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學素養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4日發表一篇題為《科學素養是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的》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專家布魯斯·米勒日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周刊上發表的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公共衛生部門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措施非常糟糕。

米勒的評估是基於事實的,例如:反口罩和反疫苗運動,關於新冠病毒起源的陰謀論,以及當權者盲目支持未經證實的療法。在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遵循公共衛生建議,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不科學的言論造成了嚴重後果。雖然只有4%的世界人口居住在美國,但這個國家的累計死亡人數卻佔到全球死亡總人數的20%,比其他富裕國家情況更糟糕。科學知識水平低下是導致很多美國人否認科學的誘因。反科學觀點與科學知識水平低下之間的這種關係讓科研人員對形成和維持錯誤信念的大腦機制有了新的發現。

自從普遍認識到新冠病毒的存在,人們對這種病毒的認知就一直在變化,甚至包括所謂的專業人士在內。任何人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有關新冠病毒的科學認知是十分複雜的,而公眾看到的則是一系列驚人的圖表、統計數據和專家建議。此外,當科學家了解到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毒性後,專家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這種不確定性同時也加劇了不信任感。

普及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因為這麼做能讓全社會做出正確的決定。在一項涉及9654名美國成年人的研究中,48%的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認為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只有15%的研究生學歷的人支持這一觀點。

科學知識水平低下如何讓原本理性的人誤解新冠病毒的威脅,讓他們更相信虛假數據而非科學合理的信息?基於錯誤信息的信念和基於真相的信念一樣,都具有神經起源,並反映出特殊腦迴路的連接。人類能夠有組織地擁有信仰,並根據事實和經驗評價其優劣。

人們所持有信念的真實程度並不相同。錯誤信念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很常見,尤其是路易體痴呆和額顳痴呆。在這些情況下,錯誤的信念可能導致盜竊、妄想和無法認人等。

最新的理論認為,當存在神經心理缺陷時,由於感官信息出現問題,就會促進錯誤信念的形成,而由於用於評價思想和信念的前額葉系統存在缺陷,就會難以拒絕錯誤信念。路易體痴呆和額顳痴呆的錯誤信念內容不同,但卻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有關人類錯誤感知信息的共同神經機制的信息。在這兩種情況下,大腦會接收到扭曲的感官信息,進而幹擾他們對外在環境的準確解釋,並且缺乏必要的腦迴路來判斷所接收的信息是真還是假。

疫情導致科學受到更大挑戰。科學家、醫生和公共衛生專家必須就口罩、疫苗和藥物等公共衛生問題展開交流。米勒指出,與政策制定者合作,制定支持理性科學的國家政策至關重要。只有科學戰勝愚昧,我們才能戰勝新冠病毒。(編譯/劉麗菲)

