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尖醫學期刊邀中美一線抗疫專家「雲相約」 探討疫情防控走向

2021-01-08 新民晚報

圖說:專家探討COVID-19疫情臨床研究和實踐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明顯控制,但全球COVID-19病例仍在激增。各國醫護人員和科研團隊都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場敵暗我明的戰爭。截至2020年4月22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已發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相關文章近80篇,其中11篇文章來自中國團隊。自疫情初期,中國科研和醫護人員便積極發聲,與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數據、臨床病例及研究進展。NEJM也迅速啟動了重大公衛事件快速審稿流程,刊發的相關論文全部免費開放,幫助全球醫務人員迅速獲得最高質量的研究信息和科學數據。

4月22日晚(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早),以「抗擊COVID-19疫情——臨床研究和實踐」為主題,《NEJM醫學前沿》主辦、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協辦線上研討會,邀請13位來自中美抗疫一線的臨床專家、科研人員和NEJM主編團隊「雲聚首」。此次研討會對COVID-19藥物臨床試驗、疫苗抗體研發、重症患者管理和公共衛生措施四個領域進行了深度探討及中美對比。會議以實時直播形式對全球觀眾免費開放。

NEJM主編埃裡克·魯賓 (Eric Rubin)博士表示,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抗疫經驗,中國疫情已經成功控制,但由於對新疾病的認識不足,全球抗疫前景仍然未知。因此,了解中國以及全球正在開展的一線臨床研究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未來一年我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分享環節中,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介紹了由其牽頭開展的全球首個COVID-19隨機對照藥物臨床試驗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其結果於3月中旬發表於NEJM。專家發現,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與常規治療相比,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未能改善患者臨床病情這一主要終點,也未能降低病毒載量或病毒陽性時間。然而,本研究仍有許多重要價值。比如,作者發現洛匹那韋聯合利託那韋治療組的死亡人數略少,且患者發病12天內使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獲益趨勢更為明顯,這也為今後的臨床試驗提供了參考價值。

圖說:張文宏分享經驗

接種疫苗是人類根治COVID-19的終極解決方案。在這方面,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團隊走在了全球新冠病毒抗體和疫苗研究的前列。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副首席醫療事務官安楊(Young Ahn)向嘉賓提出了一個假設的重症COVID-19病例:一位五十歲男性,呼吸困難,感染新冠病毒一周以上,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心動過速,需要輸氧。作為病例討論嘉賓,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主任杜斌教授和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Lorenzo Berra針對這類患者探討了治療方法。兩位專家一致認為應對休克患者儘早實行插管,並採取俯臥位以改善通氣。杜教授還強調應使用快速輸液等ICU的傳統手段,不主張給患者使用抗病毒藥。因為,目前我們缺乏證據證明抗病毒藥物對新冠病毒產生治療效果,這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剛剛發布的指南一致。Berra還設計研究一氧化氮氣體對於COVID-19抗病毒作用的多中心臨床試驗。他的這一靈感來自2003年SARS疫情期間嘗試這一方案的中國醫療團隊。

在城市疫情防控經驗分享中,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對大型城市初期管控三階段進行了分析總結。根據每個城市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防控模式也是依次遞進,歸納為:Slow Down, Shut Down, Lock Down(控速,停擺,封城)。正是由於武漢採用了最嚴格的防控模式:Lock Down(封城),使得疫情擴散到其他城市的時間平均延遲了2.91天。在疫情初期,中國其他城市的防控策略是就控制病毒傳播速度,對所有疑似病例進行檢測,對所有密切接觸者追蹤並隔離兩周,對所有確診病例收入醫院統一治療。

圖說:專家們各抒己見

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院士團隊成員陳思邈教授分享了方艙醫院在中國抗疫中的積極作用及對其他國家的借鑑價值。她指出,方艙醫院有三個主要特性和五大功能。三個特性包括施工速度快,收治規模大和成本低。五大功能包括隔離、分流、基本醫療服務、病情監測和轉診以及基本生活、社交需求。2020年2月,方艙的建造和使用成為武漢疫情防控中快速、大規模集中隔離和護理的重要舉措。現階段美國輕度至中度患者主要採取家庭隔離的措施。據王辰團隊介紹,與家庭隔離相比,如果美國設立方艙醫院按武漢收治水平,每10000人可容納10張病床,在未來兩個月內則可減少81%的美國感染率。因此,如能實現快速檢測,通過在方艙醫院而非居家隔離輕度至中度患者,美國可以避免數百萬例感染。

