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總時空、星系、時空、空間並不能混用4-2

2020-11-03 霹靂火76228767

搞清楚這些基礎概念,免得與數理玄學不清不楚

學天文學,常接觸標題中的這幾個詞,這些詞在一些文章中常被混用,但是,實際上,這些詞是並不能混用的。一旦混用,說的不見得是天文學;學的也不見得是物理了。

宇宙

中國人的宇宙:

中國古人對宇宙的概念說得很清楚: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上下四方曰宇:基於伏羲八卦這個正方體的數理一統的兼容表達概念,古人用正方體表達空間的全部,只要是空間,就叫宇。古人用正方體表達空間的全部,這個思路不僅滋生了古代後來的方外之學,實際上還啟發了現代超體幾何的產生。

古人的方是數理兼容表達:一方面方代表全部空間,這與歐氏幾何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全部空間用方來表達,這與現代的非歐類的正方超體幾何的表達是一致的。

八卦數理中的數三維立體表達

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從過去到現在為止的所有時間。留神,並未說未來。

因此古人的宇宙的解讀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總稱。而現代的解讀,實際上加上了未來的時間。

時間,古人研究了,主要的成果是古代的天文、曆法。還有一個迷信的副產品,算卦。基於對時間規律的單獨深入研究構成與空間或事件的關聯,這實際已經在開始尋找時間與空間關聯的可能性以及方法上的探索,但是研究方向跑偏了。由於使用的是周易這個數理模型基礎進行的人文的表達,所以被稱為算卦。

這種思維方式在上世紀初被江恩繼承,他特意研究中國的周易、曆法、24節氣,同時用研究時間規律的方法預測股市。再之後,基於現代應用數學,西方產生了時序分析或者時序預測這個概念。當然,這不是搞人文算卦了,而是應用於自然科學方面了。

空間,古人也研究了。五緯七曜的運轉區、銀河、北鬥、28天罡、天、天外天、九重天等等,這相當於考慮了空間的擴展性。僅僅是當時只有渾天儀,少瞭望遠鏡,證據不夠充分。

這種問題西方也一樣,直到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證據開始多了,人類的目光變得比古人深遠了一些。

西方人的宇宙:

在愛因斯坦之前,時間與空間都是分別研究的,再放在一起來表達。與中國古人的思路是一致的。

即便是牛頓,也是分別表達時間與空間物體的運動。直到相對論的產生,時間、空間被數學性的有機的關聯起來,產生了時空這個數理性概念。

隨著近幾十年的望遠鏡的技術發展,人類的目光變得更加深邃。截止到現在,我們能看到最遠星系是134億光年;最遠的微波背景圖,距離奇點計算位置只有30-40萬光年。

近幾十年天文學觀測的發展,讓古代幾千年的天文學一下子黯然失色。基於這樣的觀察基礎,人們熱血沸騰,甚至以為了解了宇宙的全部,甚至以為現在可以了解宇宙的全部。人們開始大談宇宙,猜想宇宙,空想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說也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基於當時物理理論以及數理邏輯極限推理,應運而生。為此,數理界歡呼,宗教界歡呼,而物理界、天文界的歡呼並沒有持續下去。

愛因斯坦的光速藩籬就像揮之不去的陰雲讓這一切開始降溫。超過138億光年,再遠,或者時間更前,現在天文學的觀測暫時又無能為力了。只能基於現有現象、現有理論、數理邏輯,再度猜想,形成各式各樣、眾說紛紜、甚至自相矛盾的宇宙學假說和宇宙數理玄學假說。

現代的天文學發現,奢談宇宙,現在還是依然言之過早。因此開始收斂了過度的唯心熱情,變得唯物一些起來。開始談論總時空、限制性的我們這個總時空、總星系等等,避談宇宙。

這種過度熱情的收斂,很沒有章法,僅僅是基於天文觀測現實的一種無奈的驅使。因此造成了表達上的混亂局面。

宇宙這詞還在用,但是人文意義的、數理意義的、玄學意義的、物理意義的攪和在一起。同時,總時空、超總時空、超星系團、超星系複合體等等概念又分別、陸續地產生,讓不懂物理的以為是在詮釋宇宙概念。

天文學原本就是在解釋宇宙的,但是,至今能夠理性、有證據的解釋的,僅僅是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時空範圍。

