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總時空半徑可能比現在的理論預期小約7.28倍6-2

2020-08-22 霹靂火76228767


我們這個總時空的螺旋總時空構想圖

標題全文應該是:如果我們這個總時空的奇點大爆炸後,總時空奇點黑洞依然存在,我們這個總時空半徑會比現在的理論預期小約7.28倍。

複雜的事情簡單想!總時空如果就是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結構,那麼我們實際同時處在總時空星系、超總星系、總星系群的一個旋臂上。基於這樣的前提建設,我們所遇到的觀測問題與在地球上看銀河系是一樣的問題。

我們所處的總時空,基於宇宙學邏輯,粗略的幾何考量就是銀河系意義的放大分形。

只有思想跳出總時空星系俯瞰總時空星系,我們才會深切感覺到這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麻煩帶來的觀測問題。

筆者的總時空螺旋模型與現在的氣球狀星球模型的區別

現在的我們這個總時空的模型分歧實際就兩個,我們所在的總時空是相對扁平的螺旋總時空星系還是氣球狀的爆炸結果。筆者並不談所謂的宇宙模型。基於現在的觀測能力,能證實或者證偽上述兩種可能性就已經很吃力了。

這裡重點討論的是我們所處的總時空星系,對於這種級別以下的星系,實際可以有四種主要幾何形狀的選項:

四種特徵性的星系、星雲形態

現代西方天文學採用了4的球狀輻射模式,而筆者採用了1的扁平螺旋模式。

各級別星系的形狀

現在觀測到的總星系級別是薄餅狀的。基於銀河系的分形放大,依然是扁平的。

室女座超星系團或本超星系團是一個包括地球屬於的銀河系所屬之本星系群在內的一群星系組成的超星系團。其形狀類似平底鍋裡的薄餅,覆蓋一塊直徑約為2億光年的區域。

再大一級就是超總星系。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約5.2億光年。室女座超星系團只是拉尼亞凱亞的一部分而已。

這一級搜集的材料未見幾何形狀的描述。

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是一個容納本超星系團即室女超星系團(包含本星系團裡面的本星系群(銀河系所在的星系群)的本超星系團)的超星系團或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尺度大約是10億光年長,1億5千萬光年寬。

這一級的描述是大尺度的纖維狀。實際就是上圖2的擴展。依然存在這種級別星系的引力中心特徵。但是這種中心引力的影響由於尺度的原因是相對較弱的。同時,星系「赤道」方向的引力優勢不明顯了。

史隆長城的尺度約13億7千萬光年長。容納了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絲狀結構。

下文介紹的星系,與銀河系還有沒有關係從介紹中就無法明確了。暫且認為是史隆長城之外的結構。也就是筆者劃分的超總星系的級別了。n個超總星系組成我們這個總時空星系。

巨型超大類星體群(Huge-LQG或U1.27)是一組可能是由73個類星體組成的超大類星體群,它的大小大概是40億光年左右。(還一種說法是90億光年。)在它被發現時,被認為是在當時可見宇宙中已經確認的最大、質量最重的已知結構。

這樣的尺度,已經讓天文學家們感到驚愕了。在以往的天體物理學模型中曾限定了宇宙中所存在結構的規模上限是其尺度不應超過12億光年左右(筆者的判斷是半徑22億光年,下文介紹來源)。而這個觀察結果,已經是一個新的物理問題了。而且曾經認為的大尺度均一性,到這種級別依然沒有體現出來。纖維狀結構,不能意味著均一性。

而更大的問題隨之又來了。目前觀測到的最大的結構是100億光年的武仙-北冕座長城。

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集群。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30億秒差距),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22億秒差距,在紅移空間的紅移速度150,000 km/s),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的紅移值為1.6到2.1,相當於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它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在武仙座和北冕座。

