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類】規劃發展 【文章編號】30-2016-0138
近日,北京兩機場分工方案新鮮出爐,全球首創「按聯盟劃分」,航空公司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根據民航局和發改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北京新機場航空公司基地建設方案有關事項的通知》,北京新機場航空公司基地建設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主要如下:
1.按照航空公司聯盟劃分,中國航空集團公司(國航)等星空聯盟成員保留在首都機場運營,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東航)、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南航)等天合聯盟成員整體搬遷至北京新機場運營(註:此處應是強調對集團公司下屬所有企業適用,但中航集團只有國航和深航是星空聯盟成員,集團公司並不是,此外東航集團下屬中聯航獨立代碼,也不是天合聯盟,他們要不要搬遷?故此處表述並不嚴謹)。
2.東航、南航作為北京新機場主基地航空公司,分別按照承擔北京新機場航空旅客業務量40%的目標進行基地建設,允許自建部分生產保障設施;河北航空公司、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等非主基地航空公司按照「統一徵用、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原則進駐北京新機場,生產保障設施由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統籌建設。東航、南航等遷出首都機場後,騰出的空間優先滿足國航發展需求。
3.對於整體搬遷至北京新機場運行的主基地航空公司設置4年過渡期,其原有在首都機場的所有國際、國內及港澳臺航線航班可全部平移至新機場,同時停止其在首都機場新增航線運營,並將在國際航權、航線航班資源分配、機場收費、首都機場原有資產處置、經營地面服務業務等方面給予支持。
4.請東航、南航抓緊報批北京新機場基地項目申請報告,全力做好從首都機場整體搬遷至新機場運營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2019年北京新機場正常投入運行,努力把北京新機場建成國際一流、世界領先的國際航空樞紐。
各航企勢力範圍劃定
文件出爐,鬧得沸沸揚揚的「首都機場爭奪戰」也落下帷幕。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各公司在首都機場的份額。從下圖可以看到,首都機場目前還是國航的地盤,國航市場份額達53%,佔據半壁江山。從聯盟來看,國航所在的星空聯盟市場份額也佔了54%,達到天合聯盟的2倍。另外,我們還發現首都機場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市場,不僅國航的市場份額過半,前四大航空公司國航、南航、海航和東航的市場份額合計更超過了90%,這也北京首都機場收益領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文件,南航、東航等天合聯盟成員被迫搬家,以後首都機場和新機場都有誰呢?簡單總結如下。
國內外的多機場怎麼定位
目前,國內如果不考慮南苑的話,僅上海有兩座機場,但世界上「一市多場」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東京、仁川、臺北都有2座機場,紐約有3座大型機場(甘迺迪、拉瓜迪亞和紐瓦克),倫敦有5座主要機場(希斯羅、蓋特威克、斯坦斯特德、盧頓、城市)。那麼,「一市多場」他們是怎麼分工定位的呢?(相關閱讀《盤點那些雙機場乃至N機場的城市你們還好嗎?》)
第一,行政主導,國際國內「一刀切」。就像上海機場一樣,行政一刀切,輕鬆又愉快,國內留在虹橋(離市區較近)、國際全部搬到浦東。而境外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東京的成田機場承擔國際業務、羽田機場負責國內,臺北的松山保留臺灣省內航線、桃園主要執飛國際航線,首爾也是一樣,金浦機場負責國內、仁川機場成為國際樞紐。
第二,市場主導,差異化定位。與亞洲多採用行政「一刀切」不同,歐美的多機場體系形成較早,且大多採用「市場主導」的機場分工協作模式,即機場業務並不是嚴格區分,而只是在市場競爭和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相對的差異化定位」。比如,倫敦地區的五大機場,在市場競合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差異化定位」。希斯羅機場定位大型國際樞紐,蓋特威克和斯坦斯特德以歐洲航線為主、有部分低成本航線,盧頓機場主要定位為低成本航空樞紐,城市機場主要是中短距離的商務航線。但這種「差異化定位」又是相對的,比如除了希斯羅外,蓋特威克也有不少的國際洲際航線,蓋特威克、斯坦斯特德、盧頓又都有相當量的低成本航線。因此,是「一刀兩斷」還是「藕斷絲連」,這就是市場主導與行政主導的主要區別。
圖:倫敦的多機場體系(來源:wikipedia)
為什麼要按聯盟劃分
既然目前主要的多機場系統,要麼是按國內國際分,要麼是按全服務、低成本航空分,要麼是按國際樞紐、中短途點對點分,那麼為什麼此次北京兩場要採用按聯盟劃分呢?其實這可以從航空樞紐發展定位來長遠考慮。
