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與科學家面對面」為公眾送來科普大餐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文 吳愷/圖、視頻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面罩,面罩上還連接了一根「辮子」,通到腰上綁著的一臺形似三個鏡頭單眼相機的「過濾裝置」上——這款由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帶來的防疫用空氣過濾裝備今天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的「與科學家面對面
-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2020-11-27 19:07:29 與會嘉賓圍繞「十四五」規劃、疫情後消費態勢、雙循環新經濟等話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表示,每個人要尋求逆勢成長,「危」和「機」共存,變化並非都是不好的,也有機會,所以要更加勤奮地工作,用天空視角看看每個人和企業的全局,甚至尋求一些突破。
-
探討疫情後生物醫藥產業重大發展機遇!山東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9日訊 28日下午,第五期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濟南舉辦,本期沙龍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變化與機遇」,以促進協同創新及科技經濟融合為重點,共同探討疫情後生物醫藥產業重大發展機遇。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後疫情時代舒適的生活方式,UFOU讓「家」成為焦點
來源:時刻頭條COVID-19席捲全球長達八月之久,我們的生活方式被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家,逐漸被賦予更多的角色和可能性,當家成為焦點,家居空間正在面臨迫在眉睫的改變與革新。我們在混亂中尋找焦點肆虐的疫情不斷調動人們對新工作方式的思考,remote working也逐漸成為了一種長期的選擇。「我的工作空間是否適合在線會議?我的椅子能夠讓我長時間實現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健康坐姿嗎? 我可以通過調節高度的桌子而隨時改變工作姿態嗎?」
-
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減貧創新與合作_中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外文局、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主辦,主題為「後疫情時代全球減貧創新與合作」。來自政府、駐華使館、高校、私營部門等12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近百人參加了研討會。
-
德國卡赫大中華區總裁做客上海交通廣播,探討後疫情時代常態消殺方案
11月7日,德國卡赫大中華區總裁唐曉東先生做客上海交通廣播「進寶FM」,在直播期間,唐曉東先生與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探討了後疫情時代常態殺菌消毒方案 —— 物理消殺技術可以避免消毒劑殘留。
-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
危中尋機:透視後疫情時代消費趨勢新圖景
我們之所以要來探究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可能的行為趨勢變化,是因為通常行為的變化都是一個複雜、漸進、連續的過程。附圖4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趨勢圖景7組趨勢共同勾勒出後疫情時代人類從生存到發展、從傳統到煥新的全方位消費需求趨勢圖景。
-
後疫情時代「全球語言治理的問題、視角與路徑」
會議得到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國外語》編輯部、《語言文字應用》編輯部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指導和支持,邀請了來自全國20餘所高校近40位專家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語言治理的問題、視角與路徑」展開研討。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
「後疫情時代」:生活繼續≠回到過去
從5月18日起,義大利大幅放鬆疫情管控措施,商店、餐廳、理髮店、博物館等場所重新開放,但商家和顧客必須遵守安全距離和消毒等方面的規定。5月23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郊區,兩名兒童領取了慈善組織分發的粥。南非總統拉馬福薩5月24日晚發表電視講話說,南非將從6月1日起進一步放鬆「封城」措施,「封城」等級將從當前的四級降至三級。
-
...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必將如鳳凰...
幫助婦女擺脫疫情影響,中方已倡議在2025年再次召開全球婦女峰會,為推動後疫情時代婦女事業發展貢獻力量。中方支持聯合國明年舉辦世界糧食峰會,倡議適時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晚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並發表題為《勠力戰疫共創未來》的重要講話,強調二十國集團應該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多邊主義、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與時俱進,在後疫情時代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
-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開幕 共商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
論壇期間,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位教育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交流經驗、探討學術。據了解,亞洲教育論壇於2003年底由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韓國前總理李壽成、哈薩克斯坦前總理捷列先科等七位發起者倡議建立,旨在搭建亞洲各國教育機構合作溝通的橋梁。由於疫情原因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採取現場會議與雲端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
德事隆航空:後疫情時代通航產業新機遇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辦
10月29日,「共克時艱,同謀突破——後疫情時代下通航產業的新機遇」會議在湖南長沙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德事隆航空及其在華合資企業——石家莊中航賽斯納飛機有限公司與珠海中航賽斯納飛機有限公司主辦。包括湖南省政府、通航運營企業、專家學者等在內的業界人士匯聚一堂,聚焦後疫情時代通航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共謀通航發展新思路,力求實現產業新突破。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疫情之後,開啟「新·啟程」已成當務之急。其二,新冠疫情後,陰謀論不斷在網絡上傳播。陰謀論者舉不出任何一個站得住腳的證據,如果公眾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就不會被迷惑。其四,疫情初期,許多人把希望寄託於疫苗,現在有的疫苗還在III期臨床階段,不少人就搶著要接種,這表明公眾對疫苗研製所需要經過的嚴格的科學程序不夠了解。種種案例表明,讓科學走進生活,我們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還有責任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應該努力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中新社記者 陳溯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科學家們又到自博館裡集體「練攤」啦
現在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的「隨申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家裡看到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果蠅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治病救人的大功臣?城市中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我們該如何避免它們成為人類傳染病的源頭?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許多人原本的生活安排,但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裡每年和科學家的聚會還是如約而至了!你心中的疑問,在科學集市中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