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弦理論學家提出尋覓太陽系神秘「第九行星」的新方法

2020-12-0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太陽系外圍有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其跡象散布在太陽系的最外圍——引力有地球的5到10倍。從沒有人見過它,他就想幽靈一般躲過瞭望遠鏡數年的追捕。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如今,天文學者們將其稱為「第九行星」。

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提議,使用一系列雷射發射的探測器,比如「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來尋找被稱為「行星9」的神秘引力源。

(圖片:插圖:Rafi Letzter,源圖:Breakthrough Startshot)

如今,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頓發表了一篇論文,就如何追蹤這個遊蕩在太陽系外圍的「幽靈」展開論述:在其最新的論文中,威頓主張通過雷射發射一支能夠達到千分之一光速的微型探測器艦隊,使其覆蓋那一片區域,這樣就可以鎖定這個「幽靈」的位置。(該論文還未經同行評審,也未在任何雜誌上發表。)

作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新澤西州)的一名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威頓最著名成果的是對於量子場論的數學研究,同時他也是弦理論中統一「M-理論」的鼻祖。此外,他還是首位獲得數學界最具盛名的菲爾茨獎的物理學家。

他告訴《生命科學》雜誌:「我提出的尋覓『第九行星』的方法是否能夠實現還未可知,即使能夠實現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威頓的想法大量借鑑了「突破攝星」計劃。「突破攝星」計劃由身價過億的物理學家尤裡.米爾納、史蒂芬.霍金以及馬克.扎克伯格共同創立,其目的是探索距地球4.37光年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攝星」計劃將發射一枚速度可達15%或20%光速的探測器,在發射後20年或30年到達。但自2016提出以來,該工程至今沒有明確的發射日期。

威頓在其4月29日發表於arXiv資料庫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這個與『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類似的項目將在探索『第九行星』的過程中體現出兩大優勢:第一,需求的速度是可以達到的;第二,發射幾百隻甚至更多的探測器也是可以實現的。」

一個由小型探測器組成的大型艦隊

威頓的想法只需要每個用來定位失蹤物體的小型探測器攜帶兩個設備:精準的時鐘和無線電發射機。

這些探測器只需要在每個時鐘向地球發送一條短訊,是地端的接受者能夠飛船上的時間。不過隨著探測器離地球越來越遠,這些短訊的傳遞時間將越來越長,也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延遲。將這些時鐘信號與地面的原子鐘同步,並追蹤其延遲,就能夠在任何時間精準地計算每個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了。

這就給研究人員繪製探測器的飛行地圖提供了可行性。在前幾年,可預測性較高:我們已經非常了解太陽系內部的重力場;我們只要向上看就能看到大多數行星的位置。但是在發射十年後,探測器將越過海王星軌道,進入「第九行星」軌道區域。

威頓告訴《生命科學》雜誌:「隨著飛船途經『第九行星』,其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將得到加速。所以,飛船將在預計時間離地球更遠,即飛船傳回的信號也會比預期延遲更高。」

通過追蹤哪個探測器飛行更快、快多少,威頓預測,這支艦隊將能夠繪製「第九行星」的重力場並追蹤它。他計算得到,為使太空飛行器能夠在千分之一光速下能夠工作,這些時鐘必須精準到百萬分之一秒,艦隊需要幾百個探測器。

他強調,搭建雷射設備將十分昂貴,根據一篇「Breakthrough Starshot」的報導,該數字預計為517,000,000美元。不過一旦能夠搭建起來,每一枚探測器的發射都將花費更少——電池燃料加上相對簡單的探測器花費總計8000美元。

任何引力都能做到

威頓的想法在天體物理學界引起了強烈的興奮,卻也遭到了深深的懷疑。

對「第九行星」的尋覓已經持續了很久,以致於一些天文學家開始認為是其自身的某些特質使其一直難以捉摸。也許它的輪廓映襯著銀河系明亮的光帶。這種觀點認為,該行星表面對太陽光的微弱反射被銀河系明亮的光芒掩蓋。又或許,它根本就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其他特別的物體。

2019年10月,《生命科學》雜誌罕見地報導了一篇又一對物理學家提出的觀點:「第九行星」根本就不是行星。也許這是一個誕生於宇宙初期並且在太陽系外圍終結生命的一個葡萄柚大小、與行星質量差不多的黑洞。不過就連這篇文章的作者都覺得這不太可能;儘管如此,他們還是開始尋找環繞在該黑洞外圍的暗物質光環的標誌:暗物質自我滅亡時產生的伽馬射線。

