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科學新聞網EurekAlert!報導上海交大新冠疫情心理學研究成果

2020-12-0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JAMA Network Open》雜誌發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衛東團隊與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教授Srijan Sen團隊合作研究成果「Mental Health of Young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主辦的新聞網EurekAlert!及多家新聞媒體Agencia SINC、The Medical News、Newswise、MedicalXpress、Sciencenewnet.in對該項成果進行了報導。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上海這座總人口超過2400萬的城市,採取了及時、嚴格的防疫措施,因此在充分的檢測之下也僅有數百名確診病例被報導。然而,在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個月,數百名年輕醫生的情緒狀態波動劇烈,抑鬱和焦慮症狀明顯攀升。近日,這項由中美雙方團隊合作的關於住院醫生的隊列研究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清晰地顯示了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精神負擔的急劇增加。該項研究分析了上海市第一年參加工作的住院醫生。相較於去年同期,住院醫生在大多數心理健康指標方面都呈現了顯著的變化。

李衛東說:「我們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對精神健康的顯著影響不只局限在疫情嚴重的武漢,更擴展到了上海地區。隨著大量新發病例在全球範圍的大傳播,這項研究發現對於各國應對這次日益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疫情大流行之前,我們參加受試的住院醫師的抑鬱和焦慮水平就很高,而我們的發現表明,情況因疫情變得更糟。」 合作研究中的美方團隊領導者、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協理副校長、精神疾病與神經科學家Srijan Sen教授說,「很明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場大流行將伴隨我們,我們需要優先考慮我們的醫護人員的健康,不僅是為了他們自己,也為了未來幾個月和幾年需要他們的病人。」

圖為疫情爆發前後,受試的住院醫師情緒狀態波動曲線。橙色的點和曲線顯示,相對於疫情爆發前的第一個隨訪季(Quarter 1 survey),疫情爆發後的第二個隨訪季(Quarter 2 survey),受訪者的情緒指數呈現顯著的降低。而去年的受訪者(墨綠色曲線和點)春節期間(黃色橢圓形區域)的情緒指數高於今年春節的受試醫師。

該研究成果顯示,一線醫護工作者在疫情中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因此衛生健康機構可以加強建設相應的心理幹預和支持機制,保護好應對疫情最核心的力量--醫護人員,全球攜手一起走出這次人類所面對的巨大災難。

此前,2月28日晚21時,上海交通大學視頻連線多地專家召開首個疫情防控期間的跨國學術研討會「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等研究人員以視頻方式開展探討研究。這是該合作中發表的第一個心理學成果,雙方科學家將繼續在兩校長期合作的基礎上,推動國際科研合作。

論文信息:Li W, Frank E, Zhao Z, Chen L, Wang Z, Burmeister M, Sen S.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JAMA Netw Open. 2020 Jun 1;3(6):e2010705.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0705. PMID: 32478846.

論文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66578

相關報導: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6/mm-u-sic052820.php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chinese-doctors-mental-toll-covid-.html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00601/Study-shows-mental-toll-of-being-a-frontline-healthcare-worker-during-COVID-19.aspx

https://www.newswise.com/coronavirus/study-in-chinese-doctors-shows-mental-toll-of-caring-in-the-time-of-covid-19/?article_id=732327

https://sciencenewsnet.in/study-in-chinese-doctors-shows-mental-toll-of-caring-in-the-time-of-covid-19/

https://ihpi.umich.edu/news/study-chinese-doctors-shows-mental-toll-caring-time-covid-19