宇宙學的困惑

如果一個人一本正經的跟你談宇宙,談西方的宇宙學,99%就是數理玄學,千萬別當科普。因為西方天文學這部分自己都沒搞清楚。處於各說各的階段,而且你放心,他也放心,肯定沒觀測證據,暫時不會被揭穿。都是基於數理基礎的無觀測證據的猜想。

西方的宇宙學與總時空的觀測總是不能契合,造成宇宙學概念與總時空內部概念混淆、衝突。各執己見,各自表達。再加上數理玄學添亂,分類混亂。

另外大於奇點總時空的或者號稱宇宙的事情,筆者不討論,沒有觀測證實基礎。沒證據的空談、奢談宇宙,老、莊談得已經夠用。筆者還是研究研究眼前儘量可能、可以證實的部分。西方天文學這部分假說與數理玄學很難分清楚。

因此,筆者基於物理、數理的研究,避談宇宙。

那麼,總時空、超總時空、超星系團、超星系複合體等等概念又在說什麼?


超總時空、總時空、時空

這是一個系列的詞彙。基於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產生的分級表達。

時空

時空是四維時空的簡稱,是三維空間長度與一維時間軸結合產生的複合函數性的表達,構成非歐氏的時空體系。同時,這也是四維時空與四維超體區別的數學性關鍵。基於歐氏的三維空間定義,並不存在基於歐氏邏輯的四維空間(方外)這種數理概念。只有改變歐氏幾何基於的五大定理中的部分定理,才能形成四維時空、四維超體這種非歐幾何體系。也就是說,四維時空、四維超體、數理意義的四維空間並不能數學性的兼容表達。

至少的底線是時空與空間雖然都是說數學性的一個空間範圍的概念,但是時空與空間的數學性質並不同。

如果號稱科普,跟你談天文,卻談愛因斯坦搞的四維空間的,肯定不是講物理的,或者自己都不知道四維時空是什麼的,而且大約幾何的四維超體也不懂。如果說三維長度與時間構成四維時空的,也是文人臆想,肯定不是搞數學和物理的。這類內容並不是科普,而是在跟你玩數理玄學的。

簡單理解物理的時空,相對性的表達就是彎曲的三維空間,把平直的歐氏三維坐標軸都變成曲線使用。這樣就避免與三維空間搞混了。時空雖然被簡化為兩字,但是說的是四維時空。

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結果,現在被證實,相當於在四維時空中的運動結果,是有曲率的運動過程。由於有時間軸ict(強調:不是時間,而是虛長度)因素的動態影響,運動結果並不是直線意義的。

我們通常所見、感覺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運動是平直的,僅僅是因為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大的結果的粗略表象。在星際中,這種曲率才被明顯表現出來。最簡單的,衛星已經受到這種曲率的明顯影響,要精準定位,就要使用相對論的時空方式了。

我們所處的總時空

這通常是我們已經觀測到,甚至理論上感覺有八成以上把握的推理結果的範圍。

但是物理學家哪裡都有,又都各自研究,通常還有自負的情懷,結果這個概念現在實際被三種方式解讀:

1、就是已經被天文學儀器證實的觀察部分。這個範圍現在表達半徑約為138億光年。

2、基於1,加上未觀察到的、基於相對論、量子理論為基礎的數理邏輯推理的部分。例如現在的天體「氣球」通常被表達為直徑960億光年。這一種比較常用。宇宙大爆炸理論,實際上現在已經謙虛地萎縮為我們所處的總時空大爆炸理論這個局限性議題。這部分實際是現代天文學基於理論和設備的限制,重點想搞清楚、要搞清楚的部分。

3、基於另一種理論系列的已經觀察到的超星系複合體的表達。(下面介紹)

總時空

這通常是基於我們所處的總時空概念2的數理性擴展表達。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總時空之外,還有其他總時空或者更大級別意義的總時空。這基於的數理邏輯是其他總時空或者更大總時空依然符合相對論和量子理論。

當然,這已經是在數理性地推理宇宙了。基於現在觀測的方法、理論局限,這部分肯定沒有觀測證據了。

儘管現在天文學儀器不能觀察到我們這個總時空之外的空間或時空,但是,物理學家基於數理邏輯性的擴展思考,總感覺這個局域性的範圍之外還應該有東西,萬一天外有天呢?這也是把現有唯物性的研究加上「我們所處」這個限制性條件的原因。

