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用薯片桶當聽診器!中國醫生「妙招」登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2020-11-27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使用的「薯片桶聽診器」在網上走紅。這一「巧作」來自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

▲抗「疫」一線的「薯片桶聽診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穿上防護服後,醫生往往難以像平常一樣使用聽診器。因此,他們用薯片桶製作了這款簡易聽診器,並在消毒後使用,每張病床邊各放一個,可以防止患者交叉汙染。這種方法經濟、安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沒有醫護人員感染。

對「薯片桶聽診器」以及相關診療觀點的分享還登上了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官方期刊《歐洲心臟雜誌》。

截圖來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此前有一些觀點推薦疫情期間減少聽診器使用,增加超聲檢查,部分超聲設備可以手持,還可以提供檢測數據和成像。

然而,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作為參與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一線診療的最大軍區醫院,基於超過60天的一線「抗疫」經驗,認為不能完全丟掉聽診器。

▲「薯片桶聽診器」可以幫助醫生發現超聲設備無法檢測到的支氣管痙攣(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首先,疫情期間患者需要更多人文關懷。聽診器不僅僅是診斷儀器,也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

其次,臨床醫生和超聲醫生有著各自的專業化隊伍。如果臨床醫生在床旁額外呼叫超聲醫生共同檢查患者,增加人員流動可能會增加交叉感染風險。此外,在特殊時期,並非所有的COVID-19定點醫院都有足夠的超聲醫生。

第三,在診療中,醫生通常首先就需要進行肺部聽診以確定是否存在肺部感染。不進行體格檢查就依賴設備檢查並不合適。此外,聽診器有助於動態了解肺炎進展,而超聲檢查難以做到這一點。而且,超聲應用需要深度培訓,對於基層醫生而言挑戰巨大。

第四,一些突發狀況下,需要藉助聽診器立即找到原因。比如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突然被粘液阻塞氣道,這時候通過聽診器進行及時診斷可謂是救命的。

第五,醫生需要在完成全面的體格檢查如觸診、敲擊、聽診之後才能下初步診斷,高成本的檢查並不適用於初步診斷或實時監控病情

第六,對於基層醫生而言,手持超聲並不普遍,但這些醫生同樣在一線作戰,需要合適的設備支持診療。

參考資料

[1] Jian Zhu, et al., (2020). Don’t throw the stethoscope away! The value of the stethoscope over ultrasound equipment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s discussed by authors from China.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 10.1093/eurheartj/ehaa343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

