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研討會上,全球政要、學者對疫情後全球化走向進行探討。
——全球化的本質和趨勢不會改變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表示,縱觀歷史,全球化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都帶來了變革性影響,全球化帶來了諸多機遇,使更多人擺脫貧困,給和平帶來真正保障,「保護主義可能會帶來暫時的解決方案,但最終會降低消費者可獲得產品的質量,也不利於出口,閉關鎖國無法帶來繁榮,擁抱全球化才能通往繁榮。」
在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看來,雖然現在反全球化的噪音不斷,但全球化的本質和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化的根本核心是全球配置資源,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人類福祉,當今絕大部分國家仍需要獲得發展,就必然形成全球要素資源的流動,成為全球化繼續前行的根本動力。
「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動力和生命力。經過長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已經形成,無法退回到相互割裂和封閉孤立的狀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表示。
——全球化的內涵與形式發生調整
在大勢不變的情況下,全球化還是出現了無法忽視的新變化,需要國際社會作出相應調整。
朱民表示,從目前看,全球化從純市場的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走向追求更多公平、補償、安全,從商品、資本的流動,轉向技術、服務、信息的流動,更加重視技術轉移安全。在純市場運作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市場、政府、國際的平衡。
在專家看來,區域化的快速發展也是全球化的一種新變化。
印度尼西亞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基金會副主席尤素夫·瓦南迪表示,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融合與合作計劃層出不窮,區域成功將累積勢能,促進全球的成功。
王超表示,當前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加快,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近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正式籤署,標誌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也對衝了逆全球化的勢頭。
——疫情是重塑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變量
「疫情暴發之前,全球治理和全球經濟就已經很糟糕了,某些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了跨國經濟交往和國際多邊合作,而疫情激化了這些問題。」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表示。
疫情將把全球化引向怎樣的未來?專家表示,「崩壞」中或許蘊藏著全面革新的機會。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表示,在正常時期,大多數變化都是相對緩慢的,但在危急時刻,變革的步伐就會加快,疫情可能會徹底重塑世界秩序。
王超表示,疫情之後各國人心思穩,政治、社會心態更加理性,加強國際抗疫合作、推動經濟復甦的意願強烈,逆全球化勢頭可能有所放緩。疫情暴露出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缺失領導、協調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也被推上改革日程。除了加快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和全球貿易體系,還需要發揮大國作用,摒棄意識形態之爭,跨越文明衝突陷阱,擔當大國責任,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推動世界向前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