對於其他存在或不存在的總時空,是否依然符合我們現在已確定的物理定律和總時空模式呢?這實際是個物理問題。因為沒有觀測證據。基於這種邏輯,產生了一些寬泛性意義的總時空假說或者說數理性的猜想。

因此,謹慎準確的表達就是加上「我們所處」這個限制範圍,在這個限制範圍內,我們基於相對論、量子力學邏輯思考、驗證。

超總時空

這與總時空概念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這是基於比我們所處的總時空還要大或者我們所處的總時空之外還有總時空的確定性意義的數理性表達。也就是總時空概念涉及的擴展性思考存在的物理問題,假設不再是問題,而是確認的數理基礎。

這樣,超總時空概念實際是對宇宙一詞的重新詮釋了。因為它基於的基礎是我們所處的總時空之外的空間內物體及運動,也是符合相對論、量子力學的。這現在是肯定證實不了了。

基於現在已觀察的天文現象,基於這部分現在肯定不能觀測的基本情況,基於物理規律的前提性成立的假設,基於數理邏輯(基於這四個基於),產生了一些這種級別的理論物理假說。實際已經就是宇宙學假說了。

現代宇宙學比古代宇宙學進步的地方只有一處--基於物理規律的前提性成立的假設,其他三方面實際都是一致的。宇宙循環論假說實際就是太極宇宙假說的翻版。而平行宇宙假說,實際是將量子微觀理論宏觀解讀(物理從未證實量子理論可以宏觀解讀),那麼這就是數理遊戲。而宇宙大爆炸假說,現在不提宇宙了。

至今為止,這種級別意義的宇宙學,實際就是一個熱血沸騰的心情之下,數理玄學導演的一場鬧劇。物理學家們很少奢談研究宇宙,僅僅研究總時空,還是重點研究我們所處的總時空,而且僅僅是我們所在的總時空這個範圍內的一部分。而談宇宙的更多是現代的或古代的數理學家,試圖改變數理哲學、數理玄學、宗教哲學的一幫人。

我們通常知道的牛頓,數學家,物理學家,同時還是神學家。笛卡爾,數學家,同時還是數理學家。愛因斯坦、霍金,物理學家,還是數理學家。

而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哲學家,還是數理學家。老子談方外,所以也會談到宇宙;孔子不談方外,只談已知,連太陽的溫度都不談,因為當時搞不懂。

數理方法最初是被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個領域的,是數理哲學、數理玄學的來源,如今這種方法用在物理方面比較突出而已。

超時空

物理很少用這個詞,因為宏觀上從未產生或證實超時空現象。同時,即便微觀上也沒有。即便是量子糾纏,也僅僅是同時發生的兩個鏡像故事而已,時間並沒有成為負值。

這個詞通常是搞數理玄學、科幻、玄幻的文人使用的詞。假設矢量時間負值現實成立的條件下,時空ct變得可以有負值。但是,時空概念是虛數體系意義的,並不是負數體系的。這個邏輯的錯誤並不是物理或者數學方面的問題,而是數理如何把手段的問題。

這裡採用了數理文化通常使用的偷換概念的方法。我們先定義了時間是有矢量方向的,然後,卻偷摸的使用負數時間成立的前提基於數學邏輯進行推衍。超時空這種數理玄幻也就產生了。實際上,非歐類數學也是使用的這種改變前提定義的方法,以形成新的數學體系。

以上這是時空系列的表達,至少大部分是基於相對論的四維時空理論基礎,進行的擴展引申。時空並不是一個實體的存在,而是容納星系、星體、星際物質的一個動態空間的概念。


星系基礎的劃分

面對星空,基於星系基礎的表達,是依據切實的觀察結果的概念定義。可是由於星系的大小不一,而又沒有明確的概念標準定義,這方面的概念有點亂。原因在於,各自研究以及觀測的發展過程,不斷發現新問題。

