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對星空的進行劃分的!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星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星座在哪?怎麼來的?
對於觀星肯定是需要一些方式和手段來實現,比如說如何去分辨星星的位置、亮度、星座的名稱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可能比較抽象。
我們先來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礎概念。
漫天的星星我們如何去記錄每一顆星星呢?古人很聰明!在古希臘時期之前,地心說的年代,人們認為地球是不轉的,而是外面的恆星在轉動。當時認為除了行星,所有的的星星都是固定在天上的。而恆星天的轉動還有一個固定的旋轉軸,這就相當於是我們人類是在恆星天這個球裡的,我們看到的是恆星天這個球的內殼。
於是,古人就把這個星星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後在起個名,方便記錄。西方的分法一般就是,那邊的幾顆好像某個人或者動物,就把他們分成一小堆,叫做一個星座。然後把他們和一些神話故事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很早就有人在做了,比如我們之前聊的託勒密。託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一書中,通過總結前人的工作已經記錄了48個星座。其中包括1022顆恆星,這事其實不是他幹的,而是另一個人——西帕索斯,他也是一位牛人,號稱方位天文學之父。 他還在古巴比倫人的基礎上創立了完善的三角函數數學,給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數數值表,所以有時候人們認為,三角函數的創立者就是西帕索斯。他就用這個來研究天文學的,西帕索斯在公元前134年繪製了一張星圖,這裡面就包括了1022顆恆星。
那麼多星星怎麼起名呢?西帕索斯最早給出了星等概念!他按照星星的亮度把所有恆星分為6個等級,最亮的叫一等星,最不亮的勉強能看到的叫做六等星,這中間進行等分。(這中間肯定是有誤差的,還要求觀察者視力極好!)後來1850年英國天文學家普森,發現西帕索斯所說的一等星的亮度大概是六等星的100倍。普森說那就強行規定是100倍吧,這樣就嚴謹了。就相當於建立了另外的一套換算標準,所以從這時開始每一等星之間的亮度,就相當於差了倍 ,約等於2.512,也就是說一等星比二等星亮2.512倍。
隨著望遠鏡的發展,有一些以前看不見的星星也能看見了,還有一些比較亮的星星實際上他們的亮度是不同的,於是就把視星等進行了延伸。更亮的就往前延伸,0等星甚至負等星,更暗的就是7等8等或者十幾等都有!總之數越小就表示這顆星星越亮,數越大就表示這顆星星越暗。這裡說的主要是視星等,我們能看到的亮度,星星本身的亮度星等就叫做絕對星等。這和光度、亮度是一個道理。天狼星,它的視星等就是-1.46,這是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恆星中除開太陽最亮的。那麼滿月時我們看到月亮的視星等是多少呢?-12.92那麼太陽白天的視等星是多少呢?大概是-26.74,兩者的差距好像並不是很大嘛!差多了!太陽的視星等比月亮雖然只高了大概14個等級,但是這是指數增長的,也就是2.51214倍,所以太陽比月亮亮了大概是40萬倍。
星等差一等,亮度就相差2.512倍,那在西帕索斯、託勒密之後,後來的人又不停的不充修改。到現在天文學當中總共有88個星座,其中肉眼可見的星星,就是6等星以上的,大概有不到7000顆,絕大多數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
對於單個恆星的命名,西方一般是先是星座名,然後按照這顆星星在這個星座中的亮度排名,加上希臘字母α、β、γ等等。比如說大犬座α星,這就表示大犬座裡最亮的那顆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天狼星。但這也並不是絕對的,比如你會發現,某個星座β星,它反而是這個星座裡最亮的星星,這就有很多歷史原因了,所以也不要見怪,這都是習慣的力量。
這88個星座就包括每個人的12 星座,那麼這12星座是怎麼去劃分的呢?
12星座又叫黃道12宮,我們現在知道了地球不是在中心,而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公轉。我們一般的理解,黃道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可以這麼來理解,但其實嚴格的說不是,你想啊古人認為地球是中心,太陽就是每天圍繞地球轉一圈,恆星天也是差不多每天轉一圈。但是很早人馬就有黃道的概念,那在地心說這個模型中黃道在哪呢?