NEJM責任編輯林賽·巴登(Lindsey Baden)博士和副主編黃永堅教授在總結中表示,全球醫學界在過去十二周完成了諸多創舉,如病毒基因數據信息開放共享、快速應用新技術檢測新病毒、識別病毒-細胞結合受體、確定潛在藥物靶點、開發潛在療法、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等,為我們贏得這場抗疫之戰爭取了寶貴時間。他們強調,這都是全球醫護及研究人員攜手努力的結果,我們需要繼續堅持這一原則,並持續加快創新進程;同時,這場疫情大流行不斷警示我們,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齊心協力方有機會最終戰勝疫情。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打開連線疫情一線新方式,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疫情防控期間國際科研...
    這場特別的國際科研合作「雲會議」是交大首個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召開的跨國學術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埃默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通過視頻會議探討「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研究。抗「疫」無國界,打開國際科研合作新形式這次意義特殊的國際會議,緣起於2016年三方的合作。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發文介紹青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驗
    該文章以「快速應對中國青島暴發的新冠疫情」(RapidresponsetoanoutbreakinQingdao,China)為題,刊登在NEJM新冠專刊(COVID-19note),總結了中國青島10月份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經驗,為世界其他地區制定新冠防控策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實踐方案,充分證明了我國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學有效,這是繼前期中國官方發布和新聞媒體報導之後,學術界以更加嚴謹和科學的評判標準對青島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效果高度認可的重要標誌
  • ...助力疫情防控(十五)|抗疫一線「娘子軍」--市人民醫院醫務科...
    懷仁巾幗行動 助力疫情防控(十五)|抗疫一線「娘子軍」--市人民醫院醫務科抗擊疫情記實 2020-03-05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邢泉生教授團隊研究文章
    針對局部疫情和局域全民規模核酸檢測如何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邢泉生教授團隊再次用數據說話,與Gary Wong教授團隊密切協作研究,第一時間把青島在局部疫情防控中開展的「全民」核酸檢測做法和取得的積極成效,以翔實的數據成文介紹給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李世鵬院士、黃憲達教授和成生輝博士在直播中分享了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的應用。  本次講座的三位主講嘉賓分別是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世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學助理院長、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憲達教授,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研究科學家、Dagoo平臺創始人成生輝博士。
  • ...已有五位抵達石家莊 四川重症醫學專家康焰已在抗疫一線超150天
    1月15日,河北石家莊市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場新聞發布會,在對疫情防控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的同時,石家莊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生池也表示,曾經參與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重症八仙」現在已經有5位來到石家莊,開始指導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
  • 抗疫鬥爭一線的「航天抗疫神器」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中,航天科工黨組帶領廣大幹部職工踐行偉大抗疫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突擊戰的部署要求,緊急部署研製「航天抗疫神器」,為我國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提供了「一攬子」解決方案。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 抗疫一線用薯片桶當聽診器!中國醫生「妙招」登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使用的「薯片桶聽診器」在網上走紅。這一「巧作」來自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思想需要引領,只要智庫攜起手來,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共同探討,集思廣益,就可以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服務全人類。雲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趨勢及各國合作應對舉措」「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和各國治理的衝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機應對與全球治理變革」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 聯手恆大鐘南山抗疫進展神速 哈佛醫學院院長:史無前例
    哈佛鐘南山恆大共同召開線上會議今年2月,恆大集團攜手哈佛大學、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成立"中美新冠病毒肺炎科研攻關專家組",因匯集中美最頂尖醫療科研專家,被網友稱為國際抗疫"豪華天團",一舉一動備受關注。5月15日,哈佛醫學院召開線上媒體發布會,首次披露三方合作抗疫最新進展。
  • 武漢專業期刊聯動學術抗疫
    原標題:武漢專業期刊聯動學術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武漢大學主辦的10餘家學術期刊聚焦疫情防控及社會治理,推出多篇論文,為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貢獻智慧。
  • 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醫學期刊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處於國內醫學期刊出版與傳播平臺頭部陣營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萬方醫學網,在疫情期間分別刊發傳播國內重要學術成果,成為國內疫情相關學術交流的陣地。  抗疫行動還未結束,關於科學傳播的思考也在不斷深入——如何讓我國的醫學研究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地更廣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我國的醫學智慧?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王昕娟 攝今天上午舉行的本次研討會第四場研討的主題為「大國關係走向」,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主持。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6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特別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兩國互相援助醫療物資,同時兩國也都向周邊國家援助抗疫物資……這實際上就是中俄兩國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共同擔負起大國責任,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挑戰的有效舉措。大國關係在國際秩序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中俄兩國是大國關係的典範,也是鄰國關係的典範,勢必會推動國際秩序更好地發展。」
  • 北京大學連線卡達大學召開抗疫視頻研討會
    郝平表示,四天前收到卡達大學校長的信函後,北京大學高度重視卡達大學的倡議,北大願意加強與卡達大學在公共衛生等醫學領域的合作,未來通過北京大學卡達國中東研究講席項目,建立北京大學-卡達大學全面合作平臺。郝平希望通過此次視頻研討會促進雙方專家交流,共同對抗疫情,防止疫情在中東地區進一步蔓延,他堅信卡達大學一定會取得抗疫的勝利。北京大學一定會全力支持卡達大學在抗疫過程中的需要。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中新社記者 陳溯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華為雲WeLink助力中南地區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雲發布
    1月25日凌晨1:45分左右,大年初一,128名廣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從廣州白雲機場乘坐包機逆向而行抵達武漢天河機場,與馳援隊伍一同抵達的還有大量醫療物資;1月30日,從日本東京出發的包機到達武漢,大量醫療防護物資第一時間被分撥送達湖北疫情防控一線……這些只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航業與地方聯手開展疫情防控和加強醫務人員和救援物資運輸等眾多工作的縮影
  • 【同濟•新聞】「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 同濟大學附屬...
    值此「5.12」國際護士節之際,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護理部於5月11日中午成功舉辦了「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慶「5.12」國際護士節暨先進護士宣講大會,共二十餘名護理骨幹及護士代表參加會議。回顧抗疫先進護士代表工作事跡會上,播放了一則短片回顧抗疫先進護士代表工作事跡,向白衣天使們致敬。
  • ...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 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 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