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天文學界正式將原「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劃為矮行星,這也就意味著,冥王星將不再作為太陽系的行星。自此,學界公認並且能被準確觀測的,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八大行星」。
但是,在北京時間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六顆天體在經過分析之後,他們發現其運行軌道有著極強的相似性,這種情況在自然條件下幾乎不可能存在。因此,他們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在太陽系的邊緣處,存在著現如今人類未觀測到的「第九行星」。這顆「第九行星」的引力作用,導致了這些海王星外的小型天體的異常運行。
隱藏於太陽系邊緣的「第九行星」
經過研究,這顆「第九行星」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只有如此大質量的行星,才能夠產生引力去影響天體的運行。但是,科學家認為,這一顆天體距離太陽十分遠,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320億千米,約為冥王星與太陽之間平均距離的5倍。
學界開始了對這顆「第九行星」的探測工作,但是至今沒有觀測到這顆神秘的行星。有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由於與太陽相距過遠,因此行星表面反射的太陽光極其微弱,幾乎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測。
所以在天文學界,對於這一顆未知「第九行星」一直保持著爭議,有人完全相信這顆行星的存在,有人對此極度懷疑甚至不相信這顆行星的存在。因此,在未有明確的觀測證據之前,這顆「第九行星」的假設的提出,也只能是假設,無法被社會所公認。
「第九行星」概念圖
1.「第九行星」可能是一顆外來行星
巴西國家天文臺羅德尼·葛姆斯(Rodney Gomes)教授認為,這顆行星有可能是一顆被太陽系外星系甩出的一顆流浪行星。在經過太陽系時,被太陽引力俘獲,最終成為了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只不過這顆行星一直運行在太陽系的最邊緣處,光反射弱,不易被觀測。
2.「第九行星」甚至不止一顆
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系內小型天體運行軌跡的研究,他們發現,不止是原本的六個海王星外小型天體的運行軌道受到未知引力的影響,在他們研究的其他小型天體中,也有不少天體受到未知引力的影響。而且這些小型天體的軌道改變,無法用一個方向的未知引力來解釋。因此他們認為,「第九行星」不止一顆,至少有兩顆,且很有可能有更多。
3.「第九行星」可能是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與我們平時所了解的由恆星死亡之後坍縮形成的黑洞不同,這類黑洞來源於宇宙早期大爆炸暴漲時物質的超高密度,即宇宙大爆炸時由於空間密度過高,物質自行坍縮形成的黑洞。
「第九行星」的估測質量巨大,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且計算得出其與太陽距離相當於冥王星與太陽距離的10至20倍。如此一個行星,若要完成一次繞太陽的公轉,需要上萬年的時間。因此,有科學家認為,這樣一個行星很難被太陽的引力所吸引,所以「第九行星」的存在可能性很低。且科學家在對其輻射能量進行探測時,也無法發現任何實際證據證明這樣一個行星存在。
因此,有人提出能產生如此大的引力去影響小型天體的運行軌跡,且不易被發現,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原初黑洞理論大小可以非常小,可以小到半徑只有不到一米。且原初黑洞不會有逃逸光,也不會產生紅外輻射,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麼觀測不到「第九行星」。
「第九行星」或許是一個黑洞
雖然現在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第九行星」 的存在,「第九行星」的假設也僅僅是建立在幾個小型天體異常的運行軌道上,但是依舊有科學家認為,「第九行星」有很大的可能性存在。現如今學界也在不停尋找可能的引力源來解釋第九行星的存在。
但是,在現如今人類對太陽系內行星的探測工作中,「第九行星」就仿佛隱形了一般,因此也有不少人對「第九行星」的存在保持著很大的質疑。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Hal Levison認為:「在我的職業生涯看到過很多類似研究和說法,但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
雖然這些小型天體的異常運行可能性很小,但或許就是一個巧合呢?「第九行星」也許根本不存在。或許這些引力的影響是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天體?或許在太陽系中真的存在一個黑洞?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真理需要實踐去證明,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一定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結論吧!
「第九行星」可能的模樣
(喜歡的點一個關注吧!!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