這個長城的尺度也超過了筆者基於螺旋總時空的半徑22億光年的測算。好在,這一方面屬於方法計算誤差範圍,另一方面如果它是銀河系「之外」一圈的螺旋就可以接受的。

測算星系尺度的計算誤差來源


銀河系本星系群中光線彎曲的特徵,帶箭頭的白線為光線

我們以銀河系本星系群中的光路圖為例。這個體系的特殊性在於其引力中心是雙星系構成的虛擬引力中心,而不是有中心引力星系。

光線由於引力作用在虛擬引力中心附近發生強烈彎曲,這會導致我們測量的光年尺寸越遠,誤差越偏大。例如這個雙引力的另一個來源室女座,我們觀測距離是5500萬光年,這是基於光線是直線的距離表達。但實際上由於光線彎曲,它與地球的實際直線距離大約在3500萬光年左右。實際這就是線段與弧長長度類似的數學問題。居然有這麼大的誤差。

而對於武仙-北冕座長城這種長度百億光年的結構,這個百億光年本身就是螺旋的一部分,實際直線長度要小於百億一些。而它的寬度計算誤差較小,依然可以採用。也就是基本還是球形。

而它距離地球100億光年,這個尺度受螺旋光線影響最大,實際直線距離約在50億光年左右。

在螺旋總時空構想中雙魚、武仙的安排

我們可以將武仙-北冕座長城以及包含我們銀河系的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畫在螺旋總時空的構想圖中。圖中綠線是光路圖。這種安排,就會產生現在的觀測結果。而且長城的尺寸並不成為螺旋總時空的技術問題,很合理性的尺度擴展。

筆者的超總星系的尺度是5-22億光年,這是基於銀河系所在螺旋位置對銀河系附近螺旋時空尺度的估算結果。武仙-北冕座長城,雖然寬約70億光年,依然屬於超總星系。基於這樣的觀察,螺旋在這裡進一步尺度放大,筆者的總時空示意圖中這部分的螺旋放的寬度不夠大。

在筆者的螺旋時空中,n個超總星系構成我們這個總時空星系範圍。

基於現代技術總時空可觀測區域的俯視圖的預測圖

基於現代技術總時空可觀測區域的俯視圖

俯視圖可以畫出來整體的總時空星系的大概的螺旋形態。

基於簡化螺旋的方式採用540度的螺旋來表達整體的螺旋。因為引力中心附近的螺旋已經難以細節分辨,就像我們可以看到的黑洞視界部分,實際就是細節螺旋的混亂甚至接近交織的部分。這部分並不會造成觀測尺度上的主要影響。

540度螺旋的實際長度是:2πr*1.5=3πr。由於在長度考慮上放棄緊緻螺旋部分,且為求簡化,筆者採用近似圓的方法估算其長度:2πr,則直接使用外切圓的方式粗略估算螺旋半徑。

基於以上數學建模簡化前提,對這種總時空星系以及其光路圖進行分析。

總時空邊界的測算

光路的螺旋是比實際星系的螺旋要大得多的螺旋,假設用一個從我們這個總時空奇點黑洞發射出的光子的運動極限半徑來標註總時空的外延,這就是所謂的總時空的主要邊界。

利用相對論方法計算,其半徑就是3ct(基於地球到奇點黑洞距離的3倍,按現在的理論是地球距離奇點是138億光年,那麼138億光年*3就是光子界的半徑)。再考慮一些比光子還要小的量子能量形成的彌散,再增加66億光年。這也就是現在天文學球形總時空設想的尺寸是直徑960億光年的來源。

(138*3+66)*2=960億光年。

這個邊界是理論性的,現在觀測不到。哈勃最遠觀測的星系是134億光年的GNz11星系。只能採用紅外或者r射線探測器等特殊觀測設備,或能看到這種非可見光意義的稀薄的能量區的一部分。

而假設總時空奇點存在,且形成了螺旋星盤,那麼地球到奇點的直線距離就不是直線意義的138億光年了,其螺旋半徑是:138/2π=21.97,約等22億光年。

而我們所處的總時空還要加上量子彌散區域的尺寸,66億光年:

則這種方式計算的我們這個總時空的邊界半徑是:

22*3+66=132億光年

這樣的螺旋總時空比現在的總時空計算值小了960/132=7.28倍。

這個計算過程中,相當於出現兩個66,即便考慮誤差也是同級別的數字,這是數學巧合還是有特殊意義,筆者並不清楚。如果不是數學性的巧合,那麼意味著相對論理論計算方法的3ct與增補的量子空間的半徑是一致性的。這就需要繼續研究了。

待續。。。。。。

如何給星系定位?現在的定位方式是否正確呢?