星系,總星系,總星系團,超總星系,這是一種系列劃分。簡單理解,星系組成總星系;總星系組成總星系團;總星系團組成超總星系。

太陽系算星系,銀河系算總星系,銀河系這樣尺度的多個星系構成總星系團。

但是,對於總星系的尺度理解,又出現嚴重分歧。

有觀點認為,總星系是一個比星系更高一級的天體層次,它的尺度可能小於、等於或大於觀測所及的宇宙部分。這不能算分類,而是一種構想。因為不清楚總星繫到底可以多大。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總星系是200億年以前在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這種大爆炸宇宙學解釋了不少觀測事實(元素的豐度、微波背景輻射、紅移等)。

而超總星系的分類一種觀點認為是100光年左右,150億年左右的年齡。這與實際觀察到的我們所在總時空的部分是差不多的。

基於這樣的概念含混問題,又產生了另外一種更現實一些的星系劃分方式。基於我們銀河係為基礎的劃分。

本星系--本星系群(團)--二級星系團(本超星系團)--超星系複合體--?

本星系群就同附近的50個左右星系群和星系團構成本超星系團,又稱二級星系團。空間範圍大約幾千萬至幾萬萬光年。

幾個或幾十個超星系團組成的星系被稱為超星系複合體。尺度在幾億光年到(理論推算)10幾億光年。星系的典型速度約為1000公裡/秒。(這是相對於地球的速度?)

還沒有由超星系團組合成的集團(極超星系團或超超星系團)被發現,是否存在比超星系團更大的結構也還在爭辯中。

迄今為止,最大的星系團,是由NASA的斯皮策望遠鏡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經過拍攝,科學家從2.5億個天體中發現的,遠在85億光年外,目前它只有一個名稱,(MOO)J1142+1527。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宇宙中存在的五個最大的天體結構之一。該星系團,由萬有引力將幾千個星系束縛在一起而成,而每個星系都包含幾百億個恆星,總質量大概相當於1千萬億個太陽。

筆者最想知道它的尺度,可是介紹中居然沒有尺度的信息。這就是現代天文學能夠提供的很不全面的信息。你想知道的,通常它並不知道。這才導致數理玄學總是喜歡來幫天文學的忙。

但不管怎樣,這是迄今為止最靠譜的基於觀測的星系級別體系的劃分。

筆者關於星系和時空級別的劃分

基於對星系方式劃分的研究,再結合時空方式的劃分,筆者對以上概念進行了整理,並形成尺度對應。

筆者的總時空尺度劃分:


現在各級星系、時空尺度的對比分類


筆者對時空及星系的綜合迭代分形分類

這是筆者對宇宙各級星系、時空尺度的重新劃分,對於宇宙相關內容,筆者採用了?來表達。基於螺旋總時空的架構,除了對總時空級別的尺度,筆者存在質疑,在後續連載中會公布計算結果和計算過程。其他尺度,遵照現有的尺度標準的大概範圍,畢竟是基於現在觀測的結果。在普通的時空尺度中,螺旋時空對尺度的影響並不大,僅僅是直線與彎曲的誤差。唯獨對於總時空,這已經不再是誤差問題。

對於宇宙的了解,一直是人類想知道並努力探索的內容之一。僅僅是文明從未徹底搞清楚宇宙,一直在努力研究。哪怕是今天,唯物地談宇宙,就會發現,宇宙如此浩渺,我們依然如井底之蛙。

