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中有8顆行星。冥王星於1930年發現,被列為行星。不過到了後來,科學家陸續在柯伊伯帶和離散盤中發現了質量和體積都比它大的天體,所以科學界一致認為,行星劃分的標準有必要重新定義,冥王星就這樣變成了矮行星,不再列入行星分類。九大行星成為歷史,八大行星的說法延續到了今天。
很多人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已經探索完了太陽系,不會存在一顆沒有被發現的行星。事實恰恰相反,太陽系的廣闊一次次打破了我們的認知,其外圍被包裹在奧爾特星雲中,我們都沒辦法知道太陽系周邊是什麼情況。
兩年前,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沒有發現的行星!隨後有人表示,那不是行星,是個「原初黑洞」!其位置能確定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海王星所處的位置差不多是太陽系的邊緣了,迄今為止,只有旅行者二號探測器去過。海王星之外的地方,依靠單純的觀測已經很難判斷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得從其他方面尋找證據,卡西尼號探測器在抵達土星時,便發現了一些異常情況。土星的運動軌道有一定角度的偏差,柯伊伯帶中有六個體型較大的小行星,它們的軌道傾角完全一樣。我們知道八大行星的運動軌道都在黃道面上,那作為太陽系的核心,太陽本身的自轉軸就應該是垂直於黃道面的。
然而經過觀測,太陽和黃道面存在大約為6度的傾角。這一切的跡象都表明了太陽系中有某種力量,幹擾了天體的運動,甚至連太陽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何找不到它?不要高估我們探索宇宙的能力,實際上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並不多,這顆行星的位置沒辦法判斷,我們掌握的數據不足以計算出它的準確位置。能夠確定的是,它的公轉速度極其緩慢,地球公轉一圈需要365天,它公轉一圈的時間是3萬年。
如果它的公轉速度夠快,科學家就可以從暗能量巡天計劃所拍攝的照片中找到它的蹤影,可是我們找遍了都沒有發現它,只能說明它的公轉速度緩慢,還沒有到達近日點。還有質量,行星的引力由質量決定,既然它的引力能干擾到柯伊伯帶內的天體,說明它可能是顆氣態巨行星,質量保守估計是地球的10倍。
與此同時,科學界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他們說壓根就沒有第九顆行星,那是個原初黑洞。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霍金提出來的,按照他的設想,宇宙在發生大爆炸後,有部分物質受到了擠壓,密度超高,形成一個個肉眼不可見的微型黑洞。它們的體積過小,沒辦法穩定位置,只能在宇宙中四處流浪。
言外之意便是原初黑洞大量存在於宇宙中,它們的半徑不超過30釐米,卻擁有強大的引力,幹擾天體的運動。而且它們擁有黑洞的所有特性,在吞噬物質的過程中,它們也會慢慢成長,變成巨型黑洞也是有可能的。巨型黑洞擁有著吞噬行星的能力,像太陽系這樣的小型恆星系,根本抵擋不住它。
太陽系中的那顆神秘天體,是行星還是原初黑洞,還有待證實。是行星,我們就得找到它的位置。是原初黑洞,我們就得做好防範。你覺得這個神秘天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