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2020-12-16 國際在線

《自然》雜誌網站12月14日刊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是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科學事件。這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已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7千多萬人感染,並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破壞。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

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

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許多不研究新冠病毒或其影響的研究人員已推遲了他們的項目,擱置了職業甚至被中斷了研究經費。

新病毒的發現及傳播研究

2020年1月,在發現一種神秘的呼吸系統疾病的報導後不到一個月,中國研究人員迅速查明原因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到1月11日,一個中澳研究小組在網上發布了該病毒的基因序列。此後不久,科學家又有了另一個關鍵但又令人震驚的發現:該病毒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2月,研究人員已經確定該病毒會鎖定在ACE2受體上。該病毒捕獲ACE2的強度至少是薩斯病毒的十倍。科學家認為,這可以部分解釋新冠病毒的傳染性。

3月,一些科學家認為,可以長時間在空氣中徘徊的、微小的、充滿病毒的「氣溶膠」在新冠病毒的傳播中起作用。但是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同意,而且一些政府和公共衛生組織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尋找證據,證明這是病毒傳播的一種方式。研究人員還了解到,人們可以在出現症狀之前傳播疾病。根據11月最新發布的一項分析,如果沒有控制措施,則幾乎所有新冠病毒傳播的一半都始於無症狀感染者。

控制措施的成功與失敗

從新冠疫情大流行開始,流行病學家就急於開發模型來預測病毒的傳播,並提出可以採取哪些公共衛生措施來控制這種病毒。在沒有疫苗或治療藥物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政府都依靠所謂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例如封鎖措施。但是封鎖帶來的經濟影響是迅速而嚴峻的,這導致許多國家在病毒受到控制之前就開放了。大流行初期關於病毒是否能傳播的不確定性,還引發了關於佩戴口罩的好處的爭論,口罩在許多國家被政治化,尤其是在美國。同時陰謀論、虛假信息幾乎像病毒一樣傳播,其中包括有關群體免疫優點的討論。

流行病學家建議對新冠病毒進行大規模檢測是擺脫危機的出路。但是在許多國家,用於標準測試的試劑盒和試劑(使用PCR技術)的短缺造成了瓶頸。這促使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開始設計新的快速測試方法,包括基於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和抗原測試的快速測試方法。

全球最早阻止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使用了多種方法的組合,包括全面封鎖、廣泛測試、佩戴口罩和數位化追蹤病毒接觸者。在一些國家,積極的測試與跟蹤計劃和嚴格的隔離措施相結合,幾乎消除了該病毒的傳播,使生活恢復了正常水平。這些成功故事的共同點是政府願意採取迅速果斷的行動。

但是在許多國家,政府官員行動遲緩,無視科學建議或不願加大測試力度。結果是感染率急劇攀升,導致了新冠疫情的第二波熱潮。在美國和西歐,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數再次激增。

新冠疫苗的快速開發

在一片混亂之中,新冠疫苗的開發和測試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根據2019年11月的統計數字,WHO表示有200多個新冠疫苗正在開發中,其中大約50個處於臨床試驗的不同階段。他們使用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方法,從老式的化學滅活法到從未獲得許可的疫苗製備新技術。

輝瑞製藥公司和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和英國牛津大學已相繼公布其開發疫苗的大型功效試驗結果。在過去的一個月中,英國和美國的監管機構已宣布對輝瑞疫苗的緊急授權,預計歐盟的監管機構將在未來幾周內做出決定。中國和俄羅斯開發的疫苗也已獲得批准。

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宣稱在預防新冠病毒方面約有95%的有效率,而阿斯利康和牛津疫苗的功效尚不確定。重要問題持續存在:疫苗如何預防嚴重的疾病,特別是在老年人中,預防效果能持續多長時間?而且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疫苗是否會阻止人們傳播這種病毒。

疫苗要發揮作用,就需要到達那些最需要它們的人們手中。包括美國、英國、歐盟成員國和日本在內的富裕國家已經預先購買了數十億劑的多種疫苗。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購買疫苗的計劃雖已獲得許多富裕國家的支持,但不確定其成功與否。在生產和運送疫苗方面也有許多障礙。例如,輝瑞疫苗需要保存在零下70°C的溫度,這將在沒有冷藏基礎設施的地區造成問題。

新舊療法齊頭並進

僅憑疫苗不可能結束新冠疫情大流行,擺脫這種大流行的唯一途徑是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結合。

研究人員競相測試了一系列潛在的治療方法,但取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一些候選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羥氯喹和兩種HIV藥物的混合物)在小型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中顯示出最初的希望,但後來在針對新冠住院患者的較大的隨機對照研究中並未顯示出益處。

4月,研究人員宣布,一種名為瑞德西韋的抗病毒藥物縮短了新冠患者的住院時間,但後來的研究發現,該藥物並未顯著降低死亡人數。11月,WHO建議不要使用它。

在某些地區,潛在的新冠病毒療法被嚴重政治化,美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的領導人大肆宣傳包括羥氯喹在內的未經證實的療法。一些監管機構發布了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的緊急使用授權,在某些情況下,這阻礙了臨床試驗並引發了安全隱患。

6月,對免疫抑制類固醇地塞米松的大型試驗發現,將這種抗抑鬱類固醇用於需要補充氧氣的新冠患者,可使死亡率減少約三分之一。另一種針對免疫系統的藥物託珠單抗,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好壞參半的結果,但在重症患者中顯示出希望。

目前,科學家們還在對新冠症狀較輕的患者進行其他幹預措施的測試,以了解它們是否能減少發展成更嚴重疾病的機會。一些科學家希望大量生產的能夠直接使新冠病毒失活的單克隆抗體會有所幫助,但研究尚未表明這些昂貴的治療方法是否能夠實現其諾言。最終,新冠病毒的治療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和疾病嚴重程度量身定製的藥物組合。

