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物節目的走紅,博物館成為了大家旅行必打卡的之地,更是有熱門的博物館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情況。可見,國寶是當之無愧的「吸睛」王。大家也越來越發現了國寶有意思的一面,國寶就這樣硬生生擠進了表情包中,成為了新的潮流。但是,總存在一些「吃貨」,走進博物館探秘有關吃的部分,在見到文物的時候,不禁發出靈魂拷問:這個是裝吃的嗎?古代人吃東西冷了怎麼辦?你別小瞧了古人,因為吃從古至今,就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古時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代表的就是穀神和社神,足以說明。像如今冷颼颼的天裡,古人可是想出了方法來給飯菜保溫,製成了神器「電飯煲」。
古代的「電飯煲」有個文雅的名字,叫溫鼎,一聽就是個溫潤如玉的「君子」。溫鼎的樣式不一,有圓形溫鼎,有方形溫鼎,甚至還有帶託盤的溫鼎。還可以劃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火膛所置。內置式的「電飯煲」有夾層,不要覺得神奇,古代人的智慧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的。夾層的上面是盛羹用的,中間有一定的空間放炭火,並且有開窗,底板有通氣的箅眼,周身有擋火處和防止溢煙設置的口,而下層有足。足的作用是用來隔離物體,古代的安全意識很強大。外置式的「電飯煲」就更簡單多了,帶有託盤,上部分用來盛羹,中間放炭火的託盤,下部分是足。
四足雙層方陶鼎目前出土的溫鼎,最早的時間是來自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名字四足雙層方陶鼎,在南京博物館,靜待世人。雖然這件方鼎殘缺不全,但是還是能夠知曉它的上下兩層的結構。加熱和保溫,對於四足雙層方陶鼎來說,都是小case,電話煲的名號可是白吹的。
商獸面紋青銅溫鼎獸面紋青銅溫鼎可來自於青銅鼎的全盛時期商代,無疑就是典型的溫鼎,雙環立耳,方形鼎腹近仰鬥形,腹部各面飾上下二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更添壯觀氣勢。獸面紋青銅溫鼎設計十分精巧,收藏於江西博物館。
晉侯溫鼎帶託盤的溫鼎代表就是晉侯溫鼎了,收藏於山西博物院。因為此鼎的腹內壁鑄有銘文5字,即「晉侯作此鼎」,而得名。它的口沿處有回首龍紋,布局著重立體感,顯示龍的那種上天入海的神威。
不管是哪一種形態的溫鼎,主要是用於古代宴席中食物的保溫作用,可見,古人的巧心。古代人不拘泥於形式,用心創造著一個個神奇的發明。古人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依舊不改「吃貨」的本色。看來,不管是在哪個朝代,都是「吃貨」的天下。隨便一提的是,古代人不僅僅有「電飯煲」,還會給房子保溫,火爐擺放在房間中,用花椒來裝飾房子等,這都是古人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