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2020-12-1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陳述根本

2020註定會因新冠疫情而被載入史冊。疫情的大流行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走勢、國際政治等最重要的變量,讓社會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不同的問題在各個領域不斷地湧現出來,從教育到醫療,乃至社會意識形態均面臨大考。

同時,疫情作為一個醫學事件,也引發了現代科學史上最大的轉折點。2019年秋天,由於沒有人知道疫情的存在,科學家們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幾乎為零。

而截至2020年12月15日,疫情已蔓延至200多個國家,超過7277萬人患病,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61.9萬人。引發了科學界前所未有的努力,導致了科學研究重點的大轉變

當然,疫情也暴露出科學研究的諸多問題,比如學術界的惡性競爭迫使研究人員利用疫情蹭熱點、追名逐利,以及產生一系列平等、生物醫學偏見等。如何甄別和鼓勵有益研究,祛除浮躁和功利,也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前所未有的科學努力

疫情以一種猝不及防的姿態打碎了曾經直線型的、平滑的、可預測的社會。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疫情導致了科學研究重點的轉變,加速了科學信息的分享,更讓傳染病研究成果帶入了公眾的視野,推向大眾。

首先,疫情期間,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暫時放棄了此前耗費大量精力的研究課題,轉而開始研究這一流行病。僅僅幾個月,科學研究出現了新冠病毒化的趨勢

根據的PubMed的統計從2020年初至今,PubMed上已登載了74000篇COVID-19論文,是已出現幾個世紀的傳染病脊髓灰質炎,麻疹,霍亂和登革熱的數倍之多。而從1976年出現的最烈性傳染病之一的伊波拉,目前只有9700篇論文。截止9月,最權威的醫學雜誌NEJM在今年共接到了3萬篇投稿,其中一半以上為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

就像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一樣,疫情的大流行也集中了大量科學家的精力。事實上,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熱帶戰場上瘧疾的威脅,以及戰後幾年小兒麻痺症的興起,都引發了大的轉折點。近年來,伊波拉和寨卡病毒的流行也都促使了資金和出版物的暫時激增。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個新的轉折點,導致了科學研究重點前所未有的轉變

在對美國、加拿大和歐洲25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中,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32%的人已經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流感大流行上。

比如,研究嗅覺的神經科學家開始調查新冠肺炎患者為什麼會失去嗅覺。又或者,亞利桑那大學的michaeld.L.Johnson通常研究銅對細菌的毒性作用,但當他得知新冠肺炎病毒在銅表面的持續時間比在其他材料上持續的時間要短時,他的研究部分轉向了這種病毒對這種金屬的脆弱性。事實上,對於現代醫學來說,從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到如此強烈的、如此多的綜合學科

其次,關於病毒的研究分享在疫情期間以驚人的速度運作這也讓科學從一種緩慢、封閉的努力轉變為更靈活、更透明的科學。傳統上,一項研究的發表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先是將論文提交給雜誌社,雜誌社再將論文發送給同行進行評論。如果論文通過了同行(通常長達數月),在昂貴的付費後,論文才會被會發表。

而顯然,這個系統不適合快速傳播的疫情。於是,新冠疫情期間,生物醫學科學家可以將他們論文的初步版本,或者「預印本」上傳到免費訪問的網站上,以便其他人對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剖析和構建。

儘管這種做法在2020年前已經慢慢流行起來,但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做法的推廣和普及,這對於分享有關COVID-19的信息具有重要意義,更是有可能成為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主流。

預印本加速了科學的發展,大流行加速了預印本的使用。今年年初,一個名為medRxiv(「med archive」)的存儲庫保存了大約1000份預印本。到10月底,已經有12000多份。

此外,疫情也暴露了過去人們忽視的傳染病威脅,將小眾的傳染病研究成果推向了大眾。大約90年前,人類還不能觀察病毒。但是今年,在第一例COVID-19病例被發現後10天,中國科學家就上傳了SARS-CoV-2的病毒基因組序列。截止到11月,已有197000個病毒序列被上傳。

