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2021-01-08 青丘靈墟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

這是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序言裡的一句話,殘酷而又真實。

阿圖·葛文德是何許人也?他是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還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歐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還被譽為是最會寫作的醫生。

作者以自己幾十年的醫生工作經驗,學術素養,以及自己對於美國養老界、醫療界的了解與認識還有自己的多年思考寫作了這本書,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看待生死。

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對於醫學以及延續生命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書的序言中,阿圖醫生質問:面對死亡和衰老,當今醫學做對了嗎?

誠然,相比於以前的人,我們的生活條件更好,醫療條件更好,我們可以擁有更長的壽命。在如今,很多人已經不把生老病死當成是一種生命的必然,而是將其視為了各種不同的「病」,並想盡辦法要治好它。

在他們的眼中,每一次的病人不治身亡,似乎並不是因為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而是醫生的不努力,是醫療的事故,似乎在他們的眼中,只要治療方法得當,「長生不老」並不是一個幻想。

於是,不管是病人、家屬、醫生、還是社會都在追求不停的延長生命,想要「戰勝死亡」,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去認真的思考與面對死亡。

如何看待生死,更好的告別

一直以來,我們對生老病死都秉持著迴避的態度,不願去談論,不想去面對,但不管自己的態度如何,衰老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怎樣面對生命的枯萎,如何與這世界最好的告別,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作為一個見證過太多生命離去的作者,他告訴我們,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書中有兩個故事給我的印象格外深刻。

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約瑟夫·拉扎羅夫,是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他已經沒有了治癒的可能。醫生給了他兩個選擇,保守治療與進行手術。但兩種方法都無法治好他,最多能讓他多活幾個月。

醫生在通知他時,儘量選擇了委婉的語氣,因為擔心他難以接受,可是在聽完後,他坐了起來,對醫生說:別放棄我,只要還有任何機會,你們一定要讓我嘗試。「

雖然之前的治療已經讓他「遍體鱗傷」遭受了太多苦痛,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好了,最多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可是真的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即使是一個理智冷靜的人,依舊是無法捨棄生的欲望。

最終雖然手術成功了,可是因為他實在太過虛弱,還是引發了各種併發症,病情不斷地惡化,最終他的兒子不得不告訴醫療組,我們應該停止"治療"。

對於這個故事,作者是這麼評價的:病人選擇手術,真是糟糕透頂的決定。

他的選擇之所以糟糕,不是因為手術有那麼多風險,而是因為,手術根本不可能給予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他冒著經受漫長而可怕的死亡的風險(這正是他最後的結局),追求的不過是一種幻想。

第二個故事與之類似,主人公是一個叫薩拉的女性,在她懷孕第39周時,被診斷出患有肺癌。為了治療,她做了引產手術與化療。雖然化療帶給了她巨大的痛苦,包括肺部感染與嚴重的呼吸困難。但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雖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薩拉從沒想過放棄,而是堅持不懈的配合醫生進行各種治療方案。

可是治療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理想效果,最終在薩拉身插導管,呼吸機要被推進ICU 的前一刻,她的家人放棄了治療,將她帶回了家中,讓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了生命最後的時光。

對於書中記載的各個真實案例,作者提出了三個問題:

是不是大多數病人為了延長生命,都會選擇冒險?除了手術,醫學還有沒有其他幫助?如果說病人在追求一種幻覺,醫生是否也是如此?太多時候,我們總是企圖改變,希望自己可以戰勝「生命」,可以改變「命運」,然而卻不明白,其實接受才是最好的結果。

醫學可以治療疾病,可以讓人們活得更健康,也可以讓人們活得更長,但是無論如何,生命畢竟是有限的。作為病人,應該接受死亡這人生最為自然的結果,不應為了延長壽命,而去任憑技術擺布自己的身體。當生命將盡,應該學會去冷靜的接受,認真的思考,以最好的心理狀態去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才能生時愉悅,死後坦然,完成「最好的告別」。

而作為醫生,應該儘量的克制住擅加幹預的衝動,如果生命真的無法挽回,就不要再給予病人「沒有希望的希望」,超越死亡,那不是一個醫學問題。對於病人而言,醫學的治療只是一個方面,心理的疏導與情感的慰藉更是不能忽視的。

正如此次疫情一樣,很多人經歷了親人的離別,有的自己也經歷了生死的瞬間,在那一刻我想大家都應該對於生死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特別是從鬼門關回來的人,其感悟應該是最為深刻的,對於生命、親情以及種種會更冷靜的看待。

