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人的生產力和科技能力都十分低下,尤其是醫療水平,更是不及現今的萬分之一。我們熟知的「抗生素」屬於近現代醫療藥物,可是您可能不知道,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學會了使用抗生素為自己治療疾病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世紀40年代之前,是人類醫學史上的黑暗時期,各種瘟疫和傳染病等疾病肆虐,令當時的人們談虎色變,它們都被宣稱為「不治之症」,成為了當時籠罩於人類頭頂上的陰雲。此時正值第大戰爆發,從戰場上被抬下來的傷員,有不少都因為傷口感染卻無有效藥物治療而喪命,這令當時的醫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感到非常痛心。
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弗萊明誤將一塊帶走青黴的泥土掉落在病菌培養皿內,一段時間後,他驚奇地發現,青黴泥土周圍居然沒有病菌群落,他立刻想到,很可能是青色黴菌抑制了病菌的滋生。通過反覆的研究,弗萊明終於從泥土中提取出了青黴素,並將其公開推廣使用,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至此之後,第一種「抗生素」出現在人類的醫療史中,成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式藥物。
時至今日,除青黴素之外,人類還研究發現了許多種抗生素,它們對於病菌的抑制作用具有明顯效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在一部古書中,就出現了關於「抗生素」的記載,這本書就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末年,作者是賈思勰,該書是我國早期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齊名要術》曾記載了一種治療腹瀉、下痢的神藥——神曲。神曲是一種由麵粉與其他藥物混合後發酵而成的加工品,其主要製作方法,是將麩皮,杏仁泥,赤小豆粉,鮮蒼耳,鮮青蒿以及麵粉等物混合,放置於乾濕適宜之處,直至其長出黃色菌絲方可入藥。這些所謂的「黃色菌絲」,其實就是提取金黴素的原始材料,但是古人尚不知提取方法,因此只能以原始材料作為藥物。
無獨有偶,在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同樣也提到了一種名為「丹曲」的藥物,它是由麴黴科真菌紅麴黴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之功效,常常用於飲食積滯、赤白下痢、跌打損傷等傷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記》的記載中,我們同樣找到了古人利用青黴素治療傷症的案例。古書中記載,在唐朝時期,長安城街市上的裁縫鋪,都要準備一小桶漿糊擺在桌子上。這些漿糊並非用來粘貼字畫或紙張,而是專門等候其過期發黴的。一旦裁縫們在工作時被自己手中的剪刀誤傷,他們就會迅速取一些漿糊上的綠毛敷在手上,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快速止血,還免去了被細菌感染的擔憂。
談到這裡,想必讀者們不禁會感嘆「古人發現抗生素的歷史簡直是太早啦!」。不過,接下來的案例可能會令您更大吃一驚,因為現今所發現人類最早使用抗生素的歷史,其實是在5300年前甚至更早。
在1991年時,一對德國登山夫婦在阿爾卑斯山探險時,發現了一具乾屍,他被考古學家們稱為是「冰人奧茲」,其生活在5300年前左右。通過對冰人奧茲進行檢查,考古學家們意外地在其皮襖內找到了兩塊小木片,經過細緻鑑定,發現它們居然是樺褐孔菌。
樺褐孔菌是一種生長於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主要生長於北美,芬蘭,波蘭,俄羅斯,中國黑龍江,吉林省等地。近些年來,樺褐孔菌多被用於醫學領域,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腹瀉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樺褐孔菌內的多糖類、三萜類物質,還能夠活化人體免疫系統,抑制有害菌群的滋長。據考古學家們推斷,冰人奧茲之所以會攜帶兩枚樺褐孔菌,很可能是用來治療自己的寄生蟲病及所受創傷。
我們不禁由衷感嘆,抗生素的背後,居然還有如此豐富有趣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即使處於蒙昧的年代,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覷。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