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古人就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了

2020-10-30 奇談怪論集

宇宙從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137億年,而人類到現在也不過幾百萬年的歷史。雖然我們的科技在這幾百年內有了飛速發展,更是完成了古人「飛天」地夢想。但是當人類走出地球的那一刻時才發現,宇宙如此浩瀚,存在著許多讓人無法理解的東西。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古人們就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了!古人認為,宇宙中的「宇」代表空間,包含了東、南、西、北和上下的各個方向;而宇宙中的「宙」代表時間,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而空間與時間的統一,就是「宇宙」。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莊子就在《齊物論》中寫道:小到生命,大到宇宙,其實世間萬物都有一個開始和結束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宇宙萬物開始之初看成是「有」,在這個「有」之前就是「無」了。所以,宇宙的誕生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莊子

「時空」一詞,出於現代人對西文time-space之對譯,古代中國人則從不這麼說。《尸子》(通常認為成書於漢代)上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不過我們也不要因此就認為這位作者(相傳是周代的尸佼)是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因為他接下去就說了「日五色,至陽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之類的「唯心主義」色彩濃厚的話。

在今天,「宇宙」一詞聽起來十分通俗(在日常用法中往往只取空間、天地之意),其實倒是古人的措詞;而「時空」一詞聽起來很有點「學術」味,其實倒是今人真正通俗直白的表達。

一提起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我們不由自主地便會認為古人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其實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是非常先進與豐富的,甚至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天文學相比也顯得毫不遜色。

如果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有過基本了解,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實是非常發達的。查閱文獻,我們發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主要有三種,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我們不妨一一走進這三種天體觀,深入了解其對於天地的看法與古人的智慧。

一、蓋頭說: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蓋天說是漢民族一種非常古老的宇宙觀,早在殷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個圓形的屋頂,覆蓋著整個地球,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圓地方」。古人認為天與地相接,融為一體。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又有人提出其實天與地其實並不相接,天雖然覆蓋著地,但由於地是方的,故而有四個角是無法覆蓋的,於是有人就認為,這四個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天空。

蓋天說系統見於《晉書·天文志》,其中記載道:「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裡,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裡。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裡。」按照該觀點,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其中間距八萬裡。東漢的著名哲學家王充認為「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裡,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當然,蓋天說自產生以來就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發展的體系。「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對於這首北朝民歌,我們並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蓋天說的觀點。從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內容無疑是屬於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當我們來到草原,就會發現遠天一色,天好比一個穹蓋,地好比一個棋盤,整個天地連接在一起,融為一體。因此,產生這種蓋天說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渾天說:渾天如雞子

渾天說的基本觀點認為天上的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著於天球之上,不停的運轉著。從這點來說,無疑與現代球體天文學相近。

那麼,為什麼叫渾天呢,以及這一觀點對於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麼呢?


北宋蘇頌的水運儀象臺(渾天儀)比例模型

關於渾天說的描述,見於《張衡渾儀注》,其中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相比於蓋天說,渾天說無疑是更推進了一步,其認為天地並不是一個半球體,而是一個球體。這種觀點認為天宇宙好比雞蛋殼,而地球則是其中的蛋黃。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正如張衡所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在我們今天看來,渾天說比蓋天說更具有進步性,但古人認為這兩種觀點並無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過,渾天說還是具有一定優越性的,那就是根據這種觀點能夠製造出一種天體儀器——渾天儀,古人根據渾天儀能夠製作出較為精確的曆法,對於祭祀與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三、宣夜說:天了無質

從前面兩種天文觀點來看,無論是蓋天說還是渾天說,都將天體看成一個球體,即一種實體的觀念。與這兩種觀念相比,宣夜說無疑是一場思想革命。宣夜說認為「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整個天體漂浮於氣體之中。


宣夜說認為整個天體漂浮於氣體之中


其實,宣夜說的觀點起源極早,如《莊子·逍遙遊》認為「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整個整個地是由於氣構成的,並且是無限的。後來的宋鈃、尹文繼承了莊子的元氣觀念,將世界萬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氣」。後來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則提出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歷物十事」,其中一個觀點就是「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種關於宇宙既無限大又無限小的觀點成為宣夜說的思想奠基。

宣夜說一直處於發展之中,最終成型於晉代,如《晉書·天文志》記載「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鬥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這種觀點認為,「天了無質」即天體是沒有形質的,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無邊無際的氣。而日月星辰則依託於氣體在宇宙中漂浮運行,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有規律、有秩地地不地運轉。