相關焦點

  • 我們這個總時空半徑可能比現在的理論預期小約7.28倍6-2
    總時空如果就是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結構,那麼我們實際同時處在總時空星系、超總星系、總星系群的一個旋臂上。基於這樣的前提建設,我們所遇到的觀測問題與在地球上看銀河系是一樣的問題。我們所處的總時空,基於宇宙學邏輯,粗略的幾何考量就是銀河系意義的放大分形。只有思想跳出總時空星系俯瞰總時空星系,我們才會深切感覺到這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麻煩帶來的觀測問題。
  • 淺論高維度空間與時空扭曲
    t為某一常數,即在某一時刻,空間為一平面,這正是我們的認知過程,同理,當時間連續變化時,我們處在三維世界中,以上可以對時空關係進行微分運算求得,這個說明我們的認知是對自然界的主觀反映,t為零的時刻不是宇宙誕生的時刻,是我們自己意識誕生的時刻,這個是關鍵,以上的數學運算是用來類比說明問題,怎樣得到一個時空扭曲的高維度空間呢?
  • 宇宙的「時空缺口」被發現:平行時空真的存在?
    三體網訊(羅輯)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目前正在對一處直徑達7億光年的神秘時空進行研究,這裡幾乎沒有任務星際物質,連星系都很少,空蕩蕩的時空綿延數億光年。宇宙中為什麼會存在如何空無一物的時空,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迷。一些理論物理學家認為,7億光年的空洞是宇宙通往其他時空的通道,這本宇宙與平行宇宙之間重疊的部分,這裡的物理定律不適用於我們所處的宇宙。歐洲空間局普朗克的觀測結果顯示,這個發現支持了平行時空存在的猜想。
  • 總時空「氣球」的遠端超光速膨脹嗎?這是現代「天大」的疑問6-3
    而且,一旦奇點黑洞存在,總時空形成螺旋時空結構,那麼,星系的紅移很好解釋,而且遠端的星系紅移不可能超光速,因為星系是沿著螺旋時空的總體方向運動,而現在紅移的設定方向是基於奇點黑洞的中心輻射。甚至輕易就能解釋現在天文理論不能解釋的「宇宙觀測空白區」的問題,那就是由於基於地球這個特定觀測點(也就是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這個特定觀測點)的光線彎曲造成的觀測盲點。在別的星系複合體上觀測也會有觀測盲點,但是「空白區」的位置就變了。而我們銀河系所處的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就是總時空旋臂的圖中位置,它的尺度沒有超過旋臂理論推算寬度。
  • 如何利用螺旋時空解釋現代天文觀測不能解釋的「宇宙空白區」現象
    天文觀測中發現的「宇宙空白區」現象現代科學也承認,由爆炸產生的宇宙、其物質星體應該是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宇宙間的,而事實上在宇宙內所有星系(如銀河系或其它河外星系)的周圍,都存在著巨大的宇宙空白區,即沒有星球和星體存在的空間,這種現象的出現很顯然是與爆炸產生宇宙說不相符的
  • 引力是時空性質,不是由時空曲率產生的!
    時空曲率大說明周圍的物質質量大,那麼引力場就強。這是種正比關係,好像很對。可是為什麼不這樣理解呢? 物質質量很大,時空曲率大,引力場強。所以物質時空是引力的源泉! 不是時空曲率。但是用物質來解釋引力,不能脫離彎曲時空。這就是我觀點。好像回到了牛頓的經典時空。我說no!! 物質和物質空間是引力的源泉,不僅適用於經典時空【低速】,也適用於彎曲時空【高速】。
  • 遠方星系的紅移是否可以超過光速?基於螺旋總時空不會超光速1-3
    這個值的實際螺旋長度的值的範圍通常應在r-2πr多一些之間。距離觀測點較近,距離引力中心較遠,那麼接近直線光線,會逼近距離等於半徑長度;距離觀測點遠,距離引力中心較近,那麼螺旋不僅僅是一圈,會超過2πr還會多一些,但筆者認為不會達到標準螺旋的3πr。因為3πr會導致發射光線的重疊。(光線方式解讀的前提就是光線不能重疊。)
  • 預測我們這個總時空的全景照片6-1
    未來的連載,將基於奇點恆星大爆炸之後,奇點黑洞依然存在這個前提假設,來推理大爆炸n年以後,總時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大引力中心的現成的比對對象就是銀河系這個相對標準的螺旋星系。儘管相對於總時空,它差了三級:銀河系-總星系-超總星系-總時空星系。
  • 宇宙暗處可能存在時空裂縫,通過它可能實現空間穿梭或者時間旅行
    時空穿越雖然只是科學家理論猜想中的事物,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對此的研究探索也在不斷深入。只不過,科學家研究探索的時空穿梭跟小說中的時空穿梭,時間旅行是不一樣。在科學家的認知裡,穿越時空前往不同的時間線甚至是到達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似乎還是處於一種幻想中的事物。可如果是空間跳躍形式的時空穿梭,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 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是一場關於時空的追尋
    地球赤道的周長大約為4萬公裡(4x107m),一光年大約能繞地球赤道2億4千萬圈。光年通常被用來度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和星系的直徑,我們所處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太陽是銀河系中較為典型的恆星,它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為2.61萬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是10萬光年。
  • 時空扭曲
