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
這是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序言裡的一句話,殘酷而又真實。
阿圖·葛文德是何許人也?他是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還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歐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還被譽為是最會寫作的醫生。
作者以自己幾十年的醫生工作經驗,學術素養,以及自己對於美國養老界、醫療界的了解與認識還有自己的多年思考寫作了這本書,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看待生死。
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對於醫學以及延續生命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書的序言中,阿圖醫生質問:面對死亡和衰老,當今醫學做對了嗎?
誠然,相比於以前的人,我們的生活條件更好,醫療條件更好,我們可以擁有更長的壽命。在如今,很多人已經不把生老病死當成是一種生命的必然,而是將其視為了各種不同的「病」,並想盡辦法要治好它。
在他們的眼中,每一次的病人不治身亡,似乎並不是因為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而是醫生的不努力,是醫療的事故,似乎在他們的眼中,只要治療方法得當,「長生不老」並不是一個幻想。
於是,不管是病人、家屬、醫生、還是社會都在追求不停的延長生命,想要「戰勝死亡」,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去認真的思考與面對死亡。
如何看待生死,更好的告別
一直以來,我們對生老病死都秉持著迴避的態度,不願去談論,不想去面對,但不管自己的態度如何,衰老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怎樣面對生命的枯萎,如何與這世界最好的告別,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作為一個見證過太多生命離去的作者,他告訴我們,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書中有兩個故事給我的印象格外深刻。
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約瑟夫·拉扎羅夫,是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他已經沒有了治癒的可能。醫生給了他兩個選擇,保守治療與進行手術。但兩種方法都無法治好他,最多能讓他多活幾個月。
醫生在通知他時,儘量選擇了委婉的語氣,因為擔心他難以接受,可是在聽完後,他坐了起來,對醫生說:別放棄我,只要還有任何機會,你們一定要讓我嘗試。「
雖然之前的治療已經讓他「遍體鱗傷」遭受了太多苦痛,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好了,最多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可是真的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即使是一個理智冷靜的人,依舊是無法捨棄生的欲望。
最終雖然手術成功了,可是因為他實在太過虛弱,還是引發了各種併發症,病情不斷地惡化,最終他的兒子不得不告訴醫療組,我們應該停止"治療"。
對於這個故事,作者是這麼評價的:病人選擇手術,真是糟糕透頂的決定。
他的選擇之所以糟糕,不是因為手術有那麼多風險,而是因為,手術根本不可能給予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他冒著經受漫長而可怕的死亡的風險(這正是他最後的結局),追求的不過是一種幻想。
第二個故事與之類似,主人公是一個叫薩拉的女性,在她懷孕第39周時,被診斷出患有肺癌。為了治療,她做了引產手術與化療。雖然化療帶給了她巨大的痛苦,包括肺部感染與嚴重的呼吸困難。但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雖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薩拉從沒想過放棄,而是堅持不懈的配合醫生進行各種治療方案。
可是治療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理想效果,最終在薩拉身插導管,呼吸機要被推進ICU 的前一刻,她的家人放棄了治療,將她帶回了家中,讓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了生命最後的時光。
對於書中記載的各個真實案例,作者提出了三個問題:
是不是大多數病人為了延長生命,都會選擇冒險?除了手術,醫學還有沒有其他幫助?如果說病人在追求一種幻覺,醫生是否也是如此?太多時候,我們總是企圖改變,希望自己可以戰勝「生命」,可以改變「命運」,然而卻不明白,其實接受才是最好的結果。
醫學可以治療疾病,可以讓人們活得更健康,也可以讓人們活得更長,但是無論如何,生命畢竟是有限的。作為病人,應該接受死亡這人生最為自然的結果,不應為了延長壽命,而去任憑技術擺布自己的身體。當生命將盡,應該學會去冷靜的接受,認真的思考,以最好的心理狀態去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才能生時愉悅,死後坦然,完成「最好的告別」。
而作為醫生,應該儘量的克制住擅加幹預的衝動,如果生命真的無法挽回,就不要再給予病人「沒有希望的希望」,超越死亡,那不是一個醫學問題。對於病人而言,醫學的治療只是一個方面,心理的疏導與情感的慰藉更是不能忽視的。
正如此次疫情一樣,很多人經歷了親人的離別,有的自己也經歷了生死的瞬間,在那一刻我想大家都應該對於生死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特別是從鬼門關回來的人,其感悟應該是最為深刻的,對於生命、親情以及種種會更冷靜的看待。
最後筆者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一個結尾,與大家共勉: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