相關焦點

  • 預測我們這個總時空的全景照片6-1
    我們這個總時空的預測效果圖,紅色是我們現在可能觀測到的區域當然,你應該明白這樣的推理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僅是生活在銀河系的旋臂中,還生活在總星系、超總星系、我們這個總時空星系的旋臂中。強調我們這個總時空的意義在於,數理上,可以有其他沒有實體引力中心方式的總時空模式,未來連載會討論。由於筆者的推理是在大爆炸之後,奇點黑洞依然存在,那麼才會有這種特定的我們這個總時空的數理預測模型。
  • 大爆炸的總時空奇點是否必須存在?這個奇點缺乏物理支持證據3-3
    一、我們這個總時空奇點如果存在,得有多麼大?銀河系的上一個級別是總星系,總星系再擴大一個級別是超總星系,而我們所在的總時空由n個超總星系構成。形成這麼大的單體穩定結構--總時空奇點(奇點恆星或者奇點黑洞),並且需要一個可以讓其穩定一段時間存在的結構理由。這方面有理論爭議。從質量而言,這個奇點的質量是總時空現在可觀測部分的質量總量還要多。
  • 總時空「氣球」的遠端超光速膨脹嗎?這是現代「天大」的疑問6-3
    總時空中丟失的理論質量主要在這部分。觀測結果與星系當下的定位現在觀測的深空中心背景輻射圖距離計算的奇點30萬年,也就是螺旋光線總長約138億光年。經過折算,奇點黑洞距離我們的直線距離僅僅約39億直線光年。我們把總時空奇點黑洞當作靜止的定位點。
  • 基於螺旋總時空不會超光速1-3
    但是奇點尺度不會為0,只能逼近,0這個尺度代表的是奇點質點的引力中心的位置;而且,光子會衰竭、會凍結,不可能產生無限長的螺旋光線結果。在發射光線不重疊的極限情況,螺旋長度也僅僅是逼近標準螺旋的3πr。理論上,基於導數或者微積分的方式,能得出這種確切的、變化的螺旋距離公式,筆者尚未搞定這個公式,只能先用這種方式力求發現現在可能存在的理論問題。
  • 宇宙、總時空、星系、時空、空間並不能混用4-2
    超過138億光年,再遠,或者時間更前,現在天文學的觀測暫時又無能為力了。只能基於現有現象、現有理論、數理邏輯,再度猜想,形成各式各樣、眾說紛紜、甚至自相矛盾的宇宙學假說和宇宙數理玄學假說。現代的天文學發現,奢談宇宙,現在還是依然言之過早。因此開始收斂了過度的唯心熱情,變得唯物一些起來。開始談論總時空、限制性的我們這個總時空、總星系等等,避談宇宙。
  • 我們憑什麼相信大爆炸宇宙論,又憑什麼不相信這個理論?
    所以哈勃的發現暗示了宇宙有一個大爆炸時刻,這個時刻起源於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也許有人會說,宇宙起源會不會是一個較大的球或者一個小宇宙呢?根據愛因斯坦場論,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物體一旦縮小到自己的史瓦西半徑以內時,就必然會塌縮成一個奇點。
  • 宇宙大爆炸前沒有時空,也沒有物質,那奇點有溫度嗎?
    許多人對宇宙大爆炸前的奇點充滿了好奇,但說實話,我們人類是宇宙大爆炸後的產物,只能夠了解自己這個時空裡面的事情,宇宙大爆炸之前不屬於我們這個時空,因為那時候時空還沒有出現。因此現在任何理論對宇宙大爆炸前的理解都是一種猜想,並非定論。
  • 有人說是黑洞扭曲了時空,導致地球圍著太陽轉,這個說法靠譜嗎?
    太陽在太陽系這片時空上,所扭曲的時空是厲害的,這個時空旋渦半徑有1光年。地球等八大行星以及拉七雜八的各種較小天體,都被太陽這個扭曲的時空漩渦所捕捉,這些天體只有通過速度與這個漩渦抗衡,所以就全部圍繞著太陽旋轉。
  • 宇宙中有可能出現1光年半徑的星球嗎?
    假如這個星球存在,半徑為一光年,直徑就是2光年,將近19萬億公裡。當然據說現在最大的恆星是位於麥哲倫星系的蜘蛛星雲的中心地帶的藍特超巨星R136a1。直徑有說為太陽的3200倍,但不確定。但這比直徑2光年的星體仍然差了不少。為了能找到這類星體,咱們先確定星體的種類,排除一些不可能的。
  • 新的宇宙理論——時空本質上是隨機的、顆粒狀的
    因為能量等於質量(E = mc)和大規模生產時空曲率,真空能量波動產生時空曲率波動。這進而導致時空中點間距離的波動,這意味著,在小尺度上,時空是嘈雜的、隨機的。距離和時間變得模糊不清。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不太小區域內的量子漲落,這個區域內的漲落會趨於平均。但是如果我們觀察一個無窮小的區域——一個點——我們會發現無窮大的能量。