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那篇葡萄柚大小的黑洞論文的作者之一——詹姆斯·昂溫表示:威頓觀點的優勢在於,如果能夠起到作用,那麼對於任何引力源將都能適用。即使這個物體十分詭異以至於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一張其重力阱的地圖將幫助天體物理學家弄清楚它在哪裡,甚至有希望弄清楚它是什麼。

詹姆斯·昂溫告訴《生命科學》:「本來,威頓教授認為這個『幽靈』是一個無法觀測到的行星,或者其隱藏於某個難以觀測的角落,亦或它是一個暗物質沒有毀滅(暗物質毀滅將產生伽馬射線)的黑洞。真的就好像撒了一張大網在那裡一般。」

行星、黑洞甚至更離譜的理論界對象(夸克金塊)都有可能。

偉大的想法正經受考驗

問題是,確實有一個好的理由去懷疑威頓博士的理論是否契合實際。

美國國家航空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退休董事、突破獎基金會(『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的發起者)主席皮特·沃頓對《生命科學》雜誌說:「我們對威頓教授的提議十分感興趣,並且正在就這一振奮人心的提議與他及更廣泛的科學界和工程界進行後續合作。」

然而,他把「詳細評論」留給了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Breakthrough Starshot」諮詢委員會主席阿維·羅布。

羅布以他時而非同尋常的想法而聞名,他告訴《生命科學》雜誌威頓教授的提議遺漏了「第九行星」附近的一個關鍵特徵。

由於威頓教授的想法中,是用高速的飛船搜尋十分微小的質量體,所以時鐘的準確度顯得尤為重要。當速度達到千分之一光速,即使是一秒中的一小部分也都意味著很遠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威頓教授一定要太空飛行器上面的時鐘精確到十萬分之一秒。此外,羅布還表示,即使是很微弱的幹擾,也會使測量精度遭到破壞。

羅布說:「『第九行星』位於日球層頂的外圍,星際物質已經證明了此處太陽風的存在。」

美國國家航空局於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是目前僅存的抵達日球層頂的飛船。他們在過去的十年間已經到達了日球層頂,但至今仍未抵達「第九行星」可能運行的軌道區域。穿過日球層頂,太陽風將不復存在。相反,你將受到宇宙射線以及遊蕩的帶電塵埃——星際物質的衝擊。

羅布還說:「當我讀到威頓教授的這篇文章,我就知道星際物質的幹擾將帶來遠超預期的噪聲。」

羅布告訴《生命科學》雜誌:「飛船受到星際物質的牽引力將超過『第九行星』的引力,這將帶來難以預期的波動,因此帶來的噪聲將使傳回的信號不夠理想。此外,飛船從星際物質表面粒子獲得的微弱電荷,將使其受到星際磁場的影響偏離預期軌道,而這個影響將大於『第九行星』的引力影響。」

羅布在其2017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與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威頓教授計劃中的基本原理是行得通的,但不是針對「第九行星」。在這篇文章中,羅布提議在「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途經半人馬座α星時,使用類似的方法測量系外行星的引力。

這個提議依賴於一種更為複雜、前所未有的方法來在極致的速度之下測量加速度。並且半人馬座α星處於日球層中,將保護飛船不受星際物質的衝擊,將使這個對於「第九行星」無法實現的想法能夠成為可能。

降低威頓教授計劃中的飛船速度以提高靈敏度同樣不可行。

他說:「如果速度較慢,飛船可能要一個世界才能到達『第九行星』。」

羅布將對於威頓教授計劃的批判匯總,並與今年3月發表在了arXiv(一個收集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命科學論文預印本的網站) 上面。

威頓教授說:「我看到那篇文章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擔憂,這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改正我的計劃。」

儘管如此,羅布還是認為威頓教授的想法是振奮人心的。

「除了『第九行星』,我們可以將這些高速探測器用於檢測系內目標。」

羅布表示,太陽系內有很多物體是無法用裝載在化學火箭上的大型探測器來探測的。星際彗星,例如「'Oumuamua 」穿過太陽系的速度太快,傳統的探測器根本無法捕捉、研究其細節。此外,雷射發射探測器相對低廉的花費使其可以用於研究潛在的生命環境——例如土衛二上方的羽狀水。