我們知道,西方天文學最為著名的兩種觀點即是地心說和日心說。這兩種觀點都將天體看作一個堅硬的球體,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於這個球體之上。但宣夜說卻否定了這種觀點。宣夜說認為整個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氣體,世界是由氣構成的,因此呈現出虛空的特點,所有的天體都漂浮於氣體中,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運行。這種思想與西方天文學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這種觀念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幾近失傳。我們今天能夠了解這一觀點,無疑是得益於《晉書·天文志》,得益於中國發達的史學傳統。

很難想像,數千年前的理論能在今天得到證實,中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驚嘆。其實近代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比如說「黑洞」,一直都是只存在於預言中的天體。但是當第一張黑洞照片出現在所有人眼前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早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就說對了。

191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裡就說過,宇宙中存在一種具有一定質量的特殊天體,它的引力可以讓周圍的空間發生「彎曲」,而這種彎曲會以「引力波」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天體有著巨大的質量,就連光都不能在它的引力下逃脫,所以光也是有質量的。在相對論的基礎上,美國科學家韋勒認為這種天體並不會向外釋放能量,它吞噬了周圍的光線,人們用肉眼可見,所以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黑洞。其實在愛因斯坦剛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他的理論並不被人們認同,畢竟這些理論都只是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連愛因斯坦自己都說:「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但是當黑洞照片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人們不得不感慨:愛因斯坦又對了!

宇宙的運行也有規律,就如同為什麼地球年復一年地圍繞太陽轉動一樣。無論是百年前的愛因斯坦,還是千年前的莊子,都是因為發現了這些規律,才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真相。

