年的時間裡繞恆星天一圈了,所以古人是吧太陽繞行恆星天的軌道叫做黃道。同樣月亮也有這樣的一個軌道——白道,白道周期就是一個月,這些都是由於相對運動引起的現象。

通過太陽黃道制定的曆法叫做陽曆,就是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不同的位置來定義的曆法,通過月亮白道定製的曆法就叫做陰曆。所以古人的曆法幾乎都是通過黃白道來定製的,並且認為黃白二道很重要。西方古人就把黃道幾乎是均勻的分成了12份,然後每份對應一個星座,這就是黃道十二宮。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就是處女座天文學上叫室女)、天秤、天蠍、人馬、射手、摩羯、寶瓶(水瓶)、雙魚。太陽差不多就是一個月穿行一個星座。那如何看每個人是屬於哪個星座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是一個人出生的這一天,太陽在恆星天上對應哪個星座,這個人就是屬於這個星座。在佔卜學中認為星座和人的性格有關,目前我個人顯然是不信這一套的。首先現在天文學中已經是黃道十三宮了,另外加了一個蛇夫座,就是現在黃道帶的星座是13個,然後南北其餘位置是(88-13=75)個星座。其次古人認為地球是中心,所以用太陽穿行恆星天來定義每一個人的星座,現在普遍認為太陽是中心啊!就是地球穿行恆星天了。那每個人的星座不應該是黃道帶上正對著它的星座嗎?而且星座其實不是固定在恆星天上的,恆星天只是古人假想的球體,現在叫天球,星座只是在天球上的投影。每一顆恆星離我們的遠近都不是一樣的,並不是說出生在哪個星座,然後就哪個星座離我們就近。反正我就是不信,雙子座最不信星座了!

其實最早的佔星術還真就有一些道理,你比如說古人通過觀測太陽在恆星天上的位置,發現冬天馬上來了,就說老夫夜觀天象:「明天可能要降溫!」這就是最早佔星術幹的事呀!就是佔卜自然規律,這背後是有科學道理的,只不過說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而已,現在的佔卜就變味了,越來越玄乎了!

我國古人是怎麼劃分天空的呢?就是利用白道,月亮在天球上穿行的軌跡。首先把白道分成四份,分別對應四個方位,東南西北(分別對應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這四大方位叫四象。每一象有均勻的分為七小段,每一小段對應了當時認為的七顆行星,日、月、金、木、水、火、土,這叫做七曜。天佑七曜地有五行,四象七曜總共把白道分成了28份,這就叫二十八星宿。這二十八星宿只是白道帶附近的星宿,那剩下的北半天球又分為三垣,就是三個同心圓,分別是上垣太微、中垣紫微堩、下垣天市垣。所以我國古人基本上就是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國古人不僅研究白道,也研究了黃道,只不過是將西方分的十二星座劃分更細緻,分為二十四節氣。一年的四季變化都在這裡面了,所以我國古人很聰明,用太陽在恆星天上不同的位置來記錄時節和氣候,這就是節氣,從立春到大寒一共二十四個,今天是冬至。節氣的特點就是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非常精妙準確,所以說你要信西方 的星座還不如信老祖宗的節氣呢!都是劃分黃道帶,本質上是一樣的,雙子座對應的就是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通過白道制定的一個月和通過黃道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就構成了我們的農曆,相傳是有古代的黃帝制定的。所以一般我們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這是不對的,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因為他是白道黃道都在用,我國古人在曆法上還是很厲害的,就是說黃道白道都研究得很明白。