作者: Rafi Letzter

FY: Laurel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著名的弦理論學家提出尋覓太陽系神秘「第九行星」的新方法
    太陽系外圍有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其跡象散布在太陽系的最外圍——引力有地球的5到10倍。從沒有人見過它,他就想幽靈一般躲過瞭望遠鏡數年的追捕。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如今,天文學者們將其稱為「第九行星」。
  • 隱藏於太陽系最外圍的神秘「第九行星」
    隱藏於太陽系邊緣的「第九行星」神秘的「第九行星」學界開始了對這顆「第九行星」的探測工作,但是至今沒有觀測到這顆神秘的行星。有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由於與太陽相距過遠,因此行星表面反射的太陽光極其微弱,幾乎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測。所以在天文學界,對於這一顆未知「第九行星」一直保持著爭議,有人完全相信這顆行星的存在,有人對此極度懷疑甚至不相信這顆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嗎?第九行星可能是海市蜃樓
    大約4年前,安·瑪麗·麥迪根首次提出,可能有一個未被發現的巨大行星潛伏在冥王星軌道之外,她既興奮又表示懷疑。發現未知行星的證據一直(過去到現在)是偶然的:已知的太陽系外圍小物體軌道上有奇怪圖案。支持第九行星(冥王星不再歸入太陽系的行星計數)的人說,這種模式可能受該世界巨大引力影響而產生。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麥迪根,想知道現在是否還有其他一些毫無說服力的解釋。
  • 太陽系第九行星是黑洞?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後,太陽系現在只剩下八大行星,但是,多數科學家認為太陽系內應該存在第九顆行星。近期被《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接收的一篇研究,提出了一個可以很快可以證實或徹底否定後者的探測方法。我們常聽說的黑洞,一般指的是恆星爆炸後,剩下的內核被自身的引力撕裂坍塌而形成。這種黑洞一般質量很大。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嗎?
    第九行星可能是海市蜃樓 (Image Credit: Christos Georghiou / Fotolia)太陽系外圍小天體軌道上的神秘圖案大約4年前,安·瑪麗·麥迪根首次提出,可能有一個未被發現的巨大行星潛伏在冥王星軌道之外,她既興奮又表示懷疑。發現未知行星的證據一直(過去到現在)是偶然的:已知的太陽系外圍小物體軌道上有奇怪圖案。支持第九行星(冥王星不再歸入太陽系的行星計數)的人說,這種模式可能受該世界巨大引力影響而產生。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麥迪根,想知道現在是否還有其他一些毫無說服力的解釋。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嗎?
    第九行星可能是海市蜃樓(Image Credit: Christos Georghiou / Fotolia)太陽系外圍小天體軌道上的神秘圖案,可能來自一個由冰屑組成的巨大圓盤的重力,而不是一個未被發現的巨大世界
  • 搜尋第九行星:潛伏在太陽系最遠端的是一個黑洞?
    來源:新浪科技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行星X,它可能潛伏在太陽系遠端,是太陽系神秘未知的第九行星。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認為一顆比地球更大的行星可能潛伏在太陽系邊緣,目前最新一架望遠鏡將證實他們的信念,並能改變太陽系科學探索。
  • 弦理論學家提出:宇宙暗能量數值並非處於恆定狀態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庫姆倫·瓦法(Cumrun Vafa)是弦理論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是今年夏天,其他弦理論學家對瓦法的最新猜測半信半疑,這可能使他們對長達10年的一項假設理論 —— 即暗能量是恆定的 —— 認為是無效的。
  • 神秘天體突然闖入太陽系,太陽系迎接第九顆行星?引科學界轟動
    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自從2006年最初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由於質量太小而降為矮行星後,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了尋找第九大行星的旅程。近幾年來,一些科學家發現了許多懷疑是第九大行星的行星,但都未獲得一致認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在去年提出了一個假設行星的方案,以尋找第九大行星的痕跡。
  • 美媒:科學家提出新方法,或能確定「第九行星」性質
    參考消息網7月14日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12日報導,哈佛大學和黑洞項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在外太陽系尋找黑洞,同時還能確定假想的「第九行星」真正的性質。刊登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的論文指出了今後的「時空遺產調查」計劃觀測吸積耀斑的能力,吸積耀斑的存在能夠證明第九行星是否為黑洞。哈佛大學小弗蘭克·B·貝爾德理學教授阿維·洛布博士和哈佛大學本科生阿米爾·西拉傑根據被攔截的彗星斷裂所產生的耀斑開發出了尋找外太陽系黑洞的新方法。
  • 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第九行星?看看我們的新發現
