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中的宇宙:一個「越小就越大」的循環世界

2020-08-23 scottcgi


本文,將會結合弦理論中的物理圖像,從弦的形狀、性質、距離,這三個層面遞進推導,最後得出一個——循環世界

其推理過程和結論,是反直覺反常識的,所以會有點抽象難以理解,但邏輯層面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認可了弦理論本身。

本文的物理概念,主要參考弦理論專家——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宇宙的琴弦》。

主題目錄如下:

  • 弦的幾何形狀
  • 弦的性質——質量、能量和振動
  • 弦對應的距離
  • 弦世界的循環

弦的幾何形狀

弦的提出,是用替換最微觀的點粒子的(如光子)。也就是說,萬物在最微觀處,都是由弦構成的,並且它的大小,最小是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大致等於1.6x10^-35m。

最簡單的二維圖像,可以把弦想像成一個閉合弦圈,可以上下左右(任意不規則)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模式(即強度與頻率),就體現出了不同點粒子(如光子、夸克、輕子等)的質量與力荷(如電荷、磁荷、色荷,或者別的什麼更一般的荷),這在數學上是計算等價的。

力荷(Force Charge)——是指粒子具有的,對某種力的作用產生一定響應的性質。例如,粒子的電荷決定了它對電磁力的反應。

但我們可以感知的維度空間,其實是三維的,那麼對應到弦——就是一個三維的閉合弦圈,它可以在三個維度(上下左右前後方向)上振動,其大小,最小依然是普朗克長度。

然而,如果存在我們不可感知的更高維度呢?

那麼,弦就是一個更高維度(如五維、六維)的形狀,其可以在每一個維度方向上振動,那麼每個維度上的大小,最小都會被約束到普朗克長度

至於為什麼,每個維度最小只能是普朗克長度,這是弦理論的要求(類似公理),而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就在這個尺度之下,如此弦理論也就解決了(或說屏蔽了),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大統一理論」。

普朗克長度以下,由於不確定性原理,時空會充滿劇烈的量子漲落,從而結構上變得非常「波瀾」,這與廣相所要求的平滑時空結構,是相互矛盾的。


不確定性原理——是指無法同時精確地獲得,粒子的位置動量,即:位置越確定,動量就越不確定,動量越確定,位置就越不確定。

顯然,我們無法想像和感知,超過三維的空間,但數學邏輯是超越宏觀感知的,那麼對於現實中無法感知的高維度空間,弦理論認為——它們是捲縮的,即捲縮到了一個我們宏觀無法感知的尺寸。

當然,所有維度空間(包括高維度空間)的最小尺寸,理論要求都是普朗克長度,並且是圓形,但它們可以更大,如100倍普朗克長度——我們仍然無法感知,如10^61倍普朗克長度——這就是我們可以感知的宇宙三維空間。

至此,我們就可以引出,弦的兩種幾何狀態:

  • 第一未纏繞弦——就如點粒子可以在維空間中自由移動,只不過替換成閉合弦圈。
  • 第二,纏繞弦——就是弦圈足夠大,可以纏繞在維空間上(可見不是圓形無法纏繞),並且可以繞任意圈數,這是點粒子沒有的幾何圖像。

例如,把三維空間想像成一個水管表面,那麼未纏繞弦,就是在水管表面滑動,而纏繞弦可以繞著水管一圈或多圈,但它只能順著水管的方向滑動。

弦的性質——質量、能量和振動

由於未纏繞弦的性質和點粒子一樣,所以這裡只討論纏繞弦的不同之處。那麼,纏繞弦的質量,有兩個分部組成:

  • 第一,有一部分極小的質量,取決於捲縮維(空間)的大小和纏繞的圈數。顯然,捲縮維越大,纏繞弦的周長就要越長,同理纏繞圈數越多,周長也要越長。所以這部分質量,正比於捲縮維的半徑(因為「東西更多」)。又因為質量等價於能量,因此也可以說,纏繞弦的能量,正比於捲縮維的半徑。
  • 第二,另一部分極小的質量,取決於纏繞弦的振動,這與未纏繞弦是一樣的,這個振動可以得出不同點粒子的質量和力荷。

接下來,我們把纏繞弦的振動,拆分成兩個部分:

  • 第一,普通振動——這和未纏繞弦是一樣的。
  • 第二,均勻振動——這是纏繞弦順著捲縮維的滑動,可以想像纏繞弦順著水管(即三維空間)滑動的圖像。

然後,根據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我們得到如下性質:

如果纏繞弦,滑動距離(即均勻振動)減小,其能量就會增加——這就如同夸克的「禁閉效應」。那麼,如果捲縮維半徑減小,滑動距離就會減小,能量就會增加,可見半徑是反比於能量的。而我們把這個由均勻振動帶來的能量,稱之為——振動能

於此同時,如果捲縮維半徑越大,纏繞弦的周長就越長,其能量就越大(因為質量越大),可見半徑是正比於能量的。而這個能量,是由纏繞周長決定的,因此稱之為——纏繞能

以上兩點說明,捲縮維的小半徑,意味著大的振動能(反比)與小的纏繞能(正比);捲縮維的大半徑,意味著小的振動能(反比)與大的纏繞能(正比)。

這將會,把我們引向一個重要的事實:一個半徑大的捲縮維(想像粗水管),與一個半徑小的捲縮維(想像細水管),兩者會存在一對總能量相等的——纏繞弦。

因為,前者半徑大——振動能小、纏繞能大,後者半徑小——振動能大,纏繞能小,這樣在某個半徑比例之下,總能量「振動能小 + 纏繞能大」與「振動能大 + 纏繞能小」,就可以相等。

例如,捲縮維半徑為R,振動能為1 / R(反比於半徑),振動數為n,纏繞能是R(正比於半徑),纏繞數m,那麼總能量(E = n / R + mR)就可以在不同的半徑下相等——最簡單的形式是,n和m等於1,半徑分別等於10和0.1的時候,總能量都等於10.1。

接著,我們要把普通振動也考慮進來。

由於普通振動,決定了纏繞弦的質量與力荷,並且它與捲縮維的半徑無關,所以無論是在大半徑捲縮維中,還是小半徑捲縮維中,普通振動都是相等的。

那麼,再從物理學性質角度來看。

因為,質量與力荷決定著基本的物理現象,並且我們關心的是纏繞弦的總能量,而不在乎在總能量之中,纏繞能和振動能是如何分配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大小半徑不同的捲縮維之中,普通振動——決定的質量與力荷,均勻振動——決定的總能量,都可以是相等的。

進而,弦理論得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結論,即:在物理上,我們並不能區別這兩種幾何半徑大小不同的宇宙(捲縮維空間)。也就是說,在一個宇宙中做的實驗,在另一個宇宙中有一個對應的實驗,它們將導出相同的實驗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捲縮維半徑大小不同的宇宙,可以是兩個等價的宇宙。

弦對應的距離

重要的問題,我們如何測量距離?

實際上,測量的基礎原理是:如果「探針」以已知的固定速度運動,我們可以根據,「探針」走過的時間來確定那段運動,所對應的距離。

這裡的「探針」,在真實世界就是——光子。那麼現在,我們將光子替換成——弦,就會測量出兩種不同的距離:

  • 第一,使用未纏繞弦測量——它的質量(也是能量)與普通振動有關,與捲縮維的大小無關,那麼在捲縮維中自由滑動,它測量距離越遠,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其能量就需要越小(也就是質量越小),而這是等同於光子的(因為光子沒有質量,可以走無限遠的距離),這被稱為——輕弦模式
  • 第二,使用纏繞弦測量——它的質量(也是能量)與捲縮維大小成正比(因為它要環繞維空間),那麼它測量的距離越遠,就是捲縮維越大,其質量就越大,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它滑動距離就會越小(即走不遠),這被稱為——重弦模式

顯然,在大尺度下,我們是無法利用重弦模式來測量距離的,只能使用輕弦模式,即:無法使用纏繞弦,只能使用未纏繞弦。

如果我們想使用纏繞弦測出「距離」,而不是「寸步難行」,就需要減小捲縮維的大小,直到一個與大尺度成反比的——極小尺度下。

因為尺度越小,未纏繞弦越是難以滑動,其能量就會越大、質量越重;相反,此時纏繞弦的質量就會越小、能量也就越小,這時其滑動的距離,就可以等價於在輕弦模式中,未纏繞弦的測量數值了。

由此可見,輕弦模式測量的距離,就是宏觀宇宙模式——這代表著大半徑捲縮維,重弦模式測量的距離,就是微觀宇宙模式——這代表著小半徑捲縮維。

如前文所述,這兩種捲縮維空間(即宇宙),其物理學意義是等價的,那麼這兩種距離的測量也就是等價的。

弦世界的循環

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來看一下,從宏觀到微觀,來到普朗克長度,這是弦理論準許的最小值——如果此時,我們繼續減小這個尺度,會怎麼樣?

