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使用的「薯片桶聽診器」在網上走紅。這一「巧作」來自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
▲抗「疫」一線的「薯片桶聽診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穿上防護服後,醫生往往難以像平常一樣使用聽診器。因此,他們用薯片桶製作了這款簡易聽診器,並在消毒後使用,每張病床邊各放一個,可以防止患者交叉汙染。這種方法經濟、安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沒有醫護人員感染。
對「薯片桶聽診器」以及相關診療觀點的分享還登上了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官方期刊《歐洲心臟雜誌》。
截圖來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此前有一些觀點推薦疫情期間減少聽診器使用,增加超聲檢查,部分超聲設備可以手持,還可以提供檢測數據和成像。
然而,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作為參與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一線診療的最大軍區醫院,基於超過60天的一線「抗疫」經驗,認為不能完全丟掉聽診器。
▲「薯片桶聽診器」可以幫助醫生發現超聲設備無法檢測到的支氣管痙攣(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首先,疫情期間患者需要更多人文關懷。聽診器不僅僅是診斷儀器,也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
其次,臨床醫生和超聲醫生有著各自的專業化隊伍。如果臨床醫生在床旁額外呼叫超聲醫生共同檢查患者,增加人員流動可能會增加交叉感染風險。此外,在特殊時期,並非所有的COVID-19定點醫院都有足夠的超聲醫生。
第三,在診療中,醫生通常首先就需要進行肺部聽診以確定是否存在肺部感染。不進行體格檢查就依賴設備檢查並不合適。此外,聽診器有助於動態了解肺炎進展,而超聲檢查難以做到這一點。而且,超聲應用需要深度培訓,對於基層醫生而言挑戰巨大。
第四,一些突發狀況下,需要藉助聽診器立即找到原因。比如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突然被粘液阻塞氣道,這時候通過聽診器進行及時診斷可謂是救命的。
第五,醫生需要在完成全面的體格檢查如觸診、敲擊、聽診之後才能下初步診斷,高成本的檢查並不適用於初步診斷或實時監控病情。
第六,對於基層醫生而言,手持超聲並不普遍,但這些醫生同樣在一線作戰,需要合適的設備支持診療。
參考資料
[1] Jian Zhu, et al., (2020). Don’t throw the stethoscope away! The value of the stethoscope over ultrasound equipment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s discussed by authors from China.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 10.1093/eurheartj/ehaa343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