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2020-05-11 大眼識珠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顯示,太陽系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之所以一直無法觀測到,因為它可能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原初黑洞,它的半徑約為5釐米,但質量卻是地球的5~15倍。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天文學家自從發現太陽系最遠的一顆小行星「塞德娜」後,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神秘蹤跡逐漸顯露。塞德娜的公轉軌道非常接近橢圓形,近日點和遠日點分別約為76天文單位和937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裡。物理學家觀測賽德娜的繞日軌道,發現它的軌跡有些「古怪」,不在黃道面內,同黃道面有很大的傾角。這與以前觀測天王星(太陽系第七顆行星)軌道異常相似,猜測天王星之外可能還存在未發現的行星,給它提供了額外的引力,幹擾了天王星的軌道。此猜測最後得到了確認,人們發現了太陽系第八顆行星的海王星。海王星的無論直徑或體積均小於天王星,但質量卻大於天王星,大約是地球的專17倍。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這次,物理學家猜測塞德娜軌道異常的小行星,可能也受到了一個未發現天體的引力幹擾,把塞德娜拉到了一個高軌道,而這個天體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根據計算,這個天體的質量為5到15倍地球質量,軌道半徑大約300至1000個天文單位。這就意味著它繞太陽公轉一周可能需要3萬年。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物理學家根據引力透鏡效應,在此處發現了好幾處引力異常區域,這也預示著太陽系還存在未被發現的大天體,這和計算小行星引力幹擾的結果也相符。依照這些數據,物理學家相信太陽系的確存在第九大行星,那它是什麼呢?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近期,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傑姆斯·恩溫與英國杜倫大學的雅各布·舒爾茨在預印本網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太陽系中未被觀測到的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顆原初黑洞。

假如真的是黑洞,為什麼會圍繞太陽公轉呢?物理學家依據太陽系天體的運行規律,推測這個黑洞很小,性質雖然類似於通常所說的黑洞,但是它的形成和演化比較特別,屬於「原初黑洞」, 質量也只有地球5~15倍。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黑洞具備的吸積盤,而原初黑洞卻沒有吸積盤。想要直接觀測是基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藉助引力透鏡效應。換句話說,就是有天體發出的光在經過它時,會被它的引力作用偏折。如果觀測到符合預期的偏折現象,就能證明它真的存在。