此外,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揭示SARS-CoV-2與野生蝙蝠中的其他冠狀病毒(可能的宿主)相比的情況;它如何滲透和協同我們的細胞;免疫系統如何對其過度反應,從而產生新冠肺炎的症狀。可以說,人們對這種病毒的了解比歷史上任何一種病毒都要快

疫情下的科學弱點

疫情帶來了科學界前所未有的努力,彰顯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內在邏輯,但也暴露了疫情下科學界的諸多問題。疫情是一次獨特的災難,讓學界面臨著大考。

2020年1月29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刊發了一篇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回顧性分析論文。文章結論表明,在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武漢已經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疾病傳播,即所謂「人傳人」。

該文一石激起千層浪,疾控系統專注發論文隱瞞判斷等結論不斷湧現,引發人們對於疾控中心工作的廣泛質疑,該事件也因此被稱為「疫情論文風波。當然,很快,國家科技部回應了這一風波,表示「為了發論文隱瞞」的說法不能站得住腳,並對回溯性研究作了充分解釋。

1月30日,科技部發布《科技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指出「各項目承擔單位及科研人員要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此次疫情論文風波,也折射出國人對促進我國科研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以及生物醫學學術領域競爭殘酷和慘烈

生物醫學學術界是個金字塔,每個生物醫學教授在其職業生涯中平均培養6名博士生,但只有16%的學生獲得終身職位。因此,疫情為許多研究學者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一舉成名的機會:在每個人都受到波及而急切渴望獲取信息的重大疫情之中,任何新論文都可以立即吸引國際媒體的關注,並有被引用成百上千次的可能

政府、慈善機構和大學將巨額資金用於新冠疫情的研究。僅在3月,美國國會就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NSF)追加了7500萬美金COVID-19專項經費。這些因素導致了大量科學家湧入COVID-19領域,以犧牲學術嚴謹性為代價,產出了海量草率、功利和炒作性研究。

大流行的機會也不公平地落在科學界身上。在科學家中,和其他領域一樣,女性比男性做更多的兒童保育、家務和教學工作,並且更多地被學生要求情感支持。隨著流感大流行的蔓延,女性科學家的負擔越來越重,她們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新的研究領域,也無法開始一個全新的研究項目。聖克拉拉大學的研究顯示,由於COVID-19的壓力,女性的研究時間比男性減少了9個百分點。

與2019年相比,medRxiv預印本資料庫中女性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比例下降了近44%。與去年來自同一期刊的論文相比,發表的COVID-19論文的第一作者女性人數減少了19%,男性在87個國家領導著超過80%的國家COVID-19研究小組。在美國有關流感大流行的新聞報導中,男性科學家被引用的頻率是女性科學家的四倍。

美國的有色人種科學家也發現,由於獨特的挑戰耗費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比白人同行更難掌握方向。黑人、拉丁裔和土著科學家最有可能失去親人,這使他們的職責清單上增加了哀悼。

科學受到所謂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影響,即小的成功如滾雪球般滾向更大的優勢,而不考慮優點。同樣,早期的障礙依然存在。年輕的研究人員如果因為太忙於關心他人或為他人悲傷而無法改變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們可能會因為一年的低產而遭受持久的後果。

可以說,新冠疫情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科學研究,加速了科學信息的分享。同時,全球科學家應對疫情的通力合作為今後應對其他全球性傳染病威脅帶來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但是,大流行也暴露了科學研究的弱點,諸如扭曲的激勵、浪費的做法、不平等、生物醫學偏見等。如何甄別和鼓勵有益研究,祛除浮躁和功利,也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焦點