實際上是這樣,真實情況是我們看起來太陽恆星天每天繞地球旋轉一圈,這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自轉每一圈,我們通過自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日運動。那在地心說中如何體現地球的公轉呢?人馬發現太陽和恆星天的轉速好像不一樣,太陽好像慢了一丟丟。比如說我今天在日出的時候看到太陽在恆星天上的投影,記錄一個相對位置,明天同一時間再記錄,發現這個位置先出現了太陽慢了!有一點點差距了,每天一點差距越來越大,過多長時間太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呢!需要一年,也就是365天。這個其實就相當於與太陽在一年的時間裡繞恆星天一圈了,所以古人是吧太陽繞行恆星天的軌道叫做黃道。同樣月亮也有這樣的一個軌道——白道,白道周期就是一個月,這些都是由於相對運動引起的現象。
通過太陽黃道制定的曆法叫做陽曆,就是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不同的位置來定義的曆法,通過月亮白道定製的曆法就叫做陰曆。所以古人的曆法幾乎都是通過黃白道來定製的,並且認為黃白二道很重要。西方古人就把黃道幾乎是均勻的分成了12份,然後每份對應一個星座,這就是黃道十二宮。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就是處女座天文學上叫室女)、天秤、天蠍、人馬、射手、摩羯、寶瓶(水瓶)、雙魚。太陽差不多就是一個月穿行一個星座。那如何看每個人是屬於哪個星座呢?
就是一個人出生的這一天,太陽在恆星天上對應哪個星座,這個人就是屬於這個星座。在佔卜學中認為星座和人的性格有關,目前我個人顯然是不信這一套的。首先現在天文學中已經是黃道十三宮了,另外加了一個蛇夫座,就是現在黃道帶的星座是13個,然後南北其餘位置是(88-13=75)個星座。其次古人認為地球是中心,所以用太陽穿行恆星天來定義每一個人的星座,現在普遍認為太陽是中心啊!就是地球穿行恆星天了。那每個人的星座不應該是黃道帶上正對著它的星座嗎?而且星座其實不是固定在恆星天上的,恆星天只是古人假想的球體,現在叫天球,星座只是在天球上的投影。每一顆恆星離我們的遠近都不是一樣的,並不是說出生在哪個星座,然後就哪個星座離我們就近。反正我就是不信,雙子座最不信星座了!
其實最早的佔星術還真就有一些道理,你比如說古人通過觀測太陽在恆星天上的位置,發現冬天馬上來了,就說老夫夜觀天象:「明天可能要降溫!」這就是最早佔星術幹的事呀!就是佔卜自然規律,這背後是有科學道理的,只不過說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而已,現在的佔卜就變味了,越來越玄乎了!
我國古人是怎麼劃分天空的呢?就是利用白道,月亮在天球上穿行的軌跡。首先把白道分成四份,分別對應四個方位,東南西北(分別對應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這四大方位叫四象。每一象有均勻的分為七小段,每一小段對應了當時認為的七顆行星,日、月、金、木、水、火、土,這叫做七曜。天佑七曜地有五行,四象七曜總共把白道分成了28份,這就叫二十八星宿。這二十八星宿只是白道帶附近的星宿,那剩下的北半天球又分為三垣,就是三個同心圓,分別是上垣太微、中垣紫微堩、下垣天市垣。所以我國古人基本上就是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
其實我國古人不僅研究白道,也研究了黃道,只不過是將西方分的十二星座劃分更細緻,分為二十四節氣。一年的四季變化都在這裡面了,所以我國古人很聰明,用太陽在恆星天上不同的位置來記錄時節和氣候,這就是節氣,從立春到大寒一共二十四個,今天是冬至。節氣的特點就是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非常精妙準確,所以說你要信西方 的星座還不如信老祖宗的節氣呢!都是劃分黃道帶,本質上是一樣的,雙子座對應的就是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
那通過白道制定的一個月和通過黃道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就構成了我們的農曆,相傳是有古代的黃帝制定的。所以一般我們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這是不對的,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因為他是白道黃道都在用,我國古人在曆法上還是很厲害的,就是說黃道白道都研究得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