首先,比普朗克尺度更小的尺度,即是更小的捲縮維空間,其對應了一個更大的捲縮維空間。也就是說,當捲縮維空間向著普朗克尺度更小的方向坍縮時,等同於一個捲縮維空間向著更大方向的膨脹。而這兩種捲縮維空間的變化,或說是宇宙的變化,在物理學上是完全絕對相同的!

其次,對於物理學觀測來說:

  • 普朗克長度以上,我們使用未纏繞弦,即:輕弦模式。
  • 普朗克長度以下,我們使用纏繞弦,即:重弦模式。
  • 普朗克長度時,未纏繞弦等於纏繞弦,即:輕弦模式等於重弦模式。

可以看出,在弦理論中,通過切換弦模式,就可以成功的避開「普朗克長度以下」這個尷尬的尺度問題——因為在極小尺度下,重弦模式等價於一個極大尺度下的輕弦模式。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宇宙,既可能像我們感知到的——那麼大,也可能像我們感知不到的——那麼小,即:在輕弦模式下——宇宙是巨大而膨脹的,在重弦模式下——宇宙是渺小而捲縮的。

最後,在宇宙誕生的奇點處,就必然會來到「普朗克長度以下」的尺度。儘管很難想像,整個宇宙捲縮在一個普朗克尺度的小球裡,但比起想像它擠壓成一個沒有大小的質點,還是好得多了。

