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會結合弦理論中的物理圖像,從弦的形狀、性質、距離,這三個層面遞進推導,最後得出一個——循環世界。
其推理過程和結論,是反直覺和反常識的,所以會有點抽象和難以理解,但邏輯層面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認可了弦理論本身。
本文的物理概念,主要參考弦理論專家——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宇宙的琴弦》。
主題目錄如下:
弦的提出,是用替換最微觀的點粒子的(如光子)。也就是說,萬物在最微觀處,都是由弦構成的,並且它的大小,最小是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大致等於1.6x10^-35m。
最簡單的二維圖像,可以把弦想像成一個閉合弦圈,可以上下左右(任意不規則)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模式(即強度與頻率),就體現出了不同點粒子(如光子、夸克、輕子等)的質量與力荷(如電荷、磁荷、色荷,或者別的什麼更一般的荷),這在數學上是計算等價的。
力荷(Force Charge)——是指粒子具有的,對某種力的作用產生一定響應的性質。例如,粒子的電荷決定了它對電磁力的反應。
但我們可以感知的維度空間,其實是三維的,那麼對應到弦——就是一個三維的閉合弦圈,它可以在三個維度(上下左右前後方向)上振動,其大小,最小依然是普朗克長度。
然而,如果存在我們不可感知的更高維度呢?
那麼,弦就是一個更高維度(如五維、六維)的形狀,其可以在每一個維度方向上振動,那麼每個維度上的大小,最小都會被約束到普朗克長度。
至於為什麼,每個維度最小只能是普朗克長度,這是弦理論的要求(類似公理),而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就在這個尺度之下,如此弦理論也就解決了(或說屏蔽了),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大統一理論」。
在普朗克長度以下,由於不確定性原理,時空會充滿劇烈的量子漲落,從而結構上變得非常「波瀾」,這與廣相所要求的平滑時空結構,是相互矛盾的。
不確定性原理——是指無法同時精確地獲得,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即:位置越確定,動量就越不確定,動量越確定,位置就越不確定。
顯然,我們無法想像和感知,超過三維的空間,但數學邏輯是超越宏觀感知的,那麼對於現實中無法感知的高維度空間,弦理論認為——它們是捲縮的,即捲縮到了一個我們宏觀無法感知的尺寸。
當然,所有維度空間(包括高維度空間)的最小尺寸,理論要求都是普朗克長度,並且是圓形,但它們可以更大,如100倍普朗克長度——我們仍然無法感知,如10^61倍普朗克長度——這就是我們可以感知的宇宙三維空間。
至此,我們就可以引出,弦的兩種幾何狀態:
例如,把三維空間想像成一個水管表面,那麼未纏繞弦,就是在水管表面滑動,而纏繞弦可以繞著水管一圈或多圈,但它只能順著水管的方向滑動。
由於未纏繞弦的性質和點粒子一樣,所以這裡只討論纏繞弦的不同之處。那麼,纏繞弦的質量,有兩個分部組成:
接下來,我們把纏繞弦的振動,拆分成兩個部分:
然後,根據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我們得到如下性質:
如果纏繞弦,滑動距離(即均勻振動)減小,其能量就會增加——這就如同夸克的「禁閉效應」。那麼,如果捲縮維半徑減小,滑動距離就會減小,能量就會增加,可見半徑是反比於能量的。而我們把這個由均勻振動帶來的能量,稱之為——振動能。
於此同時,如果捲縮維半徑越大,纏繞弦的周長就越長,其能量就越大(因為質量越大),可見半徑是正比於能量的。而這個能量,是由纏繞周長決定的,因此稱之為——纏繞能。
以上兩點說明,捲縮維的小半徑,意味著大的振動能(反比)與小的纏繞能(正比);捲縮維的大半徑,意味著小的振動能(反比)與大的纏繞能(正比)。
這將會,把我們引向一個重要的事實:一個半徑大的捲縮維(想像粗水管),與一個半徑小的捲縮維(想像細水管),兩者會存在一對總能量相等的——纏繞弦。