相關焦點

  • 覽浩瀚星空,從星辰開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空像一個巨大的圓頂穹廬籠蓋著一望無際的大地,「天圓地方"的學說,表現了古代人對於整個世界,甚至整個宇宙的真實想法,通過眼睛」觀天「是產生如此結論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西方世界也產生了類似天圓地方的結論,平坦的大地,陡峻的山脈,甚至是穹頂一樣的天空,周而復始的太陽,一切的一切,從星辰開始。
  • 古巴比倫人是如何劃分星座的,又是如何命名的!
    為了認星方便,中國古代把在中國黃河流域見到的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垣和宿都是星空區城的意思。最早劃分的星座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把較亮的恆星劃分出許多區域。人們根據每個星座較亮的恆星連線組成的圖案形狀並結合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動物為星座命名,如大熊座、獅子座等。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關於古代人的吃喝拉撒,你了解多少?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活在古代,吃喝拉撒應該如何解決?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頓飯,火鍋是什麼時候才有的?結婚是怎麼由來的,又如何解決剩女問題?如果穿越到古代,活在哪個朝代最幸福?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本關於古代普通人如何生活的書——《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的作者是講歷史的王老師,他本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從講堂中發現,學生對古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更為感興趣,於是就有了這本書。這本書從生活、飲食、文化、情感、社會等五個方面來講述了古代普通人,可以說你想了解的古代人方方面面,在這本書中都有提到。
  • 古代人近視眼是如何正常生活的?
    那麼古代人有沒有近視?要是近視的話怎麼辦呢?比起我們今天,除非先天原因,整體來說古代近視的可能性比我們現代要小得多,近視眼比例也只有比較小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每天抱著手機對著電腦,寫字的時候還常常埋到書裡去,這都是導致視力下降的原因。古人本身讀書人比例就小,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實在是沒有什麼費眼睛的地方。
  •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帝王風水象是什麼樣的?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 隨著西方星座學的普及,現代人對星空都有了初步的認識,起碼大家不再認為天上的星星是散亂排列的了,而知道它們是有規律的、有方向的。不過,關於星象,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 「電飯煲」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古代人早就用習慣了?
    古代人吃東西冷了怎麼辦?你別小瞧了古人,因為吃從古至今,就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古時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代表的就是穀神和社神,足以說明。像如今冷颼颼的天裡,古人可是想出了方法來給飯菜保溫,製成了神器「電飯煲」。古代的「電飯煲」有個文雅的名字,叫溫鼎,一聽就是個溫潤如玉的「君子」。溫鼎的樣式不一,有圓形溫鼎,有方形溫鼎,甚至還有帶託盤的溫鼎。
  • 44℃的高溫天氣,古代人如何應對?這些降溫黑科技你不一定見過
    每年到了夏天,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可能就是如何降溫避暑了吧。夏天的時候在家裡,吹著空調,吃著冰西瓜,美哉美哉!我們現在在夏天之所以能過得如此舒坦,是離不開科技進步的發展的,如果時光再倒退個幾千年,古代的人們沒有空調該怎麼度過夏天呢?
  • 探索星空奧秘,帶孩子們走進奇美的天文學殿堂
    宇宙很遙遠,漫無邊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去探究,我們為宇宙的廣袤、黑洞的神秘所震撼,但該如何給孩子講那些深奧的天文學理論呢?劉興詩爺爺,一位九十高齡、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用一套《劉興詩爺爺講星空》為孩子揭秘。讓孩子看懂神秘的星空和宇宙,培養對天文學的基礎概念和興趣,是這套書出版的緣起,也是本套書最大的「野心」。