相關焦點

  • 霍金曾對宇宙起源進行解釋,不過這理論,中國幾千年前便已得出?
    目前人們對於宇宙的了解,其實也就僅限於銀河系,更遠的星空是什麼,大多都是靠不斷的推理和發現,既然宇宙孕育了這麼多星體,它是如何形成的,這些星體又是怎樣誕生的。對此科學家進行了許多辯證,至今比較認可的說法便是大爆炸,可那一片混沌之中,結構模糊,又是如何發生大爆炸,之後又是如何產生如此多的星體,我們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辯證的。
  • 宇宙到底有多大?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古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自人類走出地球以來,對宇宙的探索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限於人類現在的科技,雖然我們的認知範圍已經不僅局限於小小的地球,但是人類至今踏足宇宙之外最遠的地球也只是月球。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人類在宇宙中的視野,天文望遠鏡讓我們看到了宇宙中更遠的地方,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天文學。
  • 冰人奧茲早在幾千年前,就用「樺褐孔菌」,給自己療傷了
    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人的生產力和科技能力都十分低下,尤其是醫療水平,更是不及現今的萬分之一。我們熟知的「抗生素」屬於近現代醫療藥物,可是您可能不知道,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學會了使用抗生素為自己治療疾病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科學技術沒有發展?現代人比古人更聰明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中國也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國。那麼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呢?反倒是被中國稱之為「紅夷」的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太歲,作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名詞,通常表示一年的時間,以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在《爾雅·釋天》一書當中對其有過明確的表示。然而在日常生活當中,老人們常說「犯太歲」,這裡的太歲又是指什麼呢?為何可以影響古人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首先從天文學名詞上來說,在遠古時期,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表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天皇是創製了歲星名,用「歲」來表示一年。因為當時天文學的不發達,大家對於天上的東西都會習慣性的神話,因此太歲神也就誕生了。
  • 宇宙中誕生的文明,最早可能在什麼時候?會比我們人類早多久?
    宇宙中誕生的文明,最早可能在什麼時候?會比我們人類早多久?經過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誕生了大概137億年左右,而人類誕生到現在才幾百萬年,而我們有記載的文明也才幾千年,相比之下這個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的短暫了。
  • 天幹到底代表著什麼?我們誤解了幾千年!
    當今之中國人,只要一提到天幹地支,都認為只是一個符號,類似於英文字母的一種符號而已。甚至,有些人還認為天幹地支是宿命論,迷信的專屬名詞。 誠然,天幹地支被中國古人用來算命算了幾千年。但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是命理學利用了天幹地支,而天幹地支不是為命理學而產生的。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在這之前還有別的宇宙嗎?
    其實關於宇宙起源的終極思考由來已久,幾千年來什麼樣子的答案都有。當然,也會有人去思考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這個宇宙之前還有沒有一個宇宙?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真的有點宗教裡那種輪迴的味道,那在科學領域當中,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 「宇宙洪荒」,古人對時空概念的提出,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這是西方科學家第一次提到有關世界時空的說法,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了時空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說到宇宙,很多人第一概念就會衝到外太空,認為太空就是宇宙。太空就是宇宙,只是片面的強調了宇宙的空間概念,忽略了時間的概念,然而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
  • 現代有「宇宙大爆炸理論」,其實,幾千年前的中國人也想到了
    盤古神話產生流傳時間的下限,以往人們根據目前所知最早記錄者為三國時徐整而定在三國時代;1989年,香港學者饒宗頤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當年第二期發表《盤古圖考》一文確認,東漢獻帝興平元年益州學堂周公禮殿壁畫中就已經出現盤古神像,從而又把下限提前至東漢時代。
  • 現代有「宇宙大爆炸理論」,其實,幾千年前的中國人也想到了
    盤古神話產生流傳時間的下限,以往人們根據目前所知最早記錄者為三國時徐整而定在三國時代;1989年,香港學者饒宗頤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當年第二期發表《盤古圖考》一文確認,東漢獻帝興平元年益州學堂周公禮殿壁畫中就已經出現盤古神像,從而又把下限提前至東漢時代。
  • 我們和千年前的古人共享的是同一片天空嗎?
    不一樣的時空下,當下的人們看到的星空和古人的是同一片嗎?每個星官都有特定的名字,大多數來自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每個星官包含的恆星的數量也不相等,少的只有一顆,多的有十幾顆到幾十顆,所佔範圍也各不相同。據史書記載,我國從周代開始已經有星官的劃分,三國時代基本定型。
  • 這6種中國的純種狗,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你養過嗎?
    現在養狗的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國外的犬種,其實我們中國也有這種純種狗,而且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你養過嗎?2.京巴犬從人們發現這個犬種至今已經有了4000餘年的歷史,從秦始皇到清朝,京巴犬就一直是由皇室專門飼養,也是備受恩寵的觀賞犬。另外,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允許飼養的,如果私自飼養京巴犬,是要被量刑的。
  • 宇宙真正的起源可能並非奇點,千年前的古人或許早已看穿
    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深入人心,並且在天文觀察中多次得到印證,但是唯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所謂大爆炸中的奇點從哪裡來。早在千年之前,古人老子就提出太極的陰陽造就了宇宙的誕生。而宇宙正是由陰陽之氣生出來的。這種陰陽其實得到了科學中的一些印章,並讓人開始發現原來古人認識宇宙的智慧竟然那麼大。
  • 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原始社會的人們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開始對星空的探索,繪製著自己的星圖。但你知道是什麼觸發了古人對星空的好奇嗎?難道是為了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浪漫?答案是否定的。幾千年前,古人的活動範圍本是有限的,農耕事業也尚未發達,於是唯有觀日月星辰以修曆法,用曆法來確定農時,調整農業生產。而官方所修的曆法從商代就已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其中出名的就有《太初曆》、《大衍曆》、《授時曆》等等。
  •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它誕生於中國,重現華夏文明幾千年前盛況
    河南是一個傳統文化大省,這裡積澱著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也靜觀著萬物歷經千年的演變之旅。比如這裡有一處最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賈湖遺址,將八九千年前淮河流域的文化盛況,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幾千年的風,從這個史前聚落遺址呼嘯而過不復存在之時,出土於1984年的賈湖骨笛,卻將幾千年以前賈湖古人歡慶時的聲音,穿越時光,完好無損地展現在當下歷史之中。賈湖骨笛的問世在賈湖古笛出土之前,人們皆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烏爾古墓所出土的那隻笛子,才是現存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 宇宙的膨脹,告訴我們外面可能還有空間,那麼外面會是什麼?
    可是當我們真正走出地球之後,科學家探索的重點目光也放在了浩瀚的宇宙。宇宙有太多的謎團等著我們去破解,而在眾多的謎團,探究宇宙的起源是科學家最早進行的,通過大量的宇宙觀察研究,科學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奇點大爆炸。這個奇點是一個炙熱、稠密、充滿物質粒子和高能輻射的東西,它的體積無限小,質量卻無限大。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按照最近的探測器的觀測,以及理論模型的推算,如今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138億年前誕生的宇宙,那麼138億年以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代中國的宇宙觀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宇宙觀,說白了就是宇宙到底是什麼?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按照最近的探測器的觀測,以及理論模型的推算,如今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138億年前誕生的宇宙,那麼138億年以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古代中國的宇宙觀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宇宙觀,說白了就是宇宙到底是什麼?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國的古代先哲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 宇宙究竟是什麼形狀?古人所預測的,與衛星觀測結果不謀而合!
    就像是身處在宇宙當中的人類,無法知道宇宙的形狀一樣,除非我們可以跳脫到宇宙之外,看清它的真實面貌。地球究竟是什麼形狀的?人類討論了幾千年的時間,一直到第一艘人造衛星飛出地球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狀球體,在地球之外還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還是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