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向各位讀者先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你周邊的一切事物都停止變化,你是否還能感受到時間的變化?
1913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概念,其中有一個涉及到時空的設想。他認為時間的速度是有極限的。如果空間中的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無限接近於光速,時間就會趨向於停止狀態;如果物體運動的速度超過了光速,時間就會倒流。這個設想到目前來說,也只能是一個假設,沒辦法得到證實。這是西方科學家第一次提到有關世界時空的說法,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了時空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
說到宇宙,很多人第一概念就會衝到外太空,認為太空就是宇宙。太空就是宇宙,只是片面的強調了宇宙的空間概念,忽略了時間的概念,然而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
「宇宙」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先秦諸子尸子的著作《尸子》中,提出了「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的觀點。在先秦諸子中,大都提出了極具特色,且十分精闢的宇宙觀,就像老子提出了道和域的概念,墨子也提出了久和宇的書法,惠子也說出了大一和小一的概念。然而在這麼多言論中,老子的思想傳播最廣,尸子的觀念在後世看來最為精闢,也是中國古代首次提出時空的概念,認為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
再到南北朝時期周興嗣編纂出《千字文》,將「宇宙洪荒」作為開篇第二句,讓宇宙這一概念在後世廣為流傳。
宇——空間中的世界
宇,《說文》中解釋:「宇,屋邊也。」本意指的是房簷的意思,後來又用來指房屋,如成語「瓊樓玉宇」,說的就是天上的宮殿房屋。
再又在將房屋比作天地,將整個天地之內的空間,認為是宇。所以才有了「天地四方曰宇」這一概念,被尸子之後的人們廣為認可,紛紛將宇的比喻義使用出來,比如說寰宇、宇內這樣的說法。
人類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對我們生活環境的認知,也是隨著人們對地球的探索一步步變的更為廣闊。早期的人們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就提出了「天圓地方」這一概念。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被這種傳統的觀念所籠罩,認為太陽東升西落,天就是圓的,地就是方的。
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麥哲倫航海之後,有關地球是個圓形的概念,才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天圓地方的概念才慢慢淡化,讓人類逐步的認識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星球是一個兩端稍扁的橢圓形球體。
科技的發展,也讓人們逐步的走進太空,認識到了更加浩瀚渺茫的宇宙。在目前看來,宇宙的空間可以說是無邊無際,但萬物的存在本就有著一個極限,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肯定有一天能看到宇宙的邊際。
就像我們生活的星球一樣,直徑12700多米,但我們認識到的也就僅限於地表以上。對於地心,也是從未涉足過的領域。這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誕生了很多有關地心遐想的偉大作品。
宙——時間中的世界
又回到開篇中的問題,假如我們周邊的一切事物都停止運動,處於一個絕對靜止的狀態,那我們還能發現時間的存在嗎?我想,是不能的。
正是因為地球的自傳,有了黑夜和白天,我們才有了一天的概念;也是因為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有了四季的變換,我們才有了一年的概念。正是這種空間世界中,物質運動帶來的變化,才讓這個世界有了時間的概念。
大概在150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之後經歷了最原始的演變,有了微生物,再到生物,動物,最終在大概380萬年前,出現了第一個人類,又經過不斷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人類社會。
早先的人類,在經過一次次晝夜的變化,一次次四季不停的變換,不斷的總結其規律,慢慢的有了曆法的概念,從而將一年四季的變化,劃分為十二個月,再到24個節氣,365天。從早期的立竿見影到了日晷,沙漏,點香等計時,讓人們再對每一天進行細化,分為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再到中國的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初的時鐘。之後時鐘在經過完善,人們又將一個小時劃分為60分鐘,3600秒,讓人們對時間有了確切的概念。
更加確切的讓我們明白了,每一天的時間都極為寶貴,一分一秒都不能輕易浪費。
洪荒
「洪荒」這兩個字,在現代早已充斥了人們的眼球,這個功勞主要歸功於網絡小說。在2006年,夢入神機的一本《佛本是道》開創了洪荒流小說的時代,讓洪荒走入人們的視野,此後大多數修真類的網絡小說都開始引入洪荒的概念。
當然,用洪荒來指代原始世界,並不是由現代的網絡小說開始。早在晉代時,謝靈運在《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中,就提出過「詳觀記牒,洪荒莫傳」將洪荒指代為地球形成後的早期狀態,洪荒世界。
在這一說法中,洪指的是大水,荒指的是荒漠曠野。在遠古時代,因為地殼的運動,河流的走向十分的不規律,到處都是洪水,後來也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用洪來指大水,洶湧的河流,沒有什麼異議。荒,一般是指長滿野草的沼澤地,後來又有了引申為大無邊際的意思。
宇宙洪荒
在眾多的《千字文》研究中,大多都認為,宇宙洪荒指的是天地初成,一片混沌的狀態,形容的是原始世界四野荒涼,洪水肆虐的狀態。如劉宏毅老師的作品《千字文講解》中就認為,宇宙洪荒指的就是天地剛開時的宇宙,最原始的狀態。
但在這篇文章中,我想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應該在以前還沒有人提出過,畢竟找了兩天多,在網上也沒見到相類似的說法,可能也是我找的時間還不長。
在《千字文》中,宇宙洪荒的前一句是天地玄黃。在上篇文章中我就說到,天地玄黃只是為了押韻,正確的應該是天玄地黃,用玄來指天,黃來指地。那麼後面的宇宙洪荒中,也極有可能會用到相類似的語法。
宇,指的是天地四方,空間的意思。荒,也有引申義為大,廣闊無邊的意思。那麼在這裡,很有可能就是用荒來修飾說明宇的意思,畢竟就宇,天地四方比較抽象,很難理解。加上荒的修飾,用荒來形容宇,就讓人們很好的理解了。
同樣,宙指的是往來古今,時間的意思。單純的來說時間這個概念,讓人們也很難理解。如果說將時間比喻成洶湧的河流,這就讓人們很好的去理解了。在後來人們也經常性的將歷史比作一條長河,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據而來的。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在這裡,洪荒指的並不是天地初成的原始世界。而是被《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分開的去用洪來修飾宙,用荒來修飾宇,讓讀者更好的去理解時間和空間並存的這一概念。所以切實的意思應該是「宇荒洪宙」,只是為了更好的押韻,才寫作「宇宙洪荒」。
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
小結
無論是作何說法,也改變不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時間和空間共同組成的四維世界,也很難排除,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著其他維度更高的世界,比如說仙界、天堂等,畢竟對世界的認知和人類的知識科技水平息息相關。
但人類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腳步,從早期的開始想像和聯想,到後來一步步的安上翅膀,從宏觀到微觀,從地球到太空,人類正在一步步的逐步剝開這個世界神秘的外衣。尤其是當今時代,在科技主導著人類生產力的時代,人類對世界的探索更是每天都在進步。
這種對於世界的探索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難免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說對各種資源的過度開採,對世界環境的汙染更是前所未有,讓這個世界所承擔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如今,全球變暖,霧霾等多變的氣候也早已讓人們吃夠了苦頭。
科技大發展與探索,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這幾百年中的工業化歷史也用沉痛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在科技發展的同步,我們也要善用好科技帶來的福利,儘量的避免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巨大難題和損失。
希望,人類越來越好。
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在你們看來,作者對於《千字文》中,「宇宙洪荒」這一句的看法和解釋,有什麼不到位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看法和腳印,你們的每一句留言我都會認真的看完,並做好回復。你們的每一次評論和轉發,都是對我繼續創作,最好的支持,謝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