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有什麼內涵?」
如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千萬別以為「二十八宿」只與「星佔」和神話有關,那就太小瞧中國古人的深邃智慧了。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上古先民天文觀象的偉大創造,標誌著中國古代「時空體系」的完美建立,這在五千年前堪稱獨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稱為後來的中華文明重要源泉。
或有人認為,印度也有「二十八宿」體系,是不是南亞文化傳播影響到了中國。這樣的觀點站不住腳,印度的「二十八宿」,應該至少比中國晚約2000年以上。
一,
本題目問到,「二十八宿」排序如何?具體如下——
「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宮玄武」,包括: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宮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宮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名稱,皆有其來歷,曾寫過兩篇小文,將「蒼龍七宿」和「白虎七宿」名稱之由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搜出來看看。
請注意,「二十八宿」,是二十八個恆星「集團」,並非指某一個星;每一「宿」,往往又包含若干小的「星群」。限於篇幅,不多贅述。
古人為何確定「二十八」這個數字呢,「十八」、「三十八」或者隨意一個數字行不行?
不行。
顯然,「二十八宿」最初的設立,是古人用來測量月亮的運行規律的,用現代術語說,是出於測量「恆星月」目的設立的。可以為證的是,古人曾經在某個階段,把「室」「壁」兩「宿」合為一「宿」。後來很可能因為,測量「恆星月」,既不可能有「半日」,「二十七宿」也沒有「二十八宿」測量起來方便。這是「二十八宿」得以成為「主流」的根本原因。
二
「二十八宿」,是二十八個恆星群。它們在地面上的古人看來,正如《春秋注》云:「謂常見之星」,是非常好的參照體系。
這個參照體系,是古人沿天空中的「黃道」選定的。
古人在地面上觀測,首先就把地面,或者說「地平」作為「坐標」。
古人的「地平坐標」,是根據「天頂」「地平圈」「四方點」和「子午圈」建立的。其基礎,是中國古人最早形成的宇宙理論——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古人選定的第二個「坐標」,是「黃道」。「黃道」,簡單說,就是太陽在蓋天「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跡。
「二十八宿」,是主要沿著「黃道」選定的,即分布於「黃道」兩側的二十八個恆星群。
還要請注意,中國古人在最早觀測天象的時候,就極具想像力。所謂「觀象」,就是把星宿,想像成某種見過的或沒見過的「動物」「靈物」形象,因此才有了「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也正因為如此,「二十八宿」並不是等距平分「黃道」,而是表現為不均衡,比如,最寬者為「井宿」,為古代的三十三度;而最窄的「觜宿」,只有古代的二度。
三
前面說到,古人最初通過「二十八宿」來測量「恆星月」的長度。
「恆星月」,是指月亮在恆星間運行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古人很早就已經掌握,一個「恆星月」的長度為27.32天。
《呂氏春秋.圜道》曰:「月躔(chán)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
但古人,並非只是通過「二十八宿」來測定「恆星月」。應該很快,古人也開始運用「二十八宿」來觀測太陽和「五星」,就是現在所說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的運行軌道和規律了。
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按照其運行一周天穩定為十二年的特點,建立了觀測其軌跡的「十二次」。對木星的觀測,以及「十二次」的確立,一定是在「二十八宿」為坐標的基礎上完成的。
《論衡.談天》云:「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
「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其含義,就是日月星辰的二十八個「驛站」「宿舍」。通過這些「驛站」「宿舍」,可以精確測量日月星辰的運行和軌跡。
四
古人僅僅通過「二十八宿」觀測日月星辰嗎?還不是。
「二十八宿」,與「四宮」「四方」「四季」「四色」相配屬,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識星」體系,也確定了地上人間的時間、季節,以致「天人合一」的「分野」和「星佔」系統。
「四宮」,就是前面說到的「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在古人那裡,除去上述「四宮」,還有以「北鬥」所在「北天極」的「中宮」,也稱為「紫微宮」或「紫微垣」,加在一起是「五宮」。
學者們們認為,大約在距今6500年以前,古人曾有過「三宮」階段,即「東宮」「西宮」和「中宮」。
「中宮」非常重要,在古人的認知裡,「中宮」兼具「陰」「陽」,是天地運行的中樞,也是天帝的住所。
「陰陽轉圜」的哲學,由此而誕生。
「四方」,即準確校準東西南北的方向。「東宮」和「西宮」,是確定「東」「西」的基準點。而南北,則有賴於蓋天「天球赤道」的建立。以現代眼光來看,「天球赤道」,不過是地球赤道平面向外延伸,並與古人想像的「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圓」。但是在古代,得出這樣一個準確的結論,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古人的「天球赤道」,無疑是在「二十八宿」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天球赤道」的「劃定」,是正北正南的校準方向成為可能。
「四季」,古人乾脆就以「二十八宿」的「四宮」確定了,即「東宮主春」「西宮主秋」「南宮主夏」「北宮主冬」。具體道理也不贅述。
五
中國古人何時「發現」或「發明」了「二十八宿」?。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反覆研究的結果,認為是在公元前4000-前2500年。
社科院考古所馮時教授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考證,精確到公元前3500-前3000年。這是根據「赤道星官」的位置與「赤道」吻合度確定的時間下限,就是說,或許還會更早。
距今7000年的內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繪於陶器上的古代星圖,「二十八宿」中的南北兩宮中的授時主星和北鬥皆在。
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遺址,則有東宮西宮和北鬥圖形。
公元前2000年之前的古印度哈拉巴文明,除去流失到中東地區帶有銘文的極少文物,並沒有留下更多的文化遺存。
其後的南亞文明,是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重起爐灶」的。而且,之後形成的那裡的「二十八宿」,是先「織女」後「牽牛」的順序。竺可楨先生說,這是後世天象所致。
中國古人關於「織女星」的記載,所反映的,是5500年之前的星象,也就是公元前3500年之前。
「二十八宿」,在周代,尤其是在戰國至漢時期,被賦予了更多「分野」「星佔」的內容,與地上人間的人和物、吉和兇等等有了更密切的聯繫。
這些就略去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