因為,前者半徑大——振動能小、纏繞能大,後者半徑小——振動能大,纏繞能小,這樣在某個半徑比例之下,總能量「振動能小 + 纏繞能大」與「振動能大 + 纏繞能小」,就可以相等。
例如,捲縮維半徑為R,振動能為1 / R(反比於半徑),振動數為n,纏繞能是R(正比於半徑),纏繞數m,那麼總能量(E = n / R + mR)就可以在不同的半徑下相等——最簡單的形式是,n和m等於1,半徑分別等於10和0.1的時候,總能量都等於10.1。
接著,我們要把普通振動也考慮進來。
由於普通振動,決定了纏繞弦的質量與力荷,並且它與捲縮維的半徑無關,所以無論是在大半徑捲縮維中,還是小半徑捲縮維中,普通振動都是相等的。
那麼,再從物理學性質角度來看。
因為,質量與力荷決定著基本的物理現象,並且我們關心的是纏繞弦的總能量,而不在乎在總能量之中,纏繞能和振動能是如何分配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大小半徑不同的捲縮維之中,普通振動——決定的質量與力荷,均勻振動——決定的總能量,都可以是相等的。
進而,弦理論得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結論,即:在物理上,我們並不能區別這兩種幾何半徑大小不同的宇宙(捲縮維空間)。也就是說,在一個宇宙中做的實驗,在另一個宇宙中有一個對應的實驗,它們將導出相同的實驗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捲縮維半徑大小不同的宇宙,可以是兩個等價的宇宙。
重要的問題,我們如何測量距離?
實際上,測量的基礎原理是:如果「探針」以已知的固定速度運動,我們可以根據,「探針」走過的時間來確定那段運動,所對應的距離。
這裡的「探針」,在真實世界就是——光子。那麼現在,我們將光子替換成——弦,就會測量出兩種不同的距離:
顯然,在大尺度下,我們是無法利用重弦模式來測量距離的,只能使用輕弦模式,即:無法使用纏繞弦,只能使用未纏繞弦。
如果我們想使用纏繞弦測出「距離」,而不是「寸步難行」,就需要減小捲縮維的大小,直到一個與大尺度成反比的——極小尺度下。
因為尺度越小,未纏繞弦越是難以滑動,其能量就會越大、質量越重;相反,此時纏繞弦的質量就會越小、能量也就越小,這時其滑動的距離,就可以等價於在輕弦模式中,未纏繞弦的測量數值了。
由此可見,輕弦模式測量的距離,就是宏觀宇宙模式——這代表著大半徑捲縮維,重弦模式測量的距離,就是微觀宇宙模式——這代表著小半徑捲縮維。
如前文所述,這兩種捲縮維空間(即宇宙),其物理學意義是等價的,那麼這兩種距離的測量也就是等價的。
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來看一下,從宏觀到微觀,來到普朗克長度,這是弦理論準許的最小值——如果此時,我們繼續減小這個尺度,會怎麼樣?
首先,比普朗克尺度更小的尺度,即是更小的捲縮維空間,其對應了一個更大的捲縮維空間。也就是說,當捲縮維空間向著普朗克尺度更小的方向坍縮時,等同於一個捲縮維空間向著更大方向的膨脹。而這兩種捲縮維空間的變化,或說是宇宙的變化,在物理學上是完全絕對相同的!
其次,對於物理學觀測來說:
可以看出,在弦理論中,通過切換弦模式,就可以成功的避開「普朗克長度以下」這個尷尬的尺度問題——因為在極小尺度下,重弦模式等價於一個極大尺度下的輕弦模式。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宇宙,既可能像我們感知到的——那麼大,也可能像我們感知不到的——那麼小,即:在輕弦模式下——宇宙是巨大而膨脹的,在重弦模式下——宇宙是渺小而捲縮的。
最後,在宇宙誕生的奇點處,就必然會來到「普朗克長度以下」的尺度。儘管很難想像,整個宇宙捲縮在一個普朗克尺度的小球裡,但比起想像它擠壓成一個沒有大小的質點,還是好得多了。
那麼,這種演化方式——纏繞弦的物理學特性,可以說成是——重寫了微觀距離下的幾何定律,即:扭曲了幾何空間的運動方向,讓坍縮變成了膨脹,使其運動特性成為了一個循環。
是的,這裡沒有矛盾,只有在不同模式下,卻同樣合理的距離定義,及其所帶來的——循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