那麼,這種演化方式——纏繞弦的物理學特性,可以說成是——重寫了微觀距離下的幾何定律,即:扭曲了幾何空間的運動方向,讓坍縮變成了膨脹,使其運動特性成為了一個循環

是的,這裡沒有矛盾,只有在不同模式下,卻同樣合理的距離定義,及其所帶來的——循環世界

相關焦點

  • 宇宙或許是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大爆炸循環中來回跳動
    若是如此,或許宇宙是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大爆炸循環中來回跳動。在大爆炸中,所有物質從奇點膨脹而來,接著又是大坍縮。大坍縮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又被再次吞沒,形成密度無窮大的奇點。然後,萬物又始於奇點,一遍一遍如此循環往復。
  • 宇宙密碼之被神化了的弦理論
    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故弦理論並非證明物質不存在但是弦理論認為物質只要是小到一定程度了就會沒有了就是不存在了,當然這個觀點本文是不認可的。弦論中的弦尺度非常小,存在著幾種尺度較大的薄膜狀物體,被簡稱為「膜」。直觀的說,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可能是9+1維時空中的D3膜。
  • 弦理論是否能解釋宇宙的本源?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想出許多模型來描述世界。我們不斷驗證這些模型並學會揚棄。但隨著我們知道的越多,模型就變得越複雜,越怪誕。有些甚至困難到難以用精確的方式去描述它。比如弦理論。一個著名的,充滿爭議的並且常常被誤解的理論。為什麼我們會想出這套模型,它是正確的嗎?還是只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想法。
  • 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論?弦理論?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理解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對宇宙的本質的探索,這個本質的發現將能夠解答所有的物理問題。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被稱為「萬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量子力學的研究者堅信他們正在朝這個終極理論前進。但是還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量子的理論不是最末的層面,因此萬物理論無法從中得出。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宇宙的真正本質是什麼?為回答這一問題,人類提出了各種描述世界的理論,我們檢驗這些理論並且得知哪些可以保留哪些應該拋棄,不過我們了解得越多,我們的理論就變得更加奇怪和複雜,以至於很難理解它們講的是什麼,比如弦理論,一項著名的頗受爭議的並且常常讓人誤解的關於萬物本質的理論,我們為何提出它?它是正確的嗎?或者,它應該被屏棄?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但是波長越短意味著能量越高,當我們用一段攜帶了很高能量的波接觸一個粒子時,這段波會改變微粒。,雖然粒子並不是點,通過假設它們是點,我們對宇宙有了很多的了解,這個理論不僅推動了科研,同樣也促成了許多我們日常用到的技術的誕生,不過有個大問題,重力,在量子力學中,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由特定粒子產生的,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重力和宇宙中其他作用力不同。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比夸克更小的也可能是弦,超弦理論為宇宙大統一模型構建新可能
    宇宙在普朗克時間內被創造,但我以我們目前的研究,我們並不知道這段時間內到底發生了什麼,於是科學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超弦理論。宇宙弦,是1981年被維綸金等人提出來的。拉得越長,繃得就越緊,同時質量也就越大。除此之外,宇宙弦還具有一個奇妙的性質,要麼可以延伸到無窮遠,要麼形成閉合的圓環。根據估計的物質總量的計算,宇宙中大概存在20%的閉合弦,80%的直弦。只有閉合弦能吸引周圍的物質,形成天體結構。
  • 宇宙的本質是振動嗎?世界上最小的物質,1分鐘了解弦理論
    微觀領域的粒子根據弦理論,我們的宇宙是由一個個振動的弦來組成,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方面,它更體現了波動的優點。弦的振動模式的能量取決於它的振幅和波長。振幅大的和波長小的,能量較大。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大能量意味著大質量,大質量也就是大能量。所以,這就能讓科學家們通過一個假想的弦,然後運用數學方式自由描述其他「基本」粒子了。
  • 中國科技又一重大突破: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
    按照質量產生引力的原理,兩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強,那麼木星應當距離太陽最近。讓人困惑不解的是,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質量最大的木星,大過其他行星很多倍,而它距離太陽的位置卻遠遠排在第六位。質量最小的水星、金星、火星等反倒離太陽最近。
  • 個子越小越重,越大越輕的天體宇宙中有嗎?它就是褐矮星!
    個子越小越重,越大越輕的天體宇宙中有嗎?它就是褐矮星!-22 12:53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個子越小越重
  • 宇宙的終極理論?弦理論以及它的11維時空
    弦理論研究面臨的問題既然弦理論是解釋宇宙的「真理」那我們理解了它是否就能理解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以及運行規律了呢?世界也許就是這麼奇妙,當你以為即將了解到宇宙的本源的時候總是會伴隨著新的問題的產生。弦理論中的宇宙大爆炸現在普遍認為的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在宇宙誕生之初,宇宙是一個極小的點,而大爆炸拉伸延展了宇宙的空間結構,變得非常大並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形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宇宙
  • 弦理論已死?一個包羅萬象理論,奏出物質之音
    現代物理學背靠的是兩大支柱:一個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為大尺度宇宙(如恆星、星雲、星系甚至黑洞)提供了理論框架;另一個是量子力學,在這個框架下可以認識到小尺度宇宙(原子、分子甚至更小的電子夸克)。沒錯,我們在日常說的宇宙只是大尺度宇宙,更小的粒子也是宇宙,雖被稱為小尺度,但這一世界的宏大可以超出你的想像。
  • 解碼「對撞機」:為什麼越建越大? 能做些什麼?
    目前的世界大型粒子對撞機尺寸對比(中國的BEPC正負電子對撞機最小,但未來建立的CEPC環形虛線區域則最大)  9月4日和5日,網絡上掀起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對撞機的爭論,丘成桐和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發文力挺大對撞機
  • 解碼「對撞機」:為什麼越建越大、能做些什麼
    圖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目前的世界大型粒子對撞機尺寸對比(中國的BEPC正負電子對撞機最小,但未來建立的CEPC環形虛線區域則最大)  9月4日和5日,網絡上掀起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對撞機的爭論,丘成桐和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發文力挺大對撞機
  • 弦理論解釋—什麼是現實的真正本質?
    看到,便能有所了解,這是一個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對大多數的物體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但基本粒子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它小到我們過去所能看到的電磁波根本碰不到,可見光只會穿過它們。我們可以藉由縮小電磁波波長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波長越小,意味著能量越大。所以,當我們用一道高能量的光去照射粒子,光會改變粒子的位置。
  • 弦理論和M-弦理論
    將這兩個理論結合就可以導出時空本身也是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量子的起伏漲落。再根據量子效應,可以得出我們宇宙的任何位置能量無窮,這顯然不是科學的。很顯然,我們需要一個更完備的理論。    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 四種基本作用力「粒子」(強、弱作用力粒子,電磁力粒子,以及重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動的能量弦線所構成,而各種粒子彼此之間的差異只是這弦線抖動的方式和形狀的不同而已。
  • 為什麼弦理論認為存在平行宇宙?
    儘管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十萬年,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外星人,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從理論上來說,這似乎講不通,如此浩瀚的宇宙,怎麼會只有人類存在呢?但試想另一種可能性,如果有非常多的宇宙同時存在,而人類隻身在其中一個宇宙,是不是就可以解釋我們的孤獨?這可能是「弦理論」試圖告訴我們的。事實上,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它們很小,以至於1億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才等於你指甲的寬度。
  • 為什麼弦理論認為存在平行宇宙?
    從理論上來說,這似乎講不通,如此浩瀚的宇宙,怎麼會只有人類存在呢?但試想另一種可能性,如果有非常多的宇宙同時存在,而人類隻身在其中一個宇宙,是不是就可以解釋我們的孤獨?這可能是「弦理論」試圖告訴我們的。事實上,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它們很小,以至於1億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才等於你指甲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