最後筆者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一個結尾,與大家共勉: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馬丁·普克納:疫情之下,人類是同一個物種
    早在400年前,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就寫下那著名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環球同此時刻,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自立於這場災異之外。疫情之下,人類該如何相互守望?新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其代表作《文字的力量》關注的,正是文字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
  • 病疫帶走了那麼多人 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原文首發 作者:渡心疫情期間,大家每天看著全國數據更新,尤其是死亡累計數量,截至昨天已有近3千人被帶走了生命,死亡,在我們這些適逢好時代出生成長的人面前,第一次近距離並且聲勢浩大的展現。在無數悲痛和感動中,抗疫終於迎來了較好的轉變。
  • 從《一個人的朝聖》到《朝聖之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一個人的朝聖》發生在英國,講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徒步穿越英國去看望臨終老友的故事,而《朝聖之路》中,則是一位刻板的醫生老年喪子,他毅然決然地背起兒子的登山包,替兒子走完了沒有完成的朝聖之路。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發生了重大的事件之後,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看似苦行僧般的徒步形式。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這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詩人福爾克·格萊維爾十四行詩中的句子,也是一個具有癌症患者和醫生雙重身份的保羅,在人生的最後終點想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保羅卡拉尼什,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獲得者,被譽為史丹福大學天才醫生,在人生巔峰時,被查出罹患第四期肺癌。這種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歲患上的癌症,保羅·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
  • 華媒:疫情之下 中國留英學生如何看待回國
    記者參訪了正在倫敦實習的Iris,正在利茲大學讀商科的Jiayi,和在謝菲爾德讀教育的Lili三位留學生,聊聊他們是如何看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選擇留守還是回國。在父母的擔憂和實習機會中找到平衡Iris目前在倫敦金絲雀碼頭一家華人公司實習。
  • 20到39歲腫瘤發病率增長80%,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丨21讀書
    這組數據令人震驚,它告訴我們,癌症並不遙遠,而且呈現著年輕化的趨勢。  在《生死之間》一書中,偶爾治癒記錄了許多年輕癌症患者的故事,丁一醬便是其中一位。  33歲時,他被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賈伯斯所患即是此病,該病發病率僅有十萬分之三,在所有癌症中不足1%,五年存活率僅為2%。  丁一醬向醫生問了一個經典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 育兒書總是反映了人們看待兒童的意識和對兒童的願望
    歷史上,人們看待兒童的視角是如何變化的?其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情感與智慧在起作用?其中哪些部分在發生變化,哪些部分沒有發生變化?無論是變化的部分還是不變化的部分,在有關兒童各種現象之因果的無窮連鎖中,我們對兒童的看法是否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在各種社會性經驗、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的兒童觀是否在嘗試接近事物的本質?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2018年《新京報》報導說,青島一位老人去世,據他的家屬列出的殯葬花費明細,老人從去世到遺體告別收費名目達18項,共計98215元,其中與花相關的收費就達到了61200 元。而且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墓地費用並不是最終花費,因為公墓的使用期限究竟是多久,基本是個法律空白。我們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死亡到底是什麼?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頂尖「經濟頭腦」如何看待疫情?
    恐怕當時沒有人會知道,反觀疫情的反覆,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在經濟層面,戰時狀態下,以一戰為例,國家往往發行大量債券融資,而後國家與國際債務居高不下,只能通過逃避債務或增加稅收來解決問題。疫情之下的經濟又該如何獲得最優解?
  • 疫情之下MOMΛ室內空氣品質保障
    授權轉載自:當代置業研發設計院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家成為我們認為最安全的庇護港灣,然而宅在家裡就真的足夠安全嗎?您對室內空氣品質帶給我們的影響足夠了解嗎?
  •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在疫情封鎖期間,書店雖不向公眾營業,但提供送書上門服務,民眾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站下單,買到自己心儀的精神食糧。書店品牌所有人雅菲特·格林貝格介紹說,在推出購書新模式後,書店的網絡訂單量增長了一倍,「我們甚至沒有能力處理新的訂單」。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之一。16至65歲的以色列人,每周至少讀一次書的人佔總人口數的40.1%。
  • 加繆的《鼠疫》,疫情之下的一本書,只要堅持勝利總屬於我們
    書中疫情的發展也是迅速地,從發現死老鼠開始,到奧蘭城宣布封城,也是如同武漢一樣,僅僅的是幾天的時間。以人為本的國家,總是把人的生命放在其他一切的前面。就如同這次的新冠疫情,我們國家的反應也是迅速地。武漢的封城,各地誌願者的大量湧入都讓我們淚目。
  • 專訪丨約書亞·梅茲裡希: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梅茲裡希完成了多例移植手術;作為一名寫作者,他也將對於器官移植的思考、病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更多人能夠正確了解器官捐獻,思考如何將死亡化作生命。《當死亡化作生命:一個移植外科醫生的手記》,[美]約書亞·梅茲裡希著,韓明月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6月版。約書亞·梅茲裡希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長大。
  • 專訪丨約書亞·梅茲裡希: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梅茲裡希完成了多例移植手術;作為一名寫作者,他也將對於器官移植的思考、病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更多人能夠正確了解器官捐獻,思考如何將死亡化作生命。梅茲裡希現與同為外科醫生的妻子以及兩個女兒定居在麥迪遜。「我們移植的這些器官——肝臟、腎臟、心臟——都是珍貴的生命禮物,是死者能贈與生者的物品。」這是約書亞·梅茲裡希寫在《當死亡化作生命》一書中的話。而在對梅茲裡希的採訪中,他補充說:「這個世界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身邊的人,以及我們如何給世界留下一個比我們來到這裡時更好的所在?器官捐獻就是實現這兩點的一種方式。」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從賈伯斯、馬斯克到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啟發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在美國和英國進行研究顯示,美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比例為47%,英國為35%,中國為77%,日本為49%。 工業時代最大的收穫就是「執行力」而執行力務必是執行,按著一條條命令去嚴謹完成即可,他不需要你有過多的大腦分析,而只需要思考如何執行到位。 智能時代有可能將這種需要人工去執行的工種用自動化取代,而人們需要更多的是要有引領思維。 未來已來。
  • 疫情之下|「貧而不屈」:新冠時期的古巴生活日常
    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3月31日,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累積確診病例854597例,治癒病例達到176082例,死亡41556例。全球疫情之下眾生萬象,疫情全球蔓延的時間差和地域差使得一些關乎於政治經濟的輿論變得微妙。雖然大部分國家根據其特殊國情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然而其既有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卻還是在疫情之下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和放大。
  • 新冠疫情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死去」
    Westend61 / Rainer Berg) 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死亡擺上檯面,促使許多人思考他們想要(或不想要)的結束生命的方式並作出必要安排。在瑞士義大利語和法語區,預先聲明申請呈指數級增長。 「我不想像棵蔬菜一樣死去。我不想經歷缺氧和無法呼吸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