  • 外媒:科學素養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4日發表一篇題為《科學素養是如何幫助人們抗擊新冠病毒的》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專家布魯斯·米勒日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周刊上發表的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通過對新冠病毒和來自馬來穿山甲的冠狀病毒的核苷酸比較,推測新冠病毒與其分歧事件並非近期發生,也說明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更為複雜。陸劍研究員(右一)帶領學生在北京百花山採集果蠅疫情期間如何有效溝通?針對疫情使課題組的同學們被阻隔在各自家裡的情況,陸劍發揮生物信息分析靈活、機動的特點,充分運用微信、VPN等網絡平臺,遠程指導學生們結合生物信息和基因組學分析,對新冠病毒進行深入研究。
  • 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
    世衛組織呼籲勿將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是基於科學展開研究,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對此,在11月30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病毒在何時、何地打破物種界限等問題目前尚未破解。世衛組織密切關注各類科學線索,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一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出現。
  • 找到新冠病毒死穴,快速戰勝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會給人類製造多少災難和傷害,眾說紛紜。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尋找新冠病毒死穴,讓先行動者先戰勝新冠病毒
    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關於人類戰勝新冠病毒的邏輯推理前提一: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對地球表面一定區域,可以劃分四大圈層。從上往下,依次是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大氣圈,指連續包圍地球地面以上區域的空氣圈。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總稱。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高福: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
    2020世界5G大會【高福: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在2020世界5G大會「5G與公共衛生、健康醫療論壇」上,高福表示,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全新的科學問題:第一,它不是天花,不敢說它有終身免疫; 第二,這個病毒有無症狀感染,有輕型感染……對這個病毒的認知,徹底改變了人類大腦這個CPU裡面存的知識,所以現在留出很多的開放性問題。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竟然授予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價值300萬美元
    提起科學突破獎,大家可能還有點陌生吧,大多數人知道諾貝爾獎,小部分人知道菲爾茲數學獎,更少一部分人知道圖靈獎。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 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球頂尖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 《科學》重磅: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我們現在知道,新冠病毒的表面有許多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室溫水能殺死新冠病毒?
    新弱點,室溫水能殺死新冠病毒?,在這項研究中提到了一種極其簡單的殺死跟新冠病毒有關顆粒的方法。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新冠病毒一個新弱點,那就是水--只是普通的常溫水,不過開水的效果更好。儘管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非生命、乾燥物體表面」(比如,桌面,手機、電腦鍵盤表面等),目的是評價病毒經過間接接觸途徑傳播的潛在能力。但是,也有研究顯示,其他冠狀病毒,也包括這次的新冠病毒可以在自然界水環境,包括下水道汙水(糞水)中長期「存活」,即使經過3、4個月,仍可以回收到具有感染能力的「活」病毒顆粒。這也是SARS病毒在香港某個社區造成數百人傳染的基礎。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
  • 「科學突破獎」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我們現在知道,新冠病毒的表面有許多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疫情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大學、研究所、工業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病毒,探索新的診療手段防止疫情傳播。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
    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主辦方供圖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大學、研究所、工業界的科學家探索研究病毒,研究新的診療手段防止疫情傳播。全世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災難,也從來沒有過的科學合作,未來肯定會得到解決,人類從中學到經驗教訓能夠解決未來人類問題挑戰。
  • 秉持科學精神 遵循科學規律
    尊重科學,是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內容。習主席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強調:「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告訴我們,科學是戰勝疫病的利器。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離不開對科學精神的秉持、科學規律的把握、科學技術的運用。「新技術是中國遏制疫情的秘訣之一」,防疫戰也是科技戰。
  • 人民日報評論部:把握規律 崇尚科學
    秉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科學認知、實施科學舉措,讓科學精神的陽光穿越疫情陰霾的籠罩,匯聚起戰勝疫情的堅實力量讓尊重規律、崇尚科學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在科學的土壤裡汲取經驗和智慧,在自強的信念中凝聚勇氣和力量近段時間,中國科學技術館上線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專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