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21時,4位專家坐在上海交通大學的一間會議室裡,正參加著一場相距11000多公裡的國際科研合作會議,這場特別的國際科研合作「雲會議」是交大首個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召開的跨國學術研討會。就在幾分鐘前,先後有來自10個地點的IP通過ZOOM網絡會議系統呼入會議室,橫跨中國上海、武漢、美國底特律、亞特蘭大四城。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埃默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通過視頻會議探討「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研究。
抗「疫」無國界,打開國際科研合作新形式
這次意義特殊的國際會議,緣起於2016年三方的合作。當時,在精神健康領域研究成果頗豐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王振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與上海交通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李衛東教授共同成功申請到由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設立的聯合研究基金,與密西根大學的Srijan Sen教授、Margit Burmeister教授就「住院醫師心理健康研究(Intern-health Study-Mobile Study/Medical Education)」項目開展為期2年的跨國研究。因為合作成效顯著,雙方科研人員在項目結題後,繼續保持科學研究的連線,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攻關。2019年,Srijan Sen教授升任密西根大學協理副校長,分管全校醫學健康領域,並邀請Joan Zhao研究員加入研究隊伍,雙方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展,並繼續保持一年兩次的互訪,進行實地討論。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原本安排在2月的訪美之行被迫取消。2020年2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根據上海市衛健委要求,增派王振等專家馳援武漢。
這些突發情況,使得原本可以面對面探討的國內外專家身處三地。雖然身處異地,但疫情面前無國界,突如其來的新冠災難牽扯著全球科研人員的心。他們決定,「實體」會議可以取消,但研究不能中斷,當前形勢下科研力量顯得愈發重要。藉助上海交通大學完善的網絡平臺,他們舉辦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國際科研合作「雲會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對話最前線,馳援武漢抗「疫」不停研
在線會議上,正在武漢抗擊疫情第一線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王振教授介紹了「抗疫前線」醫護人員、病人及當地工作人員心理狀況和心理幹預工作的開展情況,王振教授赴鄂支援與科學研究兩手抓,醫工交叉與國際合作融合併進。
圖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王振教授做會議分享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也連線此次會議,對上海交通大學疫情期間第一個在線國際會議表示關切與指導。毛軍發對王振等援鄂醫護人員表示由衷敬意和慰問,希望學校科研人員在國家亟需時貢獻力量,同時也對組織召開本次國際合作「雲會議」表示充分肯定與支持。毛軍發強調,隔離不隔研,科研不斷線,抗疫無國界,希望能夠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美國密西根大學Margit Burmeister教授與Joan Zhao研究員介紹了密西根-交大國合項目論文投稿情況。上海交通大學李衛東教授向合作夥伴們介紹了「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的合作設想,並就合作目標、計劃分工、實施步驟、困難及解決辦法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上海交大科研院朱新遠院長介紹了學校對該項研究工作的支持,醫學院醫管處邵新華處長著重介紹了交大在馳援湖北抗疫和上海防疫工作所做的努力,並從醫護人員工作實踐的角度肯定了此次合作研究的重大意義。
直到奪取勝利,交大抗「疫」永不止步
疫情當前,上海交通大學肩負「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使命責任,自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起先後派出500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抗擊疫情;同時選派80多名醫護人員,積極援助上海市公共臨床醫學中心疫情救治工作。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根據市衛健委要求,增派王振、張晨、卓愷明奔赴武漢,王振是本次上海援鄂專家醫療隊隊長。他們有著豐富的精神心理臨床診療經驗,在武漢期間,將對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供援助和保障,並對戰「疫」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支持和保駕護航。
而在2003年非典期間,王振就作為第一批住院醫師入駐中心精神障礙隔離集中收治病房。作為「戰疫老兵」,在疫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報名要求馳援武漢加入抗疫隊伍,不僅如此,同樣身為醫務人員的妻子陳丹丹也報名加入醫療隊。
上海交大積極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快速搭建了網上教學平臺,2000餘門課程將在3月2日全面上線。與此同時,學校的教授、科研人員也積極投身病毒機理、流行病防治、公共健康體系等相關研究。學校也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對網絡進行了提速擴容,鼓勵科研人員積極與國際合作夥伴加強在線科研探討,建議通過視頻會議等形式保持國際溝通合作,爭取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