疫情對科學研究的幹擾

自二戰以來,科學研究從未如此廣泛地受到幹擾。隨著新冠病毒開始在各個國家/地區傳播,許多大學在3月關閉了校園。除最基本的實驗外,實驗室暫停了所有工作,取消了現場研究,虛擬會議開始大行其道。

在與新冠病毒研究沒有直接關係的許多領域中,項目進展速度緩慢。突然被迫在家中工作,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生活被顛覆,常常在家庭照顧和對圖書館等資源的訪問受限的情況下苦苦掙扎。許多學生還發現自己無法進行現場研究以得到獲取學位所要求的數據。

到8月,儘管許多社區的感染率激增,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學校園開始重新開放,而這通常是由學生返回校園驅動的。印度和巴西等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則沒有重新開放。

不過也還有一些亮點。即使邊界關閉,一些國際合作仍在增長。研究人員開始更加公開地分享數據,許多人在預印伺服器上發表他們的研究工作,而且大多數出版商都開放了免費閱讀新冠研究文章。科研文化也暫時從強調生產力轉向討論更廣泛的問題,例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記者:馮衛東

編輯:張琦琪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的2020: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自然》雜誌網站12月14日刊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是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科學事件。這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已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7000多萬人感染,並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破壞。
  • Nature:除了新冠,2020年還有啥
    作者 | 文樂樂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原標題: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關注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社交。
  • 新冠疫情是一塊科學的試金石,試出了啥?
    數據的對比呈現了一邊倒的碾壓,中國之所以能交出如此完美的抗疫答卷,當然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有力舉措,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但這些舉措的核心就是——科學防疫。這是現代醫學——傳染病學的研究成果。傳染病學的研究表明,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就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三個環節必須同時存在,方能構成傳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新的傳染不會發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新冠疫情的連帶損害:抗癌研究重要進展將推遲近一年半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2月6日報導,英國癌症研究所(ICR)被視為研發出最多抗癌藥物的科學機構,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影響了它攻克癌症的樂觀前景,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根據ICR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文章,該機構估計,由於疫情期間封鎖和連帶困難(例如限制實驗室人數和實驗室關閉)的影響,抗癌研究遭遇重大挫折,相當於重大進展被推遲將近一年半。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與世界秩序」學術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承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與世界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2020年的這場疫情,讓我相信了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
    年的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從過年期間宅家開始,不知道什麼時候上班,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學,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外出,到現在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不戴口罩。  那一年我考上了一所不好不壞的大學,專業是生物技術及應用,屬於化生系,全稱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從此我開始了生物專業的學習生涯,我們平常會做很多化學、生物學的相關實驗,實驗課都必須穿上學校發的白大褂,和醫生一樣的白大褂,這是我至今為止第一次穿上白大褂,雖然不是醫生,做實驗搞研究也很重要。
  • 不止新冠 | 塑造2020年的科學大事件
    儘管今年最受關注的是一個災難性事件——新冠病毒大流行,但從大膽的太空任務到室溫超導體,在科學和研究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有報導價值的進展。來源:Joe Skipper/Reuters這是對太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2020年7月啟動了三次火星探測任務,當時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位置排列使向這顆紅色星球發射太空飛行器變得更有效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次執行星際任務,「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繞火星飛行並研究火星氣候。
  • 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而截至2020年12月15日,疫情已蔓延至200多個國家,超過7277萬人患病,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61.9萬人。這引發了科學界前所未有的努力,導致了科學研究重點的大轉變。當然,疫情也暴露出科學研究的諸多問題,比如學術界的惡性競爭迫使研究人員利用疫情蹭熱點、追名逐利,以及產生一系列平等、生物醫學偏見等。如何甄別和鼓勵有益研究,祛除浮躁和功利,也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前所未有的科學努力疫情以一種猝不及防的姿態打碎了曾經直線型的、平滑的、可預測的社會。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病毒傳播力高出70%,《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在倫敦,超過60%的病例是新變種。詹森表示,大量的突變可能使病毒的傳播能力提高了70%。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表示,該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已經失去控制。  首批5000萬人!中國新冠疫苗首針將於1月15日接種  據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消息,將在全國範圍內對重點人群進行新冠疫苗接種。
  • 七張圖告訴你,2020年出版了多少篇新冠論文
    2020年,新冠病毒研究「霸佔」了各大網站和期刊。《自然》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研究改變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對象。《自然》收集數據並進行分析後發現,新冠肺炎大流行衝擊了2020年的科學界,改變了研究出版的現狀。根據某資料庫的統計,2020年全球約4%的研究產出都專注於新冠病毒。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疫情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
  • 權威科學新聞網EurekAlert!報導上海交大新冠疫情心理學研究成果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上海這座總人口超過2400萬的城市,採取了及時、嚴格的防疫措施,因此在充分的檢測之下也僅有數百名確診病例被報導。然而,在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個月,數百名年輕醫生的情緒狀態波動劇烈,抑鬱和焦慮症狀明顯攀升。近日,這項由中美雙方團隊合作的關於住院醫生的隊列研究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清晰地顯示了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精神負擔的急劇增加。
  • 《自然》:2020年科學事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新冠病毒的電子顯微圖,其表面覆蓋著刺突蛋白。圖片來源: National Infection Service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一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肆虐,造成150多萬人死亡、更多人感染,並造成經濟衰退。
  • 《自然》盤點2020年科學事件
    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年也是極端環境頻發的一年。除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上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外,拜登還承諾以更科學的方式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並承諾取消旅行禁令,讓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容易永久留在美國。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
    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