    愛因斯坦預言的時空扭曲現象最近被科學家們在中子星附近觀測到,中子星是目前人類在宇宙中可以觀察到的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時空扭曲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內容之一,目前,科學界還存在著爭議 。形成分析時空扭曲時空扭曲是因為平行宇宙在質量趨於零的物質中會形成空間錯亂,從而沒有我們能理解的時間概念。
  • 時空悖論不能解釋復聯4中的穿越,如果是無窮空間穿越呢?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時空悖論是什麼?「時空悖論」也叫「 外祖母悖論 」,是指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這個殺死外祖母的人還會不會存在的理論。這是一個矛盾的理論,就如同復聯4中的一樣,如果回到過去殺掉了幼年的滅霸,這一些都不會發生,那誰又會去過去殺掉滅霸呢?
  • 時空膨脹的量子化
    對「小宇宙」和「大宇宙」,「小星系」和「大星系」的觀測和認識符合哲學結構論和認識論的「等效原理」。由於星系和宇宙處在永恆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星系的碰撞與合併,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和大膨脹的演變都是一種永恆運動和變化的形式。
  • 高維時空的演繹(14):宇宙有多大?
    現在計算出銀河系裡大多數的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範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裡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
  • 陪你讀書:《空間簡史》開啟你的時空之旅
    宇宙是有邊界的嗎?《空間簡史》討論了人們對空間認識和發展的過程,大到星系宇宙,小到微觀物質,都是空間內的存在。《空間簡史》裡有這樣一段話:時空是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再也沒有比時空問題與我們人類關係更密切、更直接的了。人一降生下來,就立即投入到了時空的懷抱。人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對自身生存的時空有了漸漸的認識,並各自都對此有著無限的遐想。
  • 宇宙時空之旅
    從布魯諾走出那個帳篷,宇宙的無盡顯現在他的眼前,教會燒了他的身體,卻遠遠不能禁錮他的靈魂,他的靈魂、他的思想在無盡的宇宙裡漂移。《宇宙時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史,又能夠形象乃至是煽情地激發出普通人對於科學的崇敬,嚴肅的態度給人以無限哲思。
  • 由「物」觀時空:空間的本質論證的出現,時空理論的深化
    在人們認識時間、空間的歷史過程中,一般說來,關於時間對物質運動的依核關係,比較容易理解。但對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總覺得好像是沒有物質存在的空無。《管子》書中的《白心》、《心術》等篇雖然講過「氣」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是對空間的本質並沒有具體的論證。
  • 科學家發現了「時空扭曲」的現象,「時空旅行」或許不再是空談
    時間和空間,在我們的常識中都是無法幹涉同時也無法改變的,但是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穿梭時空和跨越空間傳送的鏡頭,那麼在現實中人類有機會實現這樣的技術嗎?是否可能跨越時間長河旅行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宇宙中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既然說到這裡,那麼就不得不提出維度的概念,在現代物理學中,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的本質是多維的,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三維時空之外還存在更多的維度,只不過這些維度我們無法感知也無法理解。
  • 宇宙的背景-時空深度
    由於愛因斯坦的研究,愛因斯坦發現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時間與空間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平滑時空,物體在空間的運動,會影響它的時間表達。而宇宙大爆炸學說的重要支持證據之一,就是來源於相對論的方程。物理學家認為,要求光速在所有參考系中相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要求時間不能視為與三維空間分開,時間與空間反而是糾纏的,時間隨觀察者的速度變化,擺脫了傳統絕對時間與絕對靜止的概念。在廣義相對論裡,時空不像原來那樣平坦,而是被處於其中的質量與能量彎曲或變形。
  • 大腦=宇宙?每個細胞都有完整的時空
    宇宙是萬事萬物的總稱,來自虛無卻又無中生有,孕育出無窮盡個星系和日夜奔流的星辰。宇宙就像一個有智慧的個體,用無形之手操縱著無數個生命在時間的長河中有序地穿梭,生生不息。我們都知道目前宇宙的可觀測半徑約為465億光年,但是這並不是宇宙真實的大小,更遠之外的宇宙我們無法觀測,也得不到任何信息,即使如此科學家們也從未放棄過探究這個宇宙的奧秘,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除了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外還能怎麼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