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死去」

2021-01-21 騰訊網

(在預先指示中,籤字人指明了他臨終時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Westend61 / Rainer Berg)

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死亡擺上檯面,促使許多人思考他們想要(或不想要)的結束生命的方式並作出必要安排。在瑞士義大利語和法語區,預先聲明申請呈指數級增長。

「我不想像棵蔬菜一樣死去。我不想經歷缺氧和無法呼吸的痛苦。」6月,蘇珊·德吉夫斯·穆裡(Susanne Degives-Murri,83歲)在瑞士法語廣播電視臺(RTS)上如是說。「我認為我們應該讓上了年紀的人安靜地離開。」

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目睹了感染新冠肺炎的熟人的痛苦經歷後進行了深入思考。那些人接受了高強度治療後仍然遭受著病痛。她說: 「他們不能說話,也不能呼吸,現在兩個月過去了,他們的病還沒好。」

這促使她訂立了自己的臨終指示。她並不是個例。大流行的慘劇使許多人意識到訂立生物學遺言的重要性,這能保證自決權。

「在冠狀病毒危機爆發前,在瑞士德語區,65歲以上人中50%擁有預先醫療聲明所需文件,但尚未完成。我們堅信現在完整檔案所佔百分比已大幅上升。」老年人保護與援助組織Pro Senectute發言人塔娜娜·奇斯勒(Tatjana Kistler)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她補充說,在法語區和提契諾州,對這類表格的需求在封禁期間猛增了50%以上。

Pro Senectute2017年進行的一項人口調查對18至99歲的人群進行了1200次電話訪問,發現只有22%的人口訂立了預先聲明。大多數(47%)是60至70歲的人。德語區(27%)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法語地區(10%)和義大利語區(5%)則低得多。

Pro Senectute發言人表示,在不可逆轉或殘疾的情況下,對死亡或痛苦的恐懼提升了人們對個人預先醫療指示的興趣。

「在這個非常嚴峻的危機時期,在電視上看到的圖像令人恐懼。我們收到許多老人的反饋,他們告訴我們: 『我活得很好,我90歲了,我不想像這樣死去』。Pro Senectute瑞士法語區秘書阿蘭·於貝(Alain Huber)向RTS表示。「這使許多人決定去完成他們的預先指示,自己決定希望如何結束生命。」

其他重要安排

預先聲明是Pro Senectute建立的DOCUPASS個人檔案的一部分,該檔案使每個人能夠記錄下發生嚴重事件時他們的需要、要求和願望。除了預先指示外,它還包括失能授權(指定一名代理人,在日常生活中照顧當事人,管理其財務並在無判斷力的情況下合法地代表他們)、臨終安排(包括可能的器官捐贈)、遺囑和個人安排卡(表明在緊急情況下應與誰聯繫)。

隨著新冠病毒危機的發生,Pro Senectute注意到人們重新對這些安排產生興趣。但據塔塔娜·基斯勒(Tatjana Kistler)的說法,「甚至在大流行之前,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個人安排問題感興趣,這或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越來越意識到應儘快確定個人安排。」

發言人強調,患者的預先醫療指示只是檔案的一部分。2017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設立失能授權也很重要。與生物學醫囑相比,目前這還是一個鮮為人知和使用的工具。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

背景信息

什麼是預先聲明?

在預先指示裡,患者設定他們失去判斷力後的醫學治療和護理安排。預先指示確定患者接受或拒絕的維持生命的治療和護理方式。起草預先指示是自願的。但與親人和專業人員的溝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預先醫療指示僅在患者無法做出判斷時適用。在其他所有情況下,患者將繼續完全自由地做出決定。