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存在原初黑洞,半徑5釐米質量是地球15倍

根據推測,如果這一顆原初黑洞真的存在,它不可能是在太陽系內誕生的,有可能是一顆「流浪黑洞」。這是因為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形成之後的殘留物,想要形成黑洞這種天體,這些殘留物遠遠是不夠的。因此這顆「原初黑洞」很可能是系外來客,它是在經過太陽系時,被太陽的引力俘獲,成為了太陽系的天體。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
    在冥王星被剔除出九大行星的行列後,對於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第九行星、如果存在,這顆星體又是什麼來頭,天文學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一項近期發表於預印本網站的研究中,英國杜倫大學的物理學家雅各布·舒爾茨(Jakub Scholtz)與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傑姆斯·恩溫(James Unwin)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顆原初黑洞。
  • 太陽系裡可能有一個黑洞,3年以後,我們或許就可以「看」到它
    在此之後,尋找「第9行星」再一次成為了天文學界的熱點,根據觀測數據,科學家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為地球質量的5至20倍,其運行軌道距離太陽200至800個天文單位(如下圖虛線所示)。為了解釋這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詹姆斯.恩溫和英國杜倫大學的雅各布.舒爾茨在2019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太陽系裡可能有一個黑洞,具體點講就是,這顆神秘的「第9行星」,可能是太陽系中的一個黑洞,根據他們的計算,這個黑洞的半徑只有5釐米。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初黑洞
    我們都知道,宇宙天體之間是有引力存在的,質量越大的天體,其引力越強,對周的天體也會產生更明顯的影響。根據科學家的猜測,太陽系邊緣的這個第九號行星,它如果存在,其質量是地球的5-10倍。這樣的行星已經算得上超級地球,如此巨大的一顆行星存在於太陽系邊緣,那麼其產生的引力必然會對周圍的很多天體產生明顯的引力影響。
  • 太陽系內可能存在黑洞嗎?為什麼英美科學家認為第九行星是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目前太陽系被認為的八大行星有金星、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發現最晚的是海王星,在1846年被發現。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 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
    新研究: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在太陽系邊緣,科學家信誓旦旦存在神秘的第九行星,其巨大引力可解釋太陽系邊緣種種異常軌道現象。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表明,假想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大爆炸後不久就存在的微型黑洞。
  • 它可能是個小黑洞,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
    而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學界一直議論紛紛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葡萄柚大小的微型黑洞。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的行星定義重新修訂後,冥王星(1930年發現)從太陽系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為此引發了學界長期兩極爭論。其實在當初冥王星發現後,科學家就發現它和其他的行星有點不同。
  • 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且它是一顆胡柚般大的黑洞嗎?
    一直以來,一些人認為太陽系存在著第九大行星,甚至有一種理論認為,這個第九大行星是一顆葡萄柚大小的黑洞,其質量為地球的5~10倍。他們認為這個黑洞就存在於奧爾特雲帶。如果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有地球質量5~10倍,而且是以黑洞的形式存在,其史瓦西半徑就有45~90毫米。胡柚直徑一般在75~95mm之間,因此這個黑洞有胡柚大小的比喻是恰如其分的。奧爾特雲真的有黑洞,對我們有威脅嗎?黑洞最恐怖的力量就是引力。
  •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遠?太陽系存在黑洞嗎?
    太陽系附近的高清星圖,各位有興趣可以下載了仔細研究下我們的周圍有哪些天體!麒麟座V616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9-13倍,並且它還有一顆伴星,質量大約只有太陽的0.5倍!從這個黑洞的質量上來看,已經遠大於恆星級黑洞初始的約3.8倍太陽質量,想必其在這漫長的生涯中吞噬了不少物質其實看到黑洞和伴星,就無法讓人不聯想到這個恆星被其相伴的黑洞吞噬,當然發現這些黑洞其實也有恆星的功勞,因為其光譜紅移和黑洞吸積盤的高能X射線,才得以上我們發現了黑洞的存在!
  • 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黑洞:10倍於地球質量但只有保齡球大小
    一項全新的理論表明,它可能根本就不是一顆行星。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原始黑洞---它很小,「可以放在你的手掌裡。」來自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傑姆斯·恩溫(James Unwin)告訴《大眾機械》雜誌:「原始黑洞通常形成於宇宙早期,因為它們通常是由於物質在原始分布中的密度過大而形成的。」
  • 「第九顆行星」發現關鍵證據,太陽也受到影響,會是原初黑洞嗎?
    很多人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已經探索完了太陽系,不會存在一顆沒有被發現的行星。事實恰恰相反,太陽系的廣闊一次次打破了我們的認知,其外圍被包裹在奧爾特星雲中,我們都沒辦法知道太陽系周邊是什麼情況。兩年前,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沒有發現的行星!
  • 太陽系中有一個黑洞?擾動太陽系的神秘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在探測土星時,根據觀測數據,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還有其他大型行星存在。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後默默地發揮引力影響。這顆行星被稱為太陽系「第九行星」,又稱「行星X」,據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可能是冥王星的4500倍,約為地球的10倍左右,距離太陽450億至1500億公裡,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求2萬年的時間。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黑洞靠近地球,看看會發生什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1立方釐米黑洞有多大。 黑洞本身實質在奇點,而奇點是沒有體積的,或者說無限小體積的。這裡說1立方釐米只能理解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球形體積,根據球體積公式V=4/3πr^3計算,1cm^3體積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約為0.62cm,我們地球的史瓦西半徑約9毫米,因此這個黑洞比地球質量要小。
  • 如果有一個一立方釐米的黑洞靠近地球,會發生什麼?
    這裡說1立方釐米只能理解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球形體積,根據球體積公式V=4/3πr^3計算,1cm^3體積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約為0.62cm,我們地球的史瓦西半徑約9毫米,因此這個黑洞比地球質量要小。那麼這樣一個黑洞質量有多大呢?這就要根據史瓦西半徑公式來計算了。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為:R=2GM/c^2。這裡R為史瓦西半徑值,G為引力常量,M為天體質量,c為光速。
  • 遠古黑洞可能就藏在太陽系邊緣
    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26屆國際天文大會通過第5號決議,天文學家聯合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從「行星」之列中除名,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分」算是確定下來了。冥王星失去了老九的頭銜,但是柯伊伯帶許多天體發生的異常現象卻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
  • 太陽系9號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地球在太陽系中,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鄰居」。
  • 太陽系「老九」是個黑洞?
    雖未觀測到「P9」,但有人通過計算機模擬推測了它的參數:距離太陽200至800個天文單位,質量是地球的5—10倍,繞太陽一圈得3萬年……  流浪的不一定是地球,還可能是黑洞  天文學家過去相信,在海王星外存在新行星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這個區域的物質太稀薄,要長出一顆大行星,需要時間太漫長。
  • 對於一個體積為1立方釐米的黑洞,可以存在非常久的時間?
    根據史瓦西半徑公式:r=2GM/c^2對於一個體積為1立方釐米的黑洞(事件視界所圍成的空間),它的史瓦西半徑為0.62釐米,質量為4.177×10^24千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70%。有答主認為這麼小的黑洞會瞬間蒸發,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根據霍金輻射原理推導出的黑洞壽命公式:由此可以計算出體積為1立方釐米的黑洞所擁有的壽命達到了6.13×10^57秒,即1.94×10^50年,這要比目前宇宙的年齡長得多。因此,這個黑洞並不會因為霍金輻射而瞬間蒸發,它可以存在非常久的時間。
  • 如果把太陽換成等質量的黑洞,地球會怎樣?
    宇宙中的恆星級黑洞都是從死亡的大質量恆星坍縮而來。根據奧本海默極限,恆星級黑洞的質量下限是3倍太陽質量,因為質量太低就無法坍縮成黑洞,而是形成中子星或者白矮星。雖然恆星不會自發地坍縮形成與太陽一樣重的黑洞,但宇宙中可能存在質量很小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