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00229/120569.html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EurekAlert報導澄江動物群核心價值研究成果
    近日,由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主辦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EurekAlert以「Core value of the Chengjian fauna: Evolution of animals and birth of basic human organs」為題,報導了舒德幹院士和韓建研究員關于澄江動物群核心價值的評述
  • 疫情大考下的社會治理題怎樣答?上海交大推出」新冠疫情與城市治理...
    圖說:上海交大將在6月7日前推出「7場 新冠疫情與城市治理 系列列公益講座」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報導 疫情大考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何有效應對,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城市治理與應急管理,如何建設起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
  • 打開連線疫情一線新方式,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疫情防控期間國際科研...
    就在幾分鐘前,先後有來自10個地點的IP通過ZOOM網絡會議系統呼入會議室,橫跨中國上海、武漢、美國底特律、亞特蘭大四城。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埃默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通過視頻會議探討「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研究。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9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高峰論壇」暨上海市西南片區高校心理學學科研究生培養交流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  據了解,與會期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英國諾丁漢大學、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近20所國內外院校的知名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專家和教授聚集一堂,圍繞大會主題「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集中報告和展示了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交叉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最新成果。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研究:歐洲第二波新冠疫情毒株或源自西班牙
    中新網11月1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近日,西班牙巴塞爾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引發歐洲大陸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毒株可追溯自西班牙。科研人員已將該毒株命名為「20A.EU1」。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這種"水"可有效滅活新冠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全球疫情正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如何有效控制疫情是科技工作者面臨的緊迫任務。除了研發抗感染藥物和疫苗外,發展新的消毒技術也非常重要。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榮命哲教授、孔剛玉教授領導的等離子體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發現等離子體活化水可以有效滅活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輕症患者佔20%,抗體維持3到4個月
    為了應對新冠病毒,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抗體會持續多久。作用於特定病毒的抗體的存在是表明免疫力的主要指標。對於感染冠狀病毒後康復的人是否保持暫時防禦抗體,多項前期研究的解釋不一。在這種情況下,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布裡劍和威敏斯軟管」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成果。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中法醫學領域聯合築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線 患難見真情
    上海交大醫學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4月19日電 (陳靜 楊靜)記者19日獲悉,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陸續收到了來自法國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主席洛朗·弗基耶的感謝信和中國駐法國裡昂總領事陸青江女士的感謝信。洛朗·弗基耶在信中寫道:「法國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衛生危機,此刻我謹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謝……」。
  • 上海國際傳媒港「科學嘉年華」成功開啟
    當心理學遇到新科技,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科學嘉年華」青年科學家TED演講環節,資深教育專家和科學家、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作為科學「後浪」推薦人,正式開啟上海國際傳媒港「科學嘉年華」的第一場重磅活動。
  • 研究:新冠病毒2019年9月可能已在義大利傳播
    據報導,當地時間15日,義大利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向媒體通報,由該研究所所長阿波羅內籤署的一份關於新冠病毒官方研究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意外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已於11月11日在醫學學術期刊《腫瘤雜誌》上正式發表。
  • 新冠疫情的連帶損害:抗癌研究重要進展將推遲近一年半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2月6日報導,英國癌症研究所(ICR)被視為研發出最多抗癌藥物的科學機構,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影響了它攻克癌症的樂觀前景,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根據ICR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文章,該機構估計,由於疫情期間封鎖和連帶困難(例如限制實驗室人數和實驗室關閉)的影響,抗癌研究遭遇重大挫折,相當於重大進展被推遲將近一年半。
  • 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疫情導致了科學研究重點的轉變,加速了科學信息的分享,更讓傳染病研究成果帶入了公眾的視野,推向大眾。首先,疫情期間,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暫時放棄了此前耗費大量精力的研究課題,轉而開始研究這一流行病。
  • 新冠疫情是一塊科學的試金石,試出了啥?
    湖北十堰出生的美國寶寶赫敏,在武漢疫情嚴重時,其母曾非常慶幸搭乘美國包機回了國,當時,這個戴著美國國旗墨鏡的女孩成了「名人」,眾多美國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現在,赫敏由於核酸檢測呈陽性已經被隔離,赫敏的祖父母和父親都已確診,她的家人幾乎都被侵襲。美國寶寶赫敏一家人的遭遇,只是美國疫情的一個縮影。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2月23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文波,南華大學瞿小旺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對於新冠突變株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上海交大師生寄語黨代會,共話學校發展新願景
    作為一名交通人、航運人我感到特別欣慰,自己的研究能夠契合國家的戰略需要,而國家也為我們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們將以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引,持續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堅持不懈,團結奮鬥,為國家「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以及北極開發等重大戰略貢獻交大智慧,讓交大交通學科在國內外更有顯示度、影響力。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該工作的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大魏天然助理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金敏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