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20日,中國電飯煲產業迎來一輪新革命:電飯煲的內膽直接從鋁、鐵材質被全新陶瓷材質取代。在全球範圍內,陶瓷內膽的電飯煲技術此前一直掌握在日本某品牌手中,如今卻被一家中國企業徹底打破並顛覆。更為重要的是,與此前電飯煲產品技術創新升級相比,這一次顛覆電飯煲產品的並不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美的、蘇泊爾,而是來自「中國電飯煲出口大王」——伊萊特。
今天,《家電圈》推送一篇關於伊萊特電飯煲的戰略解讀稿件,了解這家企業是如何成為中國的「電飯煲出口大王」,又是如何依靠「陶瓷內膽」顛覆電飯煲產業和技術創新的軌道,未來又將會給中國的電飯煲市場以及小家電經銷商帶來哪些新的驚喜?
一提起「電飯煲」,這個中國家庭每天都離不開的小家電產品,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美的、蘇泊爾,或者更高端點的則是日韓電飯煲品牌。 不過,從8月20日開始,隨著一款「陶瓷內膽」的電飯煲由廣東伊萊特電器聯合京東商城首發上市,這不僅打破了過去10多年以來「陶瓷內膽」電飯煲技術被日本虎牌所壟斷的技術格局,還將引發中國電飯煲產業競爭格局的「裂變」。傳統的鋁式內膽、鐵式內膽電飯煲,將面臨著來自「陶瓷內膽」電飯煲的直接衝擊。
為什麼要陶瓷電飯煲?
相對於鐵式、鋁式的電飯煲,很多老年人對於傳統的陶瓷煲中煮出來的米飯味道,記憶尤其深刻。在我國的不少地方,還留有「陶瓷器皿煮飯」的傳統習慣和文化。這已經是一項擁有數千年歷史沉澱和傳承的烹飪文化。 作為國內唯一掌握「陶瓷內膽」電飯煲技術的企業,廣東伊萊特電器銷售總經理梁啟仁總透露,「陶瓷電飯煲不僅可以煮飯,還可以煮粥、煲湯,是將擁有數千年文化的陶瓷煮飯工藝,與現代的電加熱技術進行完美整合的產物,實現了現代科技飄出來的傳統美食美味。」
據了解,首次發布的愛陶系列陶瓷電飯煲採用紅外加熱技術,在加熱過程中可同步產生2-18微米紅外線,使鍋體溫度更恆定。同時,陶瓷內膽採用傳統工藝燒制而成,硬度可達到8-9H,在加熱過程中可抗480°C溫度聚變、陶瓷塗層無變形無脫落、附著力好。同時,相對於紫砂煲,愛陶系列陶瓷煲吸水率低至0.2%,在烹煮時避免產生串味的問題。 其實,在陶瓷電飯煲問世的背後,還有著一段「異常艱難」的技術創新曆程。由於陶土的特性,在成型製成內膽時熱收縮性大,導致尺寸波動大,影響電飯煲的密封性能。剛開始研發時,伊萊特的陶瓷內膽合格率不足10%,一直難以批量生產。 經過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憑藉伊萊特過去12年來專注電飯煲的技術創新經驗積累和沉澱,同時整合全球技術創新資源和團隊,在長達兩年的研發和優化過程中,伊萊特終於突破了陶瓷內膽成型的技術難關,不僅填補了中國在陶瓷內膽上的技術空白,也打開了中國在全球電飯煲產業競爭中的新局面。
為什麼是伊萊特首創?
近年來,中國的電飯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一直保持在比較快速的步伐和通道之中。包括美的、蘇泊爾就相繼推出了「香甜米飯煲」和「球釜電飯煲」,分別在加熱技術和內膽材質方面實施了創新,但內膽技術一直沒有跳出鋁、不鏽鋼、鐵等材質。 此次,陶瓷電飯煲的問世,推動者卻是一家市場和消費者並不熟悉的企業——伊萊特電器。在這家企業顛覆性的陶瓷電飯煲問世背後,到底還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隨著陶瓷電飯煲的問世,這是否意味也拉開伊萊特對國內電飯煲市場重新定義的野心?
據了解,經過十多年發展的廣東伊萊特,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飯煲供應商。截止2013年底伊萊特微電腦電飯煲產量突破800萬臺,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電飯煲的供應商,同時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176%,創造了電飯煲行業新的「發展速度」。 儘管伊萊特保持著強勁的內外銷增長勢頭,但在蘇泊爾、美的等品牌盤踞的電飯煲市場,伊萊特想要進入佔據一席之地並「分一杯羹」並不容易。於是,回歸產品和消費者需求,基於產品技術的顛覆式創新,成為伊萊特最大的突破口。 近年來,伊萊特每年投入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經費達到年銷售收入的6%,從而構建起了先於行業的技術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僅2012年到2013年就開發 5個系列40款新產品,新產品上市一年以內的銷售就佔據了總銷量40%。充分釋放出伊萊特新品的「叫好又叫座」競爭力。同時,伊萊特具備的注塑、衝壓、內膽成型及噴塗等產業鏈一體化優勢,也讓企業在電飯煲市場的競爭中如虎添翼。
【背景】伊萊特瞄準電飯煲市場前兩強
都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中國家庭烹飪主食的專用器具,電飯煲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三到五年,國內外電飯煲的市場需求將達1億臺,智能化和環保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這對於一直堅持以高端微電腦智能電飯煲為重點,目前智能電飯煲佔總體產銷量的90%的廣東伊萊特電器來說,無疑將在未來的發展中佔據重要的領跑優勢。
目前,伊萊特明確表示,5年內力爭登陸資本市場實現IPO,並在10年內實現公司產值規模突破30億元,穩居國內電飯煲細分市場前兩強。為此伊萊特正在打造國際化技術創新平臺,聘請韓國、日本等外國專家,並將在韓國設立技術研發機構,以高層次人才推進智能產品的產業化等戰略舉措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