圖:北京首都機場與新機場布局(來源:wikipedia)
第一,以行政主導才能「快刀斬亂麻」。如果首都兩場也採用國外做法,以市場引導各公司差異定位,將導致航空資源的低效配置。大家都知道,現在各公司都打破頭要留在「城裡」,不想去大興。主要就是因為首都機場和新機場的航線盈利能力差異巨大,「城裡有肉吃、大興只能喝口湯」。在目前兩機場收費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市場主導的分配只有一個結局,就是大家都賴在首都機場,打死也不去新機場。除非首都機場收費水平比新機場高2-3倍,否則單純靠市場,肯定是行不通的。而即使是真的用收費槓桿來引導,樞紐建設效果也不是最佳。
第二,為什麼不按國際國內劃分?兩機場按國內國際劃分,比如上海、東京等城市,離市區近的飛國內,離市區遠的飛國際,這樣運行效率很高。但這個方案的前提,兩個機場要不都定位為點對點幹線機場,要不一個定位為點對點幹線機場、一個定位為國際轉國際的樞紐機場,這樣兩機場間才不會有大量的通勤需求。但如果是要打造國際門戶樞紐,有大量的國內轉國際旅客,這一方案無疑會十分痛苦,旅客國內轉國際,不僅要額外再多預留2個小時,還要從國內機場出發,帶著大包小包,啃著麵包饅頭,從地鐵、大巴,有時還需要轉車,才能「歷經艱險」到達國際機場。因此,按國內國際劃分其實是航空公司構建國際門戶樞紐的頭號敵人。
第三,為什麼不按全服務、低成本劃分?目前國內低成本市場份額只有7%左右,到2019年儘管低成本將快速發展,也無法充分利用新機場的容量資源。另一方面,首都機場全服務航空飽和的局面也無法緩解。因此,全服務留在首都、低成本去新機場也不是最優方案。
第四,按聯盟劃分好在哪裡?目前,民航局對首都機場的定位是大型複合門戶樞紐,對新機場的定位是大型國際航空樞紐、京津冀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既然兩個機場都是樞紐,那就肯定不能走國內國際一刀切的老路,而按聯盟劃分也就浮出水面。北京新機場啟用時,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將超過1億人次,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南苑機場為軍民合用,且規模很小,暫不考慮。在全球主要航空樞紐中,目前也就亞特蘭大、北京仍保持單機場運行)。這麼大的市場規模,完全有可能支撐起兩個國際樞紐機場運營。由於目前我國的中轉,主要還是國內轉國際、國際轉國內的門戶式中轉,這部分大約佔到中轉旅客的6成左右。而國內轉國內、國際轉國際的中轉相對較少。
因而此次採用聯盟劃分,首都機場以星空聯盟為主,新機場以天合聯盟為主。這樣,兩機場均有國內和國際航線,可順暢地完成門戶中轉,也使兩機場間可保持較小的通勤需求。旅客也不用提著大包小包,在兩個機場間跑來跑去。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可保持單機場運行,不僅有利於集中投入運力提升市場份額、強化中轉組織,還無需兩場運行,降低保障成本。
幾家歡喜幾家愁
至此,北京首都機場爭奪戰暫時告一段落。毫無疑問,國航成功地留在首都機場,並享有南航、東航留下的大量寶貴時刻,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估計「做夢都要笑醒了」。而海航股份雖然文件並未提及,但不出意外也將留在首都機場,加上海航集團下屬首都航空也在新機場插進去了一條腿,算是撿了不少便宜。
而南航其實早已計劃入主新機場,並積極做好了北京新機場基地建設規劃,此次明確搞到40%的土地和設施資源,可謂是心想事成。而東航的態度則恰恰相反,通過百般努力,仍然沒能在首都機場站穩腳跟,只能被迫前往新機場開疆拓土(kai huang),確實是心不甘、情不願。
儘管兩場布局完成後,國航、海航已佔據首都機場67%的市場份額(RPK),東航、南航只留下了30%空間,未來發展潛力相對有限;南航、東航目前僅佔據首都機場27%的份額,未來在新機場的潛力更大。但短期兩機場巨大的航線收益差將使東航等公司的心理落差更大。
效率優先也要市場公平
上面提到,按聯盟劃分確實是打造北京雙樞紐的總體效率最優方案,那麼,為什麼國外只有按聯盟劃分航站樓,一直沒有出現按聯盟劃分機場呢?這一方案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涉嫌對航空公司進行「非對稱管制」。行政命令按國內、國際劃分沒問題,所有公司只要飛國內,都能來首都機場;行政命令按全服務、低成本劃分也沒太大問題,總體上符合低成本的鼓勵政策,且全服務公司同樣可以成立低成本子公司;但行政命令星空聯盟留下,天合聯盟搬走,就有點問題啦。先不說天合聯盟公司在首都機場的基建設施投資回收問題,單說新機場收益品質預計比首都機場差20%左右,每年這幾十億的收益損失誰來買單?東航、南航雖是央企,可是也有不少公眾股東啊。
因此,在總體效率優先的同時,如何能夠減少這種「非對稱管制」、實現市場公平,能否出臺相應的市場補償措施,就需要政府部門認真考慮了。
以下為作者YY對話:
東航:我要留在首都機場,中聯航的南苑被拆了,就去新機場吧
政府:我們按聯盟分啦,有創新,有想法,有效率
東航:呃……也行。要不天合聯盟留首都機場,星空聯盟去新機場?
政府:星空聯盟佔比大,搬遷麻煩,又有載旗航,怎麼好下放?
東航:那我在首都機場的時刻都賣給載旗航吧,廣州當時一個時刻值多少錢來著?
政府:呃……首都機場時刻不允許交易……
東航:那我退盟吧,星空聯盟還招人嗎?
政府:#¥@!%¥……
(民航資源網特約 林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