  • 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對女性的身體有沒有傷害?今天或許能知道了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他們是如何避孕的?也不得不承認,古代人的避孕方式有著很大的腦洞。實際上,古代的避孕方法和現代的避孕方法有些還挺相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的避孕方法有多奇特。原來古代人是這樣避孕的,有些方法無法直視,但不能否認其智慧古代保險套這種方法和現代的保險套使用方法比較類似,唯一不同的就是這種保險套不是現代保險套那樣人為生產出來的,而是人們從動物身上一些部位取下來的,而這取下來的一部分就有隔離男性精液的作用
  • 如何進行星空的拍攝?
    前幾周帶隊去到了新都橋去拍攝一個星空,但是由於拍攝時間不是夏季,所以拍攝出來的星空並沒有銀河,只有漫天的繁星。那同學們就問到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器材都可以用來拍攝星空呢?那拍攝星空對器材上面的選擇有沒有什麼要求呢?以及星空拍攝的相機參數怎樣調整?
  • 繪本《走,觀星去》講述星空秘密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日,天文類少兒科普繪本《走,觀星去》在北京舉辦新書首發式。《走,觀星去》書封。出版社供圖此外,創作團隊的插畫師和編輯們通過鋼筆畫、版畫、多格漫畫的多種繪畫風格以及巧妙的板式編排,將明亮的星星、奇妙的星座、動人的故事、有趣的知識等內容元素融合到一起,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星空。
  • 手機星空攝影教程,如何用手機拍出浩瀚的星空?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用手機拍攝星空的方法,教大家如何用手機拍出浩瀚的星辰銀河。首先,拍攝星空我們要知道的是拍攝時間,拍星空最佳時間是農曆的月末和月初,基本上農曆二十三到三十、初一到初七這段時間最容易拍到星空,因為這段時間月光很弱,夜晚的很多時候甚至看不到月亮。
  • 各維度是如何劃分的?
    最近在網上有看到關於對宇宙維度劃分的概念,感覺挺有意思的。那麼其他維度又是如何劃分的?各維度又是表現出怎樣的感官體驗呢?下面,我就和大家羅列距離說明下下。零維:一個點。一維:兩個點的連線 。二維:兩條線相交在一起或是一條線的分叉形成一個平面,三維:由面摺疊而成,把二維平面上的兩個點用穿越的方式摺疊起來,就形成了三維空間,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空間。
  • 古代人是如何學習英語的?網友: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
    古代人又是怎麼學習英語的呢?網友: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其實古代沒有英語,除了清朝。在清朝,很少有學習英語的地方,而會英語的多數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而像清朝的皇帝溥儀,英語也是由國外專業的輔導老師一對一進行教學的。
  • @都市麗人,是時候出發,去邂逅西藏最美星空了
    如果你還不夠了解西藏的星空現在也不晚今天小編就帶你打卡西藏美麗星空!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夢壓星河腳丫旅記/攝納木措銀河的萬千星辰都墜落在聖湖之上抬起頭看星星在天空散落這一刻思緒也隨著滿天星辰而去便如同擁有了此生摯愛的情人此刻,你是否想起了你的愛人是否還沒有和愛人在星空下纏綿是時候出發來邂逅西藏最美星空了!
  • 「星空迷彩」作戰服配發南沙部隊西藏軍區,我軍迷彩服不再按軍種劃分迷彩色
    「星空迷彩」一改之前07式迷彩按軍種劃分迷彩色的方法,部隊按照作戰地形進行發放合適的迷彩。「星空迷彩」按作戰地形劃分為林地、荒漠、叢林、城市、沙漠等五種,這不僅能夠更好適應國內外不同的地形地貌,提升了實際的隱蔽效果,更貼近實戰需求。
  • 《吞噬星空》開播,末日流題材,很符合我的口味!
    淺談一部剛開播的國漫,名字叫《吞噬星空》,這部小說相信不少網友都看過,當年番茄、土豆的小說很火,鬥羅鬥破更是被我們刷了無數遍,如今番茄小說改編成動畫,倒是讓我們感受下視覺上的《吞噬星空》如何。首先說下《吞噬星空》的背景設定,它不同於鬥羅和鬥破,吞噬是以現代都市為背景,講述一群人在末日後生存狀況,為了活下來與怪物進行戰鬥;在類型上吞噬可以劃分到末日流小說裡,尤其是動畫開篇展示的末日世界,給人感覺相當不錯;老白比較喜歡末日、異世界相關動畫,《吞噬星空》可以說符合老白口味,之前看《靈籠》的時候也蠻喜歡的,如今看《吞噬星空》也覺得不錯
  • 北京兩機場為何按聯盟劃分,看完這篇就懂了…
    因此,按國內國際劃分其實是航空公司構建國際門戶樞紐的頭號敵人。  第三,為什麼不按全服務、低成本劃分?目前國內低成本市場份額只有7%左右,到2019年儘管低成本將快速發展,也無法充分利用新機場的容量資源。另一方面,首都機場全服務航空飽和的局面也無法緩解。因此,全服務留在首都、低成本去新機場也不是最優方案。
  • 地質年代是如何劃分的?
    平時,我們都會用到世紀、年代、年、月、星期、天、小時、秒等單位來表示時間,但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那麼在談論過去的時間時,我們如何表達不同的時間跨度呢?為此,地質學家劃分出宙、代、紀、世等單位以表達地質年代的時間。
  • 珠穆朗瑪峰上有中國古代人的遺體嗎?
    如果中國古代人有登山者留存在珠峰上,他的屍體是可以長久保存的。那麼我國古代人真的會登珠峰嗎?其實並不會。俗話說保暖思淫慾,在古代農民要不斷的種莊稼幹活才能勉強填飽肚子,是不會有人攀爬珠峰的。況且那個時候並沒有所謂的世界第一高峰的概念,也不會有人想著去徵服。況且攀登珠峰需要的是整套設備,至少需要供氧,古代人什麼都沒有登珠峰就是在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