相關焦點

  • 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一、新冠病毒的狡猾在哪?   新冠病毒橫掃全球已十個多月了,但並沒有如同它的表兄弟SARS、MERS那樣來去匆匆,也不如它們易於識別和發現,還可以再次感染,COVID-19不但沒有止步跡象,傳播勢頭快速與強勁,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已有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主要體現在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本文將分析疫情背景下AI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並探討對策。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相關討論就已經起步。2018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五大「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分別是自主性、有益性、預防傷害、公平性和可解釋性。
  • 外媒:科學素養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4日發表一篇題為《科學素養是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的》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專家布魯斯·米勒日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周刊上發表的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 頂尖「經濟大腦」這樣看待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不僅將公共衛生問題推到人們面前,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經濟影響。我們就要從疫情中出來了,但我們並不清楚,要使經濟恢復到疫情之前需要多長時間。這就好像一戰二戰開始時,人們以為會很短暫,但事實上無人知道到底會持續多久。新冠疫情之後,一定會釋放財政和貨幣的力量,這需要我們去討論和觀察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們處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希望我們能把問題處理好。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利德斯認為,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是長期的。
  • 新冠病毒引發的基因武器思考
    新冠病毒讓地球按下了暫停鍵,人類不得不忙於自救,有人說新冠病毒是生物武器病毒洩露,並非來自大自然,但是國內外眾多科研單位都給出否定,雖然我們暫時還不知道新冠病毒來自哪裡,可是不得不引發人類的新思考。2003的非典讓人們恐慌了幾個月,有了非典的案例,人們以為新冠病毒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自然消失,然而事實讓人們更加的擔心,全球的傳播已經讓人們在思考以後怎麼辦,雖然病毒終會被戰勝,但是我們都知道基因對地球生物至關重要,它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信息庫,隱藏著人類進化的奧秘,甚至決定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假如新冠就是生物武器,那我們人類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的手裡。
  • 新冠課題報告研究
    Angela老師:2020年已經過去三季,身處新冠顛覆性變化的洪流當中但得失相伴,病毒大流行與社會生活的巨變卻也是促使人們—特別是學生們—鍛鍊深度思考,冷靜觀察能力的最佳契機。 2020年2月寒假期間,中心發布新冠課題研究報告任務,並給出部分參考議題,身為學長的ALevel年級組的同學們展現了極大的興趣和參與度。 經過與老師的討論,同學們很快投入調研。
  • 關於新冠病毒的思考以及因疫情崛起的兩個公司簡介
    作者比較贊同這種說法,自從中藥介入後國內疫情明顯減緩。 一西醫認為新病毒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日開發疫苗,目前市面上沒什麼藥是針對新冠,只能隔離。所以義大利,伊朗,歐洲,美國這些國家暴發後,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隔離。
  • 疫情大考下的社會治理題怎樣答?上海交大推出」新冠疫情與城市治理...
    圖說:上海交大將在6月7日前推出「7場 新冠疫情與城市治理 系列列公益講座」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報導 疫情大考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何有效應對,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城市治理與應急管理,如何建設起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
  • 新冠疫情:新冠病毒可在水貂與人之間傳播,丹麥上千萬養殖水貂遭撲殺
    水貂與新冠病毒水貂學名美洲水鼬,和雪貂同屬鼬科,由於用作服飾的毛皮價值很高,常被人工飼養。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水貂被發現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由於其多被飼養在擁擠不堪的環境中,是傳播病毒的理想場所,它們自身也可能會生病死亡。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我們從關於疫情的陰謀論中得到的教訓是,我們必須認真聆聽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他們知道如何應對病毒肆虐、如何探求病毒真正的來源。」「最早報告病例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病毒來源地」從流行病學調查角度來說,最早報告病例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病毒來源地。歷史上,病毒首例報告地也往往並非來源地。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
  • 新冠疫情將改變亞太地區乘客的旅行習慣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國際海事衛星的「乘客信心追蹤」報告是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全球性調查,反映了全球1萬名航空乘客的出行態度,其中2500名受訪者來自亞太地區。每10名來自亞太地區的受訪航空乘客中,就有9人表示其出行習慣將因新冠疫情而長期改變,其中半數受訪者表示將減少旅行次數。從長遠看,航空乘客的飛行習慣將發生巨大變化。
  • 新冠科普篇:你還不了解的新冠疫情!
    2020年12月22日,大連新增8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12月23日,大連疫情登上熱搜,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大連疫情還在全城控制,瀋陽疫情又在升溫,12月23日2時40分,瀋陽通報1例韓國返沈人員解除隔離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患者。疫情沒有結束,疫苗還未真正到來,掌握新冠病毒科普知識,認真保護自我,共克時艱!
  • 英國科學家闡述第二波新冠疫情的特徵
    據《每日郵報》援引英國科學緊急情況諮詢小組(SAGE)的結論報導,在第二波新冠疫情中,重症患者的死亡速度增加一倍。專家的結論基於全國76700名住院患者的數據。科學家稱,自大流行以來,對新冠病毒的治療已更加完善。因此,醫生挽救了大部分感染者的生命,死去的都是健康狀況最差的患者。專家還證實,新冠病毒可以突變。在報告中指出,突變不會使病情更加嚴重,但會加強病毒的傳播能力。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布魯塞爾知名智庫「歐洲之友」政策研究部主任莎達·伊斯拉姆表示:「陰謀論是疫情帶來的最糟糕的事物之一。我們從關於疫情的陰謀論中得到的教訓是,我們必須認真聆聽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他們知道如何應對病毒肆虐、如何探求病毒真正的來源。」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聽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悼念因新冠疫情而去世的人們,瓦倫與馬競賽前將進行默哀儀式
    賽前,雙方將舉行一分鐘的默哀儀式,以悼念在與新冠疫情搏鬥中不幸去世的人們。瓦倫西亞俱樂部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寫道:「他們不是數字,他們是生命。瓦倫西亞足球俱樂部決定在與馬德裡競技的聯賽賽前舉行一分鐘的默哀儀式,以悼念在與新冠疫情搏鬥中不幸去世的人們。俱樂部希望以此傳達對武漢乃至中國人民抗疫的支持與鼓勵,你們不獨行。」有不少球迷留言對瓦倫西亞的此舉表示感謝,同時也希望武漢加油。
  • 深切緬懷:那些在新冠疫情中,去世的電影人們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年初爆發後,世界各國的醫療系統相繼陷入苦戰,國內外電影行業均處於嚴重停擺狀態,雖然線上流媒體平臺不受太大波及,但是線下的活動、放映系統均受到極大的衝擊,不管是坎城電影節,國內的橫店,還是好萊塢的各大片廠,都相繼停止了拍攝和各種相關工作。剛剛試圖開啟重映的電影院重新關閉,可能我們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看到新片的上映。
  • 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6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又遇關鍵節點。
  • 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截止9月,最權威的醫學雜誌NEJM在今年共接到了3萬篇投稿,其中一半以上為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就像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一樣,疫情的大流行也集中了大量科學家的精力。事實上,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熱帶戰場上瘧疾的威脅,以及戰後幾年小兒麻痺症的興起,都引發了大的轉折點。近年來,伊波拉和寨卡病毒的流行也都促使了資金和出版物的暫時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