    好幾代人突然不得不重新調整他們對太陽系的理解;太陽系現在只剩下8顆行星,而不是9顆。然而,在2016年初,人們發現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當時科學家提出,一顆我們從未見過的巨大第9行星可能正圍繞著太陽運行。集中精力研究第九行星的存在一直以來十分困難,這使得我們中那些仍然悼念冥王星(曾經的第九行星)離去的人感到十分迷惑。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初黑洞
    所以,很多人還期望著有一天,太陽系能夠重新回歸到九大行星之說。那麼這樣的願望有可能實現嗎?如果是期望讓冥王星重新回歸行星之列,那就不要想了,因為隨著人類對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冥王星很明顯不符合行星的標準。如果冥王星不可能再回歸到行星之列,難道太陽系還有第九顆行星存在?相信近年來,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科學家提出的有關第九號行星的猜想。為什麼科學家會有這樣的猜測?
  • 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科學界出現兩種假說,第九行星或是一個黑洞
    然而仍然有科學家為冥王星鳴不平,認為它不應該就這樣被降為矮行星。而有的科學家雖然也替冥王星感到惋惜,但是他們在對海王星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這些現象似乎說明海王星後面還是可能存在第九行星。根據報導,近期《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分別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提出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的假說。
  • 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科學家新的猜測有可能實現嗎?
    近五年來,科學家通過一些天文發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太陽系有可能還存在著一顆真正的「P9」(第九大行星)。科學家為什麼會猜測第九行星的存在?這裡就得從太陽系邊緣的一些異常天體軌道說起。2014年左右,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黃道面附近區域)發現一些天體,軌道離太陽遠的時候居然可達到幾百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即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
  • 太陽系第9大行星?博士賴斯:新技術新方法 已鎖定17個TNOs候選星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的行星家族之後,9大行星,就被降級為妥妥的八大行星。但2016年的1月20日開始,陸續也有科學家們,用模型數學演算,宣布我們太陽系應該潛藏著「第九行星」。而藝術家們,則紛紛蹭熱,就連這個奇怪巨大世界,連影子都看不到的時候,就已經用自己畫筆+想像力,繪製出這「第9大行星」。而在最近,在這個研究領域又有最新的進展,天文學家們,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想到了搜尋第9行星的辦法。這是一種叫「移動和堆疊」技術,這種新觀測技術,有可能會幫助天文學家們,去尋找假定的世界。
  • 反駁第九行星神話,新理論稱太陽系邊境或有數千個小天體未發現
    一些在海王星之外的天體運行軌道異常,讓部分科學家相信這是幽靈般的第九行星以強大引力幹涉導致(即使還沒有觀測證據)。但現在有項新理論表明,「一堆」小型太空巖石擠在一起形成的引力場也足以誘發海外天體軌道反常,根本不需要假想第九行星。只能說科學家在這方面看法極分歧。
  • 太陽系的「後院」裡有黑洞嗎?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銀河系中存在黑洞,那麼,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有黑洞嗎?第九大行星會是黑洞嗎?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近?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矮行星異常軌道成謎,或暗示新行星
    天文學家們一直相信,在太陽系海王星之外的廣闊宇宙中,還會有新的行星,尤其是當冥王星被降級成為矮行星後,關於新的第九行星就成為許多科學家的關注對象,早在2016年,2位行星科學家宣布他們相信一個未發現的「幽靈星球」正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它位於遠遠超出冥王星的偏遠地帶,這個行星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十倍
  • 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根本不存在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對太陽系潛在的第九行星產生了置疑,之前科學家認為第九行星是一顆龐大的行星,被認為潛伏在太陽系邊緣。由於第九行星是首次被提議,幾項研究曾試圖發現它存在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證據。
  • NASA專家發現,第九行星存在太陽系邊緣,質量比冥王星重5000倍
    需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成為大行星,所以冥王星就降級成為了矮行星,同時,太陽系就只有八大行星的存在了。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捉摸的太陽系第九顆行星。這一發現支持了一種越來越有說服力的觀點,即所謂的第九行星應該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