  • 怎麼理解M87黑洞65億個太陽質量濃縮到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裡?
    原子是我們三維空間世界的物質,怎麼能夠形容奇點呢?這個問題大概是說距離我們5500光年的M87星系中心黑洞,人類首次正式拍攝到這個黑洞的照片,這個黑洞約太陽質量的65億倍。雖然題目沒有點明,但討論問題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命題,現在我們就按照這個黑洞來扯皮。
  • 怎麼算恆星型黑洞的史瓦西半徑,我們的地球會被黑洞吞噬嗎?
    當一顆高達太陽質量數十倍的恆星,在耗盡內部的所有能源之後,便會在之後的坍塌過程中形成一個恆星型黑洞。那麼,這些無法直接觀測到的恆星型黑洞,科學家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找到的?其史瓦西半徑又是如何通過逃逸速度計算得出,我們的地球有可能被黑洞吞噬嗎?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 弦理論中的宇宙:一個「越小就越大」的循環世界
    當然,所有維度空間(包括高維度空間)的最小尺寸,理論要求都是普朗克長度,並且是圓形,但它們可以更大,如100倍普朗克長度——我們仍然無法感知,如10^61倍普朗克長度——這就是我們可以感知的宇宙三維空間。
  • 「天鵝座X-1」奠定了神秘天體理論的基礎
    1916年,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運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計算得出的一個結論,這個理論直到1971年被證實,當物體的實際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的時候,這個物體就變成黑洞。舉例說明: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約為3千米,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只有9毫米,也就是說如果把地球壓縮成直徑1.8釐米以內,地球就會變成黑洞。
  • 史瓦西半徑又是啥?
    此時此刻,大自然無疑是給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提出了一個莫大的挑戰,一如在大話西遊裡紫霞仙子向全世界宣稱的那樣:誰能拔出我的紫金寶劍,誰就是我的如意郎君。十年後,愛因斯坦站了出來,並且使用一種顛覆人類認知水平的理論拔出了那把「劍」。拔劍的人云淡風輕的說,我的這個理論將適用於整個宇宙。下面是關於該理論的簡單描述及其推論。
  • 宇宙年齡138億歲,半徑卻有465億光年,這裡面有什麼矛盾嗎?
    根據哈勃常數值為67.8~82.4這樣一個範圍,按哈勃定律表達式計算,得出可觀測宇宙半徑465億光年的地方,星系退行離開我們的速度達到光速的3.2~3.9倍,大大超過光速。根據膨脹速度反推過去宇宙膨脹的時間,就能夠的得出相對的宇宙年齡。
  •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顯示,太陽系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之所以一直無法觀測到,因為它可能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原初黑洞,它的半徑約為5釐米,但質量卻是地球的5~15倍。,把塞德娜拉到了一個高軌道,而這個天體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如果這個結論在未來進一步獲得證實,那意味著,要麼闡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本身有問題,要麼許多基於現有質子大小計算所使用的裡德伯常量(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是錯誤的。不管是何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寫基礎物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