相關焦點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
    今日(8月13日), 廣東科學中心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戰疫專題展設置「病毒來襲」「共克時艱」「科學防治」和「『疫』情警示」四個分區,共36個展項,全方位展示了病毒的知識與危害,新冠疫情的發展與影響、全民抗「疫」的感人事跡,科學防治以及科技在抗「疫」中的支撐作用,並期望通過疫情警示引起社會反思與進步。
  • 新冠病毒為DNA病毒?缺乏科學素養的應該是媒體吧
    我們缺乏科學素養是實實在在的,看看中國青年網等媒體,硬生生將新冠病毒說成了DNA病毒。媒體記者請專業點好不好?
  • 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場「大考」
    ◎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張曄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公共衛生領域的人民戰爭,也是一場公眾科學素養的大考。「公眾了解政府防疫策略背後的科學道理,有助於積極配合開展應急防控行動,可以說科學素養是剛性防疫措施背後的柔性支撐,是防疫部署得以貫徹落實不可或缺的保障。」
  • 蔡曉湧:抗擊新冠病毒的「持久戰」 —— 環保從業人員的應對之道
    按理說此時此刻不應再唱這唉聲嘆氣的調子,但我認為全民會戰的結束也正是對抗新冠病毒持久戰的開始,我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我希望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持久戰是以不要讓病毒影響了企業的正常復工,經濟的恢復發展,決勝小康的順利收官為前提的,我們未來對新冠病毒的持久戰,是病毒認知和日常防護層面的持久戰,是衛生習慣和工作預防層面的持久戰。
  • MIT創建新網站 通過輸入變量幫助人們判斷室內聚會的新冠感染風險
    據外媒BGR報導,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研究成果創建了一個網站,揭示了當與新冠患者待在一個房間裡時,需要多長時間會感染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取決於幾個變量(房間大小、戴口罩),網站上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環境進行調整。
  • 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
    世衛組織呼籲勿將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是基於科學展開研究,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對此,在11月30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病毒在何時、何地打破物種界限等問題目前尚未破解。世衛組織密切關注各類科學線索,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一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出現。
  • 紙平凡而不簡單,可以幫助我們抗擊新冠病毒
    事實上,從新冠疫情一開始,紙張就是新冠病毒全球傳播的 「核心故事」……今年 3 月份,當全球陷入疫情恐慌時,出現了廁紙嚴重短缺的困境,人們開始紛紛囤積廁紙,在英國艾塞克斯郡等地區,一些被稱為 「沼澤輥強盜」的有組織的犯罪團夥,試圖通過搶劫獲取這種突然變得非常緊俏的日常商品,當地廣播電臺和遊樂場將廁紙作為獎品,隨著人們需要日益增多,澳大利亞一位 「經銷商」開始在 eBay 網站上以每卷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曾在疫情期間因一張「陪你去看夕陽」的照片走紅網絡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王欣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上參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病毒阻擊戰,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眾科學素質的大考。疫情之中,中國抗疫成果舉世矚目,公眾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素質,同樣是社會空前團結抗疫的重要武器。
  • 科學素養也是「免疫力」 | 人民時評
    隨著各地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一批號稱可以抵禦病毒、預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網絡和實體店熱賣,有的打著「高科技」旗號,有的則是人們熟悉的「老面孔」。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國屏表示,病毒溯源「對傳染病防治意義重大。找到病毒源頭,理解病原是如何發展成為對人類致病的病毒,才能回答病毒會不會反覆出現,也就是大家關心的是否會捲土重來的問題」。追蹤病毒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
  • 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截止9月,最權威的醫學雜誌NEJM在今年共接到了3萬篇投稿,其中一半以上為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就像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一樣,疫情的大流行也集中了大量科學家的精力。事實上,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熱帶戰場上瘧疾的威脅,以及戰後幾年小兒麻痺症的興起,都引發了大的轉折點。近年來,伊波拉和寨卡病毒的流行也都促使了資金和出版物的暫時激增。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指出,新冠肺炎源頭是科學問題,無證據就隨意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布魯塞爾知名智庫「歐洲之友」政策研究部主任莎達·伊斯拉姆表示:「陰謀論是疫情帶來的最糟糕的事物之一。我們從關於疫情的陰謀論中得到的教訓是,我們必須認真聆聽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他們知道如何應對病毒肆虐、如何探求病毒真正的來源。」
  • 西媒:科學家正嘗試將「基因剪刀」用於抗擊新冠病毒
    西班牙每日新聞網站8月6日發表題為《基因編輯工具同樣可以用於抗擊新冠病毒》的文章,編譯如下:基因編輯工具CRISPR(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系統)已經永遠改變我們進行生物學、這些工具源於細菌用來抵禦病毒侵害的防禦系統,而這套戰略是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微生物學家弗朗西斯·莫希卡於2003年發現的。10年後,它們已被證明是編輯任何生物基因的有力工具,在世界各地均開始得到應用。因此,它們經常被稱為「基因剪刀」。CRISPR的靈活度是無與倫比的,其作用範圍實際上是無限的,是能夠與任何生物或病毒的遺傳物質進行互動的工具。
  • 「抗擊新冠病毒的中國方案」英文網站
    為助力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維護全球衛生安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國家藥監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單位的指導支持下,中國日報網3月18日上線推出「抗擊新冠病毒的中國方案」英文網站(以下簡稱「中國方案」網站),圍繞國際關切,權威、系統、及時、準確地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有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分享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 外媒:兒童為何比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機率低?
    外媒稱,疫情暴發以來,兒童只佔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一小部分,這一趨勢一直以來都讓科學家感到十分困惑。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兒童免疫系統清除新冠病毒的能力似乎比成年人更強。據智利《第三版時報》網站12月10日報導,澳大利亞墨爾本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免疫學家梅拉妮·尼蘭表示,兒童的免疫系統發現病毒後就會產生快速而有效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有機會自我複製以至於病毒測試結果呈陽性之前,將這些病毒清除。
  • 鍾南山院士分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略和進展
    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D614G病毒變體提高了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很快成為主導毒株。D614G被認為通過微調棘突蛋白的結構,導致B細胞識別病毒的免疫原性喪失。
  • 抗擊新冠病毒,這些醫藥產品從南京江北新區來
    中國江蘇網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抗擊疫情的相關醫療產品和器械的研發也在跟時間賽跑。生命健康產業作為南京江北新區的支柱產業,正是得益於產業的提前布局,有17家企業正將掌握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優勢轉化成抗擊疫情的創新產品,勇當急先鋒,科研加速度,為檢測、預防、醫治新冠肺炎助力。
  • 外媒: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選擇性」攻擊一些器官?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數學與應用學院的一位數學家試圖用數學方法解釋為何新冠病毒會對一些器官造成損傷,而不會影響另一些器官。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18日報導,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大流行病出現超過10個月後的今天,醫學界和科學界仍然對這種新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存在很多疑問。這種疾病的特徵之一是,能造成明顯的多器官損傷。
  • 外媒:無人機曾是奢侈品,今在全球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有力工具
    外媒《金融快報》(Financial Express)10月11日刊載題為《無人機技術如何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有力工具?》的文章,文章認為無人機(UAV)技術曾經被視為一種奢侈品,但如今已經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它有助於創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和遠距離物流服務。該文稱,即使有潛在風險,世界正面臨的危機也使人們認識到無人機的作用。不出所料的是,許多初創公司和個人已經開始適應市場對無人機日益增長的需求,並正在推出一系列創新的無人機解決方案。無人機不僅用於供應必需品,還用於監視、廣播、噴霧消毒和測體溫等。
  • 無創呼吸機在抗擊「新冠病毒」過程中能起什麼作用?
    圖片來源:和普樂抗擊新冠病毒呼吸機捐贈現場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指導意見,無創機械通氣是治療新冠肺炎呼吸衰竭的首選機械通氣方式,這也是目前各前線醫院呼籲捐助的無創呼吸機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