相關焦點

  • 吃完就扔的「薯片筒」,被中國醫生拿來發了篇醫學頂刊論文
    薯片,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零食了,享受一頓美味後,我們往往會將空薯片桶扔掉。但這一看似沒用的 「廢品」,卻在處於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醫生手裡派上了大用場,成為了一種救命工具。不僅如此,這一研究還被發表在了影響因子高達 24.889 分的頂級學術期刊上。
  • 武漢軍醫土辦法解難題 讓紙筒成抗疫救命武器 薯片筒聽診器上了...
    醫生用薯片筒聽診器診斷病情楚天都市報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李銳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薯片筒,在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醫生的手裡,搖身一變成為戰疫期間的救命工具。5月4日,「薯片筒聽診器」還登上影響因子24.8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成為論文裡的華麗主角。「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3分就能博士畢業了。」「5分就是精品,這24.8分,目測薯片要漲價啊。」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一片驚呼。響亮發聲 成果登上全球頂尖期刊「聽診器,對於治療心臟和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
  • 一罐某品牌薯片,讓這群中國醫生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了篇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
  • 新冠期間用薯片筒做聽診器 這家醫院論文登頂級期刊
    團隊在這一影響因子超過23分的知名期刊上分享了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時的一項創意:用薯片筒和消毒A4紙自製了替代版聽診器。高旭輝等人援引了另一篇文章,此前的3月20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通訊文章呼籲少用聽診器、多用超聲,原因在於確保醫務工作人員的安全。  高旭輝等人表示,「這沒什麼不對,然而這種觀點可能會誤導醫生放棄他們的聽診器。」
  • 中國海軍軍醫大學研發戰疫無線聽診器,已投入一線
    IT之家了解到,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研製了一款被稱為隔離式無線電子聽診器的設備,它是將聽診器探頭採集的患者心肺音信號,同時將探聽到的信號經過濾波放大處理進而通過藍牙傳到醫生防護服內的耳機上,如此一來即使醫生穿著厚重的防護裝備依舊可以方便地為患者聽診
  • 國際頂尖醫學期刊邀中美一線抗疫專家「雲相約」 探討疫情防控走向
    截至2020年4月22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已發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相關文章近80篇,其中11篇文章來自中國團隊。自疫情初期,中國科研和醫護人員便積極發聲,與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數據、臨床病例及研究進展。NEJM也迅速啟動了重大公衛事件快速審稿流程,刊發的相關論文全部免費開放,幫助全球醫務人員迅速獲得最高質量的研究信息和科學數據。
  • 薯片桶聽診器、紙片顯微鏡,那些拯救世界的貧民窟英雄
    疫情早期,武漢,除了口罩、眼罩等等防護設備,連我們常見的聽診器,也在這場疫情中開始告急。剛剛進入醫院的病人不可能立刻就使用肺部CT等昂貴設備檢查是否患有新冠肺炎,而大部分醫院並沒有預先配備足夠的手持超聲檢查設備……儘管這些「高科技」的產品因為不需要醫患之間進行接觸,而更安全可靠,但這些產品有個通病——貴!
  • 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醫學期刊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很深,數萬臨床醫護人員衝到抗疫一線,其實醫學學術科研以及編輯出版者也在緊鑼密鼓地工作。疫情期間,我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論文的撰寫、發表以及傳播的速度都加快了。萬方醫學新冠肺炎專題開設至今,遴選文章將近2000篇,圍繞一種疾病,短時間內產出這麼大規模的學術文獻,也超越了我們的想像。
  • 天津科技大學:中國食醋登上國際食品領域權威期刊封面!
    2020年4月30日,我校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學院傳統發酵食品科研團隊以夏婷為第一作者、王敏為通訊作者的有關中國傳統食醋護肝機制的研究論文登上《Food & Function》期刊封面。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多語種版完成版權輸出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記者 陳靜)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讓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 我市醫生團隊課題登上權威醫學期刊
    近日,由溫州市中心醫院孫軍教授團隊參與的課題在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正式發布。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認可。
  •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2月21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王梅雲團隊撰寫的《Presumed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世界四大頂級綜合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影響因子51.273) 在線發表。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柳葉刀》是一般認為的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英國醫學雜誌》),由英國外科醫生湯姆·魏克萊於1823年創立。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華為雲主導抗疫藥物篩選科研成果「神農項目」登上國際化學頂刊封面
    日前,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化學信息與建模)出版了2020年12月新冠特刊,封面為中國古代傳說人物神農「辨藥嘗百草」的畫面。
  • 中醫藥抗疫效果的循證醫學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已經進入尾聲。在這場浩大的抗疫戰爭中,中醫藥出色、耀眼的表現,有目共睹,讓世人認識到中醫藥的神奇價值。
  • 白衣作戰袍,書寫抗疫中國答卷
    在過去的200多個日夜,他們在抗疫一線書寫精誠大愛,以生命守護生命,以生命之名護佑人民健康,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火線上的中流砥柱」。在這場影響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中國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以專業素養和人道主義精神贏得世界讚譽。
  •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
    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圖為《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封面《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我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查瓊芳撰寫。
  •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有學者認為,此次論文撤稿在中國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隨之而來的是更深層次的討論:臨床一線的醫生是否應該撰寫論文?在SCI(全稱為《科學引文索引》)導向的當下